文言文仁于他物不仁于人
1. 古文翻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2. 翻译 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1)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2)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3)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而已矣。(4)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5) 于禽兽又何难焉!(6)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7) 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8) 非仁无为也。非义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9)”
【注释】
以仁存心:把仁爱放在心上。以礼存心:把礼义放在心上。(2)仁者:有仁心的人。有礼者:有礼义的人。(3)横逆: *** 无理。自反:自我反省。奚宜:怎么恰当,怎样应该。
由是也:仍然如此。妄人:狂妄的人,糊涂人。(5)与禽兽奚择:与禽兽有何区别;择:选择。(6)难:责难,引申为“计较”。(7)由:同犹。(8)亡:同无。(9)不患:不愁,不担心。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思想观念。君子把仁爱放在心上,把礼义放在心上。有仁爱之心的人爱护人,有礼义之心的人敬重人。爱护人的人,别人也常爱护他。敬重人的人,别人也常敬重他。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对我蛮横无理,那君子一定会反躬自问:‘一定是我不仁爱、无礼义,否则,怎会这样呢?’如果自问没有对人不仁爱、无礼义,而蛮横无理者依然如故,君子还是会自我反省:‘一定是我对人不忠诚吧。’如果自问没有不忠诚的地方,而蛮横无理者依然如故,然后君子自我宽慰说:‘这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既然这样,那他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何必计较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便没有偶发的灾祸。像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可是舜是天下人的榜样,留英名于后世。而我呢,却仍然是一个普通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这个怎么样?要像舜一样罢了。君子其他什么忧虑就没有了。没有良心的事不做,不合礼义的事不为。即使有什么不测的灾祸一旦降临,君子也会临变不惊、泰然自若的。”
【解说】
这是讲君子处处以仁、礼存于心,自应得到相应的还报,即使有“横逆”之来,亦必反躬自问,于心无愧,也不与人计较。君子所忧虑的是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如舜,其他任何事,从不患得患失;即使灾祸降临,也泰然自若。
3. 小古文《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仁者爱人[3]
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仁者并非只会关怀比自己轻贱的人,仁者眼中只有贴近仁与远离仁的人。远离仁的祸害自己与身边的人,贴近仁的人能够成就别人同时成就自己。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能够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礼”的作用是在邪僻之心没有产生的时候就遏制在萌芽中。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正心,正视听,这是一个人出于真正的慈悲和博爱精神才能做到的。倘或一个人说自己是仁爱的,却不知道守好自己的眼、耳、舌,做不到杜绝邪僻,随从自己的私欲去观看邪僻的事物,听闻邪僻的信息,说邪僻的话,而不知羞耻,自以为乐。即便这个人说自己是正义的,也会危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天下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不正义的,即便是罪犯也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仅凭每个人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那么君子、小人,仁者、奸人也就没有区别了。的确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可成为圣贤,但同样也都可以成为小人。区别就在于言行上,君子在细微处见精神,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纵自己的身心。诚心守善,体现在外就给人以温纯敦厚的感觉,言语祥和就可以善慰人心,行事不逾越常理就踏实可信,这些一定都得从诚心出发才能真正做到,所以众人都能受其感化,愿意亲近他。小人日常行为放纵,内心私欲膨胀,不能忍让和耐守寂寞,就容易胡作非为,性情亢奋,骄傲自大,诡辩滑舌,论人长短,好传是非,甚至损人利己,更有甚者损人不利己。日久方长,众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君子能够汲引他人的仁爱良善之心成就别人,而小人却总唯恐天下不乱,希望让每个人都和他一样在人性的阴暗面中度日。善人与善人处,日益进其仁。恶人与恶人处,日益涨其恶。自古道仁爱之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不可废弃。天子去仁,国家昏乱。庶人去仁,家庭纷乱。并非和现今一些行为不检点的知青,良心败坏的学者那样宣扬的“仁爱、礼仪”是什么封建统治者麻痹人民,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但自己又不能够为国家人民做出实际的贡献,成就自己都谈不上,更别说能够成就他人了。煽动群众的反抗情绪破坏家庭和谐,国家和谐,最终迎来的依然是同样的民生,如人穿衣,冷暖自知。与其追随虚浮想改变的外在环境,不如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存而养之,人间自然如处天堂,家庭和睦,朋友相亲,众人相爱。去而舍之,地狱就在人间,相互竞争,尔虞我诈,永不知足,众叛亲离。心变了,世界就变了,当知世界一切唯心眼所现。所以君子见邪僻,唯恐避之而不及,小人见邪僻,却狂傲自恃不以为然。是以君子视善、语善、行善,博学于文,守之以礼,仁而爱人,持而久之,所行之处无处不得自在,至善生神,神生仁爱,仁爱就具足智慧,智慧足以成就一切。最终能与天地并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4. 仁者爱人小古文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详解 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5. 天降大雪,万物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6. 仁 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仁 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
《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
《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
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
7. 孔子的文言文忍着爱人全文
是 “仁者爱人”汗
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8. 古文《爱人者人恒爱之》全文翻译
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 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①横逆:蛮横无礼。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么应当。③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④择:区别。⑤难:责难。(6)法:楷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望您喜欢和采纳
﹎﹎﹎﹎﹎﹎﹎﹎﹎﹎﹎﹎﹎﹎﹎
by:知道团队【写意天下】
9. 请翻译:这两则文言文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为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翻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10. 翻译 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1)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2)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3)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而已矣。
(4)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5) 于禽兽又何难焉!(6)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7) 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8) 非仁无为也。非义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9)” 【注释】 以仁存心:把仁爱放在心上。
以礼存心:把礼义放在心上。(2)仁者:有仁心的人。
有礼者:有礼义的人。(3)横逆: *** 无理。
自反:自我反省。奚宜:怎么恰当,怎样应该。
由是也:仍然如此。妄人:狂妄的人,糊涂人。
(5)与禽兽奚择:与禽兽有何区别;择:选择。(6)难:责难,引申为“计较”。
(7)由:同犹。(8)亡:同无。
(9)不患:不愁,不担心。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思想观念。
君子把仁爱放在心上,把礼义放在心上。有仁爱之心的人爱护人,有礼义之心的人敬重人。
爱护人的人,别人也常爱护他。敬重人的人,别人也常敬重他。
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对我蛮横无理,那君子一定会反躬自问:‘一定是我不仁爱、无礼义,否则,怎会这样呢?’如果自问没有对人不仁爱、无礼义,而蛮横无理者依然如故,君子还是会自我反省:‘一定是我对人不忠诚吧。’如果自问没有不忠诚的地方,而蛮横无理者依然如故,然后君子自我宽慰说:‘这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既然这样,那他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何必计较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便没有偶发的灾祸。
像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可是舜是天下人的榜样,留英名于后世。
而我呢,却仍然是一个普通人。这是值得忧虑的。
忧虑这个怎么样?要像舜一样罢了。君子其他什么忧虑就没有了。
没有良心的事不做,不合礼义的事不为。即使有什么不测的灾祸一旦降临,君子也会临变不惊、泰然自若的。”
【解说】 这是讲君子处处以仁、礼存于心,自应得到相应的还报,即使有“横逆”之来,亦必反躬自问,于心无愧,也不与人计较。君子所忧虑的是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如舜,其他任何事,从不患得患失;即使灾祸降临,也泰然自若。
论语全文翻译,谢谢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文言文仁者爱人》
1. 翻译文言文《仁者爱人》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
观其者文言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 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 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
己所不欲,物施与人是什么意思?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
孔子的仁学思想新提法
[3]“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仁”这种德行,表现在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5]“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孟子的名言名句及翻译
11、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12、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2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句话的意思...
所以孔安国说:「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恶不仁者,虽然比不上好仁者,但能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而不为恶,亦得为仁。皇《疏》又一解释:「其,其于仁者也。言恶不仁之人,虽不好仁,而能恶于不仁者,不欲使不仁之人以非理加陵仁者之身也...
《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虎之言此,恐为仁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取物于人,而出息以偿之也。益之,以足取盈之数也。稚,幼子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夫,音扶。孟子尝言文王治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二者王政之...
孟子曰:“亲亲而人民,人民而爱物。”是什么意思
孟子曰:“亲亲而人民,人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原文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原文翻译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 仁爱,但谈不...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评析】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