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路线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7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路线是什么

  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双减政策(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制。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一、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二、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②影响: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五、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

(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

(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实行土地革命,这也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1927年召开了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有一个原则的修正,就是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及一切公共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它采取了没收地方土地分给农民,并实行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政策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绩的需要,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实行这个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发族统一战线一边。
  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经纲》是一部彻底的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建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至1952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民主革命不同历史时期其实主要是指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即1950年以前的历史时期,1950年以后的土改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即国共政权对峙时期:
  ⑴.政策: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31年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⑵.原因:
  ①.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必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而发动农民进行革命,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
  ⑶.作用:
  ①.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②.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
  ⑴.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⑵.原因: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适应抗日战争的形势,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⑶.作用: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使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解放战争时期:
  ⑴.政策:1947年中共召开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⑵.原因:
  ①.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②.为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⑶.作用:
  土地改革的进行,废除了农村封建剥削制度,使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