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一、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各家之解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道啊,看它看不见,这叫做“夷”;听它听不到,这叫做“希”;摸它摸不到,这叫做“微”。这三者都是大象无形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道啊,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名状定义,周而复始的运动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道啊,是真实存在的。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2、南怀瑾《老子他说》

本章首先提出有一个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的混元一体的东西。要说它是物吗,它又不同于物质世界的物体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要说它不是物吗,宇宙万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来。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在实用上,便叫它作混元一体。但在本无名相可说上,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视之不见的,还有非见所及的存在,特别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无阻的表示。

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特别命名它叫“希”。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

感觉摸触不到的,还有非感官所知的东西,特别命名它叫“微”。微,当然不是绝对的没有。

总之,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光、触受是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不可寻探它的个别界限,因此儱侗说明它是“混而为一”的。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便因袭其名,叫它“混元一体”,或“混元一气”。这便是老子当时对物理的分类说法,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理论物理的粗浅说明之一。

再进一步说明,他说这个声、光、触觉“混而为一”的东西,它的本身,并无上下左右等的方位差别,也没有明暗的界别。也可以说上下明暗,“混而为一”而不可或分的,所以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其上不皦”,虽在九天之上,也不受皦然光明的特色所染污。“其下不昧”,虽在九地之下,也不受晦昧不明的现象所染污。它说似无关却有关的永远不断不续似地连在一起,“绳绳不可名”。你要说它是一个具体物质的东西,它又不是物质,“复归于无物”。总之,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状之状”。也不能用任何一样东西来比拟它的现象,“无物之象”。只好给他取了一个混号,叫作“惚恍”。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不仅看不见听不见,也无法用触觉感知到它。道的这种无法用触觉感知的特性,称之为“微”。安静无声的微风,虽然看不见,听不见,但是可以用触觉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道则不然,既无法看见听见,也无法像风那样被触觉感知到。

(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指“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无法继续推究和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所以,只能把它们混而为一。道,无形质,无声音,无法用触觉感知,它超出了人的认知上限,也超出了人的智识所能理解的上限。

(3)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虚漠鸿蒙之气,连绵一片,无处不在,无边无际,这样的状态,为绳绳。所以也无法用触觉感知到它。

(4)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我们的所有感知能力,都是为了对物的感知。所以,要通彻大道,只能离形去知才可以,而不能依赖感知能力。我们所有的心智能力,也都不过是对物的感知能力的后续产物。所以,心智能力和感知能力用以通彻大道,一样的无用。

(5)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人与道为二,才能可迎之可随之。人与道混而为一,人与道既混为一,谁迎谁呢?是人迎道呢,还是人随道呢?迎无可迎,随无可随,这样便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人道混为一的状态。

(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谓古之道?未始有物为鸿蒙之古,为古之道。何谓今之有?天地万物。人道为一,才能解除物蔽;摒弃小知,才能以道御物,统御天下。

(7)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何谓古始?物不足以待,知不足以信。因为,天下肇始于天地相合,天地肇始于帝,帝肇始于道。道本无物,是为古始。

何谓道纪?大道之伦常,大道之纲纪,是谓道纪。以物御道,以人智治国,如同以其子而求其母,是谓违背天道伦理,乱天道纲纪。

只有明道知常,抱一守中,才能以道御物,以道统御天下。这样才是合乎天伦顺乎大道之纲纪。

三、我之体悟——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年龄越大,我们可能越发现一个问:世间万物,所有我们能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可能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相反,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看的到、听得见、摸得着。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可能是片面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讲几个盲人凑在一块儿摸大象,最后得出了针锋相对的结论: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像一个梭镖,有人说像一根绳子……。我们看到他们在那里争锋相对,可能会觉得很可笑,觉得他们很愚蠢。那是因为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视角看他们的。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缺乏更高的视角,或者更多的视角,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会有这种视角偏差。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很形象的描写了这个问题。

不过,如果仅仅是片面还好,至少这还是真实的,其实我们的身体常常还会欺骗我们,比如有些人是色盲,他们看到的颜色和我们看到的颜色可能就不一样,如果偶然有机会发现,可能我们根本不知道别人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就算你知道了,你也永远没办法感知对方眼里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再比如,我们带上VR眼镜看电影,虽然我们知道眼前的东西并不真实,但还是会随着场景的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动作。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很多时候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另外,人的大脑喜欢完整的东西,不喜欢又缺陷的东西,所以人类大脑有个极其强大的功能——自动脑补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拼凑的片段,脑补出一个故事;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零件部件,猜出实际是什么东西。包括我们读一本书,除了小学生,其他人一般不会逐字逐句的读,常常一目十行,自动提取书中的内容。这种脑补功能,虽然极大的提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效率,但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每个人脑补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存在差别的。

所以,如果我们只能关注自己能感知到的东西,只相信“眼见为实”,我们的认知就会被局限。雅典人都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他什么都知道。但苏格拉底却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而你们也不知道,但是你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回到《道德经》,“道”,就是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但你一旦可以把握它,就可能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

执古之道 是什么意思
于是老子提出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哲学结论,这是他在《道德经》的第十四章中提出的,其意思是说:把握古代的“道”来驾驭现代的具体事物。能够认识宇宙的起始,就叫做道的规律。这里充分说明了“道”是创生一切的万物之源,道具有通贯古今的本能。我们可以用道的规律...

《道德经》第十四章 亘古之道,无始无终
老子把这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道称之为“一”,既不能用光明,也不能用黑暗来进行形容。它不以物质形态存在,是一种茫茫不变,绵延不绝,像洪水一样弥漫在宇宙万物之中。‘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认为,要用今日的道,今天的法则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这样才能...

读《道德经》第十四章有感“古道今用”
现象本身不是规律,但对现象的认知可以反映规律。而过去的人们对现象的认知为我们现在的人们总结了对道的规律认知。《周易》、《道德经》、《佛经》等儒释道等家流传至今的经典,都从不同方面和程度上的反应了道的一些规律。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学习借鉴,找到其中真正的大道之韵!“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态恍惚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看却看不见的,叫作“夷...

《道德经》第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是恍恍惚惚的存在,若隐若现,却又真实存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强调了对古道的理解和实践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洞察力。这不仅是对道的定义,也是修道者获得自由和洞察力的关键。综上所述,第十四章通过深入探讨道的特性和存在方式,...

《道德经》第十四章
⑻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帛书均作“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傅本“以”作“可以”。王本如此,从之。⑼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帛书乙本作“以知古始,是胃道纪”;甲本末两字损掩。傅、王本如此,从之。本章阐述了道的无形、无声、无象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把握上古之道来统御现今的万有...

《道德经》第十四章观后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怎么看也看不到的,叫做夷。怎么听...

【转】《老子道德经解》憨山大师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此言大道体虚,超乎声色、...

“观之不查谓之希,听之不闻谓之夷”,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

什么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告诉你做人的高级境界!
什么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第十四章告诉你做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