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所有的皇帝有哪些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都有谁?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简称“皇”或“帝”。
  历代皇帝列表:
  秦朝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
  汉朝
  西汉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汉后少帝刘弘
  汉高后吕雉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
  汉元帝刘奭(shì)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玄汉
  汉延宗更始帝刘玄
  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
  公孙述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三国
  魏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齐王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蜀【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汉孝怀帝刘禅
  吴
  *武烈帝孙坚
  *长沙桓王孙策(孙坚子,孙权之兄)
  吴大帝孙权
  吴会稽王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乌程侯孙皓
  晋
  西晋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赵王司马伦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九国
  成汉
  *(成)景帝李特
  *(成)秦文王李流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幽公李期
  (汉)昭文帝李寿
  (汉)末主李势
  汉赵
  (汉)光文帝刘渊
  (汉)梁王刘和
  (汉)昭武帝刘聪
  (汉)隐帝刘粲
  (赵)秦王刘曜
  后赵
  明帝石勒
  文帝石弘
  武帝石虎
  正帝石世
  成帝石遵
  仁武帝石鉴
  兴武帝石祗
  冉魏
  武悼天王冉闵
  惠帝冉智
  前凉
  *武穆王张轨
  昭王张实
  成王张茂
  文王张骏
  桓王张重华
  哀王张耀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王张天锡
  凉王张大豫
  后凉
  *景昭帝吕婆楼
  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后主吕隆
  西凉
  武昭王李暠
  后主李歆
  末主李恂
  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北凉
  文王段业
  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高昌王沮渠无讳
  河西王沮渠安周
  前燕
  *武宣帝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俊
  幽帝慕容暐
  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开封公慕容详
  赵王慕容麟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西燕
  归帝慕容泓
  威帝慕容冲
  昌平王段随
  中帝慕容觊
  文帝慕容瑶
  代帝慕容忠
  末帝慕容永
  北燕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胡夏
  *桓帝刘卫辰
  武烈帝赫连勃勃
  德武帝赫连昌
  平武帝赫连定
  前秦
  惠武帝苻洪
  高祖苻健
  厉王苻生
  世祖苻坚
  哀平帝苻丕
  太宗苻登
  后主苻崇
  后秦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末主姚泓
  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盘
  厉武王乞伏慕末
  代国
  太祖拓跋猗卢
  太宗拓跋普根
  世祖拓跋始生
  平文帝拓跋郁律
  惠帝拓跋贺傉
  炀帝拓跋纥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西蜀
  蜀王谯纵
  南北朝
  南朝
  宋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元帝刘劭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齐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梁
  武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简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元帝萧绎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后梁
  宣帝萧詧
  明帝萧岿
  靖帝萧琮
  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炀帝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跋廓
  北齐
  *神武帝高欢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杨侑
  隋秦王杨浩
  隋越王杨侗
  唐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南周(武周)
  南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
  唐朝复辟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chù]
  渤海国
  渤海高王大祚荣
  渤海武王大武艺
  渤海文王大钦茂
  渤海前废王大元义
  渤海成王大华兴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义
  渤海简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渤海宁王大彝震
  渤海雍王大虔晃
  渤海厉王大玄锡
  渤海赧王大玮瑎
  渤海后废王大諲撰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太祖朱温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瑱(朱友贞)
  后唐
  *太祖李克用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
  后汉(包括北汉)
  高祖刘暠
  隐皇帝刘承佑
  湘阴公刘赟
  世祖刘旻
  睿宗刘钧
  少主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郭威义子,实为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过继之后改名“郭荣”,所以有些史书中也写作“郭荣”)
  恭帝柴宗训(有些史书中也写作“郭宗训”)
  十一国  吴越
  太祖钱鏐
  世宗钱元瓘
  成宗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闽国
  太祖王审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钧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殷帝王延政
  荆南(南平)
  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诲
  贞懿王高宝融
  荆南侍中高保勖
  荆南侍中高继冲
  南楚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前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后废王马希崇
  南吴
  太祖杨行密
  烈宗杨渥
  高祖杨渭
  让帝杨溥
  岐国
  忠敬王李茂贞
  桀燕(杰燕)
  桀王刘仁恭
  燕王刘守光
  南唐
  烈祖李升
  元宗李璟
  后主李煜
  南汉
  *烈宗刘隐
  高祖刘岩
  殇帝刘玢
  中宗刘晟
  后主刘鋹
  前蜀
  高祖王建
  后主王衍(王宗衍)
  后蜀
  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
  辽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耶律阮
  辽穆宗耶律璟
  辽景宗耶律贤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辽
  辽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后萧塔不烟
  辽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后耶律普速完
  辽末帝耶律直鲁古
  辽恭帝耶律屈出律
  宋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炅(赵光义、赵匡义)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南宋
  宋高宗赵构
  元懿太子赵旉
  宋孝宗赵眘
  宋光宗赵淳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宋恭帝赵显
  宋端宗赵昰
  宋帝昺赵昺
  西夏
  *太祖李继迁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顺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纯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顼
  献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金
  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完颜晟
  金熙宗完颜亶
  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宣宗完颜珣
  金哀宗宛颜守绪
  金末帝完颜承麟
  元(孛儿只斤氏)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睿宗(监国)孛儿只斤拖雷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马乃真后(称制)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元世祖(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成宗(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
  元武宗(曲律汗)孛儿只斤海山
  元仁宗(普颜笃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英宗(格坚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元文宗(札牙笃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元惠宗(乌哈图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元益宗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明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炽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明宪宗朱见深
  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熜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检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安宗朱由崧,年号弘光
  绍宗朱聿键,年号隆武
  昭宗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太平天国
  天王洪秀全
  幼天王洪天贵福(原名:洪天贵)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对我有帮助
  2回答时间:2006-12-26 08:58 | 我来评论 | 检举

  向TA求助 回答者: wnc7188 | 十七级

  擅长领域: 谜语 脑筋急转弯 社会民生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很详细
  相关内容
  2008-3-26 问一下中国历史以来(包括当代)谁的领导(皇帝)最好?没有政治意图! 2
  2005-12-20 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个皇帝??? 9
  2009-8-25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好皇帝之中,谁的批评和缺点最少? 3
  2006-12-14 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有的皇帝有哪些? 19
  2006-7-22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有哪些
  更多关于中国皇帝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中国 历史 历史 皇帝
  等待您来回答del1回答求文笔好的小说.del0回答寻np穿越小说,女主容貌绝世,武功高强,聪明过人.发到我的邮箱.del1回答求幽默搞笑的古代(异世)小说.del1回答5求网王小说要长篇的,最好是穿成王子的.del1回答七年级 历史 匈奴无力再于西汉对抗是在什么时期.del1回答5完整版本TXT 简体小说 作者是大胖头鱼的~还有鬼吹灯>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试试换一批其他回答 共2条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查看夏朝>>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查看商朝>>

  周


  西周


  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文王姬发 查看西周>>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查看春秋>>

  战国


  前475-221年


  查看战国>>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查看秦朝>>

  汉


  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查看西汉>>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查看东汉>>

  三
  国


  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查看三国>>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查看西晋>>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查看东晋>>

  十六国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查看南朝>>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查看北朝>>

  魏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查看隋朝>>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查看唐朝>>

  五
  代
  十
  国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查看北宋>>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宋高宗赵构 查看南宋>>

  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查看辽国>>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查看金国>>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查看元朝>>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查看明朝>>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极 查看清朝>>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回答者: jxs195257 | 二级 | 2006-12-26 09:00 | 检举


  传说:前4439 ~ 2689年
  开创:前2690 ~ 2350年
  唐 :前2351 ~ 2251年
  虞 :前2252 ~ 2204年
  夏 : 前2205 ~ 1765年
  商 : 前1766 ~ 1121年
  周 : 前1122 ~ 255年
  春秋: 前 770 ~ 476年
  战国: 前 475 ~ 221年
  秦 : 前 221 ~ 207年
  汉 : 前 206 ~ 219年
  三国: 220 ~ 265年
  魏 : 220 ~ 265年
  蜀 : 221 ~ 263年
  吴 : 222 ~ 260年
  晋 : 265 ~ 420年
  西晋: 265 ~ 316年
  东晋: 317 ~ 420年
  六朝: 220 ~ 589年
  隋朝: 589 ~ 618年
  唐朝: 618 ~ 906年
  五代: 907 ~ 1279年
  宋朝: 960 ~ 1279年
  北宋: 960 ~ 1126年
  南宋: 1127 ~ 1279年
  金 : 1115 ~ 1234年
  元朝: 1271 ~ 1368年

  ◎明朝
  洪武: 1368 ~ 1398年
  建文: 1399 ~ 1402年
  永乐: 1403 ~ 1424年
  洪熙: 1425年
  宣德: 1426 ~ 1335年
  正统: 1436 ~ 1449年
  景泰: 1450 ~ 1456年
  天顺: 1457 ~ 1464年
  成化: 1465 ~ 1487年
  弘治: 1488 ~ 1505年
  正德: 1506 ~ 1521年
  嘉靖: 1522 ~ 1566年
  隆庆: 1567 ~ 1572年
  万历: 1573 ~ 1619年
  泰昌: 1620年
  天启: 1621 ~ 1627年
  崇祯: 1628 ~ 1644-年

  ◎清朝
  顺治: 1644 ~ 1661年
  康熙: 1662 ~ 1722年
  雍正: 1723 ~ 1735年
  乾隆: 1736 ~ 1796年
  嘉庆: 1796 ~ 1820年
  道光: 1821 ~ 1850年
  咸丰: 1851 ~ 1862年
  同治: 1862 ~ 1874年
  光绪: 1875 ~ 1908年
  宣统: 1908 ~ 1911年


  ———元(1279~1368)———
  帝王:太祖( 铁木真) 在位时间:1206~1227
  帝王:监国(拖雷) 在位时间:1228
  帝王:太宗(窝阔台) 在位时间:1229~1241
  帝王:定宗(贵由) 在位时间:1241~1246
  帝王:宪宗(蒙哥) 在位时间:1251~1259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帝王:文宗(图贴睦尔) 在位时间:1328~1329 年号:致和
  帝王:明宗(和世剌) 在位时间:1329~1332 年号:天顺
  帝王:宁宗(懿麟质班) 在位时间:1332 年号:天历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帝王:恵帝(朱允炆) 在位时间:1399~1402 年号:建文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帝王:英宗(朱祁镇) 在位时间:1436~1449 年号:正统
  帝王:景宗(朱祁钰) 在位时间:1450~1457 年号:景泰
  帝王:英宗(朱祁镇) 在位时间:1457~1464 年号:天顺
  帝王:宪宗(朱见深) 在位时间:1465~1487 年号:成化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帝王:武宗(朱厚照) 在位时间:1506~1521 年号:正德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特 2年 2、李流 l年。3、李雄 30年 4、李班 l年 5、李期 3年 6、李寿 5年 7、李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渊 6年 2、刘和 l年 3、刘聪 8年 4、刘l杰 l年 5、刘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勒 l5年 2、石弘 l年 3、石虎 l5年 4、石世 l年 5、石遵 l年 6、石祗 ?年 7、冉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健 4年 2、符生 3年 3、符坚 27年 4、符丕 2年 5、苻登 9年 6、符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茂 5年 2、张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苌 8年 2、姚真 22年 3、姚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跋 22年 2、冯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光 13年 2、吕绍 l年 3、吕篡 1年 4、吕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暠 17年 2、李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建 12年。 二、王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升 7年。 二、李璟 l9年。 三、李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隐 12年。 二、刘 �6�9 32年。 三、刘玢 1年。 四、刘晟 l6年。 五、刘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佐 6年。 四、钱倧 l年。 五、钱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崇 4年。 二、刘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顺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 禹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槐芒泄 不降 扃廑 孔甲 皋发癸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秦朝:秦始皇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西汉:汉高祖(刘邦) 惠帝(刘盈) 前少皇帝(刘恭) 后少皇帝(刘弘) 文帝(刘恒) 景帝(刘启) 武帝(刘彻) 昭帝(刘弗陵) 宣帝(刘病已) 元帝(刘奭) 成帝(刘骜) 平帝(刘衎) 孺子(刘婴) 东汉:光武帝(刘秀) 明帝(刘庄) 章帝(刘炟) 灵帝(刘宏) 献帝(刘协) 西晋: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废帝(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蜀(成汉):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寿) 末主(李势) 前赵:高祖(刘渊) 昭武帝(刘聪) 隐帝(刘桀) 刘曜 后赵:明帝(石勒) 海阳王(石弘) 武帝(石虎) 谯王(石世) 彭城王(石遵) 义阳王(石鉴) 赵王(石祗) 前燕:文明帝(慕容煌)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暐) 前秦:景明帝(苻健) 厉王(苻生) 宣昭帝(苻坚) 哀平帝(苻丕) 高帝(苻登) 苻崇 前凉:昭王(张寔) 成王(张茂) 文王(张骏桓) 王(张重华)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公(张天锡) 后秦:武昭帝(姚萇) 文桓帝(姚兴) 姚泓 后燕:武成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太上帝(慕容超) 北燕:冯跋 冯弘 后凉:懿武帝(吕光) 灵帝(吕纂) 建康公(吕隆) 南凉: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辱檀) 西凉:武昭(王李嵩) 后主(李歆) 永建(王李恂) 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楗) 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磐) 末王(乞伏暮末)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昌秦王(赫连昌) 平原王(赫连定) 南北朝: 宋: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孝武帝(刘骏) 废帝(刘予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齐: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梁:武帝(萧衍) 简文帝(萧纲) 元帝(萧绎) 敬帝(萧方智) 陈:武帝(陈霸先) 文帝(武帝侄) 废帝(陈伯宗) 宣帝(文帝弟) 后主(陈叔宝) 北朝-魏:道武帝(拓拔珪) 明元帝(拓拔嗣) 太武帝(拓拔焘) 南安王(拓拔余) 文成帝(拓拔浚) 献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后废帝(元朗) 出帝(元修)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拔廓) 北朝-齐: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幼主(高恒) 北朝-周: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贇) 静帝(宇文衍) 隋:文帝(杨坚) 炀帝(杨广) 恭帝(杨侑) 唐: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武曌 ) <从新即位: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温王(李重茂)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五代十国-五代: 后梁:太祖朱温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友贞 后唐:庄宗李存勖 明帝李嗣源 愍皇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知远 隐帝刘承祐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郭荣 恭帝郭宗训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 后主(王衍) 后蜀: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 吴:太祖(杨行密) 烈祖(杨渥) 高祖(杨隆演) 睿帝(杨溥) 南唐:烈祖(李昪) 元宗(李景) 楚: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留王(马希崇) 闽:闽太祖(王审知) 闽太宗(王延均) 闽康宗(王继鹏) 闽景宗(王延义) 和帝(王延政) 荆南: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海) 贞懿王(高保融) 贞安王(高保勗) 德仁王(高继冲) 南汉:襄帝(刘隐) 天皇大帝(刘岩) 殇帝(刘玢) 明孝皇帝(刘晟) 惠帝(刘鋹) 吴越:武孝王(钱鏐) 文穆王(钱元瓘) 忠献王(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北汉:汉世祖(刘崇) 孝和皇帝(刘钧) 少平皇帝(刘继恩) 英武皇帝(刘继元) 宋-北宋: 太祖(赵匡胤) 太宗(赵匡义) 真宗(赵恒) 仁宗(赵祯) 英宗(赵曙) 神宗(赵顼) 哲宗(赵煦) 徽宗(赵佶) 钦宗(赵桓) 南宋:高宗(赵构) 孝宗(赵眘) 宁宗(赵扩) 理宗(赵昀) 度宗(赵禥) 恭帝(赵显) 端宗(赵昰) 端宗(赵昺) 元:太祖(铁木真) 太宗(窝阔台) 定宗(贵由)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铁木耳)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硕德八刺)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刺吉八) 文宗(图帖木尔) 明宗(和世) 宁宗(懿磷质班) 顺帝(妥欢帖睦尔) 明: 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 明仁宗(朱高炽)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明宪宗(朱见深) 明孝宗(朱祐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骢)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检) 清:太祖(努尔哈赤) 太宗(皇太极) 顺治帝(福临) 康熙帝(玄烨) 雍正帝(胤祯) 乾隆帝(弘历) 嘉庆帝(喁琰) 道光帝(绵宁) 咸丰帝(奕宁) 同治帝(载淳) 光绪帝(载恬) 宣统帝(爱新觉罗�6�1溥仪)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西汉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西汉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汉高祖(刘邦)8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垓下之战,白登之围, 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惠帝(刘盈)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暂无.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吕后(吕雉)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暂无.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文帝(刘恒)8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元前157年登基 元前141年去位 景帝(刘启) 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元前141年登基 元前87年去位 武帝(刘彻)8 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张骞出西域,独尊儒术,漠北之战,霍去病之死,苏武牧羊,司马迁与史记, 元前87年登基 元前74年去位 昭帝(刘弗陵) 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暂无. 元前74年登基 元前49年去位 宣帝(刘病已) 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宣帝中兴, 元前49年登基 元前33年去位 元帝(刘奭)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昭君出塞, 元前33年登基 元前7年去位 成帝(刘骜)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昭君出塞, 元前7年登基 元前1年去位 哀帝(刘欣) 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断袖之癖, 公元0年登基 公元5年去位 平帝(刘衎) 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暂无. 公元6年登基 公元8年去位 孺子(刘婴) 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王莽代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新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9年登基 公元23年去位 帝(王莽) 出生:元前45年--去世:公元23年(在位14年) 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绥和元年(前8年)继王根为大司马,十分俭约。妻子「衣不曳地,布不蔽膝」。 始初元年(前8年)刘婴「禅让」于王莽,莽即皇帝位,次年改国号为「新」。 王莽自幼诵习《周礼》,迷信古代制度,故附会《周礼》,改革制度,实施王田、私属、五均、六,乃至推行早已失去交换价值的龟、贝之类作货币。他又想平均土地,实行井田制度解决社会矛盾。惜事与愿违,新政操之过急,又不合时宜,以致造成农商失业,食贷俱废,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新政进行仅八、九年,绿林、赤眉起兵,地皇四年(23年)莽被杀于渐台,新朝也随告灭亡。 凭心而论,王莽并不是野史小说中写的荒淫堕落,王莽心胸广大,机警过人,简朴务实,只是实行的改革完全失败,造成社会动荡而亡国。 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最终分裂亡国。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但是后来由于皇帝年纪小,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25年登基 公元57年去位 光武帝(刘秀)8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马革裹尸, 公元57年登基 公元75年去位 明帝(刘庄) 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 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5年登基 公元88年去位 章帝(刘炟) 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暂无. 公元88年登基 公元105年去位 和帝(刘肇) 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暂无. 公元105年登基 公元106年去位 殇帝(刘隆) 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暂无. 公元106年登基 公元125年去位 安帝(刘祜) 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蔡伦造纸 , 公元125年登基 公元144年去位 顺帝(刘保) 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子,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张衡和地动仪, 公元144年登基 公元145年去位 冲帝(刘炳) 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暂无. 公元145年登基 公元146年去位 质帝(刘缵) 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暂无. 公元146年登基 公元167年去位 桓帝(刘志) 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暂无. 公元168年登基 公元189年去位 灵帝(刘宏) 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黄巾军起义, 公元189年登基 公元220年去位 献帝(刘协) 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孙策霸江东,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刘备入川,濡须之战,关羽走麦城,

最长命的皇帝:南越武帝赵佗,享年100岁以上。 最短命的皇帝: 东汉殇帝,2岁就夭折。 即位时年龄最小: 东汉殇帝,出生才100天。 在位时间最长: 清康熙皇帝,跨61个年头。 在位时间最短: 金末帝 完颜承麟,即位仅仅半天就杀死。 嫔妃最多的皇帝: 晋武帝,后宫佳丽达10000多人。 子女最多的皇帝: 北宋徽宗,子三十二,女三十四。

法国有哪些国王
加洛林王朝 禿頭查理 843年-877年 即查理二世。後為皇帝。 路易二世(結舌者) 877年-879年 路易三世 879年-882年 與卡羅曼共治。 卡羅曼 879年-884年 胖子查理 884年-888年 是從東法蘭克來的攝政。 厄德888年-898年 是卡佩家族成員(不屬加洛林王朝)。 (昏庸的)查理三世 893年-...

中国传统人物有哪些?如题 谢谢了
孔子、老子、孙子、秦始皇、汉武帝、 老子是最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也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他相传生于公元前6世纪,但过世不详。老子的模糊晦涩,知常无为(了解规律、不多作为)和崇尚原始自然生活的哲学观,与西方的崇尚理性、强调创造和力求改造自然的传统相去甚远。自然得不到太多的西方人的赞扬与了解...

刘阿斗是个好皇帝吗?
展开全部 刘禅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几百名皇帝中的一个很普通的皇帝,不过此人心并不坏,没有权欲,没有恶念,他统治的四十年间,蜀汉大臣没有遭其屠杀灭门的,应该说是一个没有多大才能也没有多大恶行的平常之辈,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来说,是比较难得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建武元年是誰的年號
建武元年是東晉十六國時西燕皇帝慕容忠的年號 是公元386年

罗马灭亡时 历经几位皇帝?
君士坦丁一世死後,國分為三 君士坦丁二世 (Constantine II,337年 - 340年) 君士坦提烏斯 (Constantius II,337年 - 361年11月3日) 君士坦斯 (Constans I,337年 - 350年) 馬格嫩提烏斯 (Magnentius,350年 - 353年,敗君士坦斯代之) 尤里安 (Julian the Apostate,361年 - 363年6月26日,背教者) 約維安 (...

朱元璋是如何崛起的??
一個人的思慮,總是很難周延,再加上少了相權的制衡,施政就很難不出問題,黃宗羲在其明夷待訪錄、置相篇中提及:「有明之不善治,自高皇帝罷相始也。」誠為佳論。明太祖是有能力的人,施政考量尚難週全,那如果是一個庸懦的國君、只圖貪樂的國君,情況又會如何?明顯的,大權將會旁落,親近天子的人有機會竊取大...

和珅是被哪个皇帝杀得啊
和珅是被嘉庆皇帝杀的。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嘉庆四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

秦始皇是什么时候重用李斯的,是统一全国之后,还是之前,要有根据拜托...
李斯(?-前208年),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早年 早年 年輕時,擔任鄉中小吏,主要掌管鄉中的文書資料。他見到居室廁所中的老鼠饑饉慌張,而糧倉中的老鼠飽食無憂,...

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她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可是,这位当时被捧为“老佛爷”的妇女皇帝究竟是被谁“杀”死的呢?其实,“凶手”是小小的痢疾杆菌。 一、慈禧死因 据有关资料记载,慈禧七十三岁寿宴那天,宫...

长城是哪一年竣工的?
歷代長城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代的規模最大。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擊敗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宋朝時,失去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