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人物形象分析
孙少平给人第一印象是很普通很淳朴,与学而不厌的农民子弟并无差别。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孙少平经历了身份的不同转变,经历了人生和爱情的选择,也经历了社会生活的重重考验,我们不禁会为这个农民家的二小子在精神上拥有无比丰厚的财富和追求真正理想的执着而赞叹。
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充盈让孙少平的生活始终五味杂陈。而生活考验的不断加剧和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也造就了孙少平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
面对歧视他忍辱负重,看到不平他拔刀相助,关键时刻不计前嫌等等,自身的物质穷困根本没有成为他道德修养的束缚,反倒映衬出他人格的完善。而他的爱情选择也显示了他的个性特征。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介绍
哥哥孙少安是奋斗精神的另一个代表,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长子的家庭责任和过早的承担世事,使得孙少安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缚,变成了农村变革的先觉者。然而,他的爱情和婚姻都遭遇了挫折。
田润叶同样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所不同的是,她生活在城市,这里的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所以在润叶身上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田晓霞天真烂漫、单纯、善良、勇敢,当她与孙少平偶遇以后,渐渐地发展成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田晓霞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在城市中长大,没有经受过陕西农村的艰苦生活,但是她丝毫没有城市娇小姐的样子,反而非常的朴实、坚强。
贺秀莲是孙少安从山西娶回来的媳妇,她没有什么文化,性格泼辣,与温柔知性的润叶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自从嫁给孙少安以后就成为孙少安的贤内助。贺秀莲身强体壮,吃苦耐劳,家里家外是一把好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着力刻画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孙少安,他是20世纪80年作新型创业农民的代表和典型;另一个是孙少平,他是很早的“农民工”——非正式的煤矿工人,这两兄弟虽然生活道路不尽相同,但都是拥有独立人格自强不息品性的人,而主人公孙少平最具人格魅力,孙少平的性格是复杂的,人生态度也是在成长之中一步一步地日趋成熟的。《平凡的世界》可能不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也不会成为文学评论家们颂扬品评的经典,然而这仍然无法掩盖在三百万文字中蕴含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绚丽魅力。《平凡的世界》记录了这个人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自强自立有自我意识对生活有独特理解的人物。纵观全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分析孙少平这一形象。自卑与封闭这是孙少平高二之前的主要性格特点,刚上高中的孙少平家境已经不是一个“贫困”所能形容的了,饭都吃不饱的他从来没有奢求过“欧洲面”亚洲面他都吃不起,他只有“非洲面”小麦玉米高粱这三种粮食被划分为欧亚非三种面食也只有路遥这位体验过贫苦生活的作家能够想到了。可怕的是,即便是非洲面他也不敢吃饱的,他没那么多钱放开肚皮吃——他吃多了家里人就吃不饱了,家人能供他上学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因为贫困,他才会拥有特别敏感的自尊心,而过分的自尊又使他过分的自卑,所以他不和人家一块吃饭逛街看不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顾养民所以他不和女生说话,他躲避公众的目光,一种不说出来但是让你比那还要难堪的鄙视。他渴望有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生的面前,渴望自己能永远躲开别人可怕的鄙夷的目光,他的心敏感而羞涩,他过分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封闭甚至是对自己没有别人却拥有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鄙视和恐惧。事实上,凡是经历过贫困痛苦体验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总会有一段岁月莫名的自卑和敏感,对于自己、对于家人都有可怜的不自信,形成心理上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哪怕是今后生活条件变得在优越那段心灵多雨的岁月再也挥之不去,只是,那段忆苦思甜的记忆成为幸福和感慨而已。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难以遏制的求知欲。高中的时期,孙少平自从忘我的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再也无法抵挡书籍对他的诱惑,通过读书他开始明白原来在他的原西县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精彩更为浩渺繁华和神奇的世界,原来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卑微即便是他羡慕的人和地方和那个世界相比,也是很渺小和贫困。“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每个人在青年时都应该多读书,了解世界,扬起走向远方开辟新生活的梦想的帆。通过读书,孙少平开始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自己周围的事物,对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信开始在他身上建立和成长起来。是读书让他放弃自卑,找回自信从各种角度审视和观察每种现象,让他放弃了最初的虚荣,让他大大方方地站在吃饭的队伍中领他的两个“黑兄弟”,让他懂得一个人活得是否有意义,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好,还要具有许多人难以言说的东西——像才情,像知识,像人格魅力,像田晓霞说的那样,气质……朴实的心金子般的朴实的心,比如见义勇为。跛脚女子侯玉英曾在上课时揭发他偷看《红岩》,还当众顶撞他揭发他和班花郝红梅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一次山洪暴发时候,孙少平依然跳入水中把她给救出来了,他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同学和候玉英自己。在搭救打工女孩翠翠时,包工头胡永洲威胁他说“你小子吃了豹子胆了,实话告诉你,我表弟就是地委副书记高凤阁!”“高凤阁和我球毛不相干”孙少平清楚的知道,这个和黑社会官场都有联系的老大势力确实不小,可是他依然挺身而出,把自己的工钱给了小翠,自己离开工地另谋生路。在这个人人为己的社会里,像孙少平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甚至社会道德沦落到问路都要收费的地步,有一点帮助别人的心,真的是难能可贵。自尊和独立。第一次到黄原打工,孙少平受到了曹书记和他一家人的热情帮助,结工时人家看他心眼挺好还那么的能干,就多给了他一个月工资作为感谢,但他虽知道这是人家的好意仍坚持不要。“我出门在外遇到像你们这样的人已经很满足了,这钱我不能要的”他没有接受馈赠,反而把自己的工资抽出一部分作为对曹氏夫妻的感谢。在大亚湾煤矿,孙少平有着惊人的耐力每个月都是上全班,不像其他的矿工一样不能吃苦受累,这当然赢得了别人对他由衷的尊重,经济上的独立也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没有独立的自尊,可能只是自恋或是自恋,如果连他人对自己的尊重都获得不了,谈何自尊。“其实,他在灵魂深处并没有低看自己。她显然不了解他这两年的变化。他之所以不愿和她再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差异太大。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所走的道路就比上大学低贱。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了金钱观孙少平放弃家里稳定的工作不做,外出打工为了什么?钱?是也不完全是。他可以为了五毛钱拼死拼活地扛一天石头不要命的挣钱,可以在矿井下忍受阴冷的地气挣一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同样他也可以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毫不吝惜的送给素不相识的小翠,他可以把积攒了几年的工资悉数寄给家里和妹妹,可以花掉全部的工资给家里人买礼物,可以用自己所有为父亲箍窑洞。在他眼中,钱就是自我价值的象征,自我独立的实现,很多时候是一种责任: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对家人的关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劳动的理解。他是在社会的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痛苦着受尽折磨,它不仅仅将劳动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职业的高低贵贱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劳动,只有劳动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让人充实,要想求得解放就要深深地投入到劳动中去。至少你曾经竭尽全力的为生活而不懈的努力过,你曾经为了生活和人格的独立而奋斗过。对挫折和苦难的理解。挫折在孙少平的生命中从来就没有远走过,可是,他也没有在他面前显示过多大的力量,苦难却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年幼时家庭的贫困曾经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阴影,让他长大的时候也难以忘记所受的屈辱;更大的不幸,自己深爱的人却在那个浪漫的永远没有实现的约定之前被洪水夺去生命……苦难从来都是盲目的,却总是有意降临到本来已经足够不幸的人的身上。只是,在那些对生活有深刻认识的人的面前,苦难可能会造成一段时间的悲观沉沦却是永远无法把他们击垮,因此,孙少平总能在每次打击面前崛起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当然,客观来看,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也过多地融合和渗透着路遥本人的性格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我们很容易能看到少年求学时的孙少平,俨然就是当年的路遥,他贫苦的出身和对于苦难的漫长承担,是这一人物言行的来源。同时,路遥对于特定时代的理解,过多地考虑了政治因素,紧跟时代主流,甚至是过分地强调家国观念与集体式的生活理念,对于个人独立意识的挖掘,仅仅限于对财富的理解、对劳动的理解、对于社会人生的一些稍显“大众”化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使孙少平,成了一个“时代主流”青年。爱情孙少平的爱情是一个浪漫的传奇,一个现代的常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虚无飘渺的梦,说它不可能是因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们双方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一个是揽工汉一个是省报记者;一个高中毕业一个是大学本科;一个是世袭农民,一个出身干部家庭;一个是平凡的穷小子,一个是美丽的富女孩;一个是……从哪方面看,他们也休想结合在一块。可是,事实是,他们两个孤独的心不但从高中就走到一起,并且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八年的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从最初的朦胧的彼此认同到生活理想的共鸣价值观念的相互认同,再到一次又一次彼此的思念和爱慕,再到灵魂的高度契合,他们成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爱情神话。田晓霞的死,可能是路遥的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但是那段感人的爱情,却足以让我们为之泪流满面,很多人读到那段令人心碎的文字时候,都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继续繁衍和发展,直至遥远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多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将会走向自己的终点。死亡,这是伟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后归宿。热情的诗人高唱生命的恋歌,而冷静的哲学家却说:死亡是自然法则的胜利……是的,如果一个人是按自己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撼,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地伤痛。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时候,却猝然间凋谢了。人类之树谁知凋落了多少这样的花朵。冷落成泥,只有香如故……美丽的花朵凋谢了也是美丽的。是的,美丽。美丽的花朵永不凋谢;那花依然在他心头开放……瞧,又是春天了。复苏的万物就是生命的写照。从矿区望出去,山野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杏花、梨花;一片如霞的绯红,一片如玉的洁白。小河边泛出了淡淡的浅绿。祭坟的纸钱在暖洋洋的春风中飘飞。矿医院后面的山湾里,间或传来上坟妇女如怨如诉的哭泣,犹如在唱一支眷恋往昔的歌。这是一个伤感而断魂的季节……孙少平上井以后,洗完澡换好衣服,便一个人走出喧腾不息的矿区。他看起来比过去消瘦了一些,眼神和脸色却更加严峻,头发总是被汗水卷曲得零零乱乱。他匆忙而专注地走着。似乎要摆脱什么,抑或在寻找什么;又象是有谁在召唤他。象通常那样,他从矿部那个小坡上走下来,走过黑水河上摇曳着绿枝的树桥,爬上了对面的山,不停留地一直走向山野深处。然后,他随意在某个无人处停下来,或坐,或躺,或久久地驻足而立。多少日子来,他天天都是如此。”谁又会嘲笑孙少平的痴情呢?这样,孙少平的形象就已经很圆满的了,除了他那令人遗憾扼腕的爱情,我们能从孙少平身上值得学习的人格精神太多了。这个中国80年代保尔式的人物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在繁华的都市,在每个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接受很大挑战的时候,孙少平无疑将在他们心中闪耀着鼓励的光芒,在每个黑暗的夜里给他们点燃前进的火炬,照亮他们孤独的前进的灵魂。
一、人物分析:
1、孙少平性格的明确性在于他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著追求。
孙少平生在农村,如果说当初的艰苦求学是为了走出农村,寻找出路,这是可以成立的。而后期,随着年龄的渐增,他已不再只是寻求出路,而是开始构建较理想的生活。同步建设的,更深层次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小说中并没有让他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给他安排了丰富跌宕的情感经历,浓墨重彩写少年的心路历程。在最后的抉择中,少平选择回到大牙湾煤矿与那对孤儿寡母互相照顾,不能不说包含了对理想自我的取向。正因为执著,他才一路走得那么激动人心,每做一件事都能引起读者得热切关注。小说流露出的那么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在少平的性格中充分地体现。没有这一性格的明确性,大概难以写出少平如何挨饿上课,如何奋斗,如何扛起责任走过那么多的沟沟坎坎!
孙少平的身上也具有着很强的主体性。人的性格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丰富多彩的,变化发展的。小说把他安排在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成员众多,有哥有妹,有老有幼,偌大一家子,一起活过这么多年来是因为勇于担当苦难的责任,学会了彼此照顾,为家人付出。也就从小熏陶了他的品质、性格。这样的家庭出一个能吃苦、能忍耐、对人真诚的人一点也不突兀,一点也不意外。因为环境炼就了他的性格,所以面对抛弃自己,偷了手帕的红梅他反而解救,显现出了早熟懂事。也正是这么多的苦难给他一种品质并渐化成为性格,一直秉持,发展着这一性格,带入生命的每一项活动中。也正是从这些活动中,一次次提高,坚定自己的做法,直至成为他的烙印。小说结尾写少平回大牙湾煤矿照顾那母子俩时,那是他主动的对自己的要求,我不觉得伟大,而恰恰是感动。当你不觉得是伟大而是感动时,他就是真实的,深入心中的。
2、在孙少平的身上,无论他如何努力,总存在着一种自卑。
求学时,与郝红梅在饭堂吃饭即可看出。后来,在与田晓霞的恋爱中,他总是存在着种种的犹豫,而这种犹豫就是自卑而成。
但是,他又是自信的,他渴望着自己的与众不同,渴望着自己无论来自身体还是精神的升华,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去得到他应得的,就想像他看过的无数书中的那些英雄人物,来寻求自己的价值。
少平与任何人都不同,他把苦难和痛楚当做他生命中的应当,他有时甚至在渴望这些苦难,他希望通过这些来壮大自己,对于那些舒适,看似美好的生活,他无法再其中活下去,因为那里无法成就英雄。
文章结尾,少平拒绝了妹妹的要求,留在城市,再次回到桐城,回到煤矿,回到他的苦难中去成就自己。
二、人物简介:
孙少平,路遥《平凡的世界》主人公。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勾刻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按照史学家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沙一世界,一个人即是一个环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家庭、爱情、理想、朋友以及命运等等无不包涵在小说中。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从一个平凡的青年身上看到一个平凡的世界。他性格的成功,在于周遭环境,周围人物这一绿叶的扶持。
孙少平是一个陕北农家的一个穷小子,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当地县城念高中,一开始他由于自己贫苦的家境、穿只能尚且遮羞的衣服和下等的吃食而在同学的面前充满了自卑,随后和同班的郝红梅由于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少平在“初恋”失败后初步成熟。
随后随着出生大县城,见多识广,敢爱敢恨的田晓霞慢慢走近他的世界,他的视野逐步开放,高中毕业的少平不甘心在家务农而独自来到异地的煤矿当矿工,同时和田晓霞的关系也进一步发展。工作、感情生活不断地锻造着他,最后凭自己努力成为矿工组长的少平在晓霞意外死亡后经历了巨大的打击。
惠英贴心的关怀让他在自己的感觉和外界的看法上左右为难,故事最后少平因为矿难而毁容,在养伤期间他进一步成熟;他拒绝了脱离苦难矿工生活、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回到惠英身边,完成了平凡向伟大的蜕变.....
扩展资料:
孙少平,路遥《平凡的世界》主人公,系孙少安弟弟。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孙少平一家是一个极其贫穷脆弱的家庭,到了故事结尾,孙家已经成为了双水村的富裕人家。孙少安有了自己的砖厂,孙少平有了稳定的工作,兰香也考上了重点大。可以说,十年间这个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其实,这个家庭的发展历程就是整个中国在这十年的缩影。我们国家在刚刚经历了文革的重创后,国家经济水平低下,科技文化教育出现断层,正如一开始的孙家,处于一个十分脆弱的状态。在经历了改革之后,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经济水平提升。
书中结尾孙少安资助学校修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反映了国人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满足的景况。
关于家国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方面,则是书中对田福军、乔伯年等政治人物的刻画。书中田福军有过这样一段话:
“尽管我们都是些普通人,无法改变我们国家的局面,但我们应该有一双分辨黑白的眼睛,有一颗能严肃思考我们国家命运的头脑。”
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我们更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关注和思考我们国家的命运,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二、关于真实
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动人。
《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是1975-1985十年间的社会生活,而路遥为了能真实地刻画出那个时代,他翻阅了当时多份报纸的十年合集,翻报纸频繁到了手指都磨出血泡的程度。
另外,书中主角孙少平的刻画也结合了路遥的亲身经历。例如在第一部刚开始时,孙少安在学校裤子破烂地连屁股都遮不住,被同学恶作剧,这其实是路遥自身的经历。正是有了这些认真查阅与人生经历,才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一种真实的味道。
最后说一说书的主角孙少平。孙少平是一个很平凡普通的人,但更是我所希望成为的人。
首先,他是一个极有自尊的人。故事一开始他是一个因家境贫穷而深感自卑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他的自尊开始茁壮生长:
“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老是等别人打完饭才去取那两个黑馍,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是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
到了揽工时自尊更加强烈,不愿接受曹书记一家多给的九十块:
“一种男子汉气概使孙少平不愿接受这种馈赠。”
如此平凡之人却有如此强烈之自尊,更体现其人格高贵。
其次,他是一个善良热心的人。
当曾经嘲笑过他的候玉英快要被洪水淹没时,他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冲出去救了她;
当曾经在感情上伤害过他的郝红梅偷拿手帕被抓住时,他不仅拿出自己的钱帮郝红梅付了手帕,还要求侯生才起誓不宣扬这件事以维护郝红梅;
当他在揽工时发现包工头欺负做饭小女孩小翠时,立刻找包工头“算账”,并坚定地带小翠离开了工地,几乎将身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小翠帮其回家;
当师傅王世才去世后,他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惠英嫂和明明的责任。
这是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啊,甚至善良地让人觉得不真实!
最后,他是一个有自我追求的人。在面对家庭需要人手干活的的时候,他清楚地意识到不应该囿于双水村这个小天地,应该出去外面闯一闯。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面临过这样的抉择困境:当个人的责任与自身的追求发生了冲突时,是选择服从于沉重的责任,抑或是遵从自己的本心追求自我价值?孙少平给出的答案是后者,当然他也不是完全逃避对这个家庭的责任,他也会将自己揽工赚到的钱寄给家里,他用着身上的痂疤在平衡着两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少平
我想这里应该是指关于《平凡的世界》里面那个孙少平吧。小说里的孙少平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热血青年,是一个纯朴而又倔强人。
就如同小说描写的一样,在他看来好象就没有刻意平静的事情和故事。他一直在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行动中,就像是小说写的那样“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孙少萍就是这样的一直在准备接受磨难和困苦。理性的接受社会带给他的现实,而不是茫无目标的去找寻那不属于自己的伊甸园。当有了困苦时才能够提起自己的勇气,勇敢的去面对过错,找寻那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后去努力改变。这就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的表现。 普通的农村知识青年,缔造了生活的胜利者 谈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时,我们不得不将其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作以对比。 《人生》中的高加林生活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高加林作为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也一样不可能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郑重宣言“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在咱们高家村的土挖刨一生”,书中五彩斑斓的生活不断地向他招手,城市文明之风时而不断的滋润着他,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但是,心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的大海中连呛苦水,屡受折磨。他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在高家村,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知音,而不安份又使他不能脚踏实地的稳走稳干,因而注定了他在顺境时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他疏远了黄土地,在农村,他是弱者。“一个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当代青年,他的理想追求,无论有多大的意义和合理化,如果缺乏了对这种人民和人民真正生活的基本理解,他的行为就不能不是盲目的,轻率的,一个只强烈要求社会大众理解自己,而自己不理解或不准备理解社会大众,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就不能算作一个将理智和感情结合起来的真正的人,他的觉悟还不能作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自觉。”所以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土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 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一样都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们都属于奋斗型人物,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一辈子立于黄土地上,他们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 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梦。”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可观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工地当小工,也不沦于一般的民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简陋的工棚里他还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 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少平尝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顽强的坚持。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这些主人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 而少平、少安两兄弟相比较,哥哥少安的形象是扎根于农村的奋斗者开拓者而又安于农村的生活;弟弟少平则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但是兄弟俩都是生活的胜利者、爱情的失败者。两兄弟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哲学: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被远行的梦所召唤! 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见孙少平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 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而孙少安是一个心底善良,情操高洁,善思考,敢奋斗的农村青年,他只想通过自己拼命的劳动求改变自身贫困的“世事”,无论他的“搞分担包产”,还是后来的办砖厂,无一不是为了摆脱贫困,脱离苦难,一家人能填饱肚皮,过上安适的生活。 作者对孙少安坚强地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的品格和令人荡气回肠的道德情操,倾注了深情的赞美。面对“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少安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牺牲的太多太多,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个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在他质朴的农民思想中渗透出了发展才是出路的意识,勤耕勤作,改变生活。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意的人啊! 同时,在少安的身上似乎有一种认命的感觉。在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孙少安这样的话:不要管农民种什么!政府给农民的应该是资源服务,不能把农民简单视为国家的雇工,而把自己作国家的代言人、掌柜的,可悲的是政府恰恰是怀有这种强烈的主人公意识,认为自己是老板,是吃“官饭的”,人民是“打工仔”,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制约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孙少平式的农村青年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吃官饭”,将这种“中国式”悲剧演绎得一波三折。他这个农民式的“打工仔”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孙少平给人第一印象是很普通很淳朴,与学而不厌的农民子弟并无差别。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孙少平经历了身份的不同转变,经历了人生和爱情的选择,也经历了社会生活的重重考验,我们不禁会为这个农民家的二小子在精神上拥有无比丰厚的财富和追求真正理想的执着而赞叹。
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充盈让孙少平的生活始终五味杂陈。而生活考验的不断加剧和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也造就了孙少平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
面对歧视他忍辱负重,看到不平他拔刀相助,关键时刻不计前嫌等等,自身的物质穷困根本没有成为他道德修养的束缚,反倒映衬出他人格的完善。而他的爱情选择也显示了他的个性特征。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介绍
哥哥孙少安是奋斗精神的另一个代表,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长子的家庭责任和过早的承担世事,使得孙少安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缚,变成了农村变革的先觉者。然而,他的爱情和婚姻都遭遇了挫折。
田润叶同样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所不同的是,她生活在城市,这里的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所以在润叶身上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田晓霞天真烂漫、单纯、善良、勇敢,当她与孙少平偶遇以后,渐渐地发展成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田晓霞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在城市中长大,没有经受过陕西农村的艰苦生活,但是她丝毫没有城市娇小姐的样子,反而非常的朴实、坚强。
贺秀莲是孙少安从山西娶回来的媳妇,她没有什么文化,性格泼辣,与温柔知性的润叶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自从嫁给孙少安以后就成为孙少安的贤内助。贺秀莲身强体壮,吃苦耐劳,家里家外是一把好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参考如下: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着力刻画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孙少安,他是20世纪80年作新型创业农民的代表和典型;另一个是孙少平,他是很早的“农民工”——非正式的煤矿工人,这两兄弟虽然生活道路不尽相同,但都是拥有独立人格自强不息品性的人,而主人公孙少平最具人格魅力,孙少平的性格是复杂的,人生态度也是在成长之中一步一步地日趋成熟的。《平凡的世界》可能不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也不会成为文学评论家们颂扬品评的经典,然而这仍然无法掩盖在三百万文字中蕴含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绚丽魅力。《平凡的世界》记录了这个人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自强自立有自我意识对生活有独特理解的人物。纵观全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分析孙少平这一形象。自卑与封闭这是孙少平高二之前的主要性格特点,刚上高中的孙少平家境已经不是一个“贫困”所能形容的了,饭都吃不饱的他从来没有奢求过“欧洲面”亚洲面他都吃不起,他只有“非洲面”小麦玉米高粱这三种粮食被划分为欧亚非三种面食也只有路遥这位体验过贫苦生活的作家能够想到了。可怕的是,即便是非洲面他也不敢吃饱的,他没那么多钱放开肚皮吃——他吃多了家里人就吃不饱了,家人能供他上学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因为贫困,他才会拥有特别敏感的自尊心,而过分的自尊又使他过分的自卑,所以他不和人家一块吃饭逛街看不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顾养民所以他不和女生说话,他躲避公众的目光,一种不说出来但是让你比那还要难堪的鄙视。他渴望有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生的面前,渴望自己能永远躲开别人可怕的鄙夷的目光,他的心敏感而羞涩,他过分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封闭甚至是对自己没有别人却拥有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鄙视和恐惧。事实上,凡是经历过贫困痛苦体验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总会有一段岁月莫名的自卑和敏感,对于自己、对于家人都有可怜的不自信,形成心理上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哪怕是今后生活条件变得在优越那段心灵多雨的岁月再也挥之不去,只是,那段忆苦思甜的记忆成为幸福和感慨而已。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难以遏制的求知欲。高中的时期,孙少平自从忘我的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再也无法抵挡书籍对他的诱惑,通过读书他开始明白原来在他的原西县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精彩更为浩渺繁华和神奇的世界,原来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卑微即便是他羡慕的人和地方和那个世界相比,也是很渺小和贫困。“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每个人在青年时都应该多读书,了解世界,扬起走向远方开辟新生活的梦想的帆。通过读书,孙少平开始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自己周围的事物,对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信开始在他身上建立和成长起来。是读书让他放弃自卑,找回自信从各种角度审视和观察每种现象,让他放弃了最初的虚荣,让他大大方方地站在吃饭的队伍中领他的两个“黑兄弟”,让他懂得一个人活得是否有意义,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好,还要具有许多人难以言说的东西——像才情,像知识,像人格魅力,像田晓霞说的那样,气质……朴实的心金子般的朴实的心,比如见义勇为。跛脚女子侯玉英曾在上课时揭发他偷看《红岩》,还当众顶撞他揭发他和班花郝红梅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一次山洪暴发时候,孙少平依然跳入水中把她给救出来了,他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同学和候玉英自己。在搭救打工女孩翠翠时,包工头胡永洲威胁他说“你小子吃了豹子胆了,实话告诉你,我表弟就是地委副书记高凤阁!”“高凤阁和我球毛不相干”孙少平清楚的知道,这个和黑社会官场都有联系的老大势力确实不小,可是他依然挺身而出,把自己的工钱给了小翠,自己离开工地另谋生路。在这个人人为己的社会里,像孙少平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甚至社会道德沦落到问路都要收费的地步,有一点帮助别人的心,真的是难能可贵。自尊和独立。第一次到黄原打工,孙少平受到了曹书记和他一家人的热情帮助,结工时人家看他心眼挺好还那么的能干,就多给了他一个月工资作为感谢,但他虽知道这是人家的好意仍坚持不要。“我出门在外遇到像你们这样的人已经很满足了,这钱我不能要的”他没有接受馈赠,反而把自己的工资抽出一部分作为对曹氏夫妻的感谢。在大亚湾煤矿,孙少平有着惊人的耐力每个月都是上全班,不像其他的矿工一样不能吃苦受累,这当然赢得了别人对他由衷的尊重,经济上的独立也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没有独立的自尊,可能只是自恋或是自恋,如果连他人对自己的尊重都获得不了,谈何自尊。“其实,他在灵魂深处并没有低看自己。她显然不了解他这两年的变化。他之所以不愿和她再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差异太大。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所走的道路就比上大学低贱。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了金钱观孙少平放弃家里稳定的工作不做,外出打工为了什么?钱?是也不完全是。他可以为了五毛钱拼死拼活地扛一天石头不要命的挣钱,可以在矿井下忍受阴冷的地气挣一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同样他也可以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毫不吝惜的送给素不相识的小翠,他可以把积攒了几年的工资悉数寄给家里和妹妹,可以花掉全部的工资给家里人买礼物,可以用自己所有为父亲箍窑洞。在他眼中,钱就是自我价值的象征,自我独立的实现,很多时候是一种责任: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对家人的关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劳动的理解。他是在社会的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痛苦着受尽折磨,它不仅仅将劳动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职业的高低贵贱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劳动,只有劳动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让人充实,要想求得解放就要深深地投入到劳动中去。至少你曾经竭尽全力的为生活而不懈的努力过,你曾经为了生活和人格的独立而奋斗过。对挫折和苦难的理解。挫折在孙少平的生命中从来就没有远走过,可是,他也没有在他面前显示过多大的力量,苦难却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年幼时家庭的贫困曾经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阴影,让他长大的时候也难以忘记所受的屈辱;更大的不幸,自己深爱的人却在那个浪漫的永远没有实现的约定之前被洪水夺去生命……苦难从来都是盲目的,却总是有意降临到本来已经足够不幸的人的身上。只是,在那些对生活有深刻认识的人的面前,苦难可能会造成一段时间的悲观沉沦却是永远无法把他们击垮,因此,孙少平总能在每次打击面前崛起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当然,客观来看,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也过多地融合和渗透着路遥本人的性格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我们很容易能看到少年求学时的孙少平,俨然就是当年的路遥,他贫苦的出身和对于苦难的漫长承担,是这一人物言行的来源。同时,路遥对于特定时代的理解,过多地考虑了政治因素,紧跟时代主流,甚至是过分地强调家国观念与集体式的生活理念,对于个人独立意识的挖掘,仅仅限于对财富的理解、对劳动的理解、对于社会人生的一些稍显“大众”化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使孙少平,成了一个“时代主流”青年。爱情孙少平的爱情是一个浪漫的传奇,一个现代的常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虚无飘渺的梦,说它不可能是因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们双方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一个是揽工汉一个是省报记者;一个高中毕业一个是大学本科;一个是世袭农民,一个出身干部家庭;一个是平凡的穷小子,一个是美丽的富女孩;一个是……从哪方面看,他们也休想结合在一块。可是,事实是,他们两个孤独的心不但从高中就走到一起,并且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八年的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从最初的朦胧的彼此认同到生活理想的共鸣价值观念的相互认同,再到一次又一次彼此的思念和爱慕,再到灵魂的高度契合,他们成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爱情神话。田晓霞的死,可能是路遥的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但是那段感人的爱情,却足以让我们为之泪流满面,很多人读到那段令人心碎的文字时候,都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继续繁衍和发展,直至遥远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多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将会走向自己的终点。死亡,这是伟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后归宿。热情的诗人高唱生命的恋歌,而冷静的哲学家却说:死亡是自然法则的胜利……是的,如果一个人是按自己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撼,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地伤痛。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时候,却猝然间凋谢了。人类之树谁知凋落了多少这样的花朵。冷落成泥,只有香如故……美丽的花朵凋谢了也是美丽的。是的,美丽。美丽的花朵永不凋谢;那花依然在他心头开放……瞧,又是春天了。复苏的万物就是生命的写照。从矿区望出去,山野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杏花、梨花;一片如霞的绯红,一片如玉的洁白。小河边泛出了淡淡的浅绿。祭坟的纸钱在暖洋洋的春风中飘飞。矿医院后面的山湾里,间或传来上坟妇女如怨如诉的哭泣,犹如在唱一支眷恋往昔的歌。这是一个伤感而断魂的季节……孙少平上井以后,洗完澡换好衣服,便一个人走出喧腾不息的矿区。他看起来比过去消瘦了一些,眼神和脸色却更加严峻,头发总是被汗水卷曲得零零乱乱。他匆忙而专注地走着。似乎要摆脱什么,抑或在寻找什么;又象是有谁在召唤他。象通常那样,他从矿部那个小坡上走下来,走过黑水河上摇曳着绿枝的树桥,爬上了对面的山,不停留地一直走向山野深处。然后,他随意在某个无人处停下来,或坐,或躺,或久久地驻足而立。多少日子来,他天天都是如此。”谁又会嘲笑孙少平的痴情呢?这样,孙少平的形象就已经很圆满的了,除了他那令人遗憾扼腕的爱情,我们能从孙少平身上值得学习的人格精神太多了。这个中国80年代保尔式的人物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在繁华的都市,在每个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接受很大挑战的时候,孙少平无疑将在他们心中闪耀着鼓励的光芒,在每个黑暗的夜里给他们点燃前进的火炬,照亮他们孤独的前进的灵魂。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
孙少平在县立高中,开始了他艰苦而又充实的生活。贫困使他过分自尊,每次都要等到最后才去拿自己的两个黑高梁面馍,每次都能遇上处于同样境况的女生郝红梅。少平暗恋郝红梅,然而,郝红梅对他只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她爱上了班长顾养民。《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
平凡的世界中少平的人物形象?
从上面几点对孙少平形象的分析,是乎不止这些,比如:还有勤奋好学的形象——即使是在艰苦劳累的工作后仍坚持读书学习;助人为乐的形象——在曹书记工地打工,经常帮他家挑水干杂活;充满正义感的形象——无私帮助受欺负的小翠;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形象——自始至终一直爱着田晓霞。孙少平式的人物,也许在今天这个二十一世界...
孙少平人物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人如其名,这个人物的内心从未平静。生活在偏远山村,渴望知识,注重精神,希望在外面的天地证明自己。一个20出头的少年,能够走出农村,向命运挑战,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来改变和...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少平这个人是让人心疼的,自尊心强到了极限,他渴望改变命运,酷爱读书,在自身社会地位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在只能出卖体力换取金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读书。他努力摆脱农民的身份,竭尽全力使自己的眼界不被束缚,纵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也一直要求自己处于读书人的行列中。他的认知不输于那些上过大学的人...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怎么写?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写法如下:少平的身上也具有着很强的主体性。人的性格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丰富多彩的,变化发展的。小说把他安排在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成员众多,有哥有妹,有老有幼,偌大一家子,一起活过这么多年来是因为勇于担当苦难的责任,学会了彼此照顾,为家人付出。也...
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和少平的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中少平的人物形象:少平是黄土高原上一个贫困家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身上有这个农村家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抹不掉的痕迹,他朴实善良、诚实忠厚、吃苦能干,他会为家里的收成而辍学,会为不相识的少女而慷慨……同时,他也有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新思想,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一直保持...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人物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经历挫折,反而更加勤奋。小说勾刻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按照史学家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沙一世界,一个人即是一个环境,是一个...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人物形象分析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一个典型的积极向上,勇于奋斗的青年形象。他出生于农村,面对艰苦的学习环境,忍饥挨冻,却始终不放弃追求知识。每一次遭遇挫折,他都能更加坚定地投身于学习与工作中。小说通过他的求学、成长、奋斗和成熟的过程,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仿佛历史学家的记录,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孙少平人物形象
孙少平的人物形象:一个穷困又坚毅、勇敢追梦、积极向上、敢于与生活拼搏的农村青年。孙少平是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孙玉厚的二儿子,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生于农村,其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到当地县城念高中。高中毕业后,孙少平在村里开办初中班当教师,初中班解散后去了黄原揽工,成为了煤矿工人,...
孙少平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特点及评价简短
面对歧视他忍辱负重,看到不平他拔刀相助,关键时刻不计前嫌等等,自身的物质穷困根本没有成为他道德修养的束缚,反倒映衬出他人格的完善。而他的爱情选择也显示了他的个性特征。孙少平性格分析 少平性格的明确性在于他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著追求。少平生在农村,如果说当初的艰苦求学是为了走出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