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德国人竟然这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德国人向来以严谨著称,从幼儿的启蒙阶段开始,就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早期教育,注意力就是其中之一。
大部分德国孩子都有个很明显的特征:
注意力很集中
小到认真吃饭把饭吃完,大到把一本书看完,小到拼图一定拼好,大到可以一人安静的玩两个小时,或者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踢球,坚持跳舞,或者坚持每个周末回去看爷爷奶奶,可以多年不爽约!
原来,着国人是这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的。
一,家教
父母首先很尊重孩子个体,所以父母不会主观的,武断的,或者粗鲁的去打断/介入孩子的事情,例如从小让孩子自己吃饭,例如让他自己穿衣服, 慢慢的收拾自己的房间,允许他单独做手工玩拼图或者剪纸张。
二,幼儿园/学校
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门后的第一个公共场所,在这里,孩子受到的影响有可能涵盖其一生,他们学会和人相处,学会自己独处,学会自己吃东西上厕所穿脱鞋子,学会玩拼图做游戏,学会在花园里晒太阳或者打雪仗,最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小学前两年,老师几乎都在培养孩子们正确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数字和字母的标准写法,作业的清晰分类,作业本的要求,不可以在书上乱划等,都要求很严格,除此之外,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如果孩子写作业不专心,或者边写边玩,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帮孩子纠正!
三,社会
在德国,所有的餐厅,诊所,包括银行,都会提供足矣让孩子安静看书/画画的角落或者房间。每个人都比较遵守公共规则,当出现孩子太吵,父母也不加以阻止的情况,周围会有人来给孩子“补课”!孩子在路上要专心走路和骑车,在餐厅要安静认真吃饭,在医院或银行要耐心等待等,不仅是父母的要求,更是公共场所的要求。
如果有兴趣,孩子可以参加各种课外学习,例如足球,芭蕾,跆拳道,包括网球或者各种乐器等,这种学习会得到家长的多年支持。社会团体也会经常组织相应活动,鼓励并帮助孩子坚持自己的多年爱好。
四,媒体
电台,杂志,网络等,都提供很多训练或帮助孩子培养更好的注意力,相关的书籍,节目,五花八门,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有多动嫌疑或者注意力不够集中,除了可以向专业医生求助,也可以向学校,教堂,包括社区求助,有很多免费的课程和帮助!
整体上,德国是一个“爱好/特长”大国,首先是有具备特长的的人很多,其次有超完备的“爱好/特长”市场和服务,最后是每个人都比较认同“爱好/特长”的正面能量。
所以,哪怕是一个“小不点”,他也会告诉你他的hobby(爱好)是骑自行车,她的爱好是玩拼图,她的爱好是烤饼干,幼儿园的毕业纪念册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五花八门!拥有爱好,有自己特长,都是孩子成长路上值得骄傲和肯定的一项!
合适的教育方法,是家长的功课
第一,家长不要处处“打断孩子”
案例分享:记得孩子很小时,有段时间看他唆手指,妈妈觉得不妥就想去纠正,孩子的爸爸当时就说:他唆手指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不要打断他,如果要纠正,下次等他开咬前就介入比较好!
爸爸的意思是孩子在专心干一件事时,哪怕是不太好的小事,家长尽量不要中途打断,因为打断是很粗鲁的行为,可以提前或事后给孩子讲清楚,当然有危险的事情是要立刻阻止的!
后来有意无意的,爸爸就发现其实紧张的妈妈一直在好心做坏事的“打断”孩子。
例如孩子在玩,妈妈来给孩子零食吃,孩子在外面玩得兴起,妈妈会说现在该回家吃晚饭了,或者孩子浴缸里玩水兴高采烈,妈妈说得出来了。
还有很多时候孩子读书做作业时,妈妈会突然插话问问题,这些都属于“粗鲁打断”,第一不利于孩子专心做事,第二也容易让孩子学会粗鲁打断别人!
第二,公共场合不打扰别人
如何让孩子安静下来?对此很多家长都很苦恼:孩子就是孩子,怎么可能安静呢!
德国家长却坚持不懈的让孩子学会了安静,尤其是在公共场所能安静下来!
例如孩子在游乐场玩儿,刚会走路的小朋友就懂得排队并且不打扰别人!别人在荡秋千,如果你也想玩儿,得安静的等在边上,不准催别人也不准叫喊,更不允许推搡或者哭喊让家长帮忙!
在幼儿园,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自己擅长或喜欢的玩耍项目,有些喜欢画画,有些喜欢手工,有些喜欢拼图,老师首先会帮助正在“工作”的同学完成自己的项目,然后会让排队的孩子学会安静等待!老师还会和孩子们玩很多“轮流”游戏,协助孩子们养成习惯:先等待别人,懂得团队合作,轮到自己就当仁不让!
第三,有主见,有自己观点,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虽然每个孩子性情各有不同,但是都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家有两个孩子时,如果一方比较强势,有主见并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另一个孩子的判断或者让其听从他的建议,等另一个孩子逐渐长大,也就是他有自己更清晰的坚持以后,家长应该留意,尽量避免“老大处处领先”的局面。可以很多活动分开进行,或者多表扬另一个孩子和其擅长的内容。
第四,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
案例分析:哥哥比较有运动天赋,尤其钟意各种带轮子有速度的运动,父母会顺势鼓励,例如给他及时更换合适的自行车,给他买自己喜欢的滑板,让他自己选喜欢的头盔,允许他组织小朋友们到游乐场进行滑板比赛,生日时尊重他的意愿把party主题定为星球大战/足球/滑板等,鼓励他坚持每周两次足球训练等,让孩子觉得:他擅长的内容家长看得到并且会提供合适的帮助和鼓励!
6岁的妹妹比较喜欢安静的做手工或者画画,家长除了允许她很小就使用剪刀和胶水外,同时为她提供了足量的纸笔,颜料,纸箱,或者空间,认真赞扬她的作品,保留她的涂鸦,把她的画装上镜框挂在墙上!还把她的小画当作封面印成了图画本做留念。
家长的用心孩子们都能感受得到,最直接的表现她会更乐意拿起画笔和画纸!
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路上,父母不仅需要高瞻远瞩,另外还需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伐和策略,除了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另外也需要科学机智的帮助孩子进行调整!在孩子的成长初期,父母的帮助,尤其正确的引导很重要,也就是说生命前期父母的工作越认真越正确,后来的工作就会越轻松越有效。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休闲习惯,可以正面影响并裨益孩子的一生!
文章摘自:金色雨林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二是支配。父母影响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分为四种: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侧重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研究;将学习理论的原则融合于精神分析理论,侧重奖赏与惩罚的影响的研究;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侧重父母的行为榜样作用的研究;在习性学理论指导下,侧重亲子互动的生态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又称为“家庭教养方式”,它指的是父母在养育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养观念、态度以及行为,且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和哪个国家,孩子的首任教师都是父母并且不能任意选择,具有天然的早期性和血缘性的特点,比其他教育有着更持久、更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伴随孩子一生,这也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的原因。根据国内外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指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经常跟孩子交流并给予帮助;专断型教养方式指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对孩子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放纵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积极肯定并会极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控制;忽视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同时也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不同选择主要受父母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孩子方面的客观因素影响,本文拟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子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1]。张溯通过考察北京与东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后得出: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体现出她的教育意识,相对来说中国家庭大多忽视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而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中国与日本母亲的学历后发现,日本的母亲学历普遍较高,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中国母亲的学历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由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教养方式相对消极。
二、父母的婚姻幸福感
父母婚姻幸福感的高低对家庭氛围起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婚姻幸福感低的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通常是紧张、冰冷的,伴随较多的争吵与冲突,对孩子的消极情感较多,大多用命令和强制性方式控制孩子活动,因此孩子会表现出较多的攻击、犯罪行为,同时他们的同伴关系也发展得比较差;而父母婚姻幸福感高的家庭则会营造出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且多赞美与鼓励,会跟孩子讲道理、平等相处。因此,父母婚姻幸福感对孩子影响重大,甚至对孩子成年后的择偶观产生影响。
三、父母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
根据心理学已有研究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对他们组建新的家庭后对孩子将选取何种教养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讲,父母的教养方式映射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养方式,父母被惩罚的经验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这种代际传递在孩子早期就表现出来了。但近年来又有研究指明,父母幼年的被教养经验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该模型的改变程度决定着现在父母行为受以往经验影响的大小。
四、父母的个性与心理特征
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部分,包括个体的能力与气质、性格就是个性特征,它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也缺乏耐心与包容,对孩子易采取专制教养,甚至会对孩子有暴力行为;脾气温和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偏向民主,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父母自身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较低,其角色适应就较好,对孩子的反应较为敏感,积极态度相对也较多;而父母本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不能给孩子带来敏感、适宜的抚养行为。
五、父母职业以及工作压力
对职业进行研究发现,父母的职业不同,他们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父母职业为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人员或者工人他们的教养方式比其他职业的父母有较为突出的溺爱倾向、专制倾向、不民主倾向和忽视倾向。一般来说,父母拥有的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他们从事的职业也越稳定,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等。职业群体的划分也基本是所受教育程度来决定的,从事稳定优越职业的群体与高学历基本是同一类人,因此他们的教养方式也相似。同理,接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与身为商业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的父母,二者的交集也基本上是同一群体,其教养方式也类似[2]。除此以外,不同职业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也不一样,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父母面临的工作压力一般小于其他职业,因此,他们也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孩子成长过程。
六、父母自身的性别角色
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父母性别差异分工明显—严父慈母型,指的是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温和教育,和孩子的交流比父亲多,更关注孩子身体和生活起居方面,而父亲则对孩子功课学业等方面更为关注并严格把关。如李彦章(2001)的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更多地使用鼓励、理解方式进行教育,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和谐,也更注重儿童的自我教育。对于父母性别角色导致的教养方式的差异根本来说是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期待的影响,古往今来的“慈母严父”形象随着文化的传递一直流传至今,大众对于男女角色的期待也基本没有大的改变,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对男女进行教育时,也在无形中塑造出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温婉的角色。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母延续了传统文化与教育期待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特征,这也就影响了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的差异。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2. 根据国内外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指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经常跟孩子交流并给予帮助;专断型教养方式指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对孩子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放纵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积极肯定并会极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控制;忽视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谁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二是支配。父母影响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分为四种: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侧重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研究;将学习理论的原则融合于精神分析理论,侧重奖赏与惩罚的影响的研究;在...
鲍姆林德家庭教养模式研究: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的研究结果
鲍姆林德的研究发现,有效的教养方式是那些能够培养孩子社会适应性的,比如权威型教养,这种教养方式强调规则的设定与执行,同时尊重并倾听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在合作中成长。相反,专制型教养让孩子服从命令,而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可能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和目标导向。放任型教养则过度溺爱,佛...
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1.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社会化和人格的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展现出更好的社会化发展,他们兴趣广泛、情绪稳定,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可能比较被动顺从,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可能更为强势,有攻击性,要求他人顺从。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1、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当孩子做好一件事,家长毫不吝啬,及时的送上夸奖,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能挖掘孩子的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赞美与鼓励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去...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
1、爱而不娇 父母爱子女是一种天性,同时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但是,要教子成才,必须爱得适度。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子女一味娇宠,把孩子培养成又笨又懒,生活难于自理的人,实在太不明智。所以,爱子女也是有学问、有讲究的,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说过:“人之...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什么理论意义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将影响其一生,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集中的反应了父母对孩子的...
父母对儿童教育方式解析
(一)研究背景 父母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的课题。鲍德温1906年就强调:儿童的性格变化是对他起重要作用的人的反馈,儿童是处在与成人的相互作用之中的。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外就开始对父母教育方式及儿童社会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提出来了两...
研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安全感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父母自身的被抚养经历也影响其自身的教养方式。研究发现,父母被惩罚的经验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惩罚行为,这种代际的传递在儿童早期就表现出来。但近期的研究也指出,父母幼年与父母的交往经验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其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该模型的改变程度决定着现在父母行为受以往经验影响的大小。(五)父母...
我国最早提出父母教养方式的是?
我国最早提出父母教养方式的是孟子。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主张父母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教育子女,而不是以暴力或惩罚来约束他们。他认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自主权,而不是仅仅追求孩子的听话和服从。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