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挑了整个大明朝堂的宦官,怎样斗倒首辅名臣的?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时,京城流传着妖狐夜出杀人的谣言,致使朝野上下、民间街坊人心惶惶。正在这个时候,皇宫之中又出现妖道李子龙勾结内宫,潜入皇宫,图谋不轨,明宪宗朱见深深感厌恶。于是,他授命自己宠信的太监汪直,建立了明朝头号特务组织西厂。西厂最初成立之时,其职责是“广刺督责,大政小事,方言巷语,悉采以闻”,即不管是朝廷大事还是民间小事,甚至对各级官吏,西厂都有权监督,使明宪宗能够有效掌握情报,对官吏进行控制。


汪直

  西厂成立不久就遇到了大案,即杨晔案。宣德、正统年间曾盛名一时的名臣杨荣的曾孙杨晔任建宁卫指挥使,却在家乡杀人,为人所告,携带无数金银财宝逃往京城,躲在姐夫董玙的家中,并以携带的金银贿赂朝廷官员,以便脱罪。董玙找到当时的锦衣卫百户韦瑛,想通过韦瑛贿赂汪直。韦瑛却对汪直说:“杨晔是个大户人家,经常杀人。”刚刚建立西厂的汪直正苦于没有立功的机会,派人抓捕杨晔归案审讯。这一审讯,汪直得到了一个受贿名单,名单之上居然不乏朝廷高官。

  案子审到这里已经挖出重重内幕,如果是普通官员调查此案,难免会心惊胆战,不敢再查下去。汪直年幼,初生牛犊不怕虎,仗着受明宪宗的宠信,他对名单之上一些关联紧密的人进行抓捕,包括杨晔的叔叔兵部主事扬仕伟、郎中武清和乐章、浙江布政使刘福等,并将名单交给了明宪宗。除了汪直抓捕的人外,名单上还有一些朝廷高官,包括刑部尚书董方、都御史使李宾等,而高居榜首的正是一代名臣内阁首辅商辂。


汪直

  商辂于正统十年高中状元,走上仕途,经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到了成化十三年时,已经为官30多年,官拜内阁首辅,在朝廷上威望极大。面对西厂的指控,商辂当场反驳:“董玙曾为杨晔疏通关系,给我送金带一条,但我严厉骂他,连门都不让进,况且我就算是贪财,怎么可能贪前辈(指杨荣)的家物呢?”明宪宗相信商辂的话,降旨安慰商辂。

尹直《謇斋琐缀录》:玙尝为晔通,送金带一腰,即峻斥之,不容入门。且辂纵贪滥,岂忍受前辈先生家物乎?


汪直

  然而朝廷之上,群臣对西厂任意逮捕朝廷大臣、严刑拷打、罗织罪名的做法深为不满和恐惧,于是纷纷弹劾汪直和西厂。商辂上了《修政弭灾疏》反对西厂,列数汪直十大罪,指出西厂抓捕官员都出于风闻,并认为汪直年纪小,恐怕被奸佞小人蛊惑。汪直不请旨,直接抓捕朝廷大臣,有违法度。兵部尚书项忠也联系朝廷九卿官员一起弹劾汪直。内阁大学士万安、刘吉、刘珝也出面,并表示与商辂一起共同进退,就算被罢免也不怕。实际上,汪直和西厂已经单挑了整个大明朝廷。

  明宪宗面对满朝群臣要求撤除西厂,处罚汪直的奏书,压力很大,最终于成化十三(1477年)五月,下令撤除西厂,将汪直打发回御马监。明宪宗对汪直却没有处罚,只是派司礼掌印太监怀恩去斥责汪直,这就表明明宪宗虽在压力之下撤除西厂,但在汪直与商辂的斗争中,他选择了相信汪直。为什么明宪宗会相信年仅十几岁的汪直,却质疑了一代名臣商辂呢?


汪直

  一.在明宪宗看来,西厂充当了皇帝的耳目,有着监察朝廷官吏的职责,是明宪宗的得意之作,商辂等人却浇了明宪宗冷水。西厂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明宪宗认为有必要监察百官,以巩固皇权,而东厂和锦衣卫却因多种原因无力承担这样的重任。西厂的撤除,意味着明宪宗失去耳目,没有西厂的监察,朝廷官员却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威胁到皇权。

  二.商辂攻击汪直动机本就不纯。商辂带领群臣攻击汪直的起因是因为杨晔案,但在此案中,商辂已经牵扯其中,再去攻击汪直难免有掩盖罪行的嫌疑。商辂至少有几点他无法解释:

  1.杨晔已经供出他贿赂商辂,虽然商辂辩解说自己没收礼,但他同样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汪直

  2.就算商辂自己没有受贿,他对杨晔贿赂朝廷大臣的行为心知肚明,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难道不是故意纵容杨晔吗?

  3.商攻击汪直难免有转移视线的嫌疑。汪直置国家礼法不顾,不经请旨,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随意抓捕朝廷大臣,并严刑审讯,造成恐慌。这只能表明,汪直的做事方式是逾越了国家法律。商辂带领群臣迫不及待地攻击汪直,却忽略了一点,在明宪宗的眼中,汪直的行为是得到明宪宗允许的。相较之下,杨晔为脱罪贿赂那么多朝廷官员,这些官员都在包庇杨晔,连内阁首辅都不能摆脱嫌疑,这比汪直的不法行为要严重得多了。商辂作为首辅,只顾攻击汪直,对杨晔案不闻不问,熟轻熟重都搞不清,明宪宗显然不会满意。

  朝廷上下一起攻击汪直,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想阻止汪直继续调查杨晔案,掩盖诸多朝臣收受贿赂的事实。一旦汪直倒了,杨晔案自然也会不了了之。


汪直

  三、汪直向明宪宗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司礼监太监黄赐、陈祖生两人支持项忠、商辂。黄赐、陈祖生是内官,却出面支持项忠、商辂弹劾汪直,难免让明宪宗觉得内官与外廷相勾结,这是明宪宗难以容忍的。

  所以,明宪宗虽撤除了西厂,但对此耿耿于怀,至少杨晔案还没有审清,也让他无法释怀。

  一个多月以后,南京监察御史戴缙突然上奏朝廷,为汪直打抱不平。后人一般认为戴缙依附汪直,在汪直的指使下才会上奏疏。不过,汪直自成化十三年春才开始活跃于政坛之上,时间那么短,很难会拉拢到像戴缙这种进士出身的文臣,我更倾向于认为指使戴缙上书的不是汪直,而是明宪宗。不管是谁指使,戴缙的上书让明宪宗找到了理由重开西厂。


万贵妃

  重开西厂之后,汪直仗着明宪宗的宠信,对此前弹劾他的大臣进行打击,兵部尚书项忠、户部尚书薛远、刑部尚书董方、都御史使李宾、侍郎腾昭等数十个官员被贬。这里还有个疑问是,这些多官员被贬,汪直是怎么做到的?现存的史料都只是认为汪直构陷这些大臣,导致这些大臣被贬,但仅凭“构陷”这两个字恐怕无法解释这件事吧?明宪宗当时已经30岁,当了13年的皇帝,就算是他再怎么宠信汪直,也不可能听凭汪直随随便便给那么多大臣罗织罪名。

  我认为汪直是继续深挖了杨晔案。前面所述,明宪宗对杨晔案是很在乎的,一个卫所指挥使为了脱罪竟能收买这么多朝廷官员,其内幕触目惊心,明宪宗绝难容忍。汪直继续深挖杨晔案,符合明宪宗的心意,因此牵连到的这些官员,包括刑部尚书董方、都御史使李宾等,本身就不清白,被贬职也在所难免。至于汪直有没有利用杨晔案,构陷其他与此案无关的官员,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宦官就是汪直,他能斗倒首辅名臣主要是因为皇帝不信任大臣,比较相信这些宦官,平时有什么事情都让宦官去处理,所以宦官更容易抓住皇帝的心理,给首辅名臣构陷罪名,趁机扳倒了他。

主要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而且因为当时自身的实力也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所以手上有一定的兵权,可以和对方进行抗衡,最后也是拿到了对方的一些证据,所以才扳倒了对方。

明朝的宦官因为常伴皇帝身边,取得了皇帝的信任,而且宦官也特别的聪明,懂得审时度势,所以才能够斗倒首辅名臣。

汪直是继续深挖了杨晔案。前面所述,明宪宗对杨晔案是很在乎的,一个卫所指挥使为了脱罪竟能收买这么多朝廷官员,其内幕触目惊心,明宪宗绝难容忍。汪直继续深挖杨晔案,符合明宪宗的心意,因此牵连到的这些官员,包括刑部尚书董方、都御史使李宾等,本身就不清白,被贬职也在所难免。至于汪直有没有利用杨晔案,构陷其他与此案无关的官员,那就不得而知了。

为明朝续命半个世纪的大明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徐阶斗倒了严嵩,年迈致仕之后,高拱和张居正同居内阁。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驱逐了高拱,成了内阁首辅。再加上万历年幼,李太后的信任,张居正大权在握,不免剑走偏锋。 张居正先是因为父亲去世,不忍回家守孝,放弃刚刚到手的权力,刻意夺情,即戴孝办公。他还廷杖了反对的官员,甚至将一名大臣的腿打断,致使这名大臣落下了终...

大太监刘瑾为什么被凌迟处死,有多惨,听说行刑第二天还喝了粥?
最后张永联合杨一清搞倒了刘瑾,并当着皇帝的面,在刘瑾的家中抄出大量金银,这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抄出了大量盔甲兵器,还有伪造的玉玺,甚至在其常用的折扇中,找到两把匕首。“帝亲籍其家,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至此,刘瑾谋反...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活到1996年,他的晚年生活怎么样?
曾在红墙高筑的紫禁城里,存在过十分的一群特殊男性群体,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他们:"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推敲一番,想必能知晓,这句话指的是太监。提起太监,也许多数人联想到"指鹿为马"的赵高,又或者大明朝的"九千岁"魏忠贤,多数奸邪太监的形象...

最厉害的太监是谁
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3.太监军师——唐·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这一。他从一流浪少年,遭阉入宫侍奉女皇帝武则天,目睹深宫中种种险恶和残酷,逐渐领会了一套处绝学。“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

大太监刘瑾是因为犯了什么错,才会被凌迟处死?
最后张永联合杨一清搞倒了刘瑾,并当着皇帝的面,在刘瑾的家中抄出大量金银,这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抄出了大量盔甲兵器,还有伪造的玉玺,甚至在其常用的折扇中,找到两把匕首。史料记载:“帝亲籍其家,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徐阶斗倒了严嵩,年迈致仕之后,高拱和张居正同居内阁。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驱逐了高拱,成了内阁首辅。再加上万历年幼,李太后的信任,张居正大权在握,不免剑走偏锋。 张居正先是因为父亲去世,不忍回家守孝,放弃刚刚到手的权力,刻意夺情,即戴孝办公。他还廷杖了反对的官员,甚至将一名大臣的腿打断,致使这名大臣落下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