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如何发现的?有何文物价值?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中国最宝贵的国宝文物是清明上河图还是司母戊大方鼎?

两个都是吧。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称之为文物的东西应该不止这两样吧!不过我 个人比较看中清明上河图 。因为青铜器现在还能制造出来,而清明上河图可能再也难有人能画出来了!

镇国之宝,司母戊鼎,你了解多少?下期喜欢什么样的国宝文物呢?欢迎留言

1939年3月,河南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得知自家祖坟中陪葬了一些值钱宝物,遂与堂弟吴培文去挖陪葬品卖钱。吴希增将祖坟慢慢挖开,铲子突然碰到一种无比坚硬的东西,二人猜测是好宝贝了。于是回村叫7、8个壮丁帮忙,一群人挖了几个小时,发现好像是一大鼎。

到第2天晚上,村里陆续来几十个人一起挖掘,由于担心被外人知道,村民们也只敢晚上行动,挖掘过程整整持续了3个晚上,最后将坟墓挖开,搬出来一具生满铜锈的庞然大物,这就是商代青铜重器,著名的国宝-“后母戊”鼎。

村民们借助扶轮车,把大鼎转移到吴培文家中,并悄悄埋在粪坑里,但这件事还是被了传了出去,泄露给了日本人。但村民们不愿将宝物落到日本人手里,于是卖给当地古玩商萧寅卿。但是买家无法接手这大物件,于是想肢解成8块,但大鼎坚硬无比,根本无法切割,无果而终,只得再放回吴家。

日军伪宪兵队长得知此事,向日军告密,在进行搜查时,吴培文偷偷将鼎换了地方,并购置了一尊无铭文的青铜器应付搜查,日军得到“宝物”乘兴而归。抗日战争结束后,吴培文挖出大鼎献给当时国民政府,于1946年运到南京。

1948年,此鼎以“司母戊鼎”名字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南京政府曾想把它运到台湾,但由于“司母戊鼎”体积过于庞大,体重过于沉重而没有成功。

1959年,“后母戊鼎”被运往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母戊鼎”成为众多文物中最耀眼夺目的一件。2005年吴培文从海外归国,又一次见到大鼎,他是鼎的发现人及保护人,因此被特许能够抚摸大鼎。

“后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掘出来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在我国有“镇国之宝”的称号,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也叫“司母戊鼎”,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确实堪称庞然大物也。大鼎折沿宽缘,鼎壁笔直,鼎腹深厚,鼎底平直,有一对厚重的立耳。壁耳浮雕式鱼纹,首尾衔接,耳外侧雕刻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大家见下图片)。

鼎腹约呈长方形,估计不是规整的长方形。鼎腹边缘是饕餮纹,均有云雷纹作底,下面有4根空心立柱支撑。立柱上端有浮雕式饕餮纹,下面有三周凹弦纹,四处鼎壁的正中和周围分别有外凸的短棱脊,壁里面便是“后母戊”3字,字体雄浑,锋芒毕露。

从鼎的整体来看,构造古朴厚实、气势宏大,且纹饰浩荡,铸造技术极高,可以说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贵重文物,也是目前发掘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几乎也可以当马槽用,因此人们也称它“马槽鼎”。

鼎身四周的盘龙纹和饕餮纹,给大鼎增添了威武雄壮及庄严凝重。饕餮本就是上古神话中,专吃不同种类食物的神兽,将它铸造于青铜器上,象征吉祥如意、丰丰足食。

后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和铸造水平,作为一种寓意孝道的青铜礼器,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宝。

鼎,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内涵意义非常多,用来祭祀,或在典礼过程中盛鱼、猪、牛、羊等肉类食物,最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祭祀礼器这一。我国制鼎的高峰是在商周,鼎作为礼器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汉代,并成为王公贵族的象征。

关于鼎,还有这样的中国文化,比如成语有“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有时鼎还指一个国家,所以鼎的内涵深远。

还有,大多数的鼎为圆腹、双耳、三足,比如子龙鼎,而后母戊鼎是四足方鼎,其体积体重也是极其罕见的,它与子龙鼎堪称“商代青铜器双壁”,子龙鼎有阴柔之美,而后母戊鼎则有阳刚之气。

此鼎为何叫“后母戊鼎”呢?

此鼎出自商代,是商王为祭拜母亲”戊“而打制的,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专家根据甲骨文记录,鼎内铭文得出的结论是”后母戊戌“三个字,其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再依照铭文,确认”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2个儿子祖庚或祖甲铸造,为祭拜他们的母亲妇妌,所以带有孝道的内涵。

历史学家郭沫若称它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有祭祀、孝敬之意,当时学者也认为如此。后来一些学者认为“后母戊”先于“司母戊”,意思是“献给伟大的母亲”,并展开大讨论。

一直到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运行,正式启用“后母戊”鼎这个名字,但有学者坚持用“司母戊”,至今大鼎名字仍存争议。我只能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何必拘泥?过则迂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司母戊大方鼎也叫商后母戊鼎,是一件商朝后期的青铜铸品,在1939年出土,如今在中国GJ博物馆中收藏,因为在鼎的内壁有司母戊三个大字得名,是如今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重量超过八百千克,司母戊的存在证明了商朝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司母戊方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所铸,在武官村区域被发现,...

司母戊鼎为什么闻名于世
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历程颇具传奇色彩。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掘出了这件宝物。由于其体积庞大、重量惊人,出土后曾一度面临被切割搬运的命运,但尝试锯断的行动未能成功,加之对日本占领期间文物安全的担忧,最终决定将其重新埋藏。直到1946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件...

历史留下的谜团:司母戊鼎到底是何神秘物件?
司母戊大方鼎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被发现。由于其体积庞大,重量惊人,出土后难以搬运,当地人便将其埋回土中。直到1946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件重达832.84公斤的青铜器才得以重见天日,尽管已失去一耳。司母戊鼎是已知最大的青铜器,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

司母戊鼎是怎么建造的,怎么被转移到历史博物馆的
先做一个鼎倒过来的模 然后就灌入铜水 等它成型以后就把模型敲碎 然后拿鼎出来

司母戊鼎是干什么用的,他在何处出土,如今陈列在何处,出...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

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司母戊大方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铸鼎。1939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消息被日军获悉,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司母戊大方鼎被重新挖出,运送南京并拨...

司母戊鼎是干什么用的,他在何处出土,如今陈列在何处,出土后有一段历险...
发现司母戊鼎的当天,农民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中使用探杆进行探测,当探杆深入地下约10米时,触碰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发现探头上留有绿色铜锈,意识到可能探到了宝物。按照当地习俗,发现宝物的人和土地主人应平分售款。于是,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后,当晚便开始了秘密挖掘。挖掘过程中,他们发现大方鼎口...

司母戊鼎的来历是怎样的?
商朝最著名的青铜鼎之一便是“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祭祀的青铜方鼎,其腹部刻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这件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鼎之一。它的造型宏伟,工艺精湛,体现了商代...

国宝 司母戊鼎 介绍?
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发现于日本鬼子铁蹄...

司母戊鼎的来历是怎样的?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约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司母戊鼎形制雄伟,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所剩之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