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仁爱”、“孝悌”,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7
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尽孝

孔子论孝道
陈德述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四书集注·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的边尽孝道。

”事生”,还应该使兄弟之间互爱互助。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论语·为政》)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妹尊敬兄长,兄长要友爱弟妹,这种兄友弟恭的场面,才能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孔子赞颂闵子骞时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闵子骞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长赞赏他的话都不持异议和怀疑。

”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 有一次,宰我对孔子说:”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最后,孔子批评说?quot;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批评宰予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难道他就没有得到过在父母怀抱里三年的爱护吗?同时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阳货》)办理丧事,与其把礼仪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悲哀。

孔子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四件大事之一,祭祀十分重要的。祭祀要按照”礼”的规定。祭祀的核心是要”敬”,”祭思敬”(《论语·子张》),?quot;真诚”,要做到”事死如事生”,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洋洋乎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如果自己不能亲自进行祭祀,不能让别人代替,”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孔子不多讲”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如何对待”事人”与”事鬼”、”生”与”死”的问题上,孔子更重视”事人”和”事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生的事情都还没有搞清楚,怎能去了解死的事情呢?孔子一方面强调”祭如在,祭神如在”,十分赞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乎黻(音弗fǘ)冕”(《论语·泰伯》)的态度。另一方面孔子又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也。”(《论语·雍也》)由此可以看出,祭祀是孔子提倡”慎终追远”的一种文饰而已。”老死曰终”。”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即装殓.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后悔。”追远”,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这样,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

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死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通过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上对君王尽忠,下在朋友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扩大到去”爱人爱众”,使社会达到和谐。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会的规范。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会,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三年的守孝期的确很长,并没有必要将时间浪费在形式上,只要一年的事件就已经够了,剩下的时间好好利用,能够做很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古代的丧礼仪制,在尊重逝者与重视孝道人伦方面确实有合理之处,然而就现实情况来说,也的确存在像宰予所说的那种弊端,那就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

就现代人的实际情况来说,宰予的观点自然是更加正确,而孔子所坚持的守孝三年,即便是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也偏离了实际,放在现代,就更加难上加难。

扩展资料
《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即在言谈举止一切细节中,都要体谅敬顺父母。
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丧”,即父母亲去世后儿子应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官享受和娱乐,专心守丧三年,表达对逝去至亲的诚挚哀伤与怀念。
《论语·阳货》记载,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时间太长,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认为宰我的想法说明了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挚之情,是“不仁”之人。

引用两段《论语》以回答这个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引用自南怀瑾著述的《论语别裁》,希望对提问者有所启发。

儒家思想悌指的什么,“孝悌”的意义是什么
孝悌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xiào tì。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释义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

名词解释:仁爱孝悌
在儒家思想中,“仁爱孝悌”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是将这种爱心扩展到全社会。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尊老爱幼的普遍性,这种原则主张从关爱自家亲人延伸到关心他人,他认为,如果每个家庭都能遵循这样的伦理,社会的秩序和和谐就能得以实现,甚至达到“天下可采运于掌”...

仁爱孝悌要求我们怎么孝敬父母
仁爱孝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教导我们如何尊敬和照顾父母。在实践中,如何孝敬父母呢?以下是几个要点:首先,我们应该敬爱父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包括日常的照料、陪伴以及确保他们的生活品质。通过这些行动,我们能够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关怀与尊重。其次,经常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无论是通过...

孔子有哪些名言是反映仁爱,人本思想的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爱的基础。他强调,人应以爱心对待亲人,这是仁德的根本。在孔子看来,伪善和虚假的言行无法代表真正的仁慈。他告诫人们,如果只追求外在的礼仪,却忽略了内在的仁心,那么礼仪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孔子还教导人们,选择道路时要以仁为先,不能只追求知识或技巧,而忽略了仁德。他强调,...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见到做的好的人或事要学习,效仿,看到做的让大家都觉得不好甚至感到厌恶的,自我反省,告诫自己不要那样子去做。要做到爱亲就要孝悌,即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姐妹,这是人之常情,爱众,就要忠恕,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

如何理解儒家的孝悌思想?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吗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二、“孝悌”的社会意义 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亲疏关系的社会网络而缺乏普通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信任关系的认识。子曰:“...

“孝悌”是齐家之本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孝悌是为仁之本。儒家强调孝悌,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观念,而是强调爱自己家人是仁爱之本,“亲亲爱人悯物”,只有爱自己家人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爱国家,爱地球。如果一个人都不爱自己的家人,却说他爱国家,那必是奸恶之人,他就会行犯上作乱之事,正潜伏着呢!我的感悟 1、昨天说修身是一切的...

儒家思想有什么特点??
8、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9、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弟子规》—— 孝悌仁爱
该书分为五部分,分别从生活起居、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角度,详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规范,核心思想为儒家的孝悌仁爱。《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影响深远,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离邪念、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全书共360句、1080个字,内容全面涵盖了生活...

子曰 弟子入则孝 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仁,亲也。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简析】相对于墨家的兼爱,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这种爱首先体现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