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读书笔记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逍遥津

叶广芩

88个笔记

第2章 逍遥津

>> 晚年的大秀身边没有亲戚,她这个年龄当然也没有了朋友,破旧小院,孤寂悲凉,每天相伴的就是窗外枝头跳上跳下的麻雀。

>> 没想到那天夜里大秀就走了,走得很平静。我想她是替我给七舅爷他们送花去了……

>> 《逍遥津》是出悲苦戏,说的是曹操威逼汉献帝的故事。曹操带剑入宫,乱棒打死了皇后,还鸩杀了皇帝的两个儿子,害得皇上在龙案后头哆哆嗦嗦地抱怨自己是猛虎失威,是孤魂怨鬼,是扬子江驾小舟,风吹浪打,不能回归。

>> 给汉献帝叫过好的父亲,领着我回家的路上却说,这个汉献帝唱得不好,咬字不准,老家八成是宝坻县种蒜的,你听“猫鼠相随”那个“随”字,竟然冒出了京东紫皮蒜的冲味儿。我让父亲跟汉献帝去说说,下回把紫皮蒜换成羊角葱。父亲说,没有用,娘胎里带来的。

>> 父亲说《逍遥津》这段二黄唱得最好的,当属牧斋,牧斋之后就再无人能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了。

>> 七舅爷很忙,忙在他的鸟和虫子们身上。他养的蓝靛颏能叫全十个音,别人的能叫全七个就是珍品了。

>> 躺箱是靠墙顺着的矮柜,柜里放着四季的衣裳,柜上放着一摞摞的被褥,东北人管它叫炕琴。

>> 七舅爷的幸福原则是: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其实就是百年前老北京人憧憬的小康生活。那个时候七舅爷除了钱,其他都几乎达到小康了。

>> 遗憾的是没儿子。为这个七舅奶奶心里总是觉得歉疚,好像生不出儿子责任全在她。七舅爷说,儿子不儿子我不在乎,有儿子未必就是福,你爹妈真把你嫁个淘大粪的,你即便养出七八个儿子,还不得见天儿屎壳郎一样拖着一帮儿子在东直门外粪场晒粪?

>> 姥姥们也做广告,广告有一定规制,门口挂块木牌,内容含蓄而准确,“快马轻车,×氏收洗”。“快马轻车”既说是姥姥出诊的速度快,也暗含了婴儿生得顺畅迅速,不似今日电线杆上的“无痛分娩”“快速流产”那般直接,那般热血横流。

>> 庄姥姥在里屋说,不碍事,肚里的孩子伸出了一条腿。

  七舅爷一听慌了说,这就是横生逆养啊,有法子解救没有?

  庄姥姥说是常有的事,把孩子的腿送回去,背两遍《达生编》就行了,还让七舅爷把孩子们领远点儿,免得吓着孩子们。

>> 青雨没念过一天书,琴棋书画竟也样样精通,古体诗写得合辙押韵,“北新桥东直门,京娘暮雨唱黄昏”,这样的诗虽然被我父亲批得狗屁不值,但毕竟是诗。

>> 他们关键是没有青雨那样的风雅灵秀,用现在的文学语言说是没有青雨那样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这样的能力不是谁都有,大半来自天生,就像演戏,会的人不少,但不是谁都能当角儿。

>> 那是青雨第一次在我们家展露才华,后来才知道他在跟着邢老板学青衣。青雨要拜师,邢老板死活不收。他知道这些少爷的脾气,高了兴,他恨不得成宿成宿地给你唱;不高兴,打着他都不带张嘴的。少爷们学戏,多是为了将来能玩票,出人头地,耗财买脸,没几个是认真学的。青雨这孩子,按说条件相当好,要出息了是个好角儿。可惜,长不了,他怕吃苦,太有主意,没法儿教。果不其然,试了几回,别扭。

>> 青雨说,师傅,这是戏,不是裱匠裱的画,说晾三天就得晾三天,少一天起包,多一天裂缝。这戏就得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禁得住改,才是玩意儿!

>>  这个邢老板到底也没收青雨当徒弟,人家心里很清楚,少爷就是少爷,成不了戏子。

>>  走出京城的二秀过上了另一种日子,说白了就是给水手当老婆。倒也入乡随俗,很快扔了炸酱面改换热干面,把豆皮当烙饼吃。曾经带着孩子们回娘家来过一趟,孩子们一口湖北话,不会说“您”,只会说“你”,一帮小南蛮把七舅爷的蓝靛颏吓得叫不出声,把蛐蛐们放得一个不剩。他们不喝豆汁,拒绝炒肝,厌恶爆肚,诅咒麻豆腐,总之和七舅爷格格不入,七舅爷知道这不是钮家的孩子,不是北京的孩子,他的二秀算是彻底扔到长江里去了。

>> 北京的穷旗人向来爱摆谱,所谓的倒驴不倒架,再没吃的,几碟咸菜得撑在那儿。

>> 当得知这个蝈蝈是父子俩用城郊一亩七分坟地换来的时候,大秀差点儿没背过气去。

>> 一个普通的蝈蝈罢了!

  看大秀对手里的蝈蝈不以为然,七舅爷对大秀说,这蝈蝈不是一般蝈蝈,几百年才遇上一个,你看它那俩大夯,透明的!

>> 突然地青雨冒出一个问题。他说,阿玛,坟地卖了,将来咱们死了埋哪儿呢?

  七舅爷也愣了,想了半天说,是啊,咱们埋哪儿呢?

>> 父亲说变不了,少爷秧子就是少爷秧子,你不能指望汉献帝能跟曹操叫板。

>> 父亲说的“少爷秧子”是有道理的,上班头一天就没按点儿来。上午八点上班,十点了,青雨才托着小茶壶一步三摇地进办公室,也不认生,进来就热情地跟大伙打招呼,都忙哪,我来了,我在哪儿办公啊?

>> 七舅爷说,能在院里放风筝的也就是我,别人没这本事,他们都得找空场,等风。那个写戏的孔尚任,放风筝没风,就骂天,“手提线索骂天公,欠我风筝五尺风”,他那是没能耐……

>> 七舅爷说,快看,快看,那条龙的大犄角变成蜜麻花了!

  青雨说,阿玛,以前咱们没这么看过天。

  七舅爷说,从来都是天在上头看咱们。

>> 大秀说,我甭养鸟,我养您就够了。

  七舅爷问大秀多大了,大秀说,我多大了您还不知道吗,您还好意思问我?

  大秀听见父亲噢了一声,再没了下文……

>> 青雨俊美的相貌引起女人的关注,也引起了男人的关注。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青雨颇有些小得意。邢老板提醒他得稳住了自个儿,告诉他面对的是一群狼。青雨说他看得出来,这群狼喜欢他。

>> 作画时,七舅爷俯案面对画纸凝神静思,而后提笔挥毫,有如神助。七舅爷率性天真、无忧乐天,画画亦如其对京戏的嗜好、风筝的扎染、养鸟玩虫乃至穿糖葫芦,都是兴趣使然,是种乐趣,是种活法。

>> 青雨说,我是旗人,旗人不允许做阉人。

  山口说,你们那个旗人皇上在东北,难道和阉人还有什么差别吗?

  青雨不再说话。

>> 我想象着那情景,想象着一个无助又无辜的老人被日本兵狠命踢打的悲惨光景;一个爱小鸟的平和老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没招谁没惹谁,无端地引来一顿暴打,这是怎么了!

>> 七舅爷说,日本不兴赔东西就兴打人?他小小年纪就打老人?他日本国就兴这个?他有爸爸没有?他爸爸是怎么教他的?他在他们日本国也动不动就敢打他的二大爷?

>> 七舅爷是有儿女的人,人殁了,直系血亲不出头,别人不能上赶着往前扑,情归情,理归理,北京人把这个分得很清楚。

>> 骂声军爷理太差,

  不该调戏我们好人家。

  正德皇上回应:

  好人家来好人家,

  不该头戴海棠花。

  扭了捏了人人爱,

  风流就在这朵花……

>>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 您这一辈子活得洒脱,活得自在,活得值。其实人就应该活成您这样,您是上天的仙儿。跟您比,我们是俗人,是让日子压得喘不上气儿的俗人,没出息……所幸的是这辈子交了您这么个朋友,给我们的灰日子衬出点儿颜色,我想着您,想着青雨,将来咱们再舒舒坦坦地重新活一回,您唱《逍遥津》,我还给您拉弦儿……牧斋,我把您的鸟放了,让它们爱上哪儿上哪儿吧!

第3章 三击掌

>> 父亲和王阿玛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同学,两个人都是带着大清的长辫子出去留学的,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公派出国。两个人进的都是文学部,王阿玛学的是经济理财学科,我父亲学的是古典讲习学科,不在一个教室上课却在一个寝室住宿。

>> 父亲扒儿子的衣裳不是跟日本人学的,是跟唐朝的丞相王允学的,王允的女儿王宝钏抛彩球击中薛平贵,王允嫌穷爱富,逼女儿退婚,王宝钏不允,王允便让女儿将身上的衣裳脱了,再不要进王家的门,父女三击掌,誓不相见。

>> 上脱日月龙凤袄,下脱山河地理裙。

  两件宝衣来脱定,交与了嫌贫爱富的人!

>> 父亲承袭祖父镇国公的称号,代降一等,被封为“镇国将军”,实际是个空衔。作为“公”的子弟,就注定了父亲的闲适无为,注定了他在事业上没什么大出息。

>> 一趟法国,王利民带回了一脑袋新思想,我们家老五带回了一身杨梅疮。

>> 王利民说话爱用反问的语气,爱打手势,喜欢一边说话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没有一刻停歇,像关在笼子里的狼。我的哥哥们不喜欢王利民,说他聪明外露,对世界的认知属于那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我父亲也不喜欢他,说他太过浮躁。

>> 老七学不会的《国际歌》倒让看门老张学会了,如同老七只喜欢“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一样,老张只喜欢《国际歌》里的一句,“莫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 程军人说打仗也是一桩挣钱的买卖,能挣大钱!

  王国甫说,不错,要不然怎么那么多人不爱干别的,他就专爱打仗呢。

第4章 拾玉镯

>> 我理解年青一代生存的孤寂和艰难,也知道他们的压力和不安。择友的谨慎和挑剔,对异性的排斥与拒绝,使他们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情趣,尽管逆行但是简约。

>> 敢情是位吃瓦片的爷。

>>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 玉女初降,献瑞呈祥,玉液闪烁放宝光,超然万卉,压倒群芳,华堂上老老少少欢喜非常。

  重重见喜,万福齐降,齐声都把吉言奉上。但愿她无灾无恙身子壮,福禄双全寿绵长。

>> 跟五哥在一块儿,他有种小鸟依人的舒展,有种被呵护的恣意娇憨。五哥带着他玩,他跟五哥坦诚相见,无话不谈……

>> 他是明白人,他知道,他将不是赫鸿轩的“最爱”,一场姻缘的萌生,是另一份私情的终结。断云残雨,都化作千里路边情,奈何!

>> 流行歌曲早已代替了曲子、三弦,没有谁再肯花工夫去品什么“翠楼东,细柳含烟,潋滟波光;残霞外,几树蝉声,一片斜阳”

>> 过山林狂风如吼,堪堪的大雨淋头,获金鳞渔翁摆桨荡孤舟。

  望长空电掣雷鸣风云骤,慌得他随风冒雨赴中流。顾不得绿柳村头鱼换酒,眼难睁,遍身雨打蓑衣透,见天连水,密云稠,难辨村店与林丘。风雨催,烟云凑,恰来到,小滩头,携鱼拽缆忙登岸,抛篙系孤舟。猛回头,但则见,贪午睡的小牧童儿,他在那,雨地里,哭着去找牛。

>> 为这事我后来问过母亲,母亲说,你父亲那是悲极生怨,就差一哭了。

第5章 小放牛

>> 万里腥膻如许”

>> 五姐说她在内蒙古搞过“四清”,王昭君名义上是埋在了呼和浩特,其实刚走到包头附近就跳河自杀了,那儿还有王昭君的墓。为什么跳河,还不是因为吃不惯那羊肉!

>> 过去老北京揶揄清朝宫廷暴发户是“树小房新画不古,此人必定内务府”,是说暴发者的迅速和张扬,但跟当前新贵比又逊一筹

>> 过去的敬老院现在叫作养老院,叫作养老中心,叫作了“杏花深处”,变成了有钱才能来的地方。以前的敬老院是市政拨款的福利单位,只要是没人赡养的老人都可以住,自己不掏一分钱,由国家管吃管喝。比如张安达住的那个,一直到他死,连棺材钱都是敬老院给出的。

>> 五姐的脾气倔,不受一点儿委屈。其实也没人给她气受,是她自己多心。

>> “安达”是宫里人对太监的尊称,“安”在这里读去声,发“案”的音,“达”读轻声,一带而过。影视作品里有“小李子”“小德张”一类称呼,那是只有皇上、太后才叫的,连皇后本人也得尊称那些有头有脸的太监为“某安达”。“某安达”跟“某公公”近似。“公公”是明朝叫法,清朝多叫“安达”,有师傅的意思在其中。

>> 冬至的时候,皇上要在坤宁宫煮白肉,祭祀祖先,祭祀之后那些白肉便赏给皇室宗亲,让大家不要忘记祖先征战之苦,创业之艰。

>> 敬懿太妃住在寿康宫,宫闱邃密,殿宇深沉,敬懿性甘淡泊,不沾名利,不惹是非,在宫中口碑不错。

>> 溥仪一度喜欢骑着车在宫里满世界乱窜,有一回路过寿康宫,听见里头吹拉弹唱,笑声不断,就进去看。

>> 我们的父亲说,对别人可以冷落,对张安达不能冷落,张安达的身份特殊,他是敏感的,对别人的态度是在乎的,不能伤了他的自尊。

>> 他明白了,在寿康宫中思念的桃红柳绿的家乡,全是《小放牛》里的虚幻。

>> 土豆似的里出外进

>> 我父亲画画,张安达站在旁边看,他能把要用的颜色及时地准备好,把要换的笔、衣纹、鼠须、大小红毛之类准确无误地递到父亲手上。这绝非一日之功,连我们家专门画画的老七也做不到。

>> 母亲说,这是太监的本事。

  父亲说,这是善解人意。

>> 他感念完颜姐夫当年的帮忙,不是完颜占泰很实诚地一趟一趟给他往静海家里捎钱,他的娘哪儿能活下来,哪儿能有后来的日子。

>> 那位完颜姐夫练气功,炼丹药,吃五行散,讲的是清心寡欲,抱朴归一。我五姐不认这个,说他是半疯。五姐夫夜夜要打坐,一坐坐到天亮。月光下,对着北斗七星走禹步,超脱得不像凡间之物。

>> 张安达来我们家定要到五姐夫的屋里去,看看五姐夫有没有什么要换洗的衣裳,该拆洗的被褥,他拿回去让媳妇洗,洗过浆过,熨平整了再送回来。他的天津乡下媳妇做了什么新鲜吃食,也都想着给老姐夫送点儿过来。

>> 可是过上了一家之主的日子又脱不开宫里的套路,脱不开习惯的束缚,就像是把熟粽子解开剥了,它还是个粽子形一样。

>> 葶苈似莱而味殊,玉石相似而异类”

>> 崇文门外的鬼市自解放前就有,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末,地点在花市附近。黎明出摊,天亮走人,买的卖的谁都看不清谁。每个摊上都点着盏半明半暗的小灯,地上铺块布,摆着东西,谓之“鬼市”,又叫“晓市”。东西中有贼的赃物,也有潦倒大宅门的珍藏,碰巧了还真能买到好东西。

>> 批评她的前夫完颜占泰谲诡幻怪,醉生梦死,没有谋生技能,整个儿一个少爷秧子。

>> 拿着两块小破石头让我母亲一块儿送去,说石头来自陕西楼观台,楼观台是道教祖庭之一,亲耳听过老子教诲的石头不是一般石头,是有仙气有道行的灵石,有这样的石头与孩子相伴,孩子将来一定有仙风道骨。

>> 数学系毕业,在当时是大学问了,但他的学问于他的人生经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今天吃了绝不想明天。这位金世祖后裔活得很模糊,他对我说,模糊也是学问!

>>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 我时常地想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话来。“涌泉”似乎太猛太快太直接,张安达的报答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如同筱白玉霜缓缓的唱腔,于悠悠静夜中似有似无,不绝如缕。

>> 知己犹未报,鬓毛飒已苍。

>> 杨村糕干

>> 孤古乖僻,真是一种别路心态。

>> 张安达在敬老院,上上下下人缘很好,他手脚勤快,有眼力见儿,肯给任何人帮忙,在所有的人跟前,张安达永远把自己搁在最底下。

>> 看来鬼市的说辞是虚,是遮掩,是张安达怕在外人跟前露白。低调做人,小心做事,是他一辈子为人的宗旨。

>> 张安达说,《小放牛》是个梦。年轻的时候常做梦,现在成宿成宿地醒着,甭说梦,连觉也没有了。

>> 我注意到,此刻张安达将我呼作了“丫头”,不再是“格格”,就是说,我这个人在他的心里得到了认同,这是我至今想来都感到欣慰的。

>> 父亲说,张安达哪里是送碗,他是辞路来了。

>> “辞路”是旗人的传统规矩,老人年纪大了,趁着还能走动,最后一次出门,到亲友家去,叙叙旧,聊聊家常,并不说离别的话,免得让对方伤心。但暗含着道歉辞别的含义,意思是交往一辈子了,有什么不到的地方,希望能谅解担待。辞的和被辞的心里都很清楚,这是最后一面了,只是不将这层窗户纸捅破罢了。

>> 事后我才知道,张安达留在老姐夫屋里的不是花生米,也不是豆腐干,是钱,是他一生积蓄的剩余。一半给了张玉秀,那个受他折磨而无怨无悔的闺女;一半给了我的老姐夫、贫穷的老朋友天津人完颜占泰。

>> 历史就这么转啊转,艺术就这么转啊转,人生就这么转啊转,许多都变了,但有一个没变——心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