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葛底斯堡怎么样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20
求《决战葛底斯堡》的pdf或txt
去买一本不就好了,一本也就38元,不贵
2013年11月19日一早,美国约有上万民众齐集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国家公墓。150年前,林肯总统就是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在葛底斯堡国家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作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葛底斯堡之役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经典战役,总会吸引作家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葛底斯堡战役,自然不乏诠释之作,在所有这些虚构与非虚构的作品之中,迈克尔·夏拉的《决战葛底斯堡》堪称翘楚之作。夏拉并非名作家,但仅凭《决战葛底斯堡》一书,他就足以在才人辈出的美国文坛赢得一席之地。该书是夏拉七年磨一剑之作,为其赢得了1975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先后被美国十余所顶尖军事院校,包括西点军校在内,奉为必读之书,后来还被搬上了大银幕。葛底斯堡演讲150年纪念活动,夏拉之子成为唯一受邀在现场签名售书的作家——杰夫深受父亲影响,也成了一位作家,并且续写了父亲的经典之作——该书经典地位可见一斑。 这本书的英文标题是The Killer Angels。源自主要人物张伯伦的一篇演讲。他幼时吟诵莎士比亚的名篇:“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不善言辞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话后,应口道:“如果人真是天使的话,那么他应该是杀戮天使。”相较中文版图书名,英文版书名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或者,为什么会有任何一场战争? 《决战葛底斯堡》一书中的双方人物,也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各方面的信息告诉我们,这场战争因斯托夫人的一本小书而起,是为了解放黑奴……张伯伦的弟弟就不止一次地疑惑:为了跟自己不相干的黑人而舍弃生命?南方人则无不对此嗤之以鼻。用他们的话说,“就像我们加入了一家绅士俱乐部,然后呢,有些俱乐部的成员开始过问我们的私生活,于是我们愤而退出俱乐部,可是他们竟说我们无权退出!”南方人参战更多是为了不受指责地继续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林肯总统应战更多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统一。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但就像林达先生所说,“当一场战争的火药被点燃,你要再想把它捂灭,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预定要响的炸药,一个个都会响起来,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同伴的鲜血所激起的仇恨,是战争中最典型的燃油。到这个时候,仗不打出个胜负来,是死活也不肯罢休了”。战争已然开始,再问为何而战已经没有意义,炮火连天之时,人人都是杀戮者,哪怕面对的是自己的兄弟。 作为一部军事小说,书中不乏让人心惊肉跳的激战场景,从一开始密探出场,浓重的硝烟味就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无论是北军骑兵将领布福德率领两千骑兵抵御七万大军压境,固守小镇唯一高地,还是张伯伦率两百余人死守小圆顶山,战至弹尽粮绝,亦或是两军最终的巅峰对决,只有浓墨重彩的壮丽描绘才配得上这场美国历史上“最高贵、最无可避免的战争”。好的战争小说最出彩的往往并不是血腥的打斗,而是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决战葛底斯堡》透过交战双方主要将领的视角来推进情节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恢弘的英雄群像图。 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罗伯特·李就像是神坛上被崇拜的人物。他曾是西点军校的校长,南北双方有很多将领都是他的学生。不仅如此,李还是个没有任何恶习的绅士,谦逊有礼,爱护下属,面对责任绝不逃避。对于南方将士来说,他几乎就是一个父亲般的角色。当他们最敬爱的李将军休息时,一万五千人的大军从他的帐篷旁边经过时,自动变得蹑手蹑脚,就是为了不吵醒他。李是南方人,但在内战爆发之前,他一直在联邦军队服务,南方宣扬分离的时候,他是持反对意见的。战争刚打响时,林肯总统甚至一度邀请他担任北军高位指挥官,李不愿攻打自己的家乡,毅然退出了联邦军队,加入了南军。一入军营,便身不由己,在书的开端,罗伯特·李率领七万大军渡过了波托马克河,将战火烧到了北方的土地,违背了自己永不入侵的誓言。葛底斯堡一役,李一意孤行坚持用人肉战术强攻高地,对于失利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战争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所有人的预期,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深知自己精力有限,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亦有情可原。此战结束后,他放下了武器,并且要求部下也这样做,如果不是出于他巨大的威望,内战也许不会这么早结束。 朗斯特里特是李的左膀右臂,也是书中最主要的人物,或者可以说,是最悲情的人物。那年冬天,他的三个儿子在一周之内相继夭折,妻子沉湎于悲伤之中,这位扑克牌好手自此与欢笑绝缘。“石墙杰克逊”死后,他成了李最为倚仗的主将。可正因如此,他也常常被人与杰克逊相比较。二者都是出色的将领,杰克逊的勇猛无可匹敌,朗斯特里特则更为冷静,理性。他不赞同拿破仑式的冲锋,可惜他的防御战术当时鲜有人理解或者欣赏。耿直之人往往不知变通,战争失利后,没人责怪李将军(虽然李将所有的责任都拦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却对此毫不讳言,引发众怒。战后,朗斯特里特加入北方共和党,希望跟以前的老伙计一起联手重建南方,被视为变节者,成为“南方人最痛恨的人”。对于这个人物,夏拉满怀敬佩与惋惜之情,在动笔之前,他翻阅了朗斯特里特的回忆录、信件,希望以此书为其正名。 北方军队的将领代表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人之一、时任缅因州二十团团长的约书亚·张伯伦。张伯伦并非职业军人出身,却极具个人魅力。故事刚一开始,他就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感染力收编了一百多的逃兵。葛底斯堡战役打响时,从未有过任何实战经验的张伯伦作为预备军来到了战场。他是个时刻做好准备的人,即使被派到战线最边缘、被认为最不可能遭遇敌人的地方,还是挖好工事严阵以待。阴错阳差,没想到李却选择了这里作为突破口。如果没有张伯伦的防御工事,任谁也阻止不了朗斯特里特的钢铁之师。缅因二十团最终战至弹尽粮绝,张伯伦率部拔刀冲刺。南军溃逃很大程度上正是慑于这股无所畏惧的勇气。如果没有张伯伦,葛底斯堡之役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也许就像李所设想的,“在他们自己的独立日,从他们的手里赢得我们的独立)。
葛底斯堡战役
1863年7月,历史的篇章在葛底斯堡战役中被镌刻,这场美国内战的转折点,南方李将军的战略与北方米德将军的防御碰撞出火花。在辉绿岩的崎岖地形上,赫尔山脊、魔鬼穴、小圆顶等地标,每一块石头都见证了残酷的交锋。李将军利用弗雷德里克斯堡和钱瑟勒斯维尔的胜利,试图打破北方的防线,他的计划围绕地理优势...
葛底斯堡是一次怎样的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简介 (Battle of Gettysburg )1863年7月1—4日,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两军在葛底斯堡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战役。7月1日联邦军作战不利。希尔和尤厄尔指挥的南军第一军到达葛底斯堡,兵力处于优势。在此关键时刻,北军将领汉考克集合逃散的士兵,驻守公墓岭抵抗。此公墓岭是个利于防守的阵地...
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
南北双方开始短兵相接,白刃战中守军首先支持不住,但此时两翼北军赶到,将这几百南军重重包围,刘易斯和士兵们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而阵地最终还是被北军守住了。黄昏时,南军伤亡已近3\/4,李将军只能撤退。经过3天惊心动魄的厮杀,葛底斯堡尸横遍野,双方死伤近4万人。葛底斯堡战役是当时美国历史...
美国葛底士堡战役
典型的遭遇战 葛底士堡一战是整个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在此役的开始,南方部队统帅李将军意图北上,希望以此次战役来激发北方的和平意愿,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联盟的统一南方的企图。他率领75000南方将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联邦由梅德将军率领的97000士兵,双方就此展开一场恶战。这场战役正式从1863年7月...
美国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是??
葛底斯堡战役(Gettysburg Campaign)葛底斯堡战役是到那时为止的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联邦军死伤和失踪2.3万人,南军2.8万人。米德将军在战斗期间向各军下达了一道道重要命令,对战斗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南军失去战略主动权,再也未能向北进军,联邦...
美国南北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是哪个
是葛底斯堡战役,葛底斯堡战役为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所发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属于葛底斯堡会战的最后阶段,于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是美国内战中最著名的战斗,经常被引以为美国内战的转折点。双方总共损失51000名兵员,包含阵亡、受伤、失踪、被俘者。超过7000名阵亡战士的遗体躺在...
再看葛底斯堡战役
从这个故事中 [×]在这个1930年代的独家剪辑中接近 ,南部联盟的老兵们走到麦克风前,放出他们版本的可怕的 *** 口号 视频:叛军的叫喊声是什么样的 相关内容通过罗伯特·E·李的眼睛看葛底斯堡战役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指挥官着想,利用当今的数字技术将战场形象化,看看他们能看到什么,我们还能从这...
谁能介绍一下葛底斯堡战役是怎么回事?
这一天,他听说波托马克军团司令变成了米德,不屑一顾地说:“哼!米德,还有库奇,等着瞧吧。我要象踩死一只蚂蚁一样,把他们碾个粉碎!我要攻下哈里斯堡、巴尔的摩、费城、华盛顿!”1863年7月1日,米德和库奇在华盛顿以北200公里的小镇葛底斯堡设下埋伏,准备在这里痛击罗伯特·李的叛军。他们早已了解到罗伯特·李的军队...
葛底斯堡历史故事
展示着他的演讲手稿和相关信件,他的思考与创作过程也引人深思。尽管有传说称他在火车上完成演讲,但其实他在到达前已精心准备,经过了多次修改。内战结束后,美国开始重建,尽管南北双方曾经历战乱,但最终和解。3000多名同盟军战死者被迁往弗吉尼亚州安葬,这段历史在葛底斯堡得到了永久的纪念。
盖茨堡之役对美国内战的影响
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于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是美国内战中最血腥的一场战斗,经常被引以为美国内战的转折点。联邦军乔治·米德少将所率之波托马克军团抵挡由联盟国军的罗伯特·李将军所部北弗吉尼亚军团之进攻,获得决定性胜利,终结了李将军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