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
司马家族从魏手中夺得政权,前几棒传续的还算平安,包括晋未立朝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独揽大权,后司马师早死,司马昭继之为大将军,司马师无子,原本想让过继自司马昭的齐王攸承嗣家族血统,但司马攸也英年早逝,于是司马昭另一子司马炎顺利接班。
待到正式当了皇帝的司马炎把皇位传位给了惠帝,虽一波三折,也仅是司马炎顾虑痴儿的智商不够,但不会有刀光剑影。惠帝以后,情况便复杂了,定太子,换太子,腥风血雨弥漫开来。晋室最大的乱戏是“八王之乱”,这个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反复之多,杀戮之残忍,史上极为少见。正是因为这个乱,晋的国本便动摇了,从此开始走下坡路,王朝的朝气一点一点黯然失色。
人们大多只知有“八王之乱”这个事,但理清这场乱局怕是不易,其原因在于“王”太多,记住这些王的名字都得下一番功夫。王多的原因是司马氏的生育能力太强,且其男孩太多。正史记载,司马懿兄弟等8人封王,儿子辈5人封王,司马昭儿子辈6人封王,仅司马孚一支,竟有25人封王,武帝儿子13位封王。儿子多,除了当皇帝、太子的,都要封王,王便多起来,王又生儿子,除袭王位者外,有点本事的又有可能封王。这些产生分封制的宗族封王,随历史的进程,早已忘却了当初枝繁叶茂,拱卫皇权的初衷,反而成为动乱之源,“八王之乱”便是典型的案例。《晋书》论评:“有晋之分封子弟,实树乱阶。”确为至理之言。
晋惠帝这个痴儿皇帝本身智商便低,又遇到个专权狠毒狭隘的贾南风皇后,已够倒霉的了,还得面对爷爷辈、叔父辈、兄弟辈、子侄辈那么一大堆王,这局面的确够他应付的了。且看“八王之乱”的八个王: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儿子,河间王司马颙是司马懿弟弟司马孚的儿子,这三位是他的叔父;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是武帝司马炎的儿子,这三位是他的弟弟;齐王司马冏是司马昭的儿子,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这两位是他的叔叔,尤其是齐王司马冏的父亲司马攸,当初比他父亲司马炎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细观这些闹腾的王,还都有些本事,有些个体的综合素质还不差,至少大都超过晋惠帝,大都是先由皇帝下诏或矫诏进宫的,初时作为皇帝依仗的力量位踞中枢,渐渐滋长野心,或大权独揽,或干脆将皇帝踢开自己干。照理说,这也没什么不正当的,反正都是司马氏血统,只是骄纵起来,谁也不服谁的气。闹腾的是司马家族的事,遭殃的是百姓,还有那些各为其主稀里糊涂不知为谁打仗而死的军士。
人们通常用万马奔腾形容气象万千,而这万马厮杀便将神州大地搞得昏天黑地了。据说当年司马懿问卦,相士说司马会亡于牛,司马懿便将身边叫牛姓的大将杀了,以图司马江山万代永传,不料同槽之马相互残杀,给外来者钻了空子。后来逼东晋最后一个皇帝禅让的,正是刘裕。撇开这些阴阳八卦不谈,不管真真假假,根子还在马马相斗。与诸葛亮斗智的司马懿无论怎么老谋深算,恐怕也没想到子孙众多给后代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还颠覆了江山,早知如此,还不如保持单脉相传,免得众马争斗不止。晋号称以孝治天下,意图以“孝”的理念维系家族的团结,但是在权力争夺中,孝道的大旗最后却成了一张遮羞布。
由此看来祸根就在司马懿子孙太多了。
因为司马懿的野心非常大,她始终为了权利追求一己私欲。所以后来他在历史上评价并不高。
因为司马懿的家族争权夺利很厉害,治国却是一塌糊涂。后世之人觉得就是因为司马懿没有好好教导自己的子孙治国之道,所以才导致西晋的皇族发生八王之乱,自然就把这个锅甩他头上。
因为司马懿的皇位是篡夺的曹魏的,这开了一个坏的头,让后人觉得只要能力够就可以随便篡夺皇位。
因为司马家掌握权力是从司马懿开始的,如果司马懿没有篡逆,就不会诞生晋朝,也就不会发生八王之乱。
马懿儿子中唯一一位在生前当皇帝的是谁
永宁元年(301年),晋惠帝司马衷复位后,任司马干为侍中、太保。永嘉五年(311年),司马干去世,享年八十岁。司马亮(?―291年),字子翼,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四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母伏夫人 ,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司马亮初封万岁亭侯,后改封广阳乡侯、祈阳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