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两种文化的提出
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C.P.Snow,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
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
人文文化
“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
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两种文化的对立
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质。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
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
近代科学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和每门科学内部的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特点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科学的兴起把人推入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人越在知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越看不清整体世界,也看不清自己,于是就进一步陷入了…存在的遗忘。”
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唯一崇尚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同其它一切知识对立起来,主张从科学中清除价值,拒斥世界观,认为不能证实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理性脱离了人文,丧失了人类的终极价值,沦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在哲学界里,叔本华和尼采等人通过强调意识、意志与理性主义抗衡,存在主义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等人则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历史科学、文化科学和精神科学等等。认为研究精神和价值应有与研究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
两种文化的交融趋势
两种文化的交融各自双方。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科学内部涌现了一批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如:系统科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学等)。另外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1922-1994)认为一切科学发现中都包含非理性因素。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接受某一理论的影响,费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则认为科学并没有独特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他提倡多元方法论原则。
两种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人在思考,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为什么有人享受着物质文明却并不感到幸福?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人是不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是否终将失控?
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确实,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了一种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成为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何况产业。科技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而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因而出现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以及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科学技术和社会(STS)。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延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历史、经济、哲学、文化与社会学等角度研究科学技术,而且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目前STS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已建制化。这将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沟通和融合。
注重关系 西方与中国文化有什么不一样呢?西方组织是利益型的组织,而中国是关系型的组织,西方背后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是对上帝的跟从,中国背后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强调彼此关系的远近。 在西方国家里强调利益和科学,强调利益的得失,以各自利益为目标,强调按照规则办事,对事不对人,强调个人成就,双方都以利益为最大化,不愿意为关系牺牲利益。而中国则是关系型组织,强调彼此关系的远近,以相互关系为目标,强调按关系办事,对人不对事,强调团队关系,双方以关系为最大化,不愿意因为利益牺牲关系,要做一件事,要想到有没有熟人,所以我们衡量团队是以关系来衡量。 中国文化强调信任,老板跟员工之间是信任关系。 中国员工到老板家去,心里就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老板没有把他当外人。中国人做事把失败归于自己,把成绩归于团队、老板,先说谁的名字都是有讲究的。中国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中国人把信任当成自己的动力体系,没有人说为钱而死。因为中国文化强调信任,老板跟员工之间是信任关系。 中国企业的团队建设,需要从个人到集体 中国人不喜欢说“我”怎么怎么样,,,,因为如果你说“我”怎么样,那就成了“枪打出头鸟”,所以,我们通常说“我们”怎么样。比如我们做事的时候,本来想要站起来的,结果一看没有人站起来,就赶紧坐下来了。西方人追求个人主义,我们追求地位;西方要个人承担目标,个人承担责任,中国是群体实现目标,共同承担责任。如果哪位员工不努力,集体做俯卧撑就可以了。犯了错误,批评有没有?没有,越批评越对抗。最好的办法是你犯了什么错误,我们一起来承担责任。 什么是仁?客户价值就是仁 什么叫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仁也。”意思就是,“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别人;要想自己顺利,必先帮助别人顺利。这就是仁呀” 这说不就是与客户的关系吗?你想赚钱,就必须先让客户赚钱,你想自己顺利、发达,就得让客户先顺利,发达,这就叫仁。所以,什么叫客户价值?仁就是客户价值。 什么是礼?遵守规则与文化 什么叫礼?礼是天之法则,世之规则。一旦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那一天,我们能够克制自己去遵守规则与文化,那么就会自然出现相互关照的和谐社会。礼就是职业化,就是要尊重规矩。
科学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北美科技中心协会主席盖伊·拉拜表示,现在科学和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科学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尽管有一些科学本身是比较复杂的,但应该尽量做好科普工作,使得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理解科学,甚至参与到一些科学项目当中。
比如,在加拿大的一些科技中心,不仅仅只是各国科学家的聚集平台,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
扩展资料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王玉明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要把专业学好,还要把科学、人文、艺术融合起来,涵养包容精神,学习东西方文化,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表示,科学在文化中是一个主导性元素,必须具有文化上的包容性。比如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也有科学技术的传播。借助丝绸之路,中国影响了西方,西方也影响了中国,这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
孙小淳表示,科学素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很重要,不管对科学家还是从业者,要认识到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艺术、文学、科学等追求可以融合为一体,共同寻求真知,未来的科学应当是社会和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应该让年轻一代更多地参与科学创造。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学与文化如何融合发展
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要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必须要搞清楚何为文化、何为科学。
首先,文化与科学都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词典解释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还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外国学者(E·B·T·YLOR)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学者(A·KROEBER和 C·KLUCKHOHN)指出:“文化是借助符号获得有关交流的各种明确的和模糊行为的方式,它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各项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观……”
文化还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大同小异,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作为文化的特征,其意义是相通的,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和组织者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新文化总是在吸取利用旧文化成果而逐渐形成和成熟着。
文化还有着它自己的构成要素,它的形态类别分为两类:
第一类文化的范畴为:
① 智能文化,包含科学、科学、技术、知识等;
② 物质文化,包含房屋、器皿、工具等。
第二类文化的范畴为:
① 规范文化,包含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教育、仪式等。
② 精神文化,包含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
那么,何为科学呢?词典解释说,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称之为科学。
我们中国具有悠久的科学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都远比外国早得多,我国的古代科学文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观点一经提出,自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响。但是,无论如何争论,文化与科学他们就好比光与电,犹如一对孪生子,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在19世纪初期,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而数学则成为对文化系统起主导作用的理想解释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社会伦理学的学习而轻视自然科学,极少会出现数学化的理性规范模式。中国旧式书院主要讲授人文知识和伦理知识,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吏或是学者,主要拥有人文知识、《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吟诗作画,缺乏科学修养、轻视技术实践。譬如:古代中国的建筑业由于缺乏几何、力学和微积分作为科学基础,只能靠工匠们的实际经验,虽然能造出美丽的楼厦庙宇,但能工巧匠的只具备建筑技巧、技术、造出的产品仍免不了千篇一律之嫌。
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大学则比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训练,所以能够建造出像罗马圣彼德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科隆大教堂,那样依靠建筑科学理论造出的气势宏伟的建筑杰作。这就好比盖楼是一种文化,而盖好楼则需要有一张精密的图纸,这张图纸就是科学,由此可见文化理性对科学的影响之大!
一百年前,在中国的黄海水域,清政府投资近400万两白银苦心营造的中国海军——北洋水师,被日本倭寇全军覆没,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是腐败的文化所造成……当时就硬件装备方面来讲,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日本政府1868—1894年用了26年时间才投资260万两白银给海军,仅占清政府投资海军的60%多一点,但却战胜了清政府引以为自豪的——在当时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的庞大的北洋舰队。尤其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舰铁甲舰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因此,从武器装备、经费投入等方面来看,日本联合舰队要战胜中国北洋舰队是困难的,但结果却是,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这一切都为什么?是当时的科技不先进吗?不是,当时中国清政府从英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国家购买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舰上的装备也是一流的。但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一流海军却不经一战就全军覆没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先进的科技并不能左右腐败的文化,也就是说,科学必须要按照理性文化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
有学者说,我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首先从自身内部开始。首先,慈禧太后这个封建昏君挪用了大量海军军费开资去造船舫,修颐和园,以供她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而海军却无钱买炮弹,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而且由于她信神信鬼自作聪明;这还不由让我们想起,当时中国的铁路工程师为了国家利益修好了一段铁路引进了机车,只等“老佛爷”过目审批后即可大规模兴建我国自己的铁路,可当慈禧看到偌大的机车开动时的壮阔却吓得差点昏死过去,大呼“快杀黑狗以血喷之……”中国的铁路就这样被扼杀在这个头脑中封建腐败文化气味十足的老妖婆之手。
北洋水师又何尝不如此呢。由于慈禧的昏庸,一味追求长命百岁,容颜不老,治国无方,刁蛮专制,自以为是,这一切必然带来政治和经济的腐败,从身居要位的历届海军大臣,到北洋舰队的普通一员,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益,再强大的部队,也难以抵御这种腐败的侵蚀。随着满族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他们办洋务、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个人的资本。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舰队,限制北洋海军就要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户部尚书翁同和以太后修圆明园为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以限制李鸿章,后来恭亲王失势,李鸿章失去台柱,更加势单力薄,他不得不与醇亲王以及各位满族朝臣和好,满足醇亲王挪用海军经费的要求(实际上削弱海军实力),李鸿章则凭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就是这样一批人掌握着北洋海军的命运。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而慈禧则明知其危险后果,可却还在为自己修圆明园和追求寻欢作乐寻求长生不死而为所欲为……就是这样一个昏庸群体,即使海军的科技再发达又能如何呢,这不就是先进的科技没能够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吗?可见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社会伦理学,轻自然科学的现象,所以有些甚至是大学者也很难有作为,更何况像慈禧这样的白痴呢?
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推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先进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观点看:它突出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自然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我们大家都知道,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因此说;先进文化与先进科学固然是一对孪生子,必然要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在今后整个历史进程中他们将永远共存下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两种文化的提出
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C.P.Snow,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
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
人文文化
“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
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两种文化的对立
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质。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
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
近代科学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和每门科学内部的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特点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科学的兴起把人推入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人越在知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越看不清整体世界,也看不清自己,于是就进一步陷入了…存在的遗忘。”
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唯一崇尚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同其它一切知识对立起来,主张从科学中清除价值,拒斥世界观,认为不能证实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理性脱离了人文,丧失了人类的终极价值,沦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在哲学界里,叔本华和尼采等人通过强调意识、意志与理性主义抗衡,存在主义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等人则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历史科学、文化科学和精神科学等等。认为研究精神和价值应有与研究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
两种文化的交融趋势
两种文化的交融各自双方。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科学内部涌现了一批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如:系统科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学等)。另外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1922-1994)认为一切科学发现中都包含非理性因素。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接受某一理论的影响,费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则认为科学并没有独特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他提倡多元方法论原则。
两种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人在思考,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为什么有人享受着物质文明却并不感到幸福?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人是不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是否终将失控?
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确实,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了一种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成为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何况产业。科技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而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因而出现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以及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科学技术和社会(STS)。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延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历史、经济、哲学、文化与社会学等角度研究科学技术,而且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目前STS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已建制化。这将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沟通和融合。
要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必须要搞清楚何为文化、何为科学。
首先,文化与科学都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词典解释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还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外国学者(E·B·T·YLOR)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学者(A·KROEBER和 C·KLUCKHOHN)指出:“文化是借助符号获得有关交流的各种明确的和模糊行为的方式,它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各项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观……”
文化还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大同小异,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作为文化的特征,其意义是相通的,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和组织者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新文化总是在吸取利用旧文化成果而逐渐形成和成熟着。
文化还有着它自己的构成要素,它的形态类别分为两类:
第一类文化的范畴为:
① 智能文化,包含科学、科学、技术、知识等;
② 物质文化,包含房屋、器皿、工具等。
第二类文化的范畴为:
① 规范文化,包含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教育、仪式等。
② 精神文化,包含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
那么,何为科学呢?词典解释说,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称之为科学。
我们中国具有悠久的科学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都远比外国早得多,我国的古代科学文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观点一经提出,自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响。但是,无论如何争论,文化与科学他们就好比光与电,犹如一对孪生子,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在19世纪初期,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而数学则成为对文化系统起主导作用的理想解释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社会伦理学的学习而轻视自然科学,极少会出现数学化的理性规范模式。中国旧式书院主要讲授人文知识和伦理知识,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吏或是学者,主要拥有人文知识、《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吟诗作画,缺乏科学修养、轻视技术实践。譬如:古代中国的建筑业由于缺乏几何、力学和微积分作为科学基础,只能靠工匠们的实际经验,虽然能造出美丽的楼厦庙宇,但能工巧匠的只具备建筑技巧、技术、造出的产品仍免不了千篇一律之嫌。
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大学则比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训练,所以能够建造出像罗马圣彼德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科隆大教堂,那样依靠建筑科学理论造出的气势宏伟的建筑杰作。这就好比盖楼是一种文化,而盖好楼则需要有一张精密的图纸,这张图纸就是科学,由此可见文化理性对科学的影响之大!
一百年前,在中国的黄海水域,清政府投资近400万两白银苦心营造的中国海军——北洋水师,被日本倭寇全军覆没,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是腐败的文化所造成……当时就硬件装备方面来讲,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日本政府1868—1894年用了26年时间才投资260万两白银给海军,仅占清政府投资海军的60%多一点,但却战胜了清政府引以为自豪的——在当时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的庞大的北洋舰队。尤其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舰铁甲舰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因此,从武器装备、经费投入等方面来看,日本联合舰队要战胜中国北洋舰队是困难的,但结果却是,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这一切都为什么?是当时的科技不先进吗?不是,当时中国清政府从英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国家购买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舰上的装备也是一流的。但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一流海军却不经一战就全军覆没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先进的科技并不能左右腐败的文化,也就是说,科学必须要按照理性文化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
有学者说,我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首先从自身内部开始。首先,慈禧太后这个封建昏君挪用了大量海军军费开资去造船舫,修颐和园,以供她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而海军却无钱买炮弹,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而且由于她信神信鬼自作聪明;这还不由让我们想起,当时中国的铁路工程师为了国家利益修好了一段铁路引进了机车,只等“老佛爷”过目审批后即可大规模兴建我国自己的铁路,可当慈禧看到偌大的机车开动时的壮阔却吓得差点昏死过去,大呼“快杀黑狗以血喷之……”中国的铁路就这样被扼杀在这个头脑中封建腐败文化气味十足的老妖婆之手。
北洋水师又何尝不如此呢。由于慈禧的昏庸,一味追求长命百岁,容颜不老,治国无方,刁蛮专制,自以为是,这一切必然带来政治和经济的腐败,从身居要位的历届海军大臣,到北洋舰队的普通一员,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益,再强大的部队,也难以抵御这种腐败的侵蚀。随着满族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他们办洋务、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个人的资本。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舰队,限制北洋海军就要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户部尚书翁同和以太后修圆明园为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以限制李鸿章,后来恭亲王失势,李鸿章失去台柱,更加势单力薄,他不得不与醇亲王以及各位满族朝臣和好,满足醇亲王挪用海军经费的要求(实际上削弱海军实力),李鸿章则凭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就是这样一批人掌握着北洋海军的命运。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而慈禧则明知其危险后果,可却还在为自己修圆明园和追求寻欢作乐寻求长生不死而为所欲为……就是这样一个昏庸群体,即使海军的科技再发达又能如何呢,这不就是先进的科技没能够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吗?可见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社会伦理学,轻自然科学的现象,所以有些甚至是大学者也很难有作为,更何况像慈禧这样的白痴呢?
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推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先进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观点看:它突出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自然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我们大家都知道,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因此说;先进文化与先进科学固然是一对孪生子,必然要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在今后整个历史进程中他们将永远共存下去。
学问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望解答!
学问与文化针对个人来说学问是指这个人掌握多少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文化是指这个人运用文字的能力及掌握的知识。学问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学问就没有文化,文化又提高学问水平。
学生的文化高跟学习好有关系吗?
一、文化高跟学习好有关系吗其实学习好不好跟文化的高低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如果学生自身文化程度不低的话,那么这个学生肯定在学校里也知道去学习,因为通过学习能够更加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程度,知道学习了,文化程度也提高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也就成了家长和老师当中学习好...
知识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实践、文化是理论。文化高是证明上的学多、读的书多。而知识则不一样、就像人们平常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如读书、知识如行路。知识是一种阅历、是人生经历、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认知。在学校里面是学...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教育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教育对文化的几个方面的作用:1. 传承和保存文化遗产: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历史、价值观和信仰体系。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存他们的文化遗产,避免文化的断层和失传。2. 塑...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一、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和谐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一致。二、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
常有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是学历吗?与学历有什么关系呢?
帅才,比如诸葛亮等,可以出将入相,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才,比如关羽张飞,可以冲锋陷阵!但是没有帅的能力!奴才,大部分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所学为别人创造财富,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生存的所需!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话是近些年才渐觉兴盛甚而猖獗的,这就是平素百姓的俚语俗话,既直白且率真。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1、概念不同:传统文化是文化,而国学是学术。2、发展不同:传统文化是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的文化;国学是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的学术。3、涵盖的内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
美学与文化的内涵?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美学的内涵:属于一个哲学分支学科,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二、文化的内涵: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三、美学和文化的关系:美学中的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
知识与文化的与联系
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实践、文化是理论。文化高是证明上的学多、读的书多。而知识则不一样、就像人们平常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如读书、知识如行路。 知识是一种阅历、是人生经历、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认知。在学校里面是学不到的、...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区别在于: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国学相较于传统文化,多了一层学术的含义。学术简介: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是指对于方法的学习。它区别于学习知识。国学简介: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