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海军力量对比与国力对比等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甲午战争前中日国力对比

我看过鸦片战争前的清朝GDP世界第一 差的时候也第三

有资料记载甲午战前我们的国力是日本的1.5倍,我们的海军当时被认为是亚洲第一,不落后日本,当然由于慈喜修园子、*办光绪大婚等使得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此时日本连续八年将烟酒税用于造舰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尽管如此我们的海陆军也相差不大!(想一想现在日本的GDP是我们的近四倍,海空军均大大领先于我军!)
9月15日黄海海战正式打响,两军实力相当,此战北洋水师作战也甚勇,但海军提督(舰队司令)丁汝昌海战水平较低,战前未做好部署,未规定旗舰的信号旗一旦被击毁,何舰作指挥,致使定远的信号旗被击毁后,无舰指挥,各自为战,这是海军之大忌。当初丁汝昌出身陆军骑兵,对海战不甚了解,但李鸿章思考再三,任命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可见清任命官员上有巨大弊端。黄海海战时,我海军火力不及日军,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熟练的作战技巧和合理的作战策略才可能获胜,但我们都没有,北洋水师的平时训练就是敷衍了事,计战水平较差,指挥又不得当,关键时刻,方博谦等两艘战舰又逃离战场,此战我军败。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沉没,广甲逃脱后搁浅被毁,其余各舰皆受重伤,日舰西京丸被击毁,几乎沉没;吉野、比睿、赤城受重伤;松岛丧失了战斗力,其他各舰也多受重创。
陆战上,由于兵力多集结在辽东,渤海湾兵力缺少,让日军在大连,山东登陆,加之清军又互不配合,导致大连、旅顺失手,山东也失守。清又不愿调京津地区兵力支援。丁汝昌让舰队拒不出战,也无对策,造成最终被困在湾内,机会全失,只有等死。关时刻,清鱼雷艇全体出逃,被全歼,使北洋信心全无,丁汝昌自尽,余者或自尽或投降。北洋不复存在,至此,半个世纪内中国再无正式的海军。马关条约随生。
观甲午之战,我们的失败仅仅是因为武器装备落后,战术不当造成的?我们的装备不比日本差,即使战术不当也非主因。纵观中国历次抗击侵略者就能发现我们失败的原因不在装备,不在计战水平,或者说不是最终原因,最终原因在于我们的思想,一些腐朽的民族思维!为什么我们占据如此大的地盘,从来没没有值得骄傲的对外作战历史?我们民族似乎有着一种像"黑洞一样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能把一切激进向上的思想,一切外来思想都消化变成了“中庸思想”。

大部分来自军事吧

政治
清末虽然经历了洋务运动,但是只是做了一些样子工程,办了些厂等,没有涉及政治经济体系。
日本经历了比较彻底的维新运动,实现了较近代化的政治经济体系。
经济:
财政比较:清末总体国力来说,清依然超过日本,但是清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1893年财政收入8867万两,而借助近代财政系统,国力远弱于中国的日本,财政收入也达到8804.5万日元,折合
5868.7两白银,利用近代金融手段,决算更是达到了11376.9万日元,仅比清开支少1286万两。同时清财政相当部分消耗在八旗、绿营等已经没有任何实战能力的部队上,每年就达2000万两以上,同时由于疆域辽阔,部队分散驻防,所以军费开支虽然达到4、5000万两,远超日本约23000万两(1892年开支),实际用于机动作战部队的军费,远不如日本。
工业比对: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6年时为4031公里,仅1894年就开工42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棉纺业1894年清有4家机器纱厂,纱锭13万,日本则有40家机器纱厂,纱锭38万,1891年就实现了大量出口;生丝是清的强项,但是市场占有率已经从70年代41.3%下降到35.3%,日本则从7.2%上升到19.7%;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出口到中国市场;钢铁、造船、军工等企业,则两国水平接近。
军事力量:
一、陆军
清在甲午时期,八旗、绿营已经腐朽不堪,勉强可做地方维持治安只用,全无作战能力,实际可用主要是各地练军和勇营,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各省练、勇两军人数三十四万九千七百人。其中淮军约4万,装备较好,有当时先进的连发步枪、加特林机枪、火炮等,其他部队责装备差距很大,有装备进口枪炮的,有使用老式火枪的。
日军在维新以后,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陆军体系,1893年有7个师团,约7万人。但是借助动员体系。甲午时期日本陆军实际有二十四万零六百一十六人,夫役十五万,战斗兵力略少于清军。装备主要是国产的单发步枪和75毫米火炮。
比较两军,差距主要是
1、清军人数虽多,号称百万,但是实际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过35万,略多于日本的24万,考虑到各地驻防、调动上的困难,实际用于一线的,还不如日军投入一线的17万多。
2、清装备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分部队装备了较先进的武器,但是多数部队装备还比较落后;二是各部队甚至同一部队,都装备了好几种口径的步枪,补给困难,各部队需要建立自己的后勤补给体系;三是清军由于多用于镇压国内起义,所以火炮装备比较重视轻便性,装备火炮多为37毫米过山炮。而日军的单发步枪虽然不如清军的连发枪,但是总体水平和清军平均水准相当,而且口径统一,便于后勤补给,同时日军的炮兵部队已经向西方学习,统一装备了75毫米火炮,炮兵火力远超过清军。
3、日本已经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而清军则甚至连统一指挥都做不到,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战场上甚至出现了地方官员为保护本地利益,将部队调离战场的事情。更不要说双方军官对于现代战争的认识了。
二、海军
清末经过几次海防大议,清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几支近代水师,但是除北洋已经成军外,南洋、福建在中法战争中遭受重创,之后又缺乏资金支援,已经破败不堪,不堪作战,同时南北洋互相对立,也不愿参战。而广东水师虽有两广总督、李鸿章的哥哥统辖,愿意参战,但是除3艘巡洋舰外,其余多为炮艇,无多少战斗力。
双方实际可用兵力清军有铁甲舰2艘,巡洋舰11艘,鱼雷艇12艘,加上炮舰等总吨位41200吨,日军有铁甲舰、半铁甲舰3艘,巡洋舰19艘,鱼雷艇37艘,加上炮舰等59000吨,日军略占优势。同时北洋海军成军较早,各舰到甲午时已经老旧,而甲午前清由于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北洋各舰保养、军火都严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战前刚刚完工,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所以总体实力上,海军也弱于日本。

一、日军实力明显强于清军 北洋水师成军的1888年,日本还没有像样的现代化海军。甲午战争前4年,清朝依然占有27000吨比17000吨的海军总吨位优势。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总吨位暴涨至72000吨,全面压倒清军。 而实际参战的两国主力舰队中,也是日本联合舰队以4.1万吨反超北洋水师的3.5万吨。而且日军是新舰,北洋水师是老舰,日方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占优势。 人员就不比了,这对海军没多大意义,而且基本上是与总吨位成正比的。 所以,北洋海军远东第一只是曾经的传说,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已被日军以惊人的速度反超了。 二、无论战略战术上都是日本强 战略上,日本的厚积薄发,精心策划多年,有备而来,处积极进攻态势,全国军民士气高昂,君臣同心协力。清朝认为日本是“蕞尔小国”,麻痹轻敌,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仓促应战,处被动防御地位,士气低弥,君臣将领们各有小算盘,未形成合力。 战术上,日军作战设计明确,海陆军配合默契,作战指挥果断,士兵战技术熟练。清军没有像样作战计划,海陆军间甚至陆军内部各部队处各自为战、消极抵抗状态,指挥混乱,除北洋水师外,士兵士气和技战术素质差劲。 三、清国理论上国力占优,但实际可动员经济实力两国旗旗鼓相当,但日本实际动员经济力量占优。 当时两国都还没有科学全面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后世有些的经济史学家根据两国人口总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推测,认为清朝GDP不仅远超日本数倍,甚至还可能高于欧洲强国。但我认为,这种推测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清朝几乎是纯农业国,那些推测的GDP绝大多数是用来吃饭的,转化不成国家办大事的经济实力。 实际上,当时清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七八千万两白银的样子。而日本自明治维新,工商业迅速发展,甲午战争前其财政收入已达七八千万两日圆,大约折合五千多万两白银的样子,已经相当接近清朝了。何况,清朝财政支出中庞大官僚体系、治河救灾及平叛等开支巨大且无法节省,更不能忘记太后办寿、修颐和园、修陵、皇上大婚等等甲午战争前惊人的开支。所以,实际上日本可动员的经济实力并不亚于清朝,清朝对日本并不具备某些历史学者所称的绝对经济优势,“蕞尔小国”的称号是清廷过于狂妄自大的表现。 再看实际的经济动员结果。当时日本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费,也即相当于每年3000万两白银的军费用于购舰备战。而清朝财政收入极少用于改善军备,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后就再未购一船,北洋水师的日常维持费应为每年两百万两白银,实际仅五六十万两。 科技方面,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明显占优,但这一优势在战争中并无太明显表现,这是因为当时日本的科技实力仍与西方有明显差距,日本和清朝都是靠购买西方先进军舰和武器弹药。甲午战争主要是拼经济而非科技。由于日本投入高且较晚,因此甲午战争中双方进口的武装装备中,日本占明显优势,比如军舰航速更高(采用更先进锅炉),火力更强(最先进的速射炮日对清占95比0的绝对优势)。 近年来,有些人借甲午战争鼓吹经济无用论,这纯属扯蛋!这场战争恰恰证明经济才是军事的坚实基础,你看看日本在战前远超清朝N倍的军费投入,就会明白日本的胜利就是拿钱堆出来的,实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四、西方列强基本上对甲午战争持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态度。 东亚两强相攻,肯定是西方列强的机会,他们乐见中国因此被进一步消弱,从而带给他们机会,但并不愿意看到日本因此强大而与其在华形成竞争关系。 日本在战前舆论公关做得比中国好,在国际上极力宣传中国在朝鲜的“残暴统治”,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的样子,因此国际舆论上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稍同情些。但是,从国家政策角度,则西方几乎清一色地保持中立,未对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援助,也未对任何一方采取武器禁运等。 但当甲午战争以日本一边倒的胜利结束时,西方列强逐渐转向“同情中国”甚至出面干涉和阻止日本瓜分中国,这当然是为了防止日本成为他们自己瓜分中国的竞争对手。 其中,最有名是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强迫日本吐出已吃到嘴里的辽东半岛,俄国为此甚至向日本提出武力威胁。英、美觉得马关条约的开放条款对此不无坏处,因此既未参与干涉还辽,也未阻止,算是中立到底。

中日甲午战争两方的实力。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火炮 鱼雷发射管 总排水量 总兵力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27 2126 14.5 日本舰队 268 36 3916 10.2 其中,日本...图二、中日双方舰队进入炮火决战时之阵形 战斗开始后形势图 下午2:40左右形势图 下午4:40分左右形势图 从海军角度看大东沟海战,清军设计的双犄角雁行阵型...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真的打不过日本吗?
若从军事层面来说,能打过。即便如大家所说,海军外强中干,但陆军是行的。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也没起步多久,清庭的陆军装备制造能力和日本在一个层次,甚至有的方面水平还要较高一些。事实上,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的陆军轻武器制造水平也是稍微领先于日本的,但一战后发展起来的近代火炮体系...

求二战期间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要详细的
“七七事变”爆发时,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力量计有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海军舰艇5.9万余吨、空军飞机300余架。国民党政府的总兵力约200多万...70年前的7月7日夜间,驻北平丰台的日军制造了全面侵占中国的“七七事变”,29军奋起反击,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附录 1937年国力对比 日本 中国 铁产量 309...

中日甲午海战是怎么回事?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1]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国弱在哪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中日军力却是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之间的国力对比
装备 :中日军队装备相差非常悬殊,战时中国海军吨位不到6万吨,而日本是190多万吨;中国空军作战飞机只有100来架,而日本约有2000架;另外,中国军队杂乱不堪,武器五花八门,战斗力强弱也极悬殊。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哪些不同影
”(6)虽然,黄海海战交战双方舰只并未涵盖两军所有舰只,但是基本上包括了中日海军的主力,因此,我们从黄海海战中中日两军实力的差距中就可以基本上明了1894年前后中日海军这种实力上的悬殊。然而,是否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比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格局呢?二、军备竞赛要明晓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追根溯源,从中日两国海军的发展...

中日两国的军力到底谁更强
什么领先呀,工业多好多好,人民生活水平多好多好,其实这完全就是废话和脑残所提出的问题,这个东西除非全面战争爆发,否则影响不大。试问,老百姓住在外星球,开着太空飞机和星际飞车,这和你海军有什么关系,总不可能说是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高点,不随地吐痰就能打胜仗?

简答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启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味的忍让,只会招致灭亡的灾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才能有永不退缩的勇气与毅力去战胜敌人。

甲午战争前中日国力对比
我看过鸦片战争前的清朝GDP世界第一 差的时候也第三 有资料记载甲午战前我们的国力是日本的1.5倍,我们的海军当时被认为是亚洲第一,不落后日本,当然由于慈喜修园子、*办光绪大婚等使得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此时日本连续八年将烟酒税用于造舰1890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