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谁的理想更符合当代中国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20
在《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提出以勇武之道治国,冉有主张以富庶之道治国,公西华提倡以礼乐之道治国,而曾皙则以和谐之美治国。
孔子对子路的观点微微一笑,认为其治国理念缺乏谦让之德。对于冉有的看法,孔子沉默不语,但之后表示赞同,认为礼乐教化不应仅由君子实施。对于公西华的见解,孔子表示遗憾,认为其才能未被充分利用于更大的舞台上。
然而,曾皙的理想得到了孔子的深刻认同。曾皙并未直接陈述自己的志向,而是以诗意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美好图景:在春日求雨的仪式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享受着乐趣。这不仅体现了儒家礼治的精神,也契合了孔子晚年的心态。因此,曾皙的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孔子思想的深刻理解,也因其结合了现实情况和礼治思想而获得了孔子的赞赏。孔子对曾皙的赞叹,也是对其理想境界向往的一种表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中4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的观点,为什...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孔子问志,子路就“率尔而对曰”,抢先发言,宣称自己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显得很直率,也很自信好强。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说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也是在孔子...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思想及启示
孔子对子路的回答表示了轻微的嘲笑,认为他在治国方略上过于激进,缺乏谦逊。但同时,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务实精神,认为即使小国也值得用心治理。对于公西华,孔子则鼓励他不要局限于一个小角色,应该有更大的抱负。文章中,曾皙的回答引起了孔子的共鸣,他赞叹曾皙的理想与和谐之美,认为曾皙更接近于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最欣赏谁为什么
在《论语》的侍坐一篇中,孔子最欣赏的为什么是曾皙的回答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第一,与其他几个人的回答相比,曾皙的回答更接近孔子内心当中,理想的国 家 治理 状态。其他的三个人中,子路说他能使一个 战 事频频饥荒遍野的国 家,对外有勇力抵御侵略,对内有方法摆脱饥馑。冉求说他能使...

浅析《论语•侍坐》中的政治理想与人文精神字数多点
人性发展的重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他人和国家服务。从《侍坐》篇中可以看出,孔子关注具体的社会人,将“仁”作为一切思想的核心,建构了他的伦理道德观。他认为,文与质的关系体现了“君子”的理想人格,也反映了他的一以贯之中庸思想。孔子强调人性的完整,这是他美育思想的体现。

《弟子侍坐》为什么曾皙的理想深得孔子之心?
曾皙的理想深得孔子之心,原因在于他的描述充满诗情画意,既朴素又富有意境。他描绘了一幅春日悠闲的场景,其中有冠者、童子,还有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感受春风的欢乐。孔子听后,不禁感叹:“吾与点也。”这表达了孔子对曾皙所描述的理想生活的认同。孔子之所以赞许曾皙,并不仅因为他所描述的生活...

试从论语侍坐章分析孔子的治国思想,生活理想.待人态度和学方法_百度...
1. 在《侍坐章》中,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揭示了其治国思想。他询问学生的志向,四位学生虽各自表述,但都围绕“礼治”核心,体现了儒家理想。2. 孔子的“礼治”理念包含保守与革新两方面。他主张恢复周礼,同时也强调德治与举贤。因此,对孔子治世观念的理解应辩证看待,吸取其合理部分,舍弃不适合现代社会...

论语侍坐体现了什么思想内容论语侍坐的主题思想
1. 论语侍坐篇反映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内容,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视其为最高的道德准则。2. 谭承耕在《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庸的含义在于将中道作为行为的恒常准则,即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处理事务。3. 尽管《侍坐》一文中孔子似乎偏爱曾皙的理想,但这并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形象,实际上孔子提倡的是...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思考
从曾皙的政治理想看,仅从他个人出发我已提出他积极关注社会和政治,从更广的意义看我认为这幅美好的图景反映了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是符合孔子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的。有些学者由此推到孔子的“仁政”和“礼治”,我觉得稍有牵强,值得商榷。文中无论是子路、冉有还是公西华,都是正面阐释...

《论语.侍坐》是怎样表现孔子及其学生的不同理想和性格?
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这次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风格,他善于通过对话引导弟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语·侍坐为什么孔子听完曾皙的志向后会喟然叹曰?
——王充《论衡·明雩篇》三、不求仕进,暗合理想受挫后孔子的心境。《侍坐》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的四年里,此时他已年近七十,在这之前的十四年中孔子周游列国苦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然被敬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