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3

谈到心理学,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他的人格发展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唇期(0一1岁)也称口欲期、口腔期。

特点:原始欲力(力比多)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并因此感到快乐。

未满足的后果:成人阶段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如贪吃、酗酒、吸烟等行为表现及悲观、依赖、苛求等性格)


第二阶段:肛门期(1一3岁)也称肛欲期。

特点: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培养孩子对排便的控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控制过严后果:如果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儿童会形成过度控制的行为习惯,如洁癖、吝音和强迫的人格特征,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反抗,从而形成过度铺张浪费、越轨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随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肮脏、浪费、凶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征。


第三阶段:性器期(3一6岁)也叫生殖器期、俄狄浦斯期。

特点: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认识到两性之间解剖学上的差异和自己的性别,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爱”的对象,出现“恋父”“恋母”情结),也因此是性别认同的重要阶段。(儿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害怕报复,最后在压抑自己的性欲,停止对父亲的敌视,逐渐接近、接纳、认同父亲,并逐渐发展起同性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否则,儿童就可能演变成同性恋或异装癖、异性癖等性心理障碍。)

弗洛伊德认为,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


第四阶段:潜伏期(6岁一青春期)。

特点:因道德感、美感、羞耻心等心理力量的发展,和儿童兴趣的拓展,原始欲力呈现停滞或退化的现象,处于潜伏状态。对性缺乏兴趣,男女儿童情感上较疏远。性的冲动转向自然、体育、歌舞、艺术等方面。


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一成年)也叫两性期。

特点: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异性爱的倾向占优势。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达到成熟。


以上就是关于弗洛伊德人格五阶段的介绍了,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达到。因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一是固着,即不论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过多或过少,都会使里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二是倒退,即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从高级阶段返回到低级阶段,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他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作为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里健康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叫作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此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据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一:儿童心理发展五阶段理论

1、口唇期:(0-1岁)新生儿通过吸吮动作获得食物和营养,又使他产生快感,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的集中区,婴儿会把手指或其他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吸吮。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性欲会延续到成人阶段。


2.肛门期:(1-3岁)儿童因排泄解除压力而产生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它们的功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接受在厕所中大小便的训练。大小便排泄对成人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不讲卫生、浪费、凶暴和无秩序;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爱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


3.性器期:(3-6岁)儿童开始关注身体上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男孩会出现“俄狄浦斯”情节,又称为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恋父母情结最终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


4.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力比多处于沉寂状态。儿童将上一阶段以父或母为对象的性冲动转移到环境中的其他事物上去,如学习、体育、歌舞、艺术、游戏等。在这个阶段,儿童表现为对异性漠不关心,游戏时大多寻找同性伙伴。这种现象持续到青春期才有改变。


5.生殖期:(12-20岁)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青春期。男女儿童在身体上和性上趋于成熟,性的能量和成人一样涌现出来,异性恋的行为明显。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力图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减少同父母、家庭的联系,逐渐发展出成人的异性恋,人格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人物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1939.9.23)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99年《梦的解析》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诞生。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力比多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有固着和倒退。在某个阶段,力比多过度满足或缺乏,都会使力比多停止在这个发展阶段上,此为固着。如果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从后一个阶段返回到前一个阶段,此为倒退。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此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据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现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

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叫作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此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据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并且他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年龄及特点

1.口唇期(0-1岁)

婴儿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吮、咬、吞咽等,口唇区域成为快感的中心,嘴巴几乎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


2.肛门期(1-3岁)

儿童因排泄解除压力而产生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它们的功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接受在厕所中大小便的训练。大小便排泄对成人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不讲卫生、浪费、凶暴和无秩序;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爱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


3.性器期(3-5岁)

这一时期力比多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快感的中心。此时儿童以异性父母为“性恋"的对象。男孩要占有他父亲的位置,有与自己父亲争夺母亲的表现;女孩要占有她母亲的位置,有与自己母争夺父亲的表现。男孩爱母亲,妒嫉父亲;女孩爱父亲,妒嫉母亲。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倾向,一般由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所促成。这种幼年的性欲由于受到压抑在男孩心理上就成了恋母情结,在女孩心理上就成了恋父情结。如果这两种情结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导致超我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

以上三个心理性欲阶段可称为前生殖阶段,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


4.潜伏期(5-12岁)

这一时期力比多处于沉寂状态。儿童将上一阶段以父或母为对象的性冲动转移到环境中的其他事物上去,如学习、体育、歌舞、艺术、游戏等。在这个阶段,儿童表现为对异性漠不关心,游戏时大多寻找同性伙伴。这种现象持续到青春期才有改变。


5.生殖期(12-20岁)

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青春期。男女儿童在身体上和性上趋于成熟,性的能量和成人一样涌现出来,异性恋的行为明显。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力图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减少同父母、家庭的联系,逐渐发展出成人的异性恋,人格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力比多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有固着和倒退。在某个阶段,力比多过度满足或缺乏,都会使力比多停止在这个发展阶段上,此为固着。如果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从后一个阶段返回到前一个阶段,此为倒退。固着和倒退都会对人格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神经症和精神病。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口腔、肛门、生殖器等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弗洛伊德认为,在口唇期,喂养是性快感的主要来源。如果婴儿的需求在此期间未能获得满足,那么,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有咬指甲、吸烟等嗜好,或者发展出尖酸刻薄的人格特点。

我认为,在口唇期,婴儿用嘴感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婴儿获得快感。如果这个探索过程被过度阻止,会导致婴儿探索世界的愿望受阻,婴儿会将关注点从外在世界转移到自己身上,并引发焦虑情绪产生。咬指甲、吸烟等嗜好是为了缓解焦虑。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弗洛伊德认为,在肛门期,性快感的主要来源转移到肠部,若对幼儿进行太过严苛的如厕训练,他们可能会固着在这一时期。这类人可能会过分洁癖、极端循规蹈矩,或者强烈排斥杂乱无章。

我认为,在肛门期,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排便控制能力,但还不能灵活运用。幼儿也缺乏控制排便的意识。在和养育者的互动中,幼儿感受到自己随意排便给养育者带来的困扰,并从养育者的反应中感受到养育者对自己控制排便的期待。幼儿为了取悦养育者,开始尝试控制排便。

在这一时期,无法控制排便可能是幼儿在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无法控制排便还可能给幼儿带来羞耻感和内疚感。若对幼儿进行太过严苛的如厕训练,可能导致幼儿对控制过于敏感,无法做到悦纳自我。

第三阶段:性器期(3-6岁)

性器期又叫俄狄浦斯期。我认为,在俄狄浦斯期,儿童渴望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这时被关注和生存无关,和力量感有关(与婴儿期不同,婴儿如果无法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照顾,可能面临死亡)。儿童在感受到被父母关注和爱时,内心产生力量感。儿童在渴望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的同时,也和同性父母存在竞争关系。

因为妈妈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所以男孩渴望获得妈妈的爱,同时和爸爸之间存在竞争。女孩既渴望获得妈妈的爱,也和妈妈竞争爸爸的爱。所以男孩爱和竞争的客体是分开的。男孩把爱给了异性,把竞争给了同性。而女孩的爱和竞争可以是在同一客体身上。在女性的友谊中,女孩既爱对方,同时又和对方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女性的友谊中嫉妒的成分,比男性的友谊中的嫉妒成分多。

第四阶段:潜伏期(7岁-青春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潜伏期,儿童开始社会化,他们发展各种技能,并且开始了解自己以及身处的社会。我认为,在潜伏期,儿童的快乐来自于同龄的同性。随着自主能力的提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减少,这时儿童更愿意和同龄人相处。

在和同龄人相处时,儿童感觉到对方和自己一样。这有利于儿童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儿童为了获得性别角色认同,减少和异性接触。这一阶段男孩更愿意和男孩玩,女孩更愿意和女孩玩。

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期,被压抑的性冲动此时会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重新浮出水面,个体与自己家庭之外的成员建立异性关系。我认为,在生殖期,个体开始展示自己的性魅力,并渴望和异性交往。这时,爱情对于个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体发育学发育理论
精神分析领域的费洛伊德理论则从心理层面解读,揭示了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和性心理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塑造了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社会行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8个阶段划分,每一个阶段都侧重于学习和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感知运动阶段的探索,到形式运算阶段的抽象思考,认知...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有本我、自我、还有一个是什么
超我。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费洛伊德主导思想是什么?
人格基本构结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

费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不包括?
关于费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如下:费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代表着本能和欲望的力量。它没有道德观念、逻辑思维,只追求即时满足需要和欲望的原则。2.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介者,旨在平衡本我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它...

精神分析理论中遵循现实原则行事的是
精神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又称精神分析理论。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具体阶段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性...

根据费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遵循什么行动
根据费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指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

卡尔.荣格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主要分歧在哪?为何最终两人师生关 ...
1957年彼林斯基访问荣格的时候,荣格曾对他谈到,造成他与弗洛伊德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无意间知道了弗洛伊德与妻子和姨妹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他不能接受弗洛伊德把自己的权威看得比真实本身更重要的态度。(说法1 详见 神话人格)而书面的解释一般是这样的,荣格和弗洛伊德都把理论建立在无意...

弗洛伊德三大理论是什么?
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有的书上也会将其翻译成下意识。\\r\\n弗洛伊德有时用冰山里比喻无意识的重要性。就像冰山的主要部分存在水面之下,人类个性的主要部分也位于意识水平之下;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

费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根基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是动力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部分:关于心理结构、关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动力、关于心理发展、关于适应问题。其中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精神分析理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

费洛伊德的性所指的有几方面?
表达和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费洛伊德的理论也关注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对个体性行为的影响。综上所述,费洛伊德的性所指涉及个体的性欲望、性心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他的理论强调了性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它与人的情感、人格发展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