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的硬度和深度——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感》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海明威以中短篇小说著称,他的小说如同漂浮在海面的冰山。

海明威的作品充满了硬和冷的元素,象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在读者心中闪烁着凛冽的光和沁入骨髓的寒意。

海明威小说之硬,大约文学界无人可出其右。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有时感觉象是在读一篇说明文,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感情。但他的叙述却无比地细致、精准,遵循文字就能够重复同样的事情。

在《为什么读经典》里,卡尔维诺谈到海明威的时候说道:“海明威的主人公喜欢认同他从事的行动,在他的整个行动中,在他对双手的灵巧或至少是对实际的的承担中成为他自己。他力图不要有其他问题、其他忧虑,除了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善于钓鱼、狩猎、炸桥、以最内行的眼光看斗牛,以及善于做爱”。

《大双心河》叙述了尼克两天的活动,海明威的语言风格表现无遗,从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尼克的动作。《大双心河》是对卡尔维诺观点的最好诠释了,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多余的思考,没有多余的话语,连普通人独处时不由自主的自言自语或者无意义的嘟哝也没有。如果去掉人称,这篇小说大约可以称为《北美洲钓鱼指导手册》。

海明威作品的在文字上的硬度,给读者的感受,就是近乎纯粹地客观描写,冷冰冰地似乎没有一丝情感。

《杀手》是尼克系列的另一个故事,讲述了两个来自芝加哥的杀手到萨米特小镇刺杀一个前拳击手的故事,故事里只有大量的对话、动作、场景的描写,没有解释,没有评论,没有心理活动,初读时让人一头雾水,甚至连说话对象也不分明,细读之下,一个老谋深算的杀手,一个初出茅庐的帮凶,一个走投无路的受害者,一个满怀同情的青年……不同的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隐藏着刀光剑影,流淌出浓浓的杀意,让人读来不寒而栗。

之所以说海明威的作品象冰山,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包含着比文字本身多得多的内容,需要读者细心发掘,就如同冰山,水面上看得到只是十分之一,剩下巨大的十分之九潜藏在水面下,更值得留心。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一文中, 开篇即讲到:“靠近西主峰的地方有一具风干冻僵了的雪豹尸体。雪豹在那么高的地方寻找什么,没有人做出过解释。”(这里“雪豹”的翻译不准确,雪豹是豹的专门一个种,仅存于中亚地区,文中讲到的应该是非洲豹,翻译成“豹子”更准确一些)契诃夫有句名言,在第一幕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读者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这只豹子一定跟故事里的某个人物存在着某种联系,在你一直想着“豹子”往下读,不知不觉主人公已经飞上了乞力马扎罗山巅,整个故事中,主人公哈里滑雪、打仗、看斗牛、对女人撒谎……就是跟“豹子”没有一毛钱关系。

按照我的理解,或者这个哲学家豹子在苦苦思考“豹生”,只身来到这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寻求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或者这只骄傲的豹子已经年老体衰,就象哈里一样正在走向生命终点,却不想腐烂在荒野上,也不想葬身于秃鹫、鬣狗之腹,便独自来到这冰天雪地;或者这只勇敢的豹子为了追逐猎物,不惜以身犯险,却不幸遇上了冰风暴……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只豹子,但我想他们看到的都是一只积极、勇敢、有尊严的野兽,一种向上的力量,与哈里的软弱和堕落正好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哈里内心深处,也住着这样一个豹子,他的灵魂也向往着乞力马扎罗的绝顶。

海明威的作品,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海明威(1899~1961)是什么
1981年 ,海明威生前正式认定的传记作家卡 洛斯·贝克尔 编选出 版了《 海 明威书 信选 :1917~1961》,所选信件谈到他对创作的看法。海明威的研究者 、编辑还发掘出他10多个短篇小说, 1 部未完的中篇小说《最后一片净土》和1部长篇小说《伊甸园》。创作 20年代,海明威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老人与海〉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