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不许北洋水师出海?真实原因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20

对于李鸿章来说,北洋水师是他一手创造而成的。在咄咄逼人的日本海军面前,李鸿章下令整个北洋水师采取“御敌报船”的政策,个人认为有两个最直接性的原因,一个是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第二个则是,李鸿章也知道当时的北洋水师并不是日本海军的对手,出远海迎战无疑是让北洋水师送死。

“帝党”与“后党”之争

对于晚清时期清政府组建的北洋水师,人们往往第一想到的就是实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甚至网上还有的说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在当时是世界第四、第六、第七等等。但是,殊不知在北洋水师成军之后,整个舰队就处于建设停滞状态。而相反的是,日本正在举国上下用尽全力去发展海军,日本的军国主义经过长期的战略准备,也正在精心筹谋一场侵略战争,也就是日后的中日甲午战争。

但再看看此时的清政府朝廷之上,却是矛盾重重。首先是慈禧太后独断专行把持朝政,到了1889年光绪皇帝19岁时才“撤帘归政”,但是整个清王朝的实际大权仍然由慈禧太后一个人把控。于是,清政府的朝廷之上就形成了以“帝党”和“后党”为派系的矛盾之争。对于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既无实权,又无军队,实力虚弱,整个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则牢牢掌握在“后党”手中。

而在地方实力派中,实力较强的湘系又和淮系形成长期的矛盾斗阵,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又逐渐得势,在整个清廷之上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时的李鸿章见“后党”实力较强,便投靠了“后党”,而湘系则倾向于“帝党”。在对日侵略战争问题上,两党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帝党”一派的人都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削弱“后党”的势力,便主张对日侵略采取强硬态度。而“后党”则害怕战争会动摇其在清政府中的统治地位,便主张对日侵略采取妥协避让,与日和谈的方针。

在这场两党之争的过程中,整个北洋水师不仅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反倒是户部在1891年对于北洋水师下了一道死命令:“停购外洋军火两年”。其中,“帝党”派系中最突出的人物就是翁同龢,一面喊着要对日作战采取强硬态度,但另一面却又与李鸿章作对,对于分拨给北洋水师的军费则是一再拖延、克扣。

而日本海军则在1888年——1890年短时间内,就实施购买和自造了排水量4216吨的“吉野”舰、2439吨的“千代田”舰、3150吨的“秋津洲”舰以及1609吨的“八重山”舰,日本海军的飞速发展,到了甲午战争之前,整个日本海军的实力早已超过北洋水师,跃居亚洲第一,而整个甲午海战就是对这两支海军最好的检验。

所以,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不许赴远海作战的原因,除了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也是保存自己的实力。

两支海军差距悬殊

对于北洋水师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确实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实力,但是近现代化海军的发展并不是当时的清政府统治阶层想的那么简单,只要把军舰买回来,就能一直保持实力这么简单的一回事。

对于甲午海战期间的北洋水师,其唯一的优势就是整个舰队在装甲防护和大口径的火炮方面占有少许优势,但总的看来不管是在航速、炮弹、火炮、军舰养护方面都要落后于日本海军,因为北洋水师虽装备了大口径的火炮,但事实上火炮数量方面是要少于日本海军的。

再加之北洋水师装备的都是老式大口径架退式火炮,虽然在威力上可能要优于日本海军的小口径速射炮。但更无奈的是,当时的北洋水师进口的开花弹则是少之又少,黄海海战之前,国内的机器局并没有制造准备了足够的火炮用于备战,以至于北洋水师是在备单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出海。

丰岛海战之后,作为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李鸿章也深知日本海军在航速和速射炮方面更优胜于北洋水师,远海作战根本没有胜算的可能,为此也下达了诸如采取近海防御的措施,从而保全北洋水师的胜利。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眼见北洋水师损失的如此惨重,在借鉴了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下,决定让残余的北洋水师军舰退守威海卫,凭借军舰与海岸岸防炮的双重火力之下打击前来进犯的日本海军,从而保全实力。

再由李鸿章一面对日采取妥协退让,一面乞求英俄等欧美列强出面调停。但最终,由于敌我差距的悬殊,清政府“帝党”与“后党”派系之争的情况下,威海卫失陷,山东巡抚李秉衡却按兵不动,以至于整个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全军覆没。

更加令人发指的是,在整个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和谈之时,作为“帝党”的翁同龢甚至是要决定与日本作战到底,拒绝与日和谈……

所以,我认为李鸿章不许北洋水师出海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差距悬殊,出远海作战无疑是让北洋水师送死。



他深知日本舰队的实力在北洋水师之上,毕竟北洋水师是他的家底子也是他在清廷立足的资本,自然不敢让其受任何损失,再加上他寄希望于英美列强的调停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
表层上看,是光绪孝顺,为了筹办慈禧60大寿而令李鸿章的水师避战。实际上体现的是清政府因财政萎缩,光绪与慈禧在争权中的妥协失败,李鸿章不过是倾向于慈禧而已。日本士气正盛,若李鸿章命北洋水师主动进攻,那肯定会损失惨重,可如果不让北洋舰队出海作战只是防御,那就有可能拖垮日本,保住海军主力,待日...

近代北洋水师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怎么经营的了左宗棠和沈葆桢苦心培养的水师,北洋水师表面是李鸿章创立的,事实上是福州船政水师。海军是技术兵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经营的,用人和评价手下的好坏需要海军知识。他们都是科班毕业的海军学生。尤其是不用船政学生当提督。严复本来是用来当提督的,李鸿章为了私利换了丁汝昌,丁汝昌他本身...

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覆灭,北洋舰队最后怎么全军覆没的?
还有一件事情令作者金一南先生无法解释:北洋水师发展到1894年大阅海军时,定、镇两艘铁甲舰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三枚定远一枚,镇远两枚,只有练习用弹库藏尚丰!对此,李鸿章不是不知:“鸿章已从汉纳根之议,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但最终因为他“个人”内外交困,忙于政治周旋,因此正事一直没有...

为什么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李鸿章拒绝了?
日本是一个贪婪又卑鄙的国家,到嘴的肉根本不会吐出来,因此它也从来都没有提出过归还琉球。而所谓的“归还”琉球是当时日本针对琉球问题提出的方案,在这套方案中,日本不但想着名正言顺的吞并琉球,还要从中国攫取大量的财富。琉球的前世今生上世纪50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岛链战略。其中第一岛链北...

委曲求全:李鸿章签马关条约挨骂冤不冤
李鸿章自认为不该对甲午之战负责,这只是其私言。究其实,他也自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因为他犯下了一系列错误,这些错误,又可分为“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两部分。先说战略失误。缺乏战争意志。在和日本决裂前,深知北洋水师真实实力的李鸿章一直努力回避战争,并寄希望于其他强国的调停和干涉,所以...

北洋水师和日本打仗时,并不是没有胜算啊,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拜托各位...
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户部尚书翁同,以太后修圆为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以限制李鸿章。后来恭亲王失势,李鸿章失去台柱,更加势单力薄。...

晚清重臣李鸿章弟弟
在这一时期,他在与洋人打交道日渐增多之后,骨子里自觉不自觉地就有些惧怕洋人,所以在中法战争中,在中国军队取得胜利之际,他却急令停战签约,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他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本是亚洲最强的海军,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舰队,可一场甲午战争,堂堂的大中国竟败在了小日本的...

晚清的北洋水师所购舰船,有什么问题吗?
盖因李鸿章属下的淮军在北洋水师成立后早已经人才凋零难以为继。彼时“湘、淮军名将皆老死,鲜有存者,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手里没人的李鸿章这才让淮军旧部所属的陆军将领丁汝昌做了水师提督,可是陆军与水军完全是不同的兵种,因此丁汝昌自上任后在军队建设上是左支右绌。

李鸿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振聋发聩之声 因为签订《马关条约》而被免去显赫职务的李鸿章,赋闲在京城贤良寺。 1896年,俄国沙皇加冕,各国派员祝贺,俄国人特别...

洋务运动 故事
第二. 官兵贪污腐化严重.很多高级军官在岸上都有几处房产(这在北洋水师军规中是不允许的),而且很多官兵热衷逛窑子,抽大烟.这样的官兵素质导致甲午之战中多艘军舰临阵脱逃.再好的的军舰交到一群贪生怕死的懦夫手里只能是废铁一堆.甲午之战就是这些懦夫各自为政,逃的逃,降的降,使少数几艘敢于作战的军舰孤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