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彭胡都指的是谁呀,主要功绩是什么?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1. 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 沿革,来历 3. 过去而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 4.于事件的载体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词源出处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扩展资料世界历史大事件和详细介绍:
1.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北部阿卡德,南部苏美尔。
公元前3000年——2500年苏美尔形成最早的国家,由几个地区围绕一个中心联合而成。以灌溉农业为主,牧业也很重要。寺庙监管奴隶,为夺取奴隶、土地和对河流灌溉的控制,各国家、城市之间长期混战,你方唱吧我来唱。频繁的战争、宫殿、寺庙和灌溉工程的修建加重奴隶们的负担,此时期苏路帕尔、乌鲁克、乌尔、启什先后称霸,但人民的处境没有任何改善。
2.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古代两河流域重要的奴隶制国家。由阿摩列依人始建于公元前1894年左右,苏穆阿布姆为第一代王。初期为弱小国家,在各国争霸中依附于其他强国。公元前1758年在第六代王汉谟拉比时期,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成为当时西亚最强大的国家。
两河流域在古巴比伦统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前期有所进步,乌尔第三王朝时流行的王室奴隶制大地产消失,私有奴隶制发展明显,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十分突出,出现了一部内容较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 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王国所灭,但其都城巴比伦长期成为西亚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3.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 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首席 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 宪政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
梭伦改革是 雅典 城邦乃至整个 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 雅典 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 民主政治的基础。
梭伦改革一方面为 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 国家制度,促进了 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 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4.395年 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罗马共和国在马略和苏拉的争权夺利中被削弱,紧跟着是凯撒对庞培的内战。在这些动乱中,许多元老院盖乌斯·屋大维议员阵亡、被处死、被谋杀或是自杀。元老院里充斥着前三头的支持者,后来则是后三头的支持者。
后三头同盟瓦解后,屋大维、安东尼分掌罗马的东西部,双方矛盾日趋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希腊的亚克兴会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认为安东尼获胜无望,将自己的军队撤回埃及,安东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维随后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东尼自杀,埃及也被罗马占领。
5.14-17世纪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7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
“曾左彭胡”指的是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四人。他们在清代被誉为“四大中兴名臣”。
1、曾国藩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贡献主要是建造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安排第一批留学生,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
2、李鸿章
晚清名臣。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水师。
3、左宗棠
晚清名臣。左宗棠是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经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的重要事件。
4、张之洞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代表。在教育机构他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众多学堂。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主题:[晚清风云]内圣外王,曾左彭胡
--------------------------------------------------------------------------------
www.dahew.com 2006-06-19 09:38:13
作者: 张健鹏 陈亚明
——经典的政治圈子组合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史家称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
大清王朝承平景象下的种种弊端彻底地显露出来,此后内忧外患一直困扰着步履沉重的王朝,君臣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
1851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广西金田村,史称太平天国起义。两年之后,便立国定都,大封有功。14年的时间,横扫中国18个省份,几乎彻底摧毁大清王朝。
然而,用老百姓的话说,也许是清王朝气数未尽,命不该绝。如此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却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发生了最高层领导的权力内讧斗争,元气大伤。而清王朝这边,却出现了几个难得的人才,这就是后来被誉为“四大中兴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四人。他们组建了以湖湘子弟为主要构成的湘军,最终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
曾左彭胡四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改写了中国的近代史,他们不但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得以起死回生,又存在了几十年,而且,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对近代中国影响极大。后世学术界在如何评价其功过是非上有着巨大的分歧,尤其是对四人中的核心人物曾国藩,因其镇压农民起义,多有杀戮,更是众说纷纭。
章太炎说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曾国藩十分佩服,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完满乎?”(《毛泽东早期文稿》);蒋介石则说“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无论如何评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近代政治人物多少都受到过这几位的影响。近年来,大陆出版的关于曾国藩的图书多不胜数,也足见其历史影响至今未衰。
本书的主旨是讨论古代政治舞台上的圈子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来,这四人也是一个经典的政治圈子范例。
曾左彭胡,四大中兴名臣,无一例外都是湖南人。
历数近代中国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湘人多矣,足可以专著论之。其中代表性人物如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贺龙、罗荣桓、魏源、黄兴、宋教仁、蔡锷、谭嗣同等等,都对中国近代历史有过巨大的影响。
20世纪初,梁启超戊戊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曾写《少年中国说》传诵一时。另一位年轻的湖南才子杨度则效任公笔法,写了一首《少年湖南歌》,其中在对湖南的人杰地灵做了一番描述后,放言:“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其豪迈慷慨以及自负之气跃然纸上。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了湖南这块风水宝地以及近代以来产生于此的豪杰俊彦之士,就不会指责杨度的狂傲了——在传统文化和内在性格上,湖南人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开近代湖南风气的人物,笔者认为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王夫之王船山先生,在思想学术上对后辈学人影响极大。他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反对治经的繁琐零碎和空疏无物,主张治学当为国计民生,为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也就是要致用,“知而不行,犹无知也。”“君子之道,力行而已。”
另一个是陶澍(胡林翼的岳父,左宗棠的儿女亲家),“少负经世志”,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在任时得魏源、林则徐、贺长龄等人的协助,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漕运、改革盐政、兴修水利的工作。其官位显赫,声誉卓著,是三湘子弟经世致用的一个现实楷模。
但真正使湖南人整体崛起并使天下为之侧目的,则还是曾左彭胡四人。他们一手组建的湘军在与太平天国、捻军的征战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纵横天下,湘系人物也随之因功遍布政坛,其势力之大,令朝野为之侧目。
在中国古代政治历史上,一般来说,每个朝代的政治舞台上多有一个相对的地域中心,因为科举考试取才的缘故,往往是文化发达的地区在政治上具有较多的机会,或者是跟随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军功集团在王朝的前期发挥主导作用。而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湖南很少出现过一流的政治人物。最明显的证据就是,1860年以前,湖南能跻身史传的人物极为罕见,有学者曾对此做过详尽的统计:南京大学历史系编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收录鸦片战争以前历史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仅23人,占同期名人总数的0.77%;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名人750人,其中属湘籍者85人,占同期总人数的11.33%。
这种情况是因为曾左彭胡的出现而彻底改变的。
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有人指出:“楚省风气,近年极旺,看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浙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曾涤生胞兄弟二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见。”(张集馨:《道咸宦海闻见录》)还有人统计的数字是,湘军人物官至督抚者达27人,而且,此后的影响长盛不衰。所以,今天我们去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会赫然看见门口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口气虽大,却也只令人感叹而无怪其狂妄之意。
曾左彭胡之后,独撑晚清危局的李鸿章虽说不是湖南人物,也是出自曾国藩的门下,对曾以恩师相称,其发迹也有曾国藩刻意栽培,以收薪尽火传之意,这一点我们后文再叙。
讲中国近代政治,离不开湖南;讲湖南,离不开曾左彭胡。
曾左彭胡是所谓湖湘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又将之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湖南人代有英杰。
客观地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对人的性格以及文化传统是有很大影响的。近代历史上的湖南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风。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气候条件,进一步又决定该地区的物种生态,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肯定是要与其所存在的系统相适应的,这样才能和谐生存。而且,在古代生产力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性很小,人们“改天换地”之类的雄心壮志与希望也微乎其微,多半只能被动地去适应环境。久而久之,则会形成本地区的民风习俗。
学者钱基博曾这样分析湖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围。其他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淡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学风,盖地理使之然也。”
“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
http://ent.dahew.com/category/20004/2006/06/19/2006-06-19_50483_20004.shtml
“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
“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
朱天贵的主要功绩
清廷特授予平阳(浙江温州)总兵官。朱天贵遂经营方略,整顿队伍,训练成一支坚强的水师。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规复台湾。施琅保举同安总兵吴英、平阳总兵朱天贵,以二人所部船队分任左、右翼进攻澎湖。此战役施琅统领战船600只进军,其中朱天贵所部战船300只,是全军的主力。明郑澎湖守将...
“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指谁?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指郑成功 东进台湾1661年,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赤嵌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
施琅是汉奸?
施琅(1621-1697年),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出生于农民家庭。 年 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距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 万人敌”。 蝗崇祯任游击将军。曾随黄道周出关抗清。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施 显到安平(今安海),跟随郑成功了兵南澳抗清,为成郑成...
郑成功的资料
赤嵌及其周围,也即今日之台南市一 带称为承天府,北部设天兴县,南部 设万年县,并在澎湖岛设安抚司,完成由一府二县一安抚司的行政规划。 又亲自率领军队,往探原住民部落示威镇压。郑成功以东都为明王朝的复兴基地,并未僭越称帝,仅停留於「藩主」的地位。荷兰统治即将结束时,台湾的人口包括原住民与移民共约十万...
康熙有什么功绩?
平定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是
郑成功是明末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伟大贡献是收复了台湾,实现了祖国的统一,驱逐了外来侵略者;入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了台湾经济发展。郑成功(1624年8月26日-1662年6月22日),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字大木。
历史上真正的施琅是怎样的一个人?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的统一
而康熙也对施琅十分信任,“委以独任专征”,将前线一任权力都下放给了施琅。可见,既然康熙已经将前线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了施琅,那么施琅越过姚启圣上报军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何罪之有?因此,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将领,施琅小处有亏、大节无损,而收复台湾,维护中国统一的功绩,是不应该、也不能够被抹杀的,应当被我们...
康熙皇帝人生的十大功绩分别是他多少岁的时候完成的
3、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28岁的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4、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
施琅是什么人物
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收复台湾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6月,奉旨收复台湾,统帅福建舟师迅速攻取澎湖,尔后,利用有利的态势,主动、积极地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促使郑氏集团放弃抵抗而就抚。台湾本岛不战而下。其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