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在数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

灞上秋居(马戴)

环境保护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它直接危及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唤起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已迫在眉睫,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理应承担起环保教育的重任。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以此影响乃至促使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那么,学校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呢?
一、学校要加强自身硬件建设,创设良好的环保教育的氛围。
1、多形式开展绿化、美化校园的活动。
使学生们都知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校是大家的乐园”。从而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班队活动中适时地进行环保教育。如学校在卫生工作方面,强调“重在打扫,贵在保持”,对卫生优胜奖,每周评比一次,周前公示并予以表彰,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生生为争创绿色学校而努力。使他们从小养成了爱卫生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创设更多的绿化、美化校园的空间与条件。
校园虽不大,但要尽量规划出较多的空间用于校园花坛及草木的绿化,使校园四季常青,花期不断,使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景。同时,把每一处花坛或劳动基地分配给中、高年级,让他们亲自参与环境的管理,亲身体验环保的乐趣。学校还努力增设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硬件设施提供给学生,如设立废品回收站,定制垃圾箱,建立生物角等等。使学生有了环保的意识,就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要力求多角度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1、结合学科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尤其是在常识课中,很内容都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如食物链、动物和植物等课。其他,有选修课、数学课、语文课中都有相关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以游戏或竞赛活动的形式开展环保教育。
我们也非常重视把环境教育寓于各类游戏或竞赛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条件下参与学习。如在春游、秋游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把垃圾放回塑料袋,扔到垃圾箱内,并以“保护母亲河——瓯江”为题,进行作文或演讲比赛;又如,学校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等相关环保的节日里,开展环保图片展览、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小卫士评选等活动,使学校内拥有浓浓的环保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清楚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总之,学校在实施环保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参与为主,教师讲解和示范为辅。带领学生从对环保的陌生,走向熟悉,直到热爱,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使学生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1、数学直觉

以往我们教学时,总是先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就是类似重复的过程,认识1厘米²、1分米²、1米²,其重点是放在了认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操作练习,形成表象,注重的是记忆和模仿。

然而为什么面积单位是正方形的?为什么边长是1呢?相信学生心中一定画满了问号,而我们却忽略了这最有价值的教学财富,又何谈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呢?

同样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以及它们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因此,让学生先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就十分重要,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这节课的重点。

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形成价值:

“度量意识”一方面应是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度量什么,度量的方法是一样的,即先定义一个小单位,所有的被测物就可以用包含小单位的个数加以衡量。

所以在每一次学习度量的时候,都有必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了解度量的特征,整体感知度量的结构。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度量单位”的内涵与价值,即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在描述多样的现实世界的时候,感受到所需“度量单位”的多样性。经过这样多次的教学活动的积累,应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度量单位”确定了,就可以用同样的“数”来表示所有量的度量结果,从度量的角度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结构性。

3、有效途径:

角的度量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形成角的空间观念。但是,通过教学,我感觉到,学生在动手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和家长共同关注。

本节课操作的重点是用纸折角和用三角板拼角。折纸对学生来应该不是难事,但是按要求折纸时,学生就感觉到不容易了,有部分孩子感觉手足无措,这也反应出学生动手能力很差,这个差,我觉得不是孩子本身造成,是与现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有相当的关系。

4、教学模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从度量的角度体会数学魅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个体验、感悟过程。”度量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更不能靠简单的告诉而达成。

5、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孩子多去猜测、设计、尝试、调整,而不是一味地教给孩子怎么操作,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动手实践,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学习数学是无聊的。

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且学习数学也应该是放手让孩子去大胆的探索和发现数学中的问题,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对于小学阶段的度量,无论是度量长度、面积、角度还是体积,都不应只是单纯的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应该成为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沃土,通过教师的智慧,可以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这种教学过程和方式固然有效,但是如果不给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问题意识会被弱化,可持续优化的自身学习能力就会降低,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具体地说,...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随着他们数感的增强,学生年级的升高和数系的扩充,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也会逐步提升,最后达到对具体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的整体把握。三是关于运算结果估计。它是数学课程中所占学时较多的内容,过去更多关注运算法则的掌握和运算技能的训练,其实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数感应...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测量,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动手操作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不同物体...

大学生该如何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
3、掌控时间 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大学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4、为人处世 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

怎样培养和激发高中生数学思维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此课题,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量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其次要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测量的意义,建立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及对测量单位的选择,再是要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如练一练中,有“对于你的铅笔盒的长度...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法。一、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学”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

简述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与代数”...

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表达能力
③问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针对上述现象,我校适时开展了《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策略研究》,不久前,华南师范大学麦志强教授到我校举行校本培训,明确指出这个课题必须落实下面三个目标: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