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东吴如何起家
东吴的疆域包括现在的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几省和湖南,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地区。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东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
东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扩展资料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吴
一 实力所然
当时三国中的魏与蜀都已被晋所灭,晋已经统一了除了东吴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实力无比强大.三国之所以能形成鼎立之势,皆因吴蜀联合抗魏.今魏与蜀已亡,吴自然无力与晋抗争,所以必然会亡.
二 东吴内乱
孙权死后,兄弟相残,后宫作乱.哥哥把弟弟赶下台,皇后又与大臣联合把皇帝处死.…这样的事情在东吴屡见不鲜.
三 佞臣当道、无人能治国
专用奸邪,罢免忠良。陆抗被无故免职,荥昏受到宠信。诸葛恪这样的奸臣当道再加上孙皓的“铁血政策”,导致东吴人心惶惶。因上谏反对孙皓而死的大臣不计其数,已使东吴人心向背。
总而言之,东吴集团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吴国(229~280)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孙权占据扬、荆、交,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春秋时的吴国就建于此,曹魏也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其位处江东,也称“东吴”。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吴国建立,孙权就是吴大帝。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想当年各路诸侯联合起来的“黄巾起义”时期,孙坚因为偷了玉玺而遭到盟主袁绍追杀,于是逃回东吴。便在那里礼贤下士,招兵买马,使东吴一天天的强大起来,以便对付多方势力。但是再一次战争中孙坚遭了敌人的暗算,于是一命呜呼。临死前把东吴的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大儿子孙策。孙策当权之后谨遵父命礼贤下士,但不幸的是脾气不好惹到小人。也因遭人暗算之后,元气大伤。当时正好曹兵来犯,气血攻心一命呜呼!临死前把自己的二弟孙权叫到床前,把东吴的大权交给了他,并告诉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从此孙权继承父兄遗志,更加尽心竭力为东吴的父老谋利益。
以上就是本人整理的东吴起家历程,请参考!
起初孙坚是有不少地盘的
可是他死了就全部没有了
后来孙策用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由袁术出借兵攻打下了东吴地界
孙策死后传位孙权
后孙权取得荆州
3世纪时孙权建立的政权,首都开始建于吴(今苏州),后来孙权筑石头城建业(今南京)。222年,孙权称吴王。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 280年,亡于西晋,三国结束。另有同名的东吴大学、东吴镇等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先后有:
武烈皇帝 孙坚
长沙桓王 孙策
太祖 大皇帝 孙权
废帝(会稽王) 孙亮
景皇帝 孙休
文皇帝 孙和
明陵 孙皓追尊
末帝(乌程侯) 孙皓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孙坚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孙坚进驻洛阳,意外发现传国玉玺,遂起私心,藏匿玉玺返回,不料事情泄漏,因此与袁绍、刘表结仇。不久,孙坚在与刘表手下黄祖的交战中,中埋伏而死。
孙策时期,策以传国玉玺为交换借袁术之力,承先父遗志,转斗江东,开创东吴基业,同时也为后来吴国赤壁争雄奠定了基础.当时孙策清楚的看到,中原群雄割据,弱肉强食,中原这快地方根本无法立足.孙策乘曹操在中原扫荡群雄,无暇他顾的形势下,果断跳出中原激战的游涡,并决定向远离战火,门阀势力薄弱的南方发展,打下江东六郡基业,并据长江之天涧,与天下相抗衡.因此在下认为,早期孙策的基本战略方针是谋取天下,而不是苟安一隅.历史上记载: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其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雠,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可见,孙策少时便有称雄天下之壮志.
孙策曾经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这着棋决定着以后逐鹿中原的主动优势与否.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孙策密谋袭取许昌,迎献帝,此计划还未得以实行,孙策却死于故吴郡太守许贡客之手,这东吴的崛起来说,这是个巨大损失,更是失去了一次谋取天下的绝好机会.
但是,自从孙策死后,“固土安绑,偏安一隅”的战略方针似乎已经成为东吴领导阶层的核心护国大计.就连孙策死前也有这么一层意思的表露,从他的遗言我们可以看出: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可想而知,“保江东”已然成为东吴的基本国策.
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我们再来看鲁肃的塌上策思想,孙权问鲁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当然,鲁肃也是位极具战略目光之人,他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势力太大,不能抗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取下荆州后,就可以为帝了. 但是我们看到,鲁肃的塌上策战略思想不是谋天下,仅仅只是在固守江东的基础上,取下荆州就宣告终结,称帝为王.事后果然如此,孙权集团以后的目标只有荆州,为了这块地皮,也不惜和盟友翻脸,最后以至闹得两败俱伤,诚为可惜可叹.相对《隆中对》来说,鲁肃与孙权的塌上策,恰恰相当于一个军事割据方略,战略目光和雄心远不及诸葛亮刘备.当时刘备只有弹丸之地,就有称雄天下的决心,而孙权虎踞江东六郡,却只垂涎一州之地.如果当时鲁肃等人将目光再放远一点,野心再大一点,所看到的不止荆州,而是全天下的话,我想,东吴还将大有可为.因此,我也可以偏激一点叹惜东吴一下:成也鲁肃,败也鲁肃.
赤壁之战的遗憾.一般说来,赤壁之战,是东吴战史的辉煌.但此战对东吴来说又得到了多少好处呢?三分荆州,吴国才得南郡与江夏两郡,不仅如此,而且还滋养了刘备集团,让他们乘机得了六郡之多.赤壁之战首功当归东吴,没得好处不说,重要的是反让刘备集团坐大了,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当然也正是基于这点,小说《三国演义》在赤壁鏊战后,就开始不厌其烦的为东吴讨荆州了.
我们知道,官渡一役之所以辉煌,不单单因为曹操击败了袁绍来犯的军队,保住了自己,更主要的是,曹操因此而最终统一了北方.而赤壁之战的胜利仅仅可看作一次成功的军事防御战役,它促成了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却没有像官渡之战那样导致了大的统一,因此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再来谈谈赤壁之战后,东吴实际军事统帅周瑜的遗憾.先附带说下《演义》,赤壁鏊兵之际,周瑜曾经多次设计谋害刘备,诸葛亮,以除江东之后患,在下认为周瑜的考虑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了他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问鼎天下的雄心.而且从历史上也有相关记载,火攻赤壁后,曹操败北.周瑜素来对刘备集团心存忌惮,并一度向孙权提出早谋之的建议.《三国志·周瑜传》载“周瑜对孙权言: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并建议孙权乘“备诣京见权”之际,“……徙备[刘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一方面软禁刘备,另一方面使关羽,张飞两员熊虎之将分开,各驻一地,分化刘备实力,然后借机而破之,天下可一举而定!可孙权考虑到破荆州后,恐难单独低抗北方强大的曹操集团,因此否决了周瑜的建议.可以说,由于孙权一时的瞻前顾后,而丢掉了吞并荆州的好机会.
此后,在周瑜辉煌人生的最后一刻,又向孙权提出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西取巴蜀,结援马超,以图北方!《周瑜传》记载“瑜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可不幸的是,周瑜一代人杰,壮志终难酬,遗恨卒巴丘.此后,东吴再也没有勇于开拓疆土,立志谋取天下的雄杰了.至于接替周瑜的鲁肃,虽然也是位极具战略远见的奇才,但与周郎相较,诚不过是一位为主谋江南的能臣,其战略思想前面在下已有分析,便不再多讲.
继太祖孙权之后,废帝会稽王孙亮,景皇帝孙休, 文皇帝孙和,末帝乌程侯孙皓。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三国时期的东吴为何不能够统一中国
4 后期政局不稳 东吴在三国演义中后来的镜头不多 不仅仅是因为其配角的身份 三国后期 东吴的政局不稳也确确实实是真的。 孙权上了年纪后 逐渐昏庸( 陆逊就是被他气死的...) 政局也逐渐混乱 孙权之后又有大臣专权 (如果不是丁奉 估计东吴就改姓了) 最后又传到暴君孙皓手中...5 军队问题 ...
《三国演义》里东吴怎么就像个陪衬的
主人公吗 当然什么都是好的 事情也要多多的写在刘备这里,比如大的战役等等... 而在 三国志中 三个国家用笔的比例基本和当时人口比例相仿. 魏4.5 吴2.5 蜀1 至于蜀在三国演义一书的笔墨为何如此之多 上面提到了 只因为是"主角" 出场的时间自然要多些 不乏夸张虚构之笔 而在当时地位上来说 吴...
天下谁属,三国演义中,最后谁赢了?
三国演义中,最后是由司马家族夺去曹魏政权并建立的晋朝统一了三国,取得了该时期天下大一统的胜利。司马家族统一三国的情况: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
为何感觉东吴一直是三国中最弱小的?
无论从领土、人口、经济、人才、国祚等各方面,都毫无疑问是蜀汉最弱。军事方面,东吴也毫不逊色于蜀汉。怎么能说东吴是最弱小的?你不能看《三国演义》哪国的篇幅多就算哪国强吧?小说毕竟是有倾向性的,就根据史料从各方面分析一下。一、领土 汉朝把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每个州的大小不尽相同,由于...
刘备为何不惜全国之力攻打吴国, 难道真是为了给关羽报仇?
《三国演义》上讲,刘备讨伐东吴,是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有人说,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不过,我倒觉得,虽然《三国演义》讲得稍微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小说家罗贯中触摸到刘备内心核心机密的一部分。这个机密是什么呢? 刘备在三国之中,白手起家,打下一片江山,实现三足鼎立。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道义”。什么...
三国中,战斗力极强的东吴为什么表现得这么低调?
三国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年代,魏蜀吴三国能臣良将聚集,但三家打来打去,最后还是曹魏占了先机,赢得了天下。蜀吴关系魏蜀吴三国建立时,关系很微妙,我们无论从史料还是《三国演义》的小说中,都能看出,魏蜀两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经常有战争发生。而东吴的处境则处于相对低调的状态。赤壁之时,孙权与...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第一功臣分别是谁?
东吴第一大将太史慈,也只能打平张辽,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东吴的武将,很少有出色的战绩,更缺乏轰动而又惊艳的战功。 小结:东吴第一功臣,非周瑜莫属。周泰二次救主,也算是居功至伟! 魏国第一功臣:荀彧 在《三国演义》中,荀彧初登场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中。当时曹操刚剿灭青州...
三国演义讲的是哪三个国家
三国演义讲的是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
三国演义哪个和哪个国联合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和东吴联合对抗曹魏。一、蜀汉和东吴的联合 在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下,蜀汉和东吴因共同的敌人曹魏而选择联合。两者之间的联盟关系在多个重大事件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时期,两大势力的联合显得尤为重要。二、联合的背景 赤壁之战前,曹操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功统一...
刘备为什么一定要打东吴,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战略目的呢?
许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夷陵之战”的起因是由于东吴夺取荆州,并斩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刘备在盛怒之下不顾众人反对起兵伐吴,发誓要为关羽报仇,这才拉开了吴蜀大战的序幕。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刘备伐吴的主要原因真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是为了报仇雪恨吗?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