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观点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朱熹的观点如下: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1、“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2、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3、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4、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扩展知识: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中国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

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庆元二年(1196),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

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朱熹关于对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同意吗
不同意,朱熹是个道貌岸然的神棍,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朱熹的教育思想是:1、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耳。”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2、教育...

归纳朱豆熹理学思想的主要主张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

李智与煮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
朱熹与李贽的观点不同,在于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和社会思想不同.明清后期,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吏治腐败,奸人当道.李贽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而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而大胆的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这与朱熹的北宋时期极为不同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

朱熹能言善辩的故事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

朱熹的意思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中国宋朝末期和南宋初期的一位重要的儒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中国儒学的发展和影响有着深远的贡献。朱熹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他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尤其是对《四书五经》的注疏,对程...

我所知道的朱熹:第十九章 鹅湖论辩
朱熹的观点,认为人应以“道问学”为起点,再上达“尊德性”,强调“下学上达”工夫。二陆认为,人要以“尊德性”为先,所谓“先立乎其大”,然后读书穷理,强调“上学下达”工夫。二人的分歧是在出发点上。 从道理上来讲,“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应该兼顾,不可偏颇。后来,朱熹也意识到这一点,回顾鹅湖论...

朱熹和陆九渊 辩论
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

朱熹的介绍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