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湘军曾经第一猛将李续宾?
李续宾臂力过人,善骑射。是罗泽南的学生,罗泽南募乡勇的时候,“续宾奉父命往佐之,令将右营,泽南每战,续宾皆从。”在这样的南征百战之下,很快成为罗泽南的得力战将。李续宾甚至还能不时总结出一些哲理性的东西来:“天下本无难事,心以为难,斯乃真难。苟不存一难之见于心,则运用之术自出。今之时,岂无济变之才?而其心不挚。即有济变之心,而其计不决,所以难耳。”曾有这么一个战例,1854年夏,李续宾随罗泽南在岳阳一带作战时,有一次率领数骑停驻在一个山冈上,太平军来了后始终不动,直到来的人聚多了,才冲上去搏杀,斩掉了其头目,夺得了旗子,且追出去十余里,胆识非一般人可比。也许是个性使然,崇尚身先士卒的李续宾逐渐养成了骄横的个性。身为悍将的他尽管攻城掠地无数,最终却还是自食苦果,栽在了安徽的三河镇。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的9月,根据罗泽南“非攻安徽,不足以守湖北。”的战略,李续宾、都兴阿率兵万余人进入安徽,9月底,李、都二人分兵,都兴阿向南,进围安庆,李续宾向北,进图庐州。在这过程中,李续宾前期比较顺利,连克潜山、桐城、舒城三座县城(但每处都或多或少留了一些兵马,影响了大部队的实力,终酿恶果),于这一年的11月初带领五千余人紧逼三河镇。三河镇位于丰乐河、杭埠河、马槽河的交汇处,是水陆要冲,也是庐州的南面屏障。太平军在这里构筑城墙,外筑砖垒9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接济庐州、天京(今南京)。如此重要的地方,李续宾自然势在必得。但结果是,三河镇成了李续宾及包括曾国藩弟弟曾国华在内的高级将领们的葬身之地,湘军最重要的精锐部队也在这里损失殆尽,元气大挫,远在千里之外的湘乡更是户户招魂。究其原因,首先是李续宾对敌情估计不足,他未能估计到太平军的名将陈玉成、李秀成均会在极短时间内赶到增援,导致己方被太平军分割包围、内外夹击。在危机情况下也没有选择退守舒城等待援兵,而是硬拼。其次是分兵之祸,一万余人最后只带上了五千人左右,实力大减还浑然不觉,未免对自身实力过于自信。由于其它满族将领眼红,临末了己方连援兵也没有派出一个。此外,他没有足够重视战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三河镇是三条河的交汇之处,大量人马猬集,显然很不利回旋,且最后溃败的前晚出现大雾也是始料未及的事。总之,优势尽被太平军所占据,李续宾也就只有失败一途了。关于李续宾的最后时刻,《清史稿·列传》是这样记述的:李续宾对众部属说:“军兴十年,皆以退走损国威。吾前后数百战,出队即不望生还。今日必死,不原从者自为计!说毕,朝北方叩首作别皇上,烧了所有的文书,“跃马驰入贼阵,死之。”该段描写足以显示出李续宾对清廷之忠贞,对死亡到来的从容,是少有的忠臣、壮士,以致死讯传到京城后,咸丰帝(文宗)“流涕,手敕曰:惜我良将,不克令终。尚冀忠灵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这一年的李续宾刚届四十岁,正当不惑。关于他的死因,一说是战马陷入泥沼,被太平军击杀,一说是投水自杀。以李续宾的火爆、刚强的性格来推断,前者的可能性似大一些,况且他自己也曾说过,“出队即不望生还”,自杀应当是他不屑的选择。尽管曾国藩对此败多有责怨(其时李续宾的直接上司胡林翼正好回家奔丧,导致无人救援李部,其战前部署也未细加讨论),但还是将李续宾的功绩具奏皇上,大意是,李续宾多年南征百战,治军也严格,劳苦功高。他尤其强调,“至於临阵,专以救败为务。遇贼则让人御其弱者,自当其悍者。分兵则以强者予人,而携弱者自随……军中每言肯携带弱兵,肯临阵救人者,前惟塔齐布,后惟续宾。”至于三河镇之败,曾国藩也为其开脱,说是因分兵所致。言下之意,失败的责任该由胡林翼来分担一些了。从这段表奏中不难看出,李续宾部确实无愧于精锐之师,他本人更是有大将之风,仁厚之德:“专以救败为务。遇贼则让人御其弱者,自当其悍者。分兵则以强者予人,而携弱者自随。”早期的湘军之所以能征善战,声名遐迩,这段话是很好的注释。湖南人沈从文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家乡。对李氏兄弟等湘军将领们而言,它也是极好的写照。不少湘乡籍将领都不长寿,无论是战死还是病死,都说明当时战争之残酷,长期戎马生涯对身体有着极大的损害。
天平天国这群假嫉妒被湘军镇压后,曾国藩的湘军名扬一世,优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蒋介石时期。那么湘军这么厉害,又很特别,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原因无外乎三点,这三点,让他们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湘军又叫湘勇,我喜欢这个称呼,勇者无敌,战场上,勇者胜。懦弱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军人,这里不包括滥竽充数的逃兵,混日子的渣渣,而湘军的特别,就是因为湖南人的勇敢,那股勇者的劲儿,战斗力指数可在中国扛鼎。
湘勇三大特点。先说第一点,乡土性。顾名思义,湘就是湖南人组成的军队。湘军百分之90以上的将士都是湖南人。可以这么说,在外地看到老乡十分亲切,抱团的很,一个军队如果绝大多数都由一方水土养大的人团结起来,当然可怕。从性情,生活习惯,语言相通,心力易齐也。湘军将领江忠源是湖南新宁人,他的手下,全部都是新宁的兵。湘军将领李元度是平江人,他的手下皆是平江人。曾国荃、罗泽南湘乡人,手下皆为湘乡乡党。值得一说的是,曾国荃不但在选择士兵上用的都是湘乡人,甚至将自己家门口十余里内的所有人都用尽了。换句话说,这自己的将领是自己的老乡,还是自己的邻居,既不陌生,又有亲和感。上面说还有百分之10的士兵不是湖南人,这就吃亏了,湘军勇将鲍超在军队中立功无数,可是他确实个四川人,在军中一直受到湖南人的排挤,终不得升官;金国琛智勇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湘军中呆了十几年,才混到道台这样虚衔顶戴花翎。这些外省人,如果不是能力超凡,恐怕只能做个士兵当当了。湘军中的将领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的,他们有邻居,有同学,有老乡,有同宗,还有的是姻亲的关系。就说曾国藩吧,他兄弟五个人,有四个人在军中,江忠源兄弟五人皆在军中,刘坤一和刘培一是一对亲兄弟,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是同学关系,他们的老师是贺熙龄。江忠源、曾国藩的“座师”,乃湖广总督吴文镕;李续宾三兄弟,王錱、王勋兄弟,都是真正的父子兄弟兵,整族亲属相率入伍,亲故众多。李续宾兄弟以及王鑫,又都是罗泽南的学生…… 再追究下去,凡三层关系皆能找到相知,因此在作战中,在这些关系中,当然能够在关键时刻互伸援手,救死扶伤,而清朝其他军队,往往是自顾自活,无暇顾及旁人。
第二点,也是湘军最大的特点,就是私人性。这点从现在的我国现状也可以反应得出。往往央企国企中滥竽充数者居多,而私人企业,因为没有根深蒂固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员工放开自己的所长,肆意的发展。湘军在清朝的组织结构,就是很特殊的,与清朝正规军不同,从形成来说,应该谢谢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清军严重受挫,湘军组织起来后,清政府在无奈下也承认了湘军的私人化汉族武装部队。清朝当然不想汉人有自己的武装部队,但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必须要利用湘军来对抗太平天国。相聚拿着百年最高行政长官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均为汉人,都是清朝的官员,但是官衔差别很大,但是在湘军内部,地位是相等的,他们各领一军,每个军队下设若干营地,营下有哨,哨下有百长,百长下有什长。他们招兵的方法从第一点乡土性可以看出,都是自行为之。他们层层招募,因此每个人之对自己的上级负责,私人性极强,不可越级上报。在这样的理念下,将士打仗就非常卖力,但也有一些弊端。比如这个不可越级,只听上级方面,在浙江战役中就出现过一个插曲。胡林翼调唐训方手下归萧翰庆指挥,但是唐训方的士兵是由唐训方招募来的,认定了这个主人,因此这些士兵根本不接受萧翰庆,在作战中,临阵脱逃,不听指挥,导致萧翰庆在战场上被太平军所杀。在湘军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如果自己的主将死了,那么也得是主将的亲戚、朋友接任,如果不是这样,只能把军队解散了,重新再招募。刘坤一立功后被提升为江西巡抚,但是他手下有二十营的湘军,朝廷上谁也不敢接任,清政府只好根据刘坤一的要求,让他弟弟刘培一来任命。可是当时刘培一只是一个小小县丞,甚至他哥哥首先的官员的职位都比他大好多,但是奇迹就是奇迹,湘军就是湘军,接任后,其兄手下将官中,文有臬司、道台,武有提督、总兵,却都对刘培一俯首听命。对外面是奇迹,对湘军内部很是平常,曾国藩是湘军的老大,扛把子,可是他调用老弟曾国荃手下的程学启率部归淮军李鸿章指挥,程学启也是直接拒绝了,他直接给曾国藩怼回去了“九帅(曾国荃)的命令,我是不敢改任的”,最后,只好曾国荃发话,这才听话。幸亏咸丰皇帝还是个知人善用的人,对湘军这种私人化的体系,非常尊重,不然,湘军难以立足,只能解散。
第三点,理学! 湘军的顶层,是一群知识份子组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都是理学大儒,“伦理纲常”他们每日强调的原则,他们在招募、演练时,就要士兵背诵爱民歌、得胜歌。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主意,实际上也是从他的湖南前辈曾国藩那继承下来的。王錱的湘军,就是典型的军校制度,小兵在操练之外,也要背诵四书五经,诵声琅琅,终日不倦。有信仰、有理想的新式“湘军”,自然不同于腐朽的不堪一击的清朝政府军。
李续宾生于湖南湘乡,是晚清湘军当中的著名将领,曾被誉作湘军第一猛将,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在多场战斗中打先锋、打头阵,英勇无敌。
湘军李续宾
李续宾(1818年—1858年11月16日),字如九、克惠,号迪庵,湖南湘人,晚清湘军知名将领。嘉庆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卯正生于湖南湘乡,贡生出身。咸丰二年(1852年)在籍协助其师罗泽南办团练,对抗太平军。次年随罗泽南出省作战,增援被太平军围困的南昌。咸丰四年(1854年),在湘军攻占湖南岳州(今岳阳)、湖北武昌、田家镇(今武穴西北)等重要作战中,常当前锋、打硬仗,以功升知府。次年一月,随罗泽南南下,连占弋阳府、广信府(今上饶)、德兴、义宁府等府县。十二月,随罗泽南赴援湖北。咸丰六年(1856年)罗泽南战死后,接统其军,成为湘军一员重要统兵将领。
咸丰八年(1858年)十一月,在三河之战中入太平军的包围,最终战死沙场(也有说法其自杀),此次战役使湘军元气大伤。
如何评价李续宾
李续宾臂力超凡,善于骑射。是罗泽南先生的学生,“续宾奉父命往佐之,令将右营,泽南每战,续宾皆从。”在如此的南百征战下,很快成为了罗泽南的得力战将之一。
李续宾部确实无愧于精锐之师的称号,他本人更是拥有大将之风,仁厚美德:“专以救败为务。遇贼则让人御其弱者,自当其悍者。分兵则以强者予人,而携弱者自随。”早期的湘军之所以能征善战,声名遐迩,这段话是很好的注释。
湖南人沈从文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家乡。对李氏兄弟等湘军将领们而言,它也是极好的写照。不少湘乡籍将领都不长寿,无论是战死还是病死,都说明当时战争之残酷,长期戎马生涯对身体有着极大的损害。
李续宾简介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4,第77页)23日,胡林翼、罗泽南、李续宾等分路向梅家洲发动进攻,遇到太平军奋力抗击,死伤数百人。同日,湘军水师击毁了太平军设于鄱阳湖口的木解。29日,湘军水师舢板等轻便战船120艘冒险冲入鄱阳湖,被太平军堵塞湖口,隔离于内湖不得出;留在长江内的笨重大船失去轻便小船的护卫,一再遭...
湘军历史上最大失败:湘军第一悍将战死了吗?
但其湘军马上陷入了陈玉成和李秀成10万大军的南北包围之中。太平军一步一步缩小包围圈,试图将李续宾的湘军困死。李续宾指挥一大半兵力去偷袭陈玉成的军营,结果中了埋伏,大军被困在一个荒芜的山岗上,他们已经看到了死神。1858年11月15日,湘军第一悍将李旭兵壮烈殉国,时年41岁,6千湘军殒命三河镇。
李续宾的人物生平
武昌这个华中重镇,就这样被湘军占领。李续宾自岳州东下以来,“常为军锋,沿途七战皆捷”。攻占武昌后,他升为知州。武昌失守后,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立即令燕王秦日纲前往田家镇布置战守,截击湘军。长江自武穴以上,夹岸皆山,水面渐窄,其间“尤以田家镇对岸之半壁山最为隘口,江流仅一里余,山势直...
三河镇之战,来看看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是如何被太平军击毙的?
但是这个时候明显阵脚自乱的李续宾头脑不清晰了,他一会指挥湘军突围,一会又命令死守营垒,最后这6000精锐湘军被太平军全歼,李续宾也被当场击毙,太平军取得了三河镇大捷后,直接粉碎了湘军东征计划,使得湘军几年的准备化为泡影,一时间清廷震动。小伙伴们有啥看法,欢迎留下评论哦!
盘点湘军的五虎上将,他们是谁结局分别如何?
后来,曾国藩让李元度单独带兵,结果李元度损失惨重,曾国藩为了推脱责任再次弹劾他。李元度不满,招募8000兵马,转投浙江巡抚王有龄。可惜王有龄自杀,李元度再次被弹劾,幸得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联名保奏才免遭不幸。02. 李续宾,湘军鼻祖罗泽南的高徒,被誉为湘军第一悍将。他率2000精兵救援南昌,虽败犹...
三河之战湘军损失6000精锐,为何说曾国藩才是最大赢家呢?
1858年11月,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连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后,兵锋直抵庐州南面三河镇,准备攻取城池,而后担任即将到来的安徽巡抚一职。此时,陈玉成、李秀成、张乐行、龚得树、任化邦等骁将聚集10余万兵马,从庐州、金牛镇、白石山、桐城杀来,全面合围湘军。按理说,李续宾应该赶尽撤退,免得被&...
歼敌6000精锐之三河大捷,谁才是最终赢家?不是太平天国
1858年5月,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攻破九江,斩首太平军17000人,主将林启荣被开膛破肚,全城无一幸存。拿下九江后,咸丰很高兴,授予李续宾浙江布政使职务(正三品),加巡抚衔。小小猎户,能有今日之辉煌,李续宾倍感骄傲与自豪。同年10月,李续宾率8000精锐长驱直入,北上攻打庐州,途中分兵一千守卫...
作为第二个攻入天京的李臣典,真的暴毙而亡的吗?
1858年11月,号称湘军第一悍将的李续宾阵亡,所部6000精兵被陈玉成军团一锅端。对此,胡林翼悲叹:“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承认惨败。对曾国藩而言,三河之战既是一次沉重打击,又是一次机遇:弟弟曾国华阵亡沙场,自然伤心欲绝;李续宾军团覆没,胡林翼身体又不好,九弟...
湘军战争史
湘军战争史 八旗、绿营正规军不给力,清朝只好将希望寄托给“私人武装”湘军,让他们来消灭太平天国运动,延续国祚数十年。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湘军出现了许多悍不畏死的猛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刘长佑、蒋益澧、鲍超、多隆阿、彭玉麟、杨载福、曾国荃、田兴恕,等等。那么,究竟谁才是第一猛将呢? 王闿...
李续宾孤军深入
面对三河一带的强敌,他自认为仍有能力应对,但对可能遭遇的大规模援军持谨慎态度(《李忠武公遗书·奏疏》第40页)。尽管如此,李续宾仍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在太平军援军到达前攻占三河。11月3日,湘军尝试进攻三河镇外的太平军营地,却遭遇猛烈反击,火药和枪炮攻势使得接近困难(《李忠武公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