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医基础知识应该这样理解
天物太极如何相应?气机升降圆运动如何转起来?
朱熹有一句话「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吴瑭把它推导到药物具体部位的升降:「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 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 」这个芦指的是芽,植物的芽。这个木也指的是木本植物。我把他这段文字画成太极图。
芽处在下面,「生」,然后再往上是「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我们印证一下,比如芽主生,如麦芽、谷芽在古代经常用来疏肝。 芽有生发之意 ,比如镇肝熄风汤里有麦芽,目的是疏肝。
那镇肝熄风汤为什么不用柴胡疏肝?这个方用于肝阳上亢。患者本身就阳亢,柴胡升得太厉害,所以我只能用麦芽轻微升一下。
为什么肝阳上亢需要疏肝?别忘了, 肝有一个生理特征:喜条达恶抑郁 。把它的肝阳潜下去的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生理特性,它不喜欢太压抑,所以用麦芽有助于升发。
接着来看干枝叶。比如有一味药叫紫苏,苏叶发散风寒,苏梗行气和中,苏子降气平喘。同一株植物,枝、叶、子不同。我们再看解表药之中,如治疗感冒的药,不是花就是叶,根茎果实不多用。
我们再看补益药。补益药大部分是什么?根茎、果实,还有动物药。教材里的补益药没有一味是花。因为花是发散的,叶只有淫羊藿一味,可以用全草。
很多人说中医以形补形不对。而关于以形补形,我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会深入论述,这完全经得起概率统计。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一个个论证。
中药从四气象、味象、升降象、部位象、形态象、时间象、地理象这几个角度看,现代的中医教材偏离古代中医学最多的是中药。现代的教材讲中药只讲四气五味。
比如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和解少阳,全部是功效,而不是药理。药理是指它为什么升举阳气,为什么和解少阳……都没有涉及。
其实古代是有的,尽管不算完善。现在挺可悲的一点就是,随便翻开一本中药药理学,全部是中药西理学。我们本来有这个阵地却不占领,那人家西医就占领了。
学中药,这样学实际上比我们的教材立体得多。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中药教材教的是平面中药,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初学者好学。比如列出一二三四功效,但一到临床你就懵了。
碰到病人需要活血化瘀,你打开活血化瘀那些药的介绍,满眼都是「活血化瘀」四个字,选哪一个?
无从下手,因为你没有标准。而古代有,尽管它不见得发展得那么完善。标准就在这里: 取象 。
再把这个框架补充完整一点。
南方夏天中午,半夜冬天北方,然后东方春天早上,这些在上篇讲过了,现在加上卦。四个方位分别加上离卦、坎卦、震挂、兑卦。
从阴阳角度看中医比较粗,从四象相对细了,从八卦看更细,厉害的可以深入到六十四卦。
现在圆运动很火,那我们就讲讲圆运动。圆运动画成图就是这样。
之前我们提到四象: 心为太阳,肾为太阴 。太阳,阳气多;太阴,阴气多。
反过来,太阳阳气多意味着阴不够,太阴阴气多意味着阳不足。这两个是阴阳偏差最大的,怎么办?所以要平衡,互补。
中医特别强调心肾相交 ,意思是互补。很多人以为中医讲的平衡是局部平衡,不见得。
比如心本身就是偏阳多的,但是我可以让身体可以在整体中保持平衡。那思路如何?互相借用。肝少阳是升的,肺少阴是降的,一个升一个降,肝升肺降相互借。脾升胃降大家都知道了,脾主升胃主降。
那这个理念怎么用?
◆ 心肾相交启升降 ◆
第一组,心肾相交启升降。 黄元御特别强调中焦脾胃升降,而圆运动也强调这个。但气机升降有运动,它的源动力不是脾胃,而是心肾,尤其是肾。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代中医教材说心火下来温肾水,肾水上去制约心火。
可有个问题它却没说,别忘了五行的特性: 火曰炎上,水曰润下。 水本来就向下,凭什么你说向上就向上;火本身上炎的,为什么说下就下?水怎么上去,火怎么下来?
离卦是火,代表太阳。看图中离卦的卦象,它是两阳一阴,表示阳多阴少,但是阳中有阴;坎卦是水,两阴一阳,阴中有阳。你明显看出它比四象更细了。
升降源动力在哪里?
坎中之阳,就是肾阳。以肾阳为源动力,把肾阴蒸发上去,这种离中之阴多了,心火才能降。
这个心肾相交又叫做水火既济,既济是卦,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上坎下离,也就是说水在上火在下,叫做既济卦;火在上水在下叫做未济卦。为什么叫未济?
你看火曰炎上,水曰润下。火上升水下降,水火不相交,水火不能相互平衡。这个不平衡,并不能在互用之中达到平衡。而既济卦,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下面的火能够蒸腾上面的水,上面的水能够制约下面的火,能互补。
我们再看一下,离卦两阳一阴,坎卦两阴一阳,大家都不平衡,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在未济状态不能互补,但是在既济状态,水火有交感,可叠加,两个卦加起来三阴三阳。彼此的多余和不足都得到了平衡。
道家练功就是玩这个卦,水火既济。意念如火,意念往下意守丹田,上面的火自然下来了,蒸腾下面的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般的人,其实多半是未济或者是半未济,主要表现是失眠。水火未济,心肾不交分几种:
心火旺加肾阴虚
心火旺加肾阳虚
心火旺加肾阴阳两虚
这几个组合的表现不完全一样,用的方也不一样。
所以心肾相交启升降,不完全是心肾两者的关系,它是 全身气机升降的源动力 ,这个源动力尤其是肾阳。所以说为什么火神派那么重视肾阳,不是没有道理的。
◆ 心肾相交启升降 ◆
第二组,脾升胃降气枢转 ,现在这个思路用得好不好?其实用得一般。比如脾虚下陷,常常用补中益气汤,胃有问题就用陈夏六君子。有升的问题我就升,你有降的问题我就降。
这样对不对?这种是第一层次的运用。
第二层次是即使没有明显的脾升胃降的问题,我还是利用它。比如心肾不交是心火下不来,肾水上不去。刚才讲了心肾不交至少有几个模型,我们教科书提得最多的一种模型是心火旺加肾阴虚。
其实在广东这种模型不多,广东最多的是心火旺加肾阳虚,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最简单的一个方是交泰丸 ,只有两个药:黄连、肉桂。黄连清心火,是苦的,能降,不但清心还能降火;而肉桂既温肾阳,又引火归元。
如果一个病人来了,开交泰丸,就两味药。病人不答应了,医生你应付我,就开两味药。我最常用是加两个药:白术、茯苓。
这是不是因为广东湿,所以补脾祛湿?这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黄连寒,这样可以护住脾胃。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白术是燥湿的,把水燥化是上升的,白术偏升。茯苓是利水渗湿的,渗是利尿,偏降。这样白术茯苓就形成了一个区域内的小升降。按照黄元御的说法,脾胃的小升降就能带动心火下来,肾水上去。
也就是说气机升降的几个元素是互动的,不是说心肾是心肾,脾胃是脾胃。
此外脾胃升降带动水火升降,这个现象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黄婆,黄婆卖瓜的黄婆,黄婆是什么?黄婆在古代是一个职业,就是媒婆。
心肾不交相当于牛郎不能会织女,需要一个中介, 脾胃升降就是中介 。所以脾升胃降不一定要出现脾不升胃不降才能用,我可以主动地用它来枢转其他地方。
◆ 肝升肺降外翼旋 ◆
第三组,肝升肺降。 只讲一个: 补中益气汤 。这个方剂里有柴胡。明明是脾气虚不升,应该用黄芪升脾胃,升麻升脾胃。为什么用柴胡?
柴胡也升阳,但升的不是脾胃,升的是肝阳。
这样脾在中间升,柴胡在外围升。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中间的圆力矩很短,加一个柴胡在外围帮助你升,力矩更长。这样就肝升帮助脾升。同样是升的元素,你可以利用,这是第一种用法。
第二种,现在太多人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最常见大概几个方面,一个是四逆散。若四逆散不够力,就用柴胡舒肝散。如果肝气容易犯脾胃,就用逍遥散。若肝郁化火,用加味逍遥散。
但如果仍然动不了,怎么办?
你看柴胡疏肝散,已经很够力,仍然疏不动的话,加前胡,前胡是降肺的。肝升肺降是一对,还有一个千万别把中医的升降当作垂直升降,垂直升降的话升妨碍降,降妨碍升。
你把它当作转圈,降帮助升,升帮助降,就像骑自行车的脚踏,前面一个一踩下去,后面就翘起来了,所以疏肝你假如不够力,加前胡降肺,帮助它转起来。
假如这个轮失转,大概有几种可能:第一,配偶失谐,配偶就是三对:心肾一对,脾胃一对,肝肺一对。第二,同组离心。什么叫同组,你会发现脾肝肾都是升的,同组,而心肺胃都是降的,同组。同组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
再回到刚才的补中益气汤,用了脾胃的要素;加了柴胡,有了肝胆的要素。假如还升不动怎么办?补肾气,补肾阳。补了肾气,补了肾阳,肾阳可温脾气,温脾阳,多一个助力。这三个要素一起利用。
再举个例子,如果是胃阴虚,用了滋胃阴的药不够力,怎么办?滋肺阴。再不行怎么办?滋心阴。
有一味滋阴药用得很广,几乎跟熟地使用率差不多——麦冬。 麦冬可以滋心阴,滋肺阴,滋胃阴。熟地用得广是取巧,因为不少滋阴方是从六味地黄丸里加出来的,而麦冬一点都不取巧,出现在不同的方。
同组离心,或交感不再。什么叫「交感」,简单说就像既济卦一样,上面的下来,下面的上去,你看这里心肺在上,在上你就要给我降,肝肾在下就升,脾胃在中间,一升一降。所以交感表达的是上下关系,所以心肺这一组,肝肾这一组,脾胃这组可以一起考虑。
现在流行的圆运动说法有什么特征?就是很强调脾胃。
转脾胃没问题,但不能把转脾胃扩展到包治百病,这就有问题了。比如无论什么病都转中焦,都用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汤。然后还说我就是最简单的,其他不用学,就学圆运动。
按这样推,圆运动也不用学了,就直接用附子理中汤,什么病,附子理中汤搞定。
很多人甚至我的一些学生都问:是不是学完整个圆运动,其他就不用学了。
我说中医门派很多,假如原来有100派,圆运动之说,最多是第101派,他不可能包了所有的门派。只要他说学了就包容了中医,那就是假话。
我不管你的门派有多大,影响多么好,包括经方派——最大的门派——你确实很牛,但是很牛也不能说,你包了中医。
最简单的,比如说碰到湿温,你从《伤寒论》里面找一个方出来,与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汤比比。
经方是很好,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你可能有效,但是不是效果最好?假如不一定是经方效果最好,为什么要坚持我是这个门派的,就非要用我这个门派的方子。
就像一个贼人进了你家,明明用少林功夫打最好,一招制敌。你非要用武当,要打三招,就因为你是武当派的?
所以我觉得中医的门派之争,你可以说你喜欢哪个门派,这没问题,但你最好别说我的门派最好。
想认真学习中医,看了下中医理论,基本上看不太懂,感觉太玄奥,我可以不看...
你的困惑很正常,我大学就是读中医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就是中医基础,当时似懂非懂,知道第四年我觉得自己才算比较清楚中医基础里到底讲了什么。其实学懂中医基础的一个必须前提就是你必须放弃自己原有所有的现代科学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否则你根本就无法理解和接受中医。中药的特性和方剂的配伍规律都是...
想学中医,应怎样入门
不过,我建议你不要过多花费时间死记硬背,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学习中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你计划参加高考并选择中医院校,务必慎重考虑。中医院校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体系,因此,你需要提前了解相关的信息,确保...
中医学第一年怎么学
在中医学的第一年学习中,重点应放在人体解剖学和易经的学习上。这两门课程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尤其需要深入研究易经,掌握其基本知识。只有在了解了人体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易经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领会中医的精髓,理解五脏学说以及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
学中医先学什么
4. 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学习是基础,但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应多进行临床实习,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逐渐掌握中医的临床技能。总之,学中医应从基础理论开始,逐步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夯实基础知识,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建立起对中医的完整认知,为未来的临床...
想学中医,应怎样入门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同时,也可以尝试将中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总之,学习中医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注重理解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工作者。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中医的阴阳五行包括哪五行?
这样理解,五行就能应用在万事万物上面。中医五行的基本概念。谁知医中的和五行都有什么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学说总结。属性以及在疾病判断中的作用,五行属性,以及对应的五脏、六腑、志、液、体、窍等。中医五行基础知识:中医五行是什么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
中医从哪里开始学
学习中医需要从基础理论开始,包括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理论书籍,必须全面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学习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原理。此外,熟读中医名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对于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固然重要,...
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学基础
1.学好基础理论:纵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过拜师学习而成名的。因此,毕业之后,要重温教科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各科知识和现代化科学及西医学有关知识。 2.学好经典著作: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内容。因此,学中医,精读经典尤为重要。《内经》...
中医的最基本理论有哪些?
中医看舌头的道理舌诊中医看病,无论是谁,都要看看舌头,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舌头和人体脏腑关系密切,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可以测知病情的深浅轻重,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望舌,称为舌诊。 正常人的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富有生气,称为淡红舌。如果舌体变得转动不灵,表示病情严重;舌体的红色...
学中医为什么首先要打好基础
中医的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这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中医师不仅要掌握诊断和治疗的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只有这样,中医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中医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通过不断的实践,中医师能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