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市”一词是怎么来的?看看宋朝过年发利市都有哪些规矩
春节过后,回来上班,未免有些慵懒;不过,上班第一天照例有开工利是可领,总算聊可安慰。利是一词,最早为粤方言区的习惯写法,实际上是一种误写,准确的写法应该是利市。
利市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词,在宋元人的用语中,利市已很常见;明清时期的世俗小说也大量出现利市的说法。
宋人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考证过利市一词的来历:俗语称‘利市’,亦有所祖。《左氏传》:郑人盟商人之辞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立有契约:商人不得背叛国家,国家也不干预商人经商自由。利市便出现在这份盟约的誓词中,意为买卖。
元朝人陶宗仪也在《南村辍耕录》中考证过利市的出处:‘利市’之说,到处皆然。《易·说卦》:巽为利市三倍。利市出自《易传》说卦的爻辞,意为利润,利市三倍意指获得多倍利润,引申为生意兴隆之意。
不管怎么说,利市的词源,显然跟经商有关。
不过,在宋朝时期,人们常说的利市,又有了赏钱的含义。按宋时风俗,春节之前,市井迎傩,以锣鼓遍至人家,乞求利市。这里的利市,即指赏钱。宋人的婚俗,也有讨利市的习惯:成婚之日,新郎官请人抬着花轿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子上了花轿,迎娶的队伍照例不肯起步,嘻嘻闹闹,求利市、钱酒,女方家给各人派了利市,大伙才高高兴兴抬起花轿,送新娘子过门。此处之利市,亦是指赏钱,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红包。
粤语区的人,习惯将红包叫成利是封。这种用来装利市的利是封,至迟在宋朝时已经出现了,周密《武林旧事》说,每一年的除夕,皇帝照例要给各位嫔妃送上岁轴儿及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利市袋儿相当于今天的利是封,随年金钱便是压岁钱。这利市袋儿与随年金钱,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宰臣,也就是说,过年时,皇帝还要给王公大臣发红包。
宋人所说的利市,还含有吉利、发财之意。北宋东京有一座香火很旺的万寿宫,据说非常灵验,宫东之市肆商贾居民,必固邀游街,以求利市,竞争牵挽。这里的求利市,即祈求好运气、好财运。
宋时已有腊月二十四祭灶神、正月初四迎灶神的习俗,南宋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词》诗写道: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祈祷灶王爷年初四带着利市归来,开工大吉。宋人又有正月初五迎财神之俗,而在宋人祭祀的众财神中,有一位财神爷就叫做利市仙官。现在有些商家还供奉这利市仙官。
通过对利市词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宋朝人常说的利市,既可以指生意兴隆,也可以指赏钱,还包含有吉利、发财的祝愿。将这三层含义结合起来:给生意人发利市,祝他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大吉大利,便是开工利是嘛。
这样的开工利是,宋朝时已经有了吗?
是的。不过,宋人发利市的时间点跟今天略有不同。我们现在领开工利是,通常是在正月初七、初八,因为年后开工的日期就是正月初七、初八,而宋朝生意人领开工利是的时间,是在元宵节放花灯的第五夜——不奇怪,古人生活节奏慢,过年的热闹气氛要维持到元宵收灯,才渐渐平复下来。
那么谁给宋朝生意人发开工利是呢?嗯,就是宋朝政府。我们先来看周密《武林旧事》的一段记载:元宵节放灯期间,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吏魁以大囊贮楮券,凡遇小经纪人,必犒数十,谓之‘买市’。至有黠者,以小盘贮梨藕数片,腾身迭出于稠人之中,支请官钱数次者,亦不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元宵放灯第五夜(宋时,元宵放灯一般从正月十四开始,第五夜即正月十八,亦即放灯的最后一夜),临安府的府尹会坐着小轿,出来拜会市民,轿子前后簇拥着长龙一般的舞队,一路敲锣打鼓,煞是热闹。临安府的吏员,跟在轿后,背着大麻袋,里面装着楮券(即南宋流通的会子),碰上做小生意的商贩(小经纪人),便给他们派钱,每人数十文,祝他们新年生意兴隆。
有一些狡黠的市民,用小托盘放着梨、藕数片,装扮成小商贩的样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重复领利市,官府也不去计较——说到这里,忍不住会心一笑,我工作的单位,大年初八开工,集团领导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巡回派开工利是,有些贪玩的年轻同事,在这个办公室领了红包后,又飞快跑到另一个办公室,找张椅子坐下来,等着领导再来发红包。跟南宋杭州市民中的黠者,是一样一样的。
南宋临安府尹给小经纪人派发开工利是的习俗,宋人称之为买市。它可能源自南宋皇室的一项惯例:隆兴年间,太上皇宋高宗居住的德寿宫,位于闹市中,正对着杭州城内的商业与娱乐中心——中瓦子。这里也是元宵花灯最繁盛的地方,放灯期间,宋孝宗通常都会来德寿宫陪伴父皇高宋宗,看灯买市。怎么个买市法?帘前堆垛现钱数万贯,宣唤市井商贩前来做生意,凡叫价一贯钱的商品,皇室往往用二贯钱买下来。
此时的买市,是指皇室或政府召集商人,用高于市价的价钱购买商品,意在鼓励商业、繁荣市场。到了周密生活的南宋后期,买市已经没有买的行为,而是由官府直接给小商贩派利市。对领到利市的小商贩来说,这几十文赏钱就是新年的开工利是啊。
可惜宋朝之后,这种由政府给小商贩派利市的买市习俗,似乎消失了,因为我们在明清时期的史料中,再找不到关于买市风俗的记载。
古代润笔指的是什么
其实润笔钱,在晋宋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唐人叫“义取”,明人曰“利市”,更有雅士耻于金钱之说,叫“阿堵物”(那个东西),说白了那个东西就是金钱。 古人出于自己所需,向文人墨客求取诗、词、赋、志、序、记、画等,而酬谢他们润资的形式很多,除了银两外,还可以用粮食、物品、布帛来支付。当然,有的文人则随自...
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在万宁市,放文灯是盛行已久的民间娱乐习俗,在兴隆景区,凡逢节日、庆典或大型活动,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来乞求保佑。在首届中国青年欢乐节暨第五届海南岛欢乐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万宁兴隆旅游区变成了天上灯市,在兴隆康乐文化广场上,人们齐聚一起共放文灯,放飞心愿。万宁文灯节是欢乐节的重头戏...
春节习俗
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
什么是财神
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别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写道:“招财童子至”与“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六、刘海蟾——撒钱济贫的准财神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财神中,有一类只能算作是准财神,意为未得财神封号,但由于此神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了一部分...
白纻歌二首词语注释
白纻,原指古代士人未取得功名时所穿的白衣,常在诗文中象征着朴素和未仕的生活。如宋朝王禹偁的诗中写道:“利市襴衫抛白紵,风流名纸写红牋”,意指抛却世俗利益,追求名利之外的风雅。陆游的《贫病》中也有提及:“行年七十尚携锄,贫悴还如白紵初”,描绘出一位老者的坚韧和清贫生活。在清代...
春节的历史
三,压岁钱 每年除夕夜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四,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中国汉族过年的习俗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
过春节的习俗
吃过午饭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贴春联,挂灯笼,贴照壁符。是晚设炉于厅,全家人围着炉子吃团圆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赶回家来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称为“压腰兜”。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
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
过年派红包的习俗源自哪一个朝代?
春节给红包的习俗是怎样来的?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