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舞团成立于哪一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于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
后与1984年成立的中国轻音乐团合并组建而成中国歌舞团(China National Song & Dance Ensemble),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国家级演出团体之一,设有舞蹈队、歌队、民乐队、轻音乐队、舞美工程部和创作研究室等六个专业队、室。简介中央歌舞团[1]中国音乐舞蹈表演团体。1952年成立于北京。成立时提出的方针是:整理、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遗产,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歌舞节目,以汉族风格的创作、改编为主,适当介绍一部分少数民族和外国歌舞艺术。建团以后创作演出的代表作品有《人民胜利万岁》《飞天》《荷花舞》《孔雀舞》《红绸舞》《大刀进行曲》《难忘的泼水节》《草原夜曲》等。
在40年的艺术实践中,该团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多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会演中获奖。该团曾先后出访过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墨西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舞蹈队阵容强大,演员年轻、整齐,其民族民间集体舞的功力非凡,在国内外舞坛素响盛誉;歌队人才济济,实力雄厚,既有像刘秉义、阚丽君、闵鸿昌、鞠敬伟、刘小丽、乔晓彬、黄卓、徐杰等著名的歌唱家,亦有像刘玉婉、崔京浩、李星、戴滨、刘玉平等崭露头角的著名新秀;民乐队、轻音乐队各具鲜明特色,功底深厚;舞美工程部设备精良,烘云托月,技艺高超;原创研究中心的编创人员多为具有高级职称的艺术家,他们思路敏捷,构思新颖,所创节目屡在国内获奖,1995年创作的大型歌舞“大红灯笼亮起来”获得了全国文化艺术最高奖——“文华奖”。
朔州秧歌戏朔州市秧歌剧团
朔州市的文化艺术瑰宝中,朔州秧歌戏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成立于1956年的朔县大秧歌剧团,现更名为朔城区大秧歌剧团,它是朔州市唯一的专业艺术团队。剧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剧目《泥窑》闻名遐迩。1990年,该剧团的这一代表作进京献艺,有幸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汇报演出,...
秧歌戏著名剧目
定州秧歌戏,源于保定定州,发源于宋代小调,清嘉庆年间已有剧目演出,1952年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其剧目丰富多样,如爱情、节孝、公案等,李景汉的《定县秧歌选》收录了近百个剧目。戏文通俗易懂,方言俚语丰富,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基本句式以七字、十字为主,演唱方式独特,男女腔真嗓大喊,且调门随个人嗓...
定州秧歌戏早期的主要艺人有哪些?
在1949年以前,定州的秧歌戏并没有专业的演出团体,艺人们通常是农忙之余,通过季节性班社的形式进行表演,保持着半农半艺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状况在1952年发生了改变,定县秧歌职业剧团的成立标志着定州秧歌艺术走向了专业化道路。1957年,定县戏校更是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秧歌剧种培养了二十名男...
太谷秧歌的发展简况
道光年间,晋中平原农村,成立了许多“自乐班”组织;据晋剧票社活动家郭少仙(已故)讲,他在太谷韩村时曾看到该村“自乐班”的一只衣箱,上写:“道光十九年立”等字祥。又据老艺人大四儿旦[已故]谈:“自乐班的组织,最迟是在清朝中叶,即太谷商业发达时就有了”、当时农村一般是踩街秧歌活动,后即登上台子演出...
太谷秧歌发展简况
抗战时期,太谷秧歌在敌占区受到摧残,但在抗日根据地,秧歌以积极的形式鼓舞了人民。解放后,太谷县的秧歌剧团成立,剧目经过改革,如《新打花鼓》和《挑女婿》,增加了弦乐伴奏和多曲结构,走上了一个新的戏曲化道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提高,太谷秧歌得到了复兴...
舞种有哪些?
群舞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舞蹈作品,也可以是舞剧中的一个片断。群舞的一个重要表演特征是动作整齐、风格一致。4.集体舞 通常指都市广场,校园、厂区由人民大众集体表演的舞蹈。区别于乡村村民年节之际的自娱性、集体性的民俗舞蹈;也区别舞台上由多人表演的群舞。集体舞作为一种都市的大众性舞蹈,带有强烈...
繁峙秧歌的民俗由来
等大戏。清末民初,是繁峙秧歌兴盛时期,形成与北路梆子争雄的局面。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流传至今。1956年10月1日,繁峙县政府把流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排演《花亭),参加了山西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获集体表演奖。张润来、孟智秀、孙春梅、武玉梅等风靡一时。。
戏曲舞蹈的意义
陕西省咸阳豫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历史,是陕西省具有较高影响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国有全民...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传统剧目有六百多出。著名演员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
高跷和秧歌的地域文化色彩?
其中,1952年辽东歌舞团创作的《大秧歌》,后又经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加工改编,使之更为完美,演出时为说明它是东北特色的节目,就冠以东北地名称《东北大秧歌》。它继承了辽南高跷之长,又融入了当地专业舞蹈工作的创造,成为从“辽南高跷”向“东北秧歌”,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的开端,也是“东北秧歌”这一词的由来...
东北大秧歌的历史背景
演唱基本是从流行的民间小调中借鉴,与专业演出团体常为某主题单独创作主题曲就很不一样。有的秧歌本身也发展成了戏曲。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