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英雄有哪些?
田氏双烈——田淑扬、田激扬,是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人。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为救国救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田淑扬生于1884年,字亚豪,在家排行老三。1905年,在长兄田仲扬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将弁传习所。1906年,为了响应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东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会员回国,策动长江一带革命。孙毓筠、柏文蔚等策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举行起义,田淑扬为联络此事而积极奔走。12月,因计划泄露,田淑扬辗转来到安庆。不久,田淑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弁目。1908年11月,田淑扬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淑扬避走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响应。田淑扬奉同盟会之命返回凤阳组织江淮义军,11月,与进攻凤阳的淮上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凤阳。此后,田淑扬担任淮上军营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两江总督张勋闻凤阳被占领以后,深恐后路被切断,于11月14日进犯凤阳临淮关。田淑扬问讯后,率部迎战,与援军一起鏖战了两昼夜,全歼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北窜。田淑扬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奋战,义军弹尽粮绝,田淑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田激扬生于1890年,字昂甫,排行老四。1906年,田激扬应其长兄田仲扬之召,前往安庆,并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在田仲扬的引荐下,先后加入岳王会和同盟会。9月,田激扬被选入马队弁目训练所学习。1907年初,田激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任新军步营弁目,同年4月,田激扬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被选派充任新军马营弁目。他到任后,与同在马营、炮营活动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等人经常聚会,商讨反清大事,先后联络了数百人加入了岳王会。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激扬愤而立誓:“杀身成仁,以敬伯荪之志!”1908年11月,田激扬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安庆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熊成基、范传甲、田激扬等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举行秘密会议,最后拟订了十三条作战密令。当晚九时许,田激扬布置好起义事宜,十点整,马营与炮营的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多人杀向安庆城。然而,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的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的起义军苦战一昼夜,攻城不下,遭清军围困。起义军只得向庐州方向撤退。田激扬突围以后,辗转返回凤阳。清军获悉后,赴凤阳缉拿。11月27日,田激扬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呈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激扬为陆军上将,田淑扬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内建立了田氏双烈祠和大汉忠烈祠。墓志铭曰:“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朊匕平原奠汝血”。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氏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使得幼年的李四光就萌怀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来到省城武汉,顺利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尚未毕业的他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抵达东京,入宏文书院学习日语。
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中山先生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更加坚定了李四光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李四光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他参加清政府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1913年7月,李四光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他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从此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事变前后,蒋介石、汪精卫在庐山先后邀请了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界领袖举行谈话会,名曰交换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见。李四光作为首批邀请对象到了庐山。李四光也想了解一下国民政府对抗战的态度,所以,上山后他先是拜访了曾经与其在日本、南京有过交往的汪精卫。一见面,李四光就提出“现在再不打,别无出路”的观点,而汪精卫却大谈不能打的道理,使得李四光非常失望。当蒋介石、汪精卫正式举行谈话会时,李四光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由于李四光不买蒋介石的账,加上他一贯反蒋,当传来蒋介石要抓他的消息后,为了家人的安全,李四光全家搬到了农村。农村幽静的环境,更让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却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科学研究。1941年,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金。
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地质研究所也迁回南京。1946年11月,李四光乘船由重庆准备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响半年,使得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抵达南京时,尽管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在码头迎接,但李四光却不下船,直接去了上海。1948年2月,李四光应邀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年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暂时移居海外。随着解放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要员开始纷纷南逃,地处南京的地质研究所也被通知搬到广州中山大学。在国外的李四光得知消息后,连续写信给地质研究所的同事,希望同事们设法阻止地质研究所南迁。由于李四光的强烈反对和研究所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研究所最终留在南京,解放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一定要同仍在国外的李四光联系上,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沫若遵嘱,给李四光写了请他回国的信。南京解放后没几天,陈毅司令员到地质研究所视察时,询问李四光的有关情况后,明确告诉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欢迎李四光回国。
正当李四光在焦急中等待起程的时候,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策划了阻挠李四光回国的阴谋。他们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如果不办,就要扣留他。李四光当机立断离开了英国。当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派员来找李四光时,他已经到了法国。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安全回到国内。他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提出挑战
旧中国有三个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产测勘处。通过调查和征求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新中国政务院批准建立“一会、二所、一局”的方案:一会,即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后改为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二所,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即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
全国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后,我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随着经济建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又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李四光出任地质部部长之前,国外的所谓地质权威们根据他们对中国的肤浅研究,曾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这个结论当时为整个中国地质界所相信,唯独李四光对此持有异议。
早在1928年,李四光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定论提出了挑战。1935年他再次提出中国可能找到石油。但是,要推翻权威的定论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瓶颈。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把李四光叫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非常明白主席此话的分量,他要为领袖分忧,而领袖的信任,更成为他努力向前的不懈动力。李四光一直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一次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扳着指头说,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青、康、滇、缅大地槽;第二,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李四光的报告给人们以鼓舞。他在详细地分析这三大含油远景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1956年3月,他出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在他的指导下,全国石油普查工作开始了。通过普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含油远景区。
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石油大军开进了松辽平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学的。1960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然而就在这一年,大庆油田会战却取得了重大胜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大量能源的时候,由于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而幽默地对他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的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就连忙解释说:“前几年动手术,身体不太好,在杭州学过一阵太极拳,但打得不好。”其实,毛泽东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到这里,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里,李四光青春焕发,扬眉吐气,感到腰板硬了,信心足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他说:“就一个世纪来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
1958年12月,党组织根据李四光的申请和表现,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四光就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了。那一刻,这位身经两个时代和坎坷旅程的老科学家陶醉了,他感觉有莫大的幸福拥抱着他。当时已临近古稀之年的李四光,竟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他似乎浑身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
提起新中国的核工业,很多人能说出一串科学家的名字,但里面如果没有李四光,这份名单至少是不完整的。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曾派学生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了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这项工作,后因战乱暂时提不到实际利用日程而中断。
1953年夏天,李四光到北戴河疗养,朱德、李富春等也在那里。李四光平时走路有观察地质的习惯。有一天,在北戴河海滩边,他散步时发现了一堆黑砂。当地渔民告诉他,日本人占领时期,曾挖走不少这种黑砂。当夜,李四光就派人带信到北京,找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并随即向朱德反映此事。朱德提出,应及早着手放射性矿产资源的调研。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调查,这等于延续了他20年前想做而未能展开的工作。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毛主席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李四光拿出随身带来的铀矿石标本,答道:“有。但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因此需要大量的铀矿资源和浓缩铀工厂。”李四光他们当着中央领导人的面对矿石标本进行了一次现场测量,探测器刚一接近矿石,就产生了信号。
毛主席见状非常高兴,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床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曾任1956年成立的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云)、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他不仅直接领导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还亲自给来自基层的地质工作者进行讲解和部署。在他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李四光的贡献有多大,是不难推想的。
晚年潜心地震研究
李四光回国后,曾落脚在香山附近的象鼻子沟。20世纪60年代,有关方面曾请他去看过李济深在城内东单的一处住宅,他感到那处房子过于豪华,与自己一贯的生活志趣相左,便放弃了。此后,他亲自选址、设计,并由国家建造了在紫竹院北面的小楼。这是一幢两层小楼,总建筑面积989.1平方米,有院墙环绕,院门朝北,楼门朝西。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点缀。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择地而居,必然捎带关及“水土”,选象鼻子沟是如此,选此地也是如此。从周围的一些历史遗迹看,这里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门前有一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有人测量过,这棵树干周长9.8米,树高约27米,树冠荫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传说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曾在这棵树上拴过马。李宅正南是紫竹院,西面是万寿寺,北面是法华寺,还有几座历代名人的墓安在附近,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甘文、明朝大太监刘瑾等。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这块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李四光对于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任主任委员。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灾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周总理几次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事情,李四光都参加了。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李四光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受总理两次到邢台视察的强烈感召,李四光也到了邢台地区考察,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李四光提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侦察地震这个地下“敌人”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为保卫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服务。
1968年,盛传北京将发生强烈地震。一天深夜,李四光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他赶到会议厅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周总理请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这次会议是研究国务院接到的有关方面的报告,说当天清晨七时北京将发生七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居住。事关重大,总理把李四光请来,就是想听听李四光的意见。
李四光仔细听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又给北京地区的一些观测站打电话询问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各地都回答尚无异常现象。这时,李四光才对总理说,根据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察,有大震,一般都会有变化。根据北京各观测站观察的结果,今天晚上不一定要发出警报,当然要密切注意。
周总理觉得李四光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李四光的意见,当晚没有发出警报。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京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行动。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主席找去谈话。他们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临别时,主席对李四光说,我很想看你写的书,能不能送几本书给我。他请李四光帮助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
李四光问:“您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
毛主席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的资料。”
李四光非常感动,认为这是毛主席对科学事业的关心。因此,李四光亲自选编了七项科学资料送给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院士(原称学部委员),全国科联主席、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1920年,他在巴黎曾用随身携带的一张8开12行五线谱纸,谱写小提琴曲《行路难》,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低沉的主调中带着高亢的强音。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晚会上,这首小提琴曲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
李四光待人和蔼、慈祥,不摆架子,无论对下属,对身边工作人员,对保姆,都一视同仁。因而,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也都愿意当面向他提出来,无所顾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任大家,只不过不用训人的方式而已。这也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所具有的胸襟和涵养。
李四光晚年仍在密切关注着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女留下遗嘱,谈的是他最后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周恩来总理在李四光追悼会上含泪读了他的这封遗嘱,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追悼会结束时,周总理指示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科学精神。
同盟会山东分会主盟人、山东辛亥革命领袖徐镜心
徐镜心(1874—1914) 字子鉴。山东黄县(今龙口市)黄山馆镇后徐家村人。同盟会山东主盟人, 国民党山东支部理事长。他5岁入学,青少年时便萌发政治改革、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入烟台毓才学校读书。1902年肄业于济南高等学堂。1903年考入日本福田大学法律系,攻读法律。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他加入同盟会,并被孙中山委任为山东主盟人。1906年回国,与谢翊臣(谢鸿焘)等人创办了烟台东牟公学,招收爱国青年发展同盟会员,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同盟会在胶东的联络中心。他还授意分布全省的同盟会员,利用清廷提倡私人办学的机会,创办学堂,以开展革命活动。两三年内,仅黄县就办起学堂10余处。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应友人之邀赴奉天(今属辽宁省)任《盛京时报》主笔。不久,奔赴吉林,在省城高等小学任教员。同年,与宋教仁一起创办木植公司,后任督办处垦务委员,并以此为掩护,招纳同盟会员,结交有正义感的江湖英豪,为推翻关外总督府做准备。其行踪被官府侦悉,得人庇护幸免于难。
1910年秋回山东黄县,组织县农会,任会长。次年在济南与刘冠三等创立戏曲良社。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徐镜心与丁惟汾等在济南联络同盟会员积极响应,还草拟山东独立大纲7条。 成立山东各界联合会,并于11月13日召开独立大会,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由于孙宝琦暗中与清廷勾结,遂于11月24日宣布
取消山东独立。徐镜心被迫出走上海,拜会了孙中山。孙中山安排他与上海军政府都督陈其美商议山东战略方案,责成上海军政府要给予实力援助,并授权其继续领导山东革命。同年11月12日,烟台的同盟会员武装举义,推举清海军管带 (舞凤舰
舰长) 王传炯为司令。王暗中排挤革命党人。徐镜心回烟台后,立即组织“北方共和急进会”,以剥夺王传炯的兵权。王传炯露出真面目,扬言要处决徐镜心,幸有日本友人斡旋,方免于难。
后来,他得悉有数百名参加关东举义的散兵云集大连,便北上去大连搬兵。随去的同盟会员邱丕振慷慨解囊,购置了足够的武器,在连承基的协助下,很快将队伍招募齐备。1912年1月15日,他与连承基等率500余名士兵乘两艘日轮向登州 (今
蓬莱市)进发,乘夜登陆,一夜之间光复登州,于次日晚成立革命军政府。
攻克登州后, 在徐镜心提议下,革命军立即西征,直捣济南。1月17日,革命军轻取黄城(今龙口市东莱办事处)。次日,分兵进取北马镇、龙口,清兵闻风而逃。莱州总兵率军扑向黄县,企图阻止革命军西征。他一面组织军民准备抵抗,一面电
告孙中山要求援助。孙派沪军2000余人从海上乘军舰驰援黄县,黄城终为革命军占领,组织军政府,任总务部长。
1912年8月,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徐镜心被推选为国民党山东支部理事长。年底,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次年春,赴京就职,偕同刘冠三走访袁世凯。袁以甘肃都督一职诱其就范,他不为所动。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害,他撰文痛斥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力逼查办凶手,以谢国人。表示要在北京继续进行讨袁斗争,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二次革命时,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4年1月10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4月9日(农历3月14日),指示军法处密造伪证,将徐镜心逮捕下狱, 严刑拷打10余次,其志终不可夺,于5月7日(农历4月13日)凌晨英勇就义,时年40岁。 1936年6月10日,国民党五届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南京国民政府追授徐镜心为陆军上将,进行国葬,葬在济南千佛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老同盟会员薄子明
薄子明(1894—1919) 名薄守德,字子明,人称“薄天飞”。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巨峰镇薄家口村人。同盟会员,山东倒袁护国军司令,辛亥革命烈士。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父家,受舅父丁惟汾影响,萌发了民主革命思想。1911年17岁入山东陆军小学学习。1910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济南参加各界联合会,从事山东独立活动,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袁世凯篡权后,大肆捕杀革命党人,他逃往烟台。1912年入山东军官养成所学习。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徐州第三师师长冷嵝起兵讨袁。他联络青、沂驻防军队和兵勇,积极策应。失败后,逃往青岛,后随吕子人、邓天乙、吴大洲等人逃到大连。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重建中华革命党。在大连的山东革命党人也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当时经费短缺,处境险恶,但薄子明毫无怨言,从不退缩。
1915年8月, 袁世凯的党徒组织“筹安会”,鼓吹帝制。各地反袁运动如火如荼。 他和吴大洲、赵光等人积极筹集军费,购置枪支。与尤民、邓天乙集合100多人的敢死队,准备乘船经岚山头登陆,偷袭沂州。船刚出港口,遇上大风雨,被迫停靠景甲埠。遇胶州守兵,他沉着应战,指挥队员突围,身负重伤后,还让大家先撤,自己在后面掩护。退回青岛后,日本军警以盗匪罪名将其逮捕,幸有孙中山电报作证,方得获释避往上海。10月,被孙中山委任为山东革命军岱南司令官。
1916年春, 薄子明被任命为东北革命军第一支队司令。5月,攻占周村,宣布独立,改称护国军,他任第七军总司令。不久,讨袁失败,前往上海。袁世凯死后,所部改编为山东新军第二旅,他任旅长。
1917年8月,在“护法运动”中,薄子明被山东招讨使刘冠三委任为护法军第一路军司令。1918年驻山东第五师师长张树元护理山东督军(不久又代理山东省省长),这时,千方百计削弱他的兵权。后来,薄子明集合队伍,在泰安、兖州一带起兵,发展到几万人,曾和张树元激战,张几乎被擒。因而对他越加忌恨,对其重金悬赏密杀,被迫在上海隐避。这期间,他曾拜见孙中山,颇得孙的赏识。张树元得知他在上海,便勾结上海护军使卢永祥,买通英国、德国租界巡捕,借上海“淡水路事件” (一起绑架案,诡称杀人用的枪支系薄子明提供并参与绑架)将其逮捕。时值南北议和,唐绍仪、刘冠三、丁惟汾、胡汉民等人纷纷出面与租界交涉,孙中山也函告租界,说明此案纯系诬陷,薄子明无罪,未起作用。于1919年6月27日在上海被杀害,时年25岁。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葬在济南千佛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张同普为力主抗清的前明巡抚尔忠后裔。幼秉遗教,锐志求学,毕业于潍县广文学堂。1907年经谢鸿焘、杜佐宸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被举为代表,与丁惟汾等共谋山东独立。未几,独立取消,潜至烟台,投入光复军,充挺进部队向导,亲侦敌情,遇险五、六次。光复军解散,赴济南考入军官讲习所,以期深造。遭袁世凯逆党仇视,被勒令回籍。尽索家资1500余金,与赵文庆等在青州设立机关,取名为桃园会,密谋二次革命,与长江革命军相呼应。嗣被袁世凯密探侦知,逮捕押到济南。1913年8月31日,与赵文庆等五人英勇就义于东关小校场。赴刑途中仍慷慨激昂地宣传革命。
乐道院同盟会支部发起人之一,寒亭区大常疃村人。8岁入学,喜爱拳术。15岁时在村口遇一衣衫褴褛的讨饭少年.瑟缩于墙角的碎草残雪中。他毅然脱下棉衣相送。后家中追问,他引用《圣经》中“施比受更为有福”的话,说服了父母。1906年夏,他曾跳入激流,将一落水男孩救起。1907年,其族叔张悟源自日本留学回乡,多次对他讲解孙中山在日本的一些主张,他极感新奇。同年秋,考入潍城广文中学,他目睹清政府卖国求荣的种种行径,多次在同学中愤慨地表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有中华未来,并开始积极参加潍县同盟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1910年,经谢翔臣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组织,与邓天乙、朱学海等人,成立了乐道院同盟会支部。为组织爱国活动,反对校方迫害学生,他不顾威胁,曾两次闯入美籍校长办公室说理,校长被激怒,开除了他的学籍。他愤然剪去发辫,自费到昌邑、安丘、诸城、高密等地,秘密联络同志,共商反帝反清事宜。
武昌起义后,他被推选为潍县代表,于1911年12月下旬赴上海参加了17省代表会议。会中,讲了革命军北上、山东如何策应等问题,他的发言很受孙中山重视。会后,孙专门会见他,并勉励他前往南京,参加山东北伐革命军。1912年1月11日,他与陈明侯等在南京加入革命军,随部北上徐州,时烟台革命军起,又奉命绕道上海,经水路到达烟台,与连承基等人汇合,串军转战登州(今蓬莱)、黄县(今龙口市)等地。在胶东月余斗争中,经常深入敌后,组织革命力量,曾6次被清军抓捕,均机智脱险。3月10日,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成果,他极为愤慨,遂转济南,组织讨袁力量。在济南军官学校,他针对袁世凯迫害革命党人,排斥进步力量等行为,联络数十名骨干针锋相对。山东都督周自齐亲找他劝阻,后见无效,唯恐连累自己,下令逮捕了他,押送回乡。他回潍后,反袁意志更为坚决,他联系刘德铭、秦明堂等10余人,组建桃园军(讨袁之化名),很快发展到千余人,并在青州宏文书院设下指挥部。1912
年夏,他派代表前往南京,黄兴等委任同普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为扩充力量,筹措武器装备,他变卖家产,从青岛购手枪12支。
正当势力迅速扩大之际,支队司令部的曾广生叛变,形势急剧恶化。为掩护战友脱险,他不颐宏文书院教师冯子甲等劝说,坚持留在指挥部布置转移,后不幸被捕。军阀靳云鹏闻知张同普被抓,即命押往济南,并亲自出面利诱他改变立场,但他不为所动,除痛斥袁世凯罪行,还劝说靳云鹏“不要为虎作伥”。靳恼羞成怒,以“共结团体、谋图叛乱、响应叛军”为罪名,判处他死刑。
1912年9月22日,他被押解济南小校场,途中,为揭露袁世凯罪行,向群众愤慨讲演,听者无不动容。刑场上,他高声怒骂袁世凯,身中四弹仍骂声不止,刽子手们惊慌失措,第五枪竟打飞,第六枪响后,他才含恨倒地。为纪念张同普,国民政府将其遗骨迁葬千佛山烈士墓。
秦明堂字继文,中国同盟会会员,安丘人。8岁入塾,14岁入潍县广文学堂。1911年春转安丘中学,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在安匠中学招集同志赴青岛,随赵魏、邓天乙等揭义旗。赵魏遇害于青州后,遂与邓天乙等光复诸城。旋赴徐州,任陈干军军需官。陈军遣敞后,入济南高等学堂。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联络党人赴青州运动陆军独立。垂成之际,于8月9日赴寿光。甫出北门,为陆军所捕,同年8月31日遇害。
父树声,母刘氏,生下8月丧父。自幼好静寡言,酷爱学习。8岁入私塾读书,14岁入潍县广文学堂。1911年春,因鼠疫停课,转安邱中学。每谈国事悲惋慷慨,想牺牲自己,以救国家,因而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随叔父文彬、哥哥华堂,在广文学堂组织大汉共和学生团,联络各处学生,以图响应。他还在安邱中学集合同学赴青岛,随赵魏、邓天乙等起义。赵魏遇害青州,便同邓天乙光复诸城,城破,明堂大腿被炸弹炸伤,逃回家后,怕母亲知道伤心,慌说大腿生疮流血。后入斡军任军需官。斡军遣散,又入济南高等学堂。不久,宋教仁案发生,袁世凯野心暴露,他与同志们参加“二次革命”,召集数人赴青州运动陆军独立,被侦探王占奎、吴义行出卖。1913年9月9日,偕同志6人赴寿光县路上,被陆军逮捕,押解济南军法处,遭到严刑拷打,被诬蔑为土匪。明堂回答说:“我等欲响应革命,恢复民权耳。今日虽死,必有继志进行者,奈何哉土匪吾辈耶?”10月1日上午9时,6人同时遇害。临刑前,敌人给他酒喝,说:“饮此则迷心”。明堂回答说:“吾素不嗜酒,谢君厚意。且为国而死,心所甘也,奚以迷为?”济南道旁站满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明堂沿途演说,听者深受感动。就刑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
赵金漳字荆泉。长清人。不满20岁考中秀才。倾其积蓄在家乡创办高等小学,兴办新式教育并宣传革命。官府借口“过激宣传”强令解散。后考入山东高等师范学堂。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长清县第一个同盟会会员。是年夏,赴日本参观教育。回国后任山东莱州中学国文教员。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拟组织掖县同盟会起义,不料事泄,幸以计脱险。1912年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因常言人所不敢言,为民请愿,为当局所忌,被解职。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在长清一带从事反袁活动。12月27日在县城被捕。1914年2月25日在济南东关刑场就义。
史得金(1906~1927)
字独清。济南长清人。济南早期工运领导人之一。1919年进济南鲁丰纱厂当童工。1925年青岛惨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加声援、募捐活动。同年6月25日任济南鲁丰纱厂工会副委员长。为改善工人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7月发动全厂工人举行大罢工,取得胜利。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中共历城北郊支部(亦称鲁丰纱厂支部)成立,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代表鲁丰纱厂工会向厂方提出女工产期工资照发、吃饭停车、改善车间通风条件等要求,领导工人进行了罢工斗争。同年8月,军阀张宗昌派警察强行封闭工会、解散工人夜校时,并逮捕工人纠察队长刘铁岭等人,开除了包括他在内的十几名工人。后被党组织派到泰安、齐河等地活动。l 926年11月,因工作回济南,在新市场茶馆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军阀张宗昌以“第三国际赤化党”的罪名将他判处死刑。1927年1月5日,在济南千佛山下英勇就义。
朱锡庚(1888—1927) 原名朱炳镦。泰安县山口辛庄(今属泰安市岱岳区)人。工人运动领导者。出身贫苦,1917年到济南谋生,1919年入鲁丰纱厂做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成为工运骨干。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5年成为中共党员,4月任中共鲁丰纱厂支部委员。“青沪惨案”后,鲁丰纱厂3000多工人投入济南反帝爱国运动, 任该厂“青沪惨案”后援会负责人。6月25日,被推选为厂工会委员长,遂组织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夜校, 发展中共党员10余名。6月30日带领工人参加在济南中山公园举行的“五卅”周月纪念大会,并示威游行到省长公署进行请愿。该厂的工人运动,引起反动当局的敌视。当局企图收买他,遂以重金和官职相许遭拒绝,又以身家性命相威胁,未被理会。是年8月被厂方开除。
1926年8月, 他又受到张宗昌的通缉。同年11月从外地返回济南,在纱厂秘密召开会议时被捕。在狱中他屡受酷刑,宁死不屈,保护了党的组织。后以“第三国际赤化党” 之罪名, 被判处死刑。1927年1月5日,在济南南圩子门外英勇就义。1928年冬,鲁丰纱厂工人在西门小学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田淑扬生于1884年,字亚豪,在家排行老三。1905年,在长兄田仲扬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将弁传习所。1906年,为了响应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东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会员回国,策动长江一带革命。孙毓筠、柏文蔚等策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举行起义,田淑扬为联络此事而积极奔走。12月,因计划泄露,田淑扬辗转来到安庆。不久,田淑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弁目。1908年11月,田淑扬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淑扬避走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响应。田淑扬奉同盟会之命返回凤阳组织江淮义军,11月,与进攻凤阳的淮上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凤阳。此后,田淑扬担任淮上军营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两江总督张勋闻凤阳被占领以后,深恐后路被切断,于11月14日进犯凤阳临淮关。田淑扬问讯后,率部迎战,与援军一起鏖战了两昼夜,全歼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北窜。田淑扬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奋战,义军弹尽粮绝,田淑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田激扬生于1890年,字昂甫,排行老四。1906年,田激扬应其长兄田仲扬之召,前往安庆,并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在田仲扬的引荐下,先后加入岳王会和同盟会。9月,田激扬被选入马队弁目训练所学习。1907年初,田激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任新军步营弁目,同年4月,田激扬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被选派充任新军马营弁目。他到任后,与同在马营、炮营活动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等人经常聚会,商讨反清大事,先后联络了数百人加入了岳王会。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激扬愤而立誓:“杀身成仁,以敬伯荪之志!”1908年11月,田激扬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安庆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熊成基、范传甲、田激扬等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举行秘密会议,最后拟订了十三条作战密令。当晚九时许,田激扬布置好起义事宜,十点整,马营与炮营的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多人杀向安庆城。然而,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的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的起义军苦战一昼夜,攻城不下,遭清军围困。起义军只得向庐州方向撤退。田激扬突围以后,辗转返回凤阳。清军获悉后,赴凤阳缉拿。11月27日,田激扬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呈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激扬为陆军上将,田淑扬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内建立了田氏双烈祠和大汉忠烈祠。墓志铭曰:“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朊匕平原奠汝血”。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氏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使得幼年的李四光就萌怀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来到省城武汉,顺利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尚未毕业的他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抵达东京,入宏文书院学习日语。
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中山先生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更加坚定了李四光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李四光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他参加清政府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1913年7月,李四光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他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从此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事变前后,蒋介石、汪精卫在庐山先后邀请了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界领袖举行谈话会,名曰交换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见。李四光作为首批邀请对象到了庐山。李四光也想了解一下国民政府对抗战的态度,所以,上山后他先是拜访了曾经与其在日本、南京有过交往的汪精卫。一见面,李四光就提出“现在再不打,别无出路”的观点,而汪精卫却大谈不能打的道理,使得李四光非常失望。当蒋介石、汪精卫正式举行谈话会时,李四光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由于李四光不买蒋介石的账,加上他一贯反蒋,当传来蒋介石要抓他的消息后,为了家人的安全,李四光全家搬到了农村。农村幽静的环境,更让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却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科学研究。1941年,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金。
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地质研究所也迁回南京。1946年11月,李四光乘船由重庆准备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响半年,使得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抵达南京时,尽管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在码头迎接,但李四光却不下船,直接去了上海。1948年2月,李四光应邀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年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暂时移居海外。随着解放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要员开始纷纷南逃,地处南京的地质研究所也被通知搬到广州中山大学。在国外的李四光得知消息后,连续写信给地质研究所的同事,希望同事们设法阻止地质研究所南迁。由于李四光的强烈反对和研究所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研究所最终留在南京,解放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一定要同仍在国外的李四光联系上,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沫若遵嘱,给李四光写了请他回国的信。南京解放后没几天,陈毅司令员到地质研究所视察时,询问李四光的有关情况后,明确告诉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欢迎李四光回国。
正当李四光在焦急中等待起程的时候,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策划了阻挠李四光回国的阴谋。他们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如果不办,就要扣留他。李四光当机立断离开了英国。当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派员来找李四光时,他已经到了法国。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安全回到国内。他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提出挑战
旧中国有三个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产测勘处。通过调查和征求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新中国政务院批准建立“一会、二所、一局”的方案:一会,即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后改为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二所,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即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
全国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后,我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随着经济建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又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李四光出任地质部部长之前,国外的所谓地质权威们根据他们对中国的肤浅研究,曾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这个结论当时为整个中国地质界所相信,唯独李四光对此持有异议。
早在1928年,李四光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定论提出了挑战。1935年他再次提出中国可能找到石油。但是,要推翻权威的定论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瓶颈。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把李四光叫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非常明白主席此话的分量,他要为领袖分忧,而领袖的信任,更成为他努力向前的不懈动力。李四光一直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一次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扳着指头说,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青、康、滇、缅大地槽;第二,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李四光的报告给人们以鼓舞。他在详细地分析这三大含油远景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1956年3月,他出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在他的指导下,全国石油普查工作开始了。通过普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含油远景区。
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石油大军开进了松辽平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学的。1960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然而就在这一年,大庆油田会战却取得了重大胜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大量能源的时候,由于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而幽默地对他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的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就连忙解释说:“前几年动手术,身体不太好,在杭州学过一阵太极拳,但打得不好。”其实,毛泽东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到这里,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里,李四光青春焕发,扬眉吐气,感到腰板硬了,信心足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他说:“就一个世纪来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
1958年12月,党组织根据李四光的申请和表现,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四光就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了。那一刻,这位身经两个时代和坎坷旅程的老科学家陶醉了,他感觉有莫大的幸福拥抱着他。当时已临近古稀之年的李四光,竟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他似乎浑身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
提起新中国的核工业,很多人能说出一串科学家的名字,但里面如果没有李四光,这份名单至少是不完整的。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曾派学生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了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这项工作,后因战乱暂时提不到实际利用日程而中断。
1953年夏天,李四光到北戴河疗养,朱德、李富春等也在那里。李四光平时走路有观察地质的习惯。有一天,在北戴河海滩边,他散步时发现了一堆黑砂。当地渔民告诉他,日本人占领时期,曾挖走不少这种黑砂。当夜,李四光就派人带信到北京,找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并随即向朱德反映此事。朱德提出,应及早着手放射性矿产资源的调研。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调查,这等于延续了他20年前想做而未能展开的工作。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毛主席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李四光拿出随身带来的铀矿石标本,答道:“有。但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因此需要大量的铀矿资源和浓缩铀工厂。”李四光他们当着中央领导人的面对矿石标本进行了一次现场测量,探测器刚一接近矿石,就产生了信号。
毛主席见状非常高兴,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床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曾任1956年成立的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云)、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他不仅直接领导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还亲自给来自基层的地质工作者进行讲解和部署。在他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李四光的贡献有多大,是不难推想的。
晚年潜心地震研究
李四光回国后,曾落脚在香山附近的象鼻子沟。20世纪60年代,有关方面曾请他去看过李济深在城内东单的一处住宅,他感到那处房子过于豪华,与自己一贯的生活志趣相左,便放弃了。此后,他亲自选址、设计,并由国家建造了在紫竹院北面的小楼。这是一幢两层小楼,总建筑面积989.1平方米,有院墙环绕,院门朝北,楼门朝西。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点缀。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择地而居,必然捎带关及“水土”,选象鼻子沟是如此,选此地也是如此。从周围的一些历史遗迹看,这里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门前有一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有人测量过,这棵树干周长9.8米,树高约27米,树冠荫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传说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曾在这棵树上拴过马。李宅正南是紫竹院,西面是万寿寺,北面是法华寺,还有几座历代名人的墓安在附近,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甘文、明朝大太监刘瑾等。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这块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李四光对于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任主任委员。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灾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周总理几次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事情,李四光都参加了。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李四光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受总理两次到邢台视察的强烈感召,李四光也到了邢台地区考察,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李四光提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侦察地震这个地下“敌人”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为保卫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服务。
1968年,盛传北京将发生强烈地震。一天深夜,李四光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他赶到会议厅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周总理请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这次会议是研究国务院接到的有关方面的报告,说当天清晨七时北京将发生七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居住。事关重大,总理把李四光请来,就是想听听李四光的意见。
李四光仔细听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又给北京地区的一些观测站打电话询问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各地都回答尚无异常现象。这时,李四光才对总理说,根据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察,有大震,一般都会有变化。根据北京各观测站观察的结果,今天晚上不一定要发出警报,当然要密切注意。
周总理觉得李四光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李四光的意见,当晚没有发出警报。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京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行动。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主席找去谈话。他们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临别时,主席对李四光说,我很想看你写的书,能不能送几本书给我。他请李四光帮助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
李四光问:“您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
毛主席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的资料。”
李四光非常感动,认为这是毛主席对科学事业的关心。因此,李四光亲自选编了七项科学资料送给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院士(原称学部委员),全国科联主席、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1920年,他在巴黎曾用随身携带的一张8开12行五线谱纸,谱写小提琴曲《行路难》,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低沉的主调中带着高亢的强音。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晚会上,这首小提琴曲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
李四光待人和蔼、慈祥,不摆架子,无论对下属,对身边工作人员,对保姆,都一视同仁。因而,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也都愿意当面向他提出来,无所顾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任大家,只不过不用训人的方式而已。这也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所具有的胸襟和涵养。
李四光晚年仍在密切关注着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女留下遗嘱,谈的是他最后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周恩来总理在李四光追悼会上含泪读了他的这封遗嘱,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追悼会结束时,周总理指示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科学精神。
田氏双烈——田淑扬、田激扬,是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人。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为救国救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田淑扬生于1884年,字亚豪,在家排行老三。1905年,在长兄田仲扬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将弁传习所。1906年,为了响应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东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会员回国,策动长江一带革命。孙毓筠、柏文蔚等策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举行起义,田淑扬为联络此事而积极奔走。12月,因计划泄露,田淑扬辗转来到安庆。不久,田淑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弁目。1908年11月,田淑扬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淑扬避走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响应。田淑扬奉同盟会之命返回凤阳组织江淮义军,11月,与进攻凤阳的淮上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凤阳。此后,田淑扬担任淮上军营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两江总督张勋闻凤阳被占领以后,深恐后路被切断,于11月14日进犯凤阳临淮关。田淑扬问讯后,率部迎战,与援军一起鏖战了两昼夜,全歼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北窜。田淑扬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奋战,义军弹尽粮绝,田淑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田激扬生于1890年,字昂甫,排行老四。1906年,田激扬应其长兄田仲扬之召,前往安庆,并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在田仲扬的引荐下,先后加入岳王会和同盟会。9月,田激扬被选入马队弁目训练所学习。1907年初,田激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任新军步营弁目,同年4月,田激扬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被选派充任新军马营弁目。他到任后,与同在马营、炮营活动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等人经常聚会,商讨反清大事,先后联络了数百人加入了岳王会。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激扬愤而立誓:“杀身成仁,以敬伯荪之志!”1908年11月,田激扬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安庆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熊成基、范传甲、田激扬等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举行秘密会议,最后拟订了十三条作战密令。当晚九时许,田激扬布置好起义事宜,十点整,马营与炮营的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多人杀向安庆城。然而,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的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的起义军苦战一昼夜,攻城不下,遭清军围困。起义军只得向庐州方向撤退。田激扬突围以后,辗转返回凤阳。清军获悉后,赴凤阳缉拿。11月27日,田激扬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呈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激扬为陆军上将,田淑扬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内建立了田氏双烈祠和大汉忠烈祠。墓志铭曰:“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朊匕平原奠汝血”。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氏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使得幼年的李四光就萌怀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来到省城武汉,顺利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尚未毕业的他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抵达东京,入宏文书院学习日语。
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中山先生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更加坚定了李四光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李四光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他参加清政府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1913年7月,李四光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他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从此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事变前后,蒋介石、汪精卫在庐山先后邀请了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界领袖举行谈话会,名曰交换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见。李四光作为首批邀请对象到了庐山。李四光也想了解一下国民政府对抗战的态度,所以,上山后他先是拜访了曾经与其在日本、南京有过交往的汪精卫。一见面,李四光就提出“现在再不打,别无出路”的观点,而汪精卫却大谈不能打的道理,使得李四光非常失望。当蒋介石、汪精卫正式举行谈话会时,李四光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由于李四光不买蒋介石的账,加上他一贯反蒋,当传来蒋介石要抓他的消息后,为了家人的安全,李四光全家搬到了农村。农村幽静的环境,更让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却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科学研究。1941年,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金。
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地质研究所也迁回南京。1946年11月,李四光乘船由重庆准备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响半年,使得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抵达南京时,尽管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在码头迎接,但李四光却不下船,直接去了上海。1948年2月,李四光应邀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年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暂时移居海外。随着解放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要员开始纷纷南逃,地处南京的地质研究所也被通知搬到广州中山大学。在国外的李四光得知消息后,连续写信给地质研究所的同事,希望同事们设法阻止地质研究所南迁。由于李四光的强烈反对和研究所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研究所最终留在南京,解放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一定要同仍在国外的李四光联系上,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沫若遵嘱,给李四光写了请他回国的信。南京解放后没几天,陈毅司令员到地质研究所视察时,询问李四光的有关情况后,明确告诉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欢迎李四光回国。
正当李四光在焦急中等待起程的时候,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策划了阻挠李四光回国的阴谋。他们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如果不办,就要扣留他。李四光当机立断离开了英国。当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派员来找李四光时,他已经到了法国。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安全回到国内。他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提出挑战
旧中国有三个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产测勘处。通过调查和征求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新中国政务院批准建立“一会、二所、一局”的方案:一会,即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后改为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二所,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即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
全国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后,我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随着经济建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又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李四光出任地质部部长之前,国外的所谓地质权威们根据他们对中国的肤浅研究,曾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这个结论当时为整个中国地质界所相信,唯独李四光对此持有异议。
早在1928年,李四光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定论提出了挑战。1935年他再次提出中国可能找到石油。但是,要推翻权威的定论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瓶颈。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把李四光叫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非常明白主席此话的分量,他要为领袖分忧,而领袖的信任,更成为他努力向前的不懈动力。李四光一直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一次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扳着指头说,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青、康、滇、缅大地槽;第二,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李四光的报告给人们以鼓舞。他在详细地分析这三大含油远景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1956年3月,他出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在他的指导下,全国石油普查工作开始了。通过普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含油远景区。
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石油大军开进了松辽平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学的。1960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然而就在这一年,大庆油田会战却取得了重大胜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大量能源的时候,由于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而幽默地对他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的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就连忙解释说:“前几年动手术,身体不太好,在杭州学过一阵太极拳,但打得不好。”其实,毛泽东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到这里,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里,李四光青春焕发,扬眉吐气,感到腰板硬了,信心足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他说:“就一个世纪来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
1958年12月,党组织根据李四光的申请和表现,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四光就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了。那一刻,这位身经两个时代和坎坷旅程的老科学家陶醉了,他感觉有莫大的幸福拥抱着他。当时已临近古稀之年的李四光,竟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他似乎浑身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
提起新中国的核工业,很多人能说出一串科学家的名字,但里面如果没有李四光,这份名单至少是不完整的。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曾派学生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了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这项工作,后因战乱暂时提不到实际利用日程而中断。
1953年夏天,李四光到北戴河疗养,朱德、李富春等也在那里。李四光平时走路有观察地质的习惯。有一天,在北戴河海滩边,他散步时发现了一堆黑砂。当地渔民告诉他,日本人占领时期,曾挖走不少这种黑砂。当夜,李四光就派人带信到北京,找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并随即向朱德反映此事。朱德提出,应及早着手放射性矿产资源的调研。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调查,这等于延续了他20年前想做而未能展开的工作。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毛主席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李四光拿出随身带来的铀矿石标本,答道:“有。但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因此需要大量的铀矿资源和浓缩铀工厂。”李四光他们当着中央领导人的面对矿石标本进行了一次现场测量,探测器刚一接近矿石,就产生了信号。
毛主席见状非常高兴,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床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曾任1956年成立的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云)、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他不仅直接领导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还亲自给来自基层的地质工作者进行讲解和部署。在他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李四光的贡献有多大,是不难推想的。
晚年潜心地震研究
李四光回国后,曾落脚在香山附近的象鼻子沟。20世纪60年代,有关方面曾请他去看过李济深在城内东单的一处住宅,他感到那处房子过于豪华,与自己一贯的生活志趣相左,便放弃了。此后,他亲自选址、设计,并由国家建造了在紫竹院北面的小楼。这是一幢两层小楼,总建筑面积989.1平方米,有院墙环绕,院门朝北,楼门朝西。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点缀。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择地而居,必然捎带关及“水土”,选象鼻子沟是如此,选此地也是如此。从周围的一些历史遗迹看,这里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门前有一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有人测量过,这棵树干周长9.8米,树高约27米,树冠荫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传说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曾在这棵树上拴过马。李宅正南是紫竹院,西面是万寿寺,北面是法华寺,还有几座历代名人的墓安在附近,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甘文、明朝大太监刘瑾等。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这块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李四光对于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任主任委员。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灾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周总理几次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事情,李四光都参加了。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李四光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受总理两次到邢台视察的强烈感召,李四光也到了邢台地区考察,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李四光提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侦察地震这个地下“敌人”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为保卫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服务。
1968年,盛传北京将发生强烈地震。一天深夜,李四光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他赶到会议厅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周总理请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这次会议是研究国务院接到的有关方面的报告,说当天清晨七时北京将发生七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居住。事关重大,总理把李四光请来,就是想听听李四光的意见。
李四光仔细听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又给北京地区的一些观测站打电话询问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各地都回答尚无异常现象。这时,李四光才对总理说,根据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察,有大震,一般都会有变化。根据北京各观测站观察的结果,今天晚上不一定要发出警报,当然要密切注意。
周总理觉得李四光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李四光的意见,当晚没有发出警报。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京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行动。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主席找去谈话。他们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临别时,主席对李四光说,我很想看你写的书,能不能送几本书给我。他请李四光帮助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
李四光问:“您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
毛主席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的资料。”
李四光非常感动,认为这是毛主席对科学事业的关心。因此,李四光亲自选编了七项科学资料送给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院士(原称学部委员),全国科联主席、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1920年,他在巴黎曾用随身携带的一张8开12行五线谱纸,谱写小提琴曲《行路难》,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低沉的主调中带着高亢的强音。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晚会上,这首小提琴曲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
李四光待人和蔼、慈祥,不摆架子,无论对下属,对身边工作人员,对保姆,都一视同仁。因而,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也都愿意当面向他提出来,无所顾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任大家,只不过不用训人的方式而已。这也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所具有的胸襟和涵养。
李四光晚年仍在密切关注着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女留下遗嘱,谈的是他最后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周恩来总理在李四光追悼会上含泪读了他的这封遗嘱,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追悼会结束时,周总理指示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科学精神。
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秋瑾,黄兴,蔡锷,方声洞。
蔡元培,黄兴,孙中山,宋教仁,陈天华。。。等等
辛亥英雄有哪些
戊戌变法失败后前往日本,思想开始转变。它写了《黑客匡谬》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戴清帝的错误,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相信中国人民在革命之后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3.邹容,字蔚丹,四川...
革命烈士有哪些人
革命烈士是指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驱和英雄人物。他们的名字众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挑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烈士来说明。1. 辛亥革命时期的烈士:如孙中山先生,虽然他并未在革命中牺牲,但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
辛亥大英雄剧情人物介绍
辛亥革命时期,英雄辈出。其中,主角杨秋,22岁的退役军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穿越到平行世界的清末,成为了湖北新军第八镇辎重营的一名士兵。随他穿越的,还有两把柯尔特M1911A1手枪、几个弹匣,以及一个类PDA掌上电脑。入川后,杨秋官升鄂军21混成协42标标统,逐渐展现其领导才能和勇敢精神。在军中,杨...
辛亥革命中的人物有哪些?
辛亥革命中的人物有孙中山、黄兴、蒋翊武、黎元洪等人物。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
在1860年到1937年之间我们中国有哪些英雄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 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 辛亥革命:邹容、黄花岗72烈士 五四运动:李大钊
革命英雄的故事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未满19岁。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邱少云,(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建乡)玉屏村邱家沟,革命烈士。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
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鉴湖女侠秋瑾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绝笔传世夏明翰 人民英模周文雍 革命才子瞿秋白 铮铮铁骨方志敏 雪原英魂杨靖宇 抗日将军吉鸿昌 人民楷模张思德 意志如钢的江姐 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战斗英雄董存瑞 舍身堵枪眼黄继光 集体主义楷模邱少云 舍己救人的罗盛教 人民公仆焦裕禄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 海空卫士王伟 ...
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孙中山,黄兴,袁世凯,林觉民,隆裕太后,奕劻,汪精卫,良弼,徐宗汉,陈天华,邹容 黄兴 黎元洪 冯国璋 袁世凯 汤化龙 吴兆麟 熊炳坤 金兆龙
革命烈士有哪些人?
革命烈士有:金守儿、陈其美、陈式纯、丁麟章、江竹筠(江姐)、董存瑞、黄继光、李大钊、孔庆三、卢崇军、杨靖宇(张贯一)、魏其虎、王孝和、王德三、赵祚传、夏明翰、利汝光、云九霄、苟晓超 等等。革命烈士,简称“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员。辛亥革命以来...
辛亥革命有哪些人,死了哪些人?
密谋起事,因不慎而被捕,在刑讯中,对行为直言不讳,英勇就义。同盟会山东分会主盟人、山东辛亥革命领袖徐镜心 老同盟会员薄子明、刘溥林 同盟会员王永福、张同普、秦明堂、何风翱、赵金漳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共[了党员史得金、朱锡庚等人 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人 只是没有留下姓名...缅怀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