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讲初中历史18课三国鼎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怎么讲初中历史18课三国鼎立

老师讲阿.老师不是有课件吗?我们都学完了

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发明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翻车(即水车,又叫龙骨车)。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刘备称帝建蜀时,诸葛亮被任为宰相,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蜀期间,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利用战争间隙进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此外,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蜀汉的纺织业很发达。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从课本136页右下方诸葛亮的那句话中,也可看到蜀锦生产在蜀国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蜀国灭亡时,国库中还存有锦、绮、彩、绢各20万匹,可见织锦业之发达。课本中诸葛亮向少数民族赠锦的插图,希望蜀锦技术能在西南地区推广,表现了他对发展蜀锦生产的重视。


针对某些豪强官吏侵夺百姓,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和限制。对于那些执法严明的官吏,则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赏罚分明,任人唯贤。这是他治理蜀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还注意改善和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领,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悦诚服,表示不再反叛。诸葛亮还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谓“借东风”,无非是他对气象较熟悉并虚心向人民求教的结果。)


3.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的经济受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混战的破坏较少,立国之后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吴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厮杀的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江南相对来说较为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仅213年一次南迁就多达10万户。他们不但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江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许多越族人,后来居住在平原和交通发达地区的越族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山区的逐步形成为山越族。孙权在江南扩展势力,遇到山越人的顽强反抗,他多次派兵镇压,强迫他们出山定居。经过广大汉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垦,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的产量大为提高,稻米每亩产量达到3斛。此外,吴国还推广了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

  第18课时 三国鼎立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
  【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2、
  国名 时间 人物 都城
  魏
  蜀
  吴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
  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四、系统总结:(教师寄语: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试用数字2、3、5总结本节课知识

  五、巩固训练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谁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重视农耕 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 吴 魏 B、吴 蜀 魏
  C、魏 蜀 吴 D、魏 吴 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都与曹操有关 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 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六、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他讲三国魏蜀吴分别是谁建立的,在几几年建立的,国都在哪就行了
比如 魏 曹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蜀 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吴 孙吴 孙权 229年 建业
官渡之战 曹操 202年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曹操 刘备孙权 208年 企图统一北方,未成功,孙刘联军大获全胜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注意讲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孙刘联军大获全胜的原因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三国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三国鼎立图必须牢记 还要会简单的画个形
就这样了

这个,,可以从游戏入手,也可以从《新三国演义》入手,,可以从某个人物(三国牛人太多了)入手 总之话题应该很多。随便侃侃就行了。要不就按部就班,按教材开念。

不要从小说入手,要从正史入手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总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初一历史 复习方法 1.化整为段背一背。众所周知,复习课最难的就是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像历史这样...虽说历史很长,知识点繁杂,但是作为初中历史,结合考试要求与每年 热点 ,仍能抓住一些基础和重点知识,...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还以《三国鼎立》这一课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胜负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时接下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广义,形成较全面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性、会较全面,由于...

怎样学好初一历史
政权分立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最突出特点。第一课“三国鼎立”,是政权分立的突出表现。随后西晋统一全国,但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很快灭亡。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出现南北对峙局面。在此期间,南方突出的成就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突出的成就是民族大融合,所以第二课讲“江南地区的开发”,第三课讲“北方民族大融合”。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大全
思维导图既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工作、学习的思维工具,初中历史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学好初中历史。下面我精心...十八、三国鼎立 (一)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定根据。 (二)

初中上册历史背诵要点
1、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 《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1、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统一北方 1、在军阀混战中,曹操取得“挟天子...

历史7年级上的思维导图
-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13. 江南地区的开发 - 西晋的建立,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14.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15.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 祖冲之的数学和天文学贡献。- 书法艺术的发展,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以上是对历史七年级上册...

如何更好的引入课堂内容
让学生思索片刻后,教师接着讲:“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 例如,一位历史课老师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问学生“黄巾大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黄巾大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小地方实力派和豪强拥兵自立,进行...

初中历史地理生物重点归纳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 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 。 3、填表题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结果 官渡...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后作业的质量
其次,在课堂中间,教师也应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东西,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爱好与 *** ,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节时,可适时穿插《三国演义》的某些情节,如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等情节,并将他们与历史史实作比较,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爱好,也进一步帮助他们弄清电视剧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 三、历史...

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
这些故事案例都是为了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学目的和本意的。五、结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但是传统意义上讲授可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故事这种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历史教学特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