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的来历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3
福州本土人文闽剧的来历

发源于福建闽海一带,一般叫做“福青戏”,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州市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

福州市闽剧的起源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闽剧的唱腔曲调,有原属“儒林”、“平讲”的逗腔、飏歌、江湖、小调4类,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逗腔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的虚腔,其中的“宽板”、“急板”,原有后台人声帮和(称为“驮声”),后来有的改为自行拖腔(称为〔自驮声〕),或用小唢呐吹奏帮腔部分,作为过门,还有“滴水”、“滂水”等调,是吸收吹腔、梆子腔演化而来。

闽剧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曹学佺组织创办曹家班(后称“儒林班”)创研出新腔“逗腔”起始。

万历甲辰年(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 曹学佺兴办“儒林班”的前后,福州民间还有“江湖班”、“平讲班。”两类班社。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江湖”、“洋歌”、“小调”等曲调。

光绪元年(1875年),儒林班从农村向城镇发展,福州出现“梁父吟”、“醉春园”等班,合称为“十三家儒林班”。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1908—1911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给合融汇,俗称“三合响”,形成了今日闽剧的雏型。

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福州先后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等闽班和“赛月宫”、“群芳”等女班。其中以“庆乐然”为最。这些闽班组织规模最大,演员阵容最强,剧目最多,声誉最好。

扩展资料:

“吃元宵,看花灯咯——元夕月正圆,欢歌笑语喧。歌管春声动,唱颂太平年……”记者昨天独家获悉,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梅花奖演员周虹领衔主演的闽剧表演唱《元夕闹坊巷》,已入选2018年央视元宵戏曲晚会,3月2日19:30将在央视戏曲频道首播。

2018年春节对闽剧来说是个丰收年。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梅花奖演员周虹、陈琼、陈洪翔和优秀青年演员江忠岩表演的《文化兴国运兴》,刚刚亮相央视春节戏曲晚会,转眼《元夕闹坊巷》又上央视元宵戏曲晚会,大展闽剧风采,也让戏迷朋友一饱眼福。

这次将在央视元宵戏曲晚会展现的《元夕闹坊巷》是个全新节目,由青年演员郑晓晶担任节目策划,省实验闽剧院青年编剧、《双蝶扇》作者王羚作词,省实验闽剧院二级演奏员陈兆和等人作曲,福州市歌舞剧院蔡晓剑任音乐制作。

作品描述的是住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一家人,元宵节全家其乐融融的场景。

记者昨天采访了《元夕闹坊巷》演唱者周虹,她介绍说:“这首戏歌在增添元宵气氛之际,将福州的民俗文化以闽剧戏歌的表达方式对外传播:千年石板路,古韵马鞍墙。三坊七巷横南北,火树千春妍,元夕月正圆。

欢歌笑语,满街灯火儿童闹,辉映不夜天。灯红花香贯西东,流连坊巷间。为了让外地的戏迷更好地接受这节目,我们特意邀请了福建省歌舞剧院著名编导吴玲红任艺术指导,福州市歌舞剧院青年编导谢丹、陈冲和福建省歌舞剧院青年编导李薇任节目编导,由我和14位闽剧演员参与表演。”

闽剧虽说是福建戏剧中的大剧种,可在全国300多个戏曲品种中只能算是小剧种。

近年来闽剧人一直在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闽剧,今年是闽剧第二次上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也是继去年之后第二次上央视元宵戏曲晚会。闽剧能在同一年春节和元宵两个重要戏曲晚会上“连中两元”,这还是第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太长脸了!闽剧再上央视闹元宵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 闽剧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闽剧,戏曲剧种。又称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和闽北各县。明末清初 ,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这种演出活动,后来与外来戏班艺人结合,并以江西弋阳腔融合当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调”作为主要唱腔曲调,人称“江湖班”。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大戏36,小戏72,大都来自弋、昆诸戏。在闽东北福安、宁德一带,当时也出现了一种以“江湖”和飏歌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平讲”,意即用方言演唱)。所演剧目多移植“江湖戏”,或据民间故事编演,如《双金花》、《赠白扇》、《红裙记》等。后来,原用“正音”(官话)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平讲(方言)演唱,渐与“平讲班”合流,同时又吸收了“唠唠班”(指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的昆腔、徽戏等外来戏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三者合一的班社。在福州还流行着一种“儒林戏”,起自明万历年间,以外来声腔结合俗曲俚歌所创的“逗腔”为主要唱调。清光绪年间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时,剧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笔,如《紫玉钗》、《墦间祭》等。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 、“唠唠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即今之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以及闽东、闽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国。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榕腔”一词,最早见于清光绪年间福州举人卓倓《惜春斋词话》记载:“闽人演唱曲本,土音曰榕腔,正音曰啰啰。”榕腔之称,从清末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元年,福建教育司第三科曾致函警务厅,请实行禁演淫戏称:“本司第三科审查,应禁榕腔戏曲数十种,当经先后照请贵厅严行禁演在案。查近月以来,各戏班如‘宝发’、‘仕梅’及南台‘群芳’、‘赛月’女班,尚多演唱上列请禁各淫戏,且撰意肖物,变本加厉,致今舆论啧啧……”
“闽腔”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福州进士林苍《天遗诗集·乙未集》的观剧诗:“衣冠从宦亦逢场,肯为伤春一断肠。冷落枉随杨学士,是非任唱蔡中郎。天花四散因人期,水月相看与世忘。千偈澜翻吾岂敢,乞君玉尺细裁量。”诗题为《戏仿闽腔十劝曲》。
此外,还有称“闽班”的,也出现于清末。1984年春,在闽侯县大湖乡郎官村的郎官庙戏台灰壁上,发现有“宣统二年二月十九日闽班庆天然到此”的题识。

闽剧“前三合响”时期(榕腔、闽腔时期)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剧目上,儒林戏、平讲戏、江湖戏互相搬演;在表演上互相吸收,但仍保持各自剧种的独立性与主体风格。所以,在艺人中有“儒林三合响”、“平讲三合响”、“江湖三合响”之称。所谓“平讲三合响”,乃指此时的平讲戏除唱本剧种的洋歌剧目外,还能唱儒林戏逗腔的剧目与江湖戏江湖调的剧目。“儒林三合响”也是这样,而此时原由外省传入唱弋阳腔土官话作流动演出的江湖戏,也早已地方化,所以在福清县民间便有“平讲就是江湖,江湖就是平讲”的说法。
民国初年,满族达官贵人纷纷离闽,他们往日所带徽班,因失去支持而迅速衰落。在福州的徽班艺人开始流散民间。他们大部分转入“前三合响”班,或当演员,或当师傅,或当乐工。如徽班“三庆班”的来宝、凤宝、老宝、起宝、怪宝、国宝等艺人与“三连福班”的周成章等分别加入儒林三合响班与平讲三合响班。随着大批徽班艺人渗入闽班,带进了徽剧的腔(俗称唠唠腔)以及徽剧的剧目与表演技艺,所以此时的“三合响”,称“后三合响”。从此,在福州正式形成以儒林戏的逗腔为主,综合平讲戏的洋歌、江湖戏的江湖调与民间小调及徽调等多种声腔的闽剧,民间俗称“福州戏”。随后,在报刊上便出现“闽剧”名称。

戏曲的由来 戏曲来历
1、中国戏曲的形成,最早是原始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完整的戏曲艺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2、在原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

京剧的来历
1. 在清朝初年,京城戏曲舞台上,昆曲与京腔(弋阳腔)盛行。然而,到了乾隆中叶,昆曲逐渐衰落,京腔开始兴盛,并逐渐取代昆曲,统一了京城舞台。2.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他的演出广受欢迎,尤其是他的《滚楼》一剧,轰动了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3. ...

川剧的来历
川剧的来历: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

姓氏“剧”的来历,及读音
剧姓 剧[剧,读音作jī(ㄐㄧ),不可读作jù(ㄐㄩ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田仲已死,而雒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东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

京剧的来历简介20字
1、在1790年(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初步进入北京,标志着京剧成型的起点。最早进京的徽剧团体是享有盛誉的安徽“三庆班”,紧接着“四喜”、“和春”、“春台”等班社也相继来到北京,这些团体被统称为“四大徽班”。2、四大徽班以及其他后续进京的徽班,因其优美的唱腔和出色的表演,在北京迅速获得了...

京剧的来历 传统文化的国粹京剧是怎么来的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

川剧的来历简介
1、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作“川戏”,有资料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引人瞩目的政治事件。2、那时,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刘辟是个贪婪的官员,他在蜀中任意征收重税,使得民不聊生。当地优人(戏曲演员)将刘辟的行径编成戏剧,即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希望借此为民...

京剧的来历是什么
1.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其他戏曲剧种的特点和特长而形成的。3. 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其中“四大徽班”尤为著名。4. 四大徽班中,二黄唱腔逐渐成为主流,而二黄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 ...

京剧的来历是什么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轰动京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