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民族服装是怎样
藏 族 人和其它民族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爱美方式和装饰风格。 藏 族 人的装饰风格大致以农牧区域来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 雅鲁 藏 布江流域文化和草原文化,他们明显区别于发辫的不同。过去,牧区妇女都习惯将头发编成无数根小辫。这是由于草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缘故,人们一年半载难得几次洗涤梳理头发,所以牧区妇女头饰特点,一般是将各种饰物,如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一特点在康区和 藏 北一些地区多见。由于草原地域空旷,受阳光的照射度更强, 藏 北大多数男女喜欢戴礼帽或围头巾,这样发辫装饰一般多集中在下部,还有的是将各种宝石组合缝制在黑布和与发辫颜色近似的软体上,再与发辫一起衔接,这样既显得华贵,也不失其自然美。 与此相比,位于 雅鲁 藏 布江流域的卫 藏 广大农区,包括 拉萨 、日喀则、山南、林芝、阿里等地,由于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迅速,民间节日、宗教活动频繁,人们的装饰也逐渐趋于规范化和程式化。这一变化首先取决于 藏 南气候的温和,水资源的丰富,人们习惯经常梳理头发,发辫的繁多自然会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农区妇女一般只梳两根辫子,并在发辫中夹杂五彩丝线,平时盘在头,也可垂于身后,为农区妇女一大特点。农区妇女的头饰与发辫纯属两个部分,装饰物为不同形状的组合体,戴时只需与发辫连接,所以方便取戴。 历史上卫 藏 地区的妇女头饰非常丰富,形状及名称多根据当地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 拉萨 、山南曾为 西 藏 文化的中心,在这一带民间流传一种妇女的头饰, 藏 语称“ 卫嫫巴珠”,用珊瑚,珍珠,玛瑙等制成,形状三角和三叉形,过去最珍贵的一种上面还加盖一个珍珠帽,珍珠帽是用无数个小珍珠镶嵌的一种圆形帽子,是具有很高地位的贵夫人才佩戴 在日喀 则一带,常见的一种妇女头饰叫“巴廓”。相似弓状,用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制成。戴这种装饰尤为讲究,而且也麻烦的多。首先提前一天将原来的两根辫子再重新编成很多小辫,戴头饰时将小辫子从中间分成两股,用一根约一米左右长的特制的竹弓弯曲,竹弓的两端与左右发梢固定,将头发向两边伸展拉平。然后在竹弓上挂上各种装饰。“巴廓”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红布缠绕的竹弓为支架,弯弓的上部装饰叫“达扎”,是用珍珠做成的串链,平时还可作为胸部的装饰,下部装饰称“ 藏 嫫巴珠”。这两种装饰同时也起着平衡与固定作用。“藏 嫫巴珠”平常为方便其间可直接盘在头上,这种戴法在前后 藏 区最为普遍。其次,在后 藏 地区还流传各种三角形或圆形的头饰,今天都已很难看到。 藏 族 男子多习惯将发辫盘在头上,并喜欢在辩梢加红色丝线,尤其康巴汉子颇具典型性。康巴男子讲究发式的粗大,为了显得魁梧,有的在发辫中加衬用牛毛绳编织的一种托物,与其自身的头发浑然一体,具有康巴人特有的剽悍之气。草原人喜欢以原始自然为美,所以习惯以较大的未经加工处理的天然珍石装饰自己,这一习性自然成为康区文化,乃至草原文化的象征。相比之下,农区男子的发式显得比较小气,特别在过去,有地位身份的男子都非常讲究发式的装饰文雅,其中也以发式的不同造形象征身份和官职的不同。 耳环在 藏 族 男女装饰中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丰富。“埃果尔”是过去贵族夫人和小姐们常戴的一种耳环,多与“卫嫫巴珠”配用,长方形,体形较大,主要用金银制作,上等绿松耳石镶嵌。“索几”用金丝和上等松耳石制作,是一种圆而细长的男式耳坠,过去一般为贵族和有一定地位的男人所戴,这种耳坠只能戴一个在左耳上,具有一定身份的象征意义。“阿隆”是一种常见的男耳环,圆形,有金银、铜制作,局部用松耳石镶嵌,多流传民间,牧区的一般偏大。 佩饰是构成 西 藏 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胸饰,腰饰等。起源于远古自然崇拜的文化现象,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随着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将佩带物与财富相提并论。 藏 族 人最早以游牧、狩猎为生,常年过着游荡不定的生活,所以过多的家产不便随身携带,只有将财产变成装饰带在身上,日积月累,佩带的装饰品越来越多不便行动,这样饰物中开始有了以一当十,或以一当百的精拙贵贱之分。由此,装饰便成为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 位于 西 藏 西 部的阿里普兰妇女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其装饰物的名贵、繁多闻名遐迩。这种装饰的特点之一,以其中层层叠叠的佩带使人惊叹不已。据说这些金银宝石佩物都是祖辈所留传下来的,一代一代不断添制,与日俱增,才形成现在这种规模。类似现象在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更为突出,一些富有的家庭将自己佩带过的珍贵的胸饰捐献给寺庙或用于佛塔的装饰,这样既认为可多得神佛的保佑,也同样是显示富有的一种方式。历史上, 拉萨 旧政府时,还有各种象征官职地位的佩饰,这些佩饰其中大多为硕大的宝石串接,其价值更是无与伦比。 构成 西 藏 装饰特点的一方面是金银器物,另一方面主要是天然宝石,这是 藏 族 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对美的特有追求和表达方式,也是 西 藏 传统文化中精神与物质文化完美结合的体现。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不少情况下显得比较尴尬。比如1964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再比如1987 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甚至不少中国人有这样的印象: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象征。
其实汉族并非自古以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相反汉族古时的民族服装还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基本定型,这就是宽衣肥袖的汉式服装。宽大的衣袖是汉式服装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东西就不会掉出来,和西装的衣袋相比,汉式服装的衣袖可以放更多的东西。
古时有个著名的孝子(名字一时想不起来),是个穷书生,到一个财主家做客时,财主请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备就偷了几个橘子藏在衣袖里。可是他临走前向财主作揖告别时,忘了衣袖里面还有偷藏的橘子,没有用手捏紧袖口,结果一作揖橘子就滚落出来。旁人都嘲笑他偷橘子,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词地说:“我家老母从来还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独享美味,所以想拿几个回去让老母尝尝。”旁人听后立即由嘲笑转为肃然起敬,盛赞该书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为人们孝行的美谈。可惜今人不象古人那样孝顺了,现在如果有人偷了橘子后以同样的借口解释,不会被人们当作“孝子”来赞叹,而是当作 “笑子”来嘲笑。
汉族服装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不用衣扣。但由于没有衣扣,所以必须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才不至于敞胸露怀。当时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阶层穿“短衫”,上身穿的叫“ 衣”,下身穿的叫“裳”。现代汉语中仍有“衣裳”一词,但口语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称“裤子”。对于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一般则穿“长衫”,即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袍服。从汉代起袍服被用于朝服,此后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宽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汉族服装作为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宽衣大袖的服装也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文明的一种象征。
宽衣大袖的汉族服装,也反映了汉族对生活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安祥生活,不喜欢搞激烈冒险的活动。宽衣大袖的服装,对于观月赏花、吟诗作画、抚琴下棋的悠闲生活是再合适不过,但穿这样的服装搞骑马打猎等激烈活动就非常不便了。自古以来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窄袖紧身的服装,以适应他们喜欢骑射冒险的生活方式。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想推行窄袖紧身“胡服”,但由于传统势力太大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曾风行过一时,但并没有对传统的汉族服饰造成很大影响。
宽衣大袖的汉族传统服装到了清代时突然绝迹。这倒不是汉人主动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服装,而是在屠刀下被迫改饰易服。满族入主中原后,开始推行强制性的剃发易服运动。汉族男性传统上一直是把头发盘在头顶上梳作一个发髻,用发簪来固定。杜诗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意思是说每天因为发愁而搔扫抓发白的头发,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到了卡不住发簪的地步。满族人入关后,除了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方式强迫汉族男性按照满人的习俗剃发梳辫外,还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衣大袍,强制推行满族的紧身长袍马褂。至此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从此灭绝,汉族成了没有自己传统服装的民族。
满人统治中原后,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少数的满人被多数的汉人同化。满人原本试图通过强迫汉人穿着满人服饰方法来同化汉人,但最后还是被汉人同化了。这主要是满人倒置了本末,只看表面,不重内容,只强迫汉人效仿满人服饰穿戴,却没有强迫汉人讲满语写满文。虽然说要求汉人改讲满语改写满文,要比改穿满服困难得多,但只要方法得当,也并非一件难事。康熙乾隆大帝虽然精明过人,可是和洋人相比,还是逊色了一大节,没有想出用 “考托福”那样的方法来掀起汉人的学满语热潮。
如果清朝满帝也举办“满语托福”考试,规定满语托福达到600分以上者才可以做官,那么用不了几十年汉人书生们的满语一定一个赛一个的流利,私塾也要开设“从小学满语” 的特别课程,满足望子成龙家长们的需要。如果清帝再搞个立法,规定效忠满人十年以上的汉人可以申请加入“满籍”(设定一个人数限制则效果更佳),那么当时申请入满籍的汉人估计绝不会比今天申请加入美籍的汉人更少,满籍汉人吃香的程度恐怕还要超过今天的美籍华人。因为美籍华人不过是在美国当个平民,而满籍汉人却可以当官作爷。假如当时清朝满帝们的头脑再精明一些,使出“满语托福”和“满族入籍”的招数,恐怕汉族早就同化为满族了,汉字也早就成为被人遗忘的化石文字,不至于再让今天的有志之士们为改造方块字而呕心沥血了。
不管怎么说,清朝满人成功地消灭了汉族服饰。等到辛亥革命汉人复辟后,汉人们开始为自己的服饰大伤脑筋:沿用满人的长袍马褂吧,汉人们不愿意;全民改穿西装吧,又有些不伦不类;复辟清朝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吧,已无人知道200多年前的汉式服装是什么式样。所以最后汉人不得不为自己重新设计一种服装,来摆脱没有民族服装的窘境。新的民族服装采用什么式样?思想先锋的革命党人和一般民众的想法并不相同。
革命党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装问题上也考虑采用西洋式的服装式样。辛亥革命时的革命党人多为留学日本的留日生,那时日本大学的学生一般都穿学生服,据说孙中山本人为了躲避清廷侦探的耳目,在日本时也常穿学生服化装为学生模样,因此革命党人对日本大学的学生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根据日本大学的学生服为原本,稍微改动了一下式样,就为大汉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装:中山装(有心者看一下鲁迅等人留学日本时的学生服照片,就可以明白中山装与学生服的相似程度)。中山装得到了革命党人的一片喝采,但普通民众的反映却是冷水一坛。当时中山装除了革命党人外,并没有在民间掀起一场中山装热。袁世凯北洋政府中的武官穿军装,文官穿西装,也没有采纳中山装作为正式官服。不过袁世凯当皇帝时,根据汉式传统服装设计了宽衣大袖的皇帝服和大臣服,但这些服装也和袁世凯的皇帝梦一样一现即逝。
普通民众的思想远比革命党人保守,在服装改革问题上也没有走激进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渐进的改良主义。民间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满服和外来西服的特点,设计出了多种款式的新式服装,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旗袍”。本来旗袍是指旗人(不论男女)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这种新式女装是在旧满式女旗袍的基础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紧身合体,并加大了服装外露程度,充分显露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时间穿新式旗袍成为新时代新女性的象征。到1930、194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革命党人提倡的中山装太为西化,没有什么东方的特点,外国人也没有把中山装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来理解。而旗袍则东方风味浓厚,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博得一个洋名 “CHINA DRESS”,旗袍所用的小布扣也被称为“CHINA BUTTON”。但大多数洋人并不知道所谓“CHINA DRESS”和“CHINA BUTTON”,与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主体民族汉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联系。
虽然中山装是一种脱离民众的长官钦定民族服装,并没有得到广大汉人的认可,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可是共产党上台后,情况为之大变。思想更为西化的共产党人开始半强制地推行中山装,各种款式的服装纷纷消失,中山装(亦称人民服)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人的标准服装。还有一些不明底细的外国人称中山装为毛服,因为中山装是毛泽东时代流行起来的服装。这次服装改革虽然没有采用“留发不留头”的暴力方式,但强制的气氛也相当浓厚。毛泽东时代西装代表资本主义,旗袍代表封建主义,谁敢冒被批斗之险穿西装或旗袍?尽管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喜欢中山装,但在强权的压力之下,中国人还是顺从地改穿了中山装。从中国历次的服饰大变更也可以看出,汉族是一个容易向强暴低头的民族。
毛泽东时代过去后,服装也得到解禁。虽然旗袍等1930、1940年代的流行服装没有起死回生,但西式男女装开始流行,以前半强制穿上的中山装又重新被送入服装博物馆。1950年代穿中山装代表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1990年代穿中山装却变成了思想守旧的老顽固象征,就连当年穿中山装闹革命的老干部们,也多半换穿了西装。现在中国除了一些特别偏僻的地方,已很少看到中山装的踪迹,也再见不到专门生产中山装的服装工厂了。看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中国汉人设计的民族服装中山装,始终没有得到广大汉人的认可。虽然说洋人把旗袍称为“CHINA DRESS”,但汉人们都明白旗袍不是汉人的传统服装,所以到现在为止汉人还是没有摆脱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窘境。
尽管传统的汉式服装在中国绝迹,却在东邻日本生根开花。日本在推古朝代,汉族服饰就逐步进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国大量派遣“遣唐使”后,日本更是积极引进唐朝汉式服饰,日本民间也大举流行所谓“唐风”服装,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汉式服饰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日本的“和服”倒更应该称为“汉式服装”,因为和服的历史比汉式服装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汉式服装的仿制品或翻版,完全继承传统汉装宽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征。女式和服采用宽大的腰带束住衣服,腰带要在背后打个结,打结的花样多种多样,有的看上去像个小包袱,以至于有人认为日本女人在和服后面背个小包。日本人对和服有特殊的钟爱,虽然一般日本人平时都穿西式洋服,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很多日本人还是要穿和服。如果有人看过1993年日本皇太子成婚时的身穿和服“御照”,就可以缅怀一下中国古代汉族王朝宽衣大袖官服的感觉。
但现在汉人已无法讨还自己发明创造的汉式服装的发明权,世界上已把和服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洋人也按照日文发音把“和服”成为“KIMONO”。真正汉人发明创造的宽衣大袖服装被称为“和服”,而和汉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旗袍倒被称为“CHINA DRESS”,这也是历史对汉人的捉弄吧。
不仅外国人不知道“和服”是“汉服”的翻版,一般日本人也不知道,以为和服是日本人独创的民族服装。有一次我和一个日本人谈起和服是仿照古代中国服装的式样,那位老兄把脑袋摇的象榔鼓一样说:“不对,不对,你们中国古代的服装用衣扣,CHINA BUTTON,还有衣领,和服不用衣扣,也没有衣领,和服和你们中国的古代服装完全是两回事”。一般日本人心目中的古代中国人形象都是长袍马褂、梳个长辫子的满清人打扮,不知道中国人这身打扮是外族的刀口下强行穿上身的。
现在世界各国都以穿西装为主,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穿基于西式洋服的各种款式服装,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汉人即使在春节这样的纯粹汉人节日时,也找不出合适的民族服装,只好用穿新衣服的方式来滥竽充数。尽管汉人总是自豪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可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亦是让人难于置信。不过好在汉人的自慰精神旺强,很少有汉人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感到难过或羞愧:“没有就没有吧,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又怎么样?”
藏族服饰! 羌族! 身高2.21米...
145x200 14k jpg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不少情况下显得比较尴尬。比如1964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再比如1987 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甚至不少中国人有这样的印象: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象征。
其实汉族并非自古以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相反汉族古时的民族服装还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基本定型,这就是宽衣肥袖的汉式服装。宽大的衣袖是汉式服装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东西就不会掉出来,和西装的衣袋相比,汉式服装的衣袖可以放更多的东西。
古时有个著名的孝子(名字一时想不起来),是个穷书生,到一个财主家做客时,财主请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备就偷了几个橘子藏在衣袖里。可是他临走前向财主作揖告别时,忘了衣袖里面还有偷藏的橘子,没有用手捏紧袖口,结果一作揖橘子就滚落出来。旁人都嘲笑他偷橘子,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词地说:“我家老母从来还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独享美味,所以想拿几个回去让老母尝尝。”旁人听后立即由嘲笑转为肃然起敬,盛赞该书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为人们孝行的美谈。可惜今人不象古人那样孝顺了,现在如果有人偷了橘子后以同样的借口解释,不会被人们当作“孝子”来赞叹,而是当作 “笑子”来嘲笑。
汉族服装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不用衣扣。但由于没有衣扣,所以必须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才不至于敞胸露怀。当时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阶层穿“短衫”,上身穿的叫“ 衣”,下身穿的叫“裳”。现代汉语中仍有“衣裳”一词,但口语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称“裤子”。对于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一般则穿“长衫”,即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袍服。从汉代起袍服被用于朝服,此后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宽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汉族服装作为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宽衣大袖的服装也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文明的一种象征。
宽衣大袖的汉族服装,也反映了汉族对生活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安祥生活,不喜欢搞激烈冒险的活动。宽衣大袖的服装,对于观月赏花、吟诗作画、抚琴下棋的悠闲生活是再合适不过,但穿这样的服装搞骑马打猎等激烈活动就非常不便了。自古以来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窄袖紧身的服装,以适应他们喜欢骑射冒险的生活方式。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想推行窄袖紧身“胡服”,但由于传统势力太大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曾风行过一时,但并没有对传统的汉族服饰造成很大影响。
宽衣大袖的汉族传统服装到了清代时突然绝迹。这倒不是汉人主动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服装,而是在屠刀下被迫改饰易服。满族入主中原后,开始推行强制性的剃发易服运动。汉族男性传统上一直是把头发盘在头顶上梳作一个发髻,用发簪来固定。杜诗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意思是说每天因为发愁而搔扫抓发白的头发,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到了卡不住发簪的地步。满族人入关后,除了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方式强迫汉族男性按照满人的习俗剃发梳辫外,还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衣大袍,强制推行满族的紧身长袍马褂。至此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从此灭绝,汉族成了没有自己传统服装的民族。
满人统治中原后,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少数的满人被多数的汉人同化。满人原本试图通过强迫汉人穿着满人服饰方法来同化汉人,但最后还是被汉人同化了。这主要是满人倒置了本末,只看表面,不重内容,只强迫汉人效仿满人服饰穿戴,却没有强迫汉人讲满语写满文。虽然说要求汉人改讲满语改写满文,要比改穿满服困难得多,但只要方法得当,也并非一件难事。康熙乾隆大帝虽然精明过人,可是和洋人相比,还是逊色了一大节,没有想出用 “考托福”那样的方法来掀起汉人的学满语热潮。
如果清朝满帝也举办“满语托福”考试,规定满语托福达到600分以上者才可以做官,那么用不了几十年汉人书生们的满语一定一个赛一个的流利,私塾也要开设“从小学满语” 的特别课程,满足望子成龙家长们的需要。如果清帝再搞个立法,规定效忠满人十年以上的汉人可以申请加入“满籍”(设定一个人数限制则效果更佳),那么当时申请入满籍的汉人估计绝不会比今天申请加入美籍的汉人更少,满籍汉人吃香的程度恐怕还要超过今天的美籍华人。因为美籍华人不过是在美国当个平民,而满籍汉人却可以当官作爷。假如当时清朝满帝们的头脑再精明一些,使出“满语托福”和“满族入籍”的招数,恐怕汉族早就同化为满族了,汉字也早就成为被人遗忘的化石文字,不至于再让今天的有志之士们为改造方块字而呕心沥血了。
不管怎么说,清朝满人成功地消灭了汉族服饰。等到辛亥革命汉人复辟后,汉人们开始为自己的服饰大伤脑筋:沿用满人的长袍马褂吧,汉人们不愿意;全民改穿西装吧,又有些不伦不类;复辟清朝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吧,已无人知道200多年前的汉式服装是什么式样。所以最后汉人不得不为自己重新设计一种服装,来摆脱没有民族服装的窘境。新的民族服装采用什么式样?思想先锋的革命党人和一般民众的想法并不相同。
革命党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装问题上也考虑采用西洋式的服装式样。辛亥革命时的革命党人多为留学日本的留日生,那时日本大学的学生一般都穿学生服,据说孙中山本人为了躲避清廷侦探的耳目,在日本时也常穿学生服化装为学生模样,因此革命党人对日本大学的学生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根据日本大学的学生服为原本,稍微改动了一下式样,就为大汉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装:中山装(有心者看一下鲁迅等人留学日本时的学生服照片,就可以明白中山装与学生服的相似程度)。中山装得到了革命党人的一片喝采,但普通民众的反映却是冷水一坛。当时中山装除了革命党人外,并没有在民间掀起一场中山装热。袁世凯北洋政府中的武官穿军装,文官穿西装,也没有采纳中山装作为正式官服。不过袁世凯当皇帝时,根据汉式传统服装设计了宽衣大袖的皇帝服和大臣服,但这些服装也和袁世凯的皇帝梦一样一现即逝。
普通民众的思想远比革命党人保守,在服装改革问题上也没有走激进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渐进的改良主义。民间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满服和外来西服的特点,设计出了多种款式的新式服装,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旗袍”。本来旗袍是指旗人(不论男女)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这种新式女装是在旧满式女旗袍的基础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紧身合体,并加大了服装外露程度,充分显露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时间穿新式旗袍成为新时代新女性的象征。到1930、194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革命党人提倡的中山装太为西化,没有什么东方的特点,外国人也没有把中山装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来理解。而旗袍则东方风味浓厚,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博得一个洋名 “CHINA DRESS”,旗袍所用的小布扣也被称为“CHINA BUTTON”。但大多数洋人并不知道所谓“CHINA DRESS”和“CHINA BUTTON”,与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主体民族汉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联系。
虽然中山装是一种脱离民众的长官钦定民族服装,并没有得到广大汉人的认可,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可是共产党上台后,情况为之大变。思想更为西化的共产党人开始半强制地推行中山装,各种款式的服装纷纷消失,中山装(亦称人民服)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人的标准服装。还有一些不明底细的外国人称中山装为毛服,因为中山装是毛泽东时代流行起来的服装。这次服装改革虽然没有采用“留发不留头”的暴力方式,但强制的气氛也相当浓厚。毛泽东时代西装代表资本主义,旗袍代表封建主义,谁敢冒被批斗之险穿西装或旗袍?尽管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喜欢中山装,但在强权的压力之下,中国人还是顺从地改穿了中山装。从中国历次的服饰大变更也可以看出,汉族是一个容易向强暴低头的民族。
毛泽东时代过去后,服装也得到解禁。虽然旗袍等1930、1940年代的流行服装没有起死回生,但西式男女装开始流行,以前半强制穿上的中山装又重新被送入服装博物馆。1950年代穿中山装代表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1990年代穿中山装却变成了思想守旧的老顽固象征,就连当年穿中山装闹革命的老干部们,也多半换穿了西装。现在中国除了一些特别偏僻的地方,已很少看到中山装的踪迹,也再见不到专门生产中山装的服装工厂了。看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中国汉人设计的民族服装中山装,始终没有得到广大汉人的认可。虽然说洋人把旗袍称为“CHINA DRESS”,但汉人们都明白旗袍不是汉人的传统服装,所以到现在为止汉人还是没有摆脱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窘境。
尽管传统的汉式服装在中国绝迹,却在东邻日本生根开花。日本在推古朝代,汉族服饰就逐步进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国大量派遣“遣唐使”后,日本更是积极引进唐朝汉式服饰,日本民间也大举流行所谓“唐风”服装,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汉式服饰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日本的“和服”倒更应该称为“汉式服装”,因为和服的历史比汉式服装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汉式服装的仿制品或翻版,完全继承传统汉装宽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征。女式和服采用宽大的腰带束住衣服,腰带要在背后打个结,打结的花样多种多样,有的看上去像个小包袱,以至于有人认为日本女人在和服后面背个小包。日本人对和服有特殊的钟爱,虽然一般日本人平时都穿西式洋服,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很多日本人还是要穿和服。如果有人看过1993年日本皇太子成婚时的身穿和服“御照”,就可以缅怀一下中国古代汉族王朝宽衣大袖官服的感觉。
但现在汉人已无法讨还自己发明创造的汉式服装的发明权,世界上已把和服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洋人也按照日文发音把“和服”成为“KIMONO”。真正汉人发明创造的宽衣大袖服装被称为“和服”,而和汉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旗袍倒被称为“CHINA DRESS”,这也是历史对汉人的捉弄吧。
不仅外国人不知道“和服”是“汉服”的翻版,一般日本人也不知道,以为和服是日本人独创的民族服装。有一次我和一个日本人谈起和服是仿照古代中国服装的式样,那位老兄把脑袋摇的象榔鼓一样说:“不对,不对,你们中国古代的服装用衣扣,CHINA BUTTON,还有衣领,和服不用衣扣,也没有衣领,和服和你们中国的古代服装完全是两回事”。一般日本人心目中的古代中国人形象都是长袍马褂、梳个长辫子的满清人打扮,不知道中国人这身打扮是外族的刀口下强行穿上身的。
现在世界各国都以穿西装为主,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穿基于西式洋服的各种款式服装,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汉人即使在春节这样的纯粹汉人节日时,也找不出合适的民族服装,只好用穿新衣服的方式来滥竽充数。尽管汉人总是自豪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可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亦是让人难于置信。不过好在汉人的自慰精神旺强,很少有汉人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感到难过或羞愧:“没有就没有吧,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又怎么样?”
藏族服饰 --上象.com
500x498 42k jpg
西藏藏族服饰 - 漂流书
247x356 12k jpg
安多藏族服饰[组图]-搜狐旅...
247x344 12k jpg
安多藏族服饰[组图]-搜狐旅...
200x246 28k jpg
藏族服饰文化
300x260 92k jpg
姚焕瑜-藏族服饰-ccnpic
92x120 4k jpg
藏族服饰
92x120 4k jpg
藏族服饰
110x120 2k jpg
...最新图片 藏族服饰 西藏彩虹...
150x149 6k jpg
西藏藏族服饰
410x312 40k jpg
藏族服饰史 - 西藏图书 - 西...
472x500 78k jpg
107378-藏族服饰2-ccnpic
500x417 66k jpg
107378-藏族服饰1-ccnpic
600x597 88k jpg
西藏藏族服饰(精)-168图书比...
376x500 58k jpg
107378-藏族服饰8-ccnpic
相关新闻图片1张
2004-6-29 17:22 社会 人民网甘肃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一手长一手短
很漂亮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2%D8%D7%E5&t=3
很沉
56个民族的服装在款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款式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汉族的服装款式丰富,传统的汉服有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特点,不同朝代和款式在裙摆、领口、袖口等细节处有变化。满族的旗装,一般为直筒式的长袍,窄袖,衣服外常加坎肩,旗袍便是由旗装改良而来。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袍身宽大,长袖高领,腰间束带,...
少数民族所穿戴的服饰
15、僳僳族 僳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民族服装。各地服饰大同小异。根据服饰的颜色分为黑僳僳、白僳僳、花僳僳。聚居在怒江一带的白、黑僳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的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
维吾尔族的民族服装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特色?
10. 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轻妇女偏爱鲜艳的颜色,而老年妇女则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的扣袢和绣花都十分讲究。11. 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维吾尔族的服饰在细节和装饰上展现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
56个民族服饰特点
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被当地群众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征。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
知道哪些民族服饰特点请你查一查并写下来
民族服饰特点如下:1、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2、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
五十六个民族,他们的民族服装都有那些特点呢?
壮族服饰: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在比较偏僻的壮族山区,服饰仍保存本民族的特色。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有的还以布帕缠头。女子服饰则别具一格,因地区不同而式样各异。壮族妇女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的上衣,下身穿绣花滚边宽脚的裤子或青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有的头上还缠着各式...
56个民族的服装各自有着怎样的色彩搭配?
蒙古族服饰色彩鲜明,白色象征纯洁,蓝色代表永恒的蓝天,红色是活力的象征,常以这些颜色为主色调搭配皮毛装饰。维吾尔族服饰色彩绚丽,爱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红与绿、蓝与黄等,图案丰富的艾德莱斯绸就是典型代表,其色彩鲜艳且富有民族特色。朝鲜族传统服饰多以白色为底色,象征纯洁、善良,配以彩色的衣...
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4、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的特点是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5、土家族 土家族服饰的特点就是男子过去穿琵琶...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传统服装都包含哪些特色元素呢?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艾得莱斯绸服饰,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艾得莱斯绸面料,色彩绚丽,多为红、黄、蓝等鲜明的色彩交织,图案多为几何纹、花卉纹等。回族的传统服装中,男子多戴白色的圆帽,这是其服饰特色元素之一;女子的盖头也是重要特色,不同颜色的盖头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他民族也各自有着充满魅力的传统...
全国52个民族,各穿什么衣服
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