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3
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

古代20岁称谓是弱冠、古代30岁称谓是而立、古代40岁称谓是不惑、古代50岁称谓是艾、古代60岁称谓是花甲、古代70岁称谓是古稀、古代80岁称谓是杖朝、古代90岁称谓是鲐背。【摘要】
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提问】
亲亲正在为您书写过程[开心]【回答】
古代20岁称谓是弱冠、古代30岁称谓是而立、古代40岁称谓是不惑、古代50岁称谓是艾、古代60岁称谓是花甲、古代70岁称谓是古稀、古代80岁称谓是杖朝、古代90岁称谓是鲐背。【回答】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回答】

20岁:加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岁:鲐背

扩展资料: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

《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扩展资料:

1、赤子:初生的婴儿。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分别为:

1、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

2、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

3、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4、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100岁称期颐或人瑞;

5、花甲重开称为120岁;古稀双庆称为140岁。

扩展资料

男子20岁岁加冠仪式如下:

1、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2、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3、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4、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之年、

百度百科—耄耋之年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很多,常用的列举如下:

20岁: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30岁: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40岁:不惑。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50岁: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60岁:花甲(耳顺)。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70岁: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80~90岁: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扩展资料:

古人年龄称谓来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的别称分别如下:

1、20岁有三个别称,分别是“加冠”、“弱冠”和“结发”。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所以叫用“加冠”代表20岁,但是20岁虽然已经成年,但是身体还未达到最健壮的状态,所以20岁也叫做“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表示成年,所以“结发”也是20岁的一种称谓。

2、30岁的别称有两个,一个是“而立”,也可叫作“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其中“立”是“立身、立志”之意)。 

另一个别称是“始室”,出自《礼记·内则》的“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成立了家室,应该开始建业了。 

3、40岁的别称是“不惑”,也叫做“不惑之年”,出自于孔子《论语·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其中“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4、50岁也有四个别称,分别是“艾”“半百”“知命”和“知命之年”。

艾:古称50岁的人为“艾”。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所以用“艾”来称年老的;百岁的一半是50岁,所以用“半百”来称呼50岁,“知命”是“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5、60岁的别称是“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的“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6、70岁的称谓有“从心之年”、“古稀”、“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出自于孔子《论语·为政》的“七十而从心所欲”,“古稀”出自于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7、八九十岁的别称是“朝枚之年”、“耄[mao]耋[die]之年”,《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5、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6、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7、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8、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9、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求古代对10、20、30、40、50、60、70、80、90岁的别称
10岁:黄口;20(女)岁:桃李年华\/20(男)弱冠。30岁:半老徐娘;30(男)而立之年。40(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杖朝之年;90鲐背之年;100...

古代常用称谓代替年龄,请写出下列年龄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从童年,到20岁,30岁——百岁,各年龄段是什么之年
儿童十岁:外傅之年。女子15岁:及笄之年。男子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之年。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八九十岁: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百岁:期颐之年。

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
30岁被称为“而立”,这个词语出自《论语·为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他15岁时立志学习,30岁时有了一定的成就和地位。因此,30岁被称为“而立”,意味着一个人在这个年龄应该有一定的事业和家庭。40岁被称为“不惑”,这个词语出自《论语·为政》。孔子说:“...

中国人的年龄代称分别是什么?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10岁以下――黄口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5(女)——及笄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

古代年龄有专门的代称:二十,三十,四十,六十,七十岁的人分别叫\/?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子长到十七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起来,笄就是簪子。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就要行冠礼,自此以后外出要戴冠或头巾。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三十而立)指人到三十岁应立身处世了。不惑之年:指四十岁。(四十不惑)指人到四十岁...

古人把二十岁称为?
而立——30岁,不惑——40岁,豆蔻——13岁(形容女孩子),弱冠——20岁(形容男子),古稀——70岁。解析如下:1、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2、豆蔻,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

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是比较雅致而且有一定的意蕴的比如:20加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八九十称耄耋。

在古代2O岁、3O岁、40岁、50岁、60岁、7O岁、的年龄称谓是什么?_百度...
古代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的年龄称谓分别是:弱冠、而立、不惑、艾、花甲、古稀。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

0至100岁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4、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5、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6、50岁——年逾半百、;60岁——花甲、平头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