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楚墓概况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郭庄楚墓,位于中国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主要发现于2005年。该墓地包含两座墓址,其中主墓位于南侧,为大型的积石积沙墓。河南省考古人员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于2006年7月发掘完毕。郭庄楚墓的时代估计为战国早期,墓主可能为楚国分封在蔡国的高级贵族。墓葬规制方面,郭庄楚墓共两座,分别编号为M1和M2,南北并列,墓向朝东,墓葬形制呈土圹“甲”字形,墓上由夯筑封冢。主墓M1为大型积石积沙墓,地面残存封土厚2米。墓室口部东西长15米,南北宽17米,深约18米,墓壁接近垂直,在四角各有一条阶梯状的通道。墓室上部填7米左右厚的夯土,下部填厚度超过10米的纯净细沙。在椁顶积沙中埋置有两具木箱室,墓道呈喇叭形,宽8至10米,长30余米。
众多文物中,最大的是圆形盖印鼎,其口径达80厘米,在已出土的楚国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的镬鼎;另外两件四龙耳铜鉴口径67厘米,形体也较大。M2墓位于北部,也是一座大型土坑墓,形状与M1相似。出土文物椁室为巨大的工字形,两重,均朽成灰痕。外椁长12米、宽7.5米、高3.2米。椁室分为前后室,前室地板上平摆一层青铜礼乐器,后室为棺木摆放区,椁内周边为青铜车马杂器和兵器区。
从发掘的结果看,墓葬核心区保存的随葬品较多,而已经遭到盗毁的东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显然是被盗墓贼偷走了。盗墓者千方百计去盗,现代盗墓还使用了很多新技术,但仍旧出土了1000余件珍贵的文物,可见它的防盗还是很成功的。
古人“视死如生”,希望死后过着生前的日子,郭庄楚墓一号墓随葬有青铜礼器、乐器、酒器、兵器、车马器、洗浴器等,贵族奢华的生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随葬器物上展露无遗,也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工艺水平。
乐器区出土的有编钟、瑟、编磬等,炊器区和食器区出土有多种鼎,可使墓主人在阴间也享受“金石之乐、钟鸣鼎食”。 “食有肉”,自然应该“出有车”,郭庄楚墓一号墓里,也发现了车轴头等车马器。郭庄楚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升鼎,颇引人注目。在春秋战国时期,鼎是最重要的礼器,有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最多用两鼎。只有楚国是用升鼎来显示身份地位高低的。
郭庄楚墓一号墓中,只发现了4个升鼎和一个鼎腿(算做5个升鼎),但从5个鼎摆放的位置来看,中间存在着空当,人们推测墓中原来曾有7件升鼎,有两件已被盗墓贼盗走。“之后有更多的研究发现证明,它一定是七鼎墓。”马俊才说。
郭庄楚墓一号墓还出土了直径达80厘米的大圆鼎,在目前我国出土的楚国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位于安徽寿县)镬鼎。郭庄楚墓的多种鼎器,价值一点不逊色于之前出土的。“修复后,都是瑰宝。”马俊才说。一般中小型贵族墓应有“九钟八瑟十三磬”,郭庄楚墓一号墓是大型贵族墓,编钟数应该更多。“编钟最少有13个,或者26个,或更多。曾侯乙墓编钟是64个,是最多的。”马俊才认为。但它经18次被盗,13个磬都在,钟只剩了3件甬钟。还有两个铜铃和一件只剩漆痕的瑟。3个甬钟都铸有铭文,对它们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郭庄楚墓还出土了两件四耳圆鉴,装饰豪华,有蟠螭纹和细小的蟠虺纹。鉴在古代是一种水器,主要是洗澡放水的地方。它还有充当镜子的作用。四耳一般是位阶比较高的人才能用,凸显了墓主人身份的尊贵。至于那两件高度超过1米的龙耳虎座大方壶,在国内仅发现过两对,是十分罕见的国宝级青铜重器。青铜提梁上的花纹清晰可辨,仿佛刚刚铸造完成。
据文物专家公开发表过的意见:“郭庄楚墓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器鼎、鉴、壶等物,在使用陶铸法的基础上,开始有失蜡法精密铸造的成分了。内容不再狰狞,开始向写实的方向发展,器物更有艺术美和动感。”
从墓葬防盗技术方面看,战国之前,墓葬大都是平冢,不封土,从地面上看不出来,不用防盗。战国以后,开始出现大量的封土起冢墓。从这个意义上说,墓葬防盗技术是从战国时期兴起的,这也成为了判断郭庄古墓年代的一个参考依据。当然,要找到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仅凭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在众多的陪葬品中,考古工作者们开始了艰难的探寻。在墓坑的东壁边,散放着三枚甬钟,能使用甬钟的是级别非常高的贵族。在墓坑中部的北侧靠椁板的地方,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制作非常精美的升鼎,根据升鼎摆放的位置分析,可以摆放7只升鼎。鼎是级别高低的标志性器物,七鼎是诸侯级的规格。
郭庄古墓东边三公里处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国故城。曾作为蔡国国都达500年之久。蔡国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蔡国早在春秋中期就已经灭亡,而从古墓的防盗技术来看,应该是战国早期的墓葬,那时这里早已经成为楚国的疆域。
通过当地文物机构和省文物管理所队员的共同努力,经对郭庄楚墓周围土地进行勘察和钻探,他们发现郭庄楚墓所在地属楚国占领上蔡后,以上蔡作为重镇的一个大型楚国贵族墓地。这个墓地面积有28平方公里,东西宽4公里,南北长7公里。在这么大规模的墓地里,蕴藏着相当多的墓葬,以楚墓为主,部分是汉代墓葬。其中楚墓排列比较密集。郭庄一、二号楚墓属战国时期墓葬,位于这个墓地的西部边沿。
众多文物中,最大的是圆形盖印鼎,其口径达80厘米,在已出土的楚国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的镬鼎;另外两件四龙耳铜鉴口径67厘米,形体也较大。M2墓位于北部,也是一座大型土坑墓,形状与M1相似。出土文物椁室为巨大的工字形,两重,均朽成灰痕。外椁长12米、宽7.5米、高3.2米。椁室分为前后室,前室地板上平摆一层青铜礼乐器,后室为棺木摆放区,椁内周边为青铜车马杂器和兵器区。
从发掘的结果看,墓葬核心区保存的随葬品较多,而已经遭到盗毁的东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显然是被盗墓贼偷走了。盗墓者千方百计去盗,现代盗墓还使用了很多新技术,但仍旧出土了1000余件珍贵的文物,可见它的防盗还是很成功的。
古人“视死如生”,希望死后过着生前的日子,郭庄楚墓一号墓随葬有青铜礼器、乐器、酒器、兵器、车马器、洗浴器等,贵族奢华的生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随葬器物上展露无遗,也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工艺水平。
乐器区出土的有编钟、瑟、编磬等,炊器区和食器区出土有多种鼎,可使墓主人在阴间也享受“金石之乐、钟鸣鼎食”。 “食有肉”,自然应该“出有车”,郭庄楚墓一号墓里,也发现了车轴头等车马器。郭庄楚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升鼎,颇引人注目。在春秋战国时期,鼎是最重要的礼器,有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最多用两鼎。只有楚国是用升鼎来显示身份地位高低的。
郭庄楚墓一号墓中,只发现了4个升鼎和一个鼎腿(算做5个升鼎),但从5个鼎摆放的位置来看,中间存在着空当,人们推测墓中原来曾有7件升鼎,有两件已被盗墓贼盗走。“之后有更多的研究发现证明,它一定是七鼎墓。”马俊才说。
郭庄楚墓一号墓还出土了直径达80厘米的大圆鼎,在目前我国出土的楚国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位于安徽寿县)镬鼎。郭庄楚墓的多种鼎器,价值一点不逊色于之前出土的。“修复后,都是瑰宝。”马俊才说。一般中小型贵族墓应有“九钟八瑟十三磬”,郭庄楚墓一号墓是大型贵族墓,编钟数应该更多。“编钟最少有13个,或者26个,或更多。曾侯乙墓编钟是64个,是最多的。”马俊才认为。但它经18次被盗,13个磬都在,钟只剩了3件甬钟。还有两个铜铃和一件只剩漆痕的瑟。3个甬钟都铸有铭文,对它们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郭庄楚墓还出土了两件四耳圆鉴,装饰豪华,有蟠螭纹和细小的蟠虺纹。鉴在古代是一种水器,主要是洗澡放水的地方。它还有充当镜子的作用。四耳一般是位阶比较高的人才能用,凸显了墓主人身份的尊贵。至于那两件高度超过1米的龙耳虎座大方壶,在国内仅发现过两对,是十分罕见的国宝级青铜重器。青铜提梁上的花纹清晰可辨,仿佛刚刚铸造完成。
据文物专家公开发表过的意见:“郭庄楚墓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器鼎、鉴、壶等物,在使用陶铸法的基础上,开始有失蜡法精密铸造的成分了。内容不再狰狞,开始向写实的方向发展,器物更有艺术美和动感。”
从墓葬防盗技术方面看,战国之前,墓葬大都是平冢,不封土,从地面上看不出来,不用防盗。战国以后,开始出现大量的封土起冢墓。从这个意义上说,墓葬防盗技术是从战国时期兴起的,这也成为了判断郭庄古墓年代的一个参考依据。当然,要找到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仅凭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在众多的陪葬品中,考古工作者们开始了艰难的探寻。在墓坑的东壁边,散放着三枚甬钟,能使用甬钟的是级别非常高的贵族。在墓坑中部的北侧靠椁板的地方,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制作非常精美的升鼎,根据升鼎摆放的位置分析,可以摆放7只升鼎。鼎是级别高低的标志性器物,七鼎是诸侯级的规格。
郭庄古墓东边三公里处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国故城。曾作为蔡国国都达500年之久。蔡国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蔡国早在春秋中期就已经灭亡,而从古墓的防盗技术来看,应该是战国早期的墓葬,那时这里早已经成为楚国的疆域。
通过当地文物机构和省文物管理所队员的共同努力,经对郭庄楚墓周围土地进行勘察和钻探,他们发现郭庄楚墓所在地属楚国占领上蔡后,以上蔡作为重镇的一个大型楚国贵族墓地。这个墓地面积有28平方公里,东西宽4公里,南北长7公里。在这么大规模的墓地里,蕴藏着相当多的墓葬,以楚墓为主,部分是汉代墓葬。其中楚墓排列比较密集。郭庄一、二号楚墓属战国时期墓葬,位于这个墓地的西部边沿。
反盗墓的十大毒招
椁内外大都积石、积沙、积炭。积石一般置放在墓圹的四周或四角,但郭庄楚墓的积石防盗设计最佳。考古人员在葛庄楚墓积沙层 *** 发现了积石1000余块,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大致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