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东北王张作霖手下猛将如云,特别是在他重用士官派和陆大派军官之后,奉军的势力更是突飞猛进。姜登选和奉军素有小诸葛之称的杨宇霆,是士官学校的校友。他经杨宇霆介绍加入了奉军,很快成了士官派的骨干,位居奉军五虎将之列。
姜登选为人随和,比较顾大局,但是,他却和性格刚烈的奉军五虎之一的郭松龄有矛盾。正是因为姜登选和郭松龄之间的矛盾,导致姜登选最后惨死于郭松龄的枪口之下。
这件事,我们还要从姜登选加入奉军开始讲起。
姜登选刚刚加入奉军的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战败。张作霖及其司令部退至滦县车站。姜登选及时赶到,亲率工兵沿着滦河堤岸修筑了防御阵地,迫使追击的军队不敢贸然发动攻击,这才让张作霖率率军从容撤退。姜登选自此受到张作霖的赏识,被任命为了奉军训练总监、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统监。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姜登选被任命为了镇威军第一军军长。张作霖听取了姜登选的建议,从热河和山海关两路并进。姜登选奉命和张学良的第三军组成了一三联军司令部,负责山海关一线的作战任务。
战斗打响之后,郭松龄率第三军进攻山海关正面,第一军副军长韩麟春则率部进攻九门口方向。韩麟春利用山间地形,采用分进合击的策略,躲开了敌军的火力封锁,很快拿下了九门口。而山海关正面,因为地势平坦开阔,更利于防守。郭松龄部遭受了重大损失,还是未能攻下。
郭松龄作战,英勇而寡谋,主要靠硬拼硬打。面对不利的局面,他没有去分析受挫的原因,制定更有利于奉军战法,反而是督兵强攻。张学良看到将士大批阵亡,心都在流血,直劝郭松龄,不能再干了,我们不能赌气呀。
可是,郭松龄已经杀红了眼,根本不听。他仪仗背后有张学良撑腰,竟然未经联军司令部批准,便将韩麟春下辖三个团的预备队全给调走了。当时,韩麟春虽然已经攻下了九门口,可是还有旁边的石门寨需要攻占。没有了预备队,韩麟春陷入了被动。
还好,天赐良机,直军的一架飞机突然坠落。靠前指挥的姜登选抓住战机,以抢夺飞机领赏为由,鼓舞军队士气。因为奉军早有规定,缴获一架敌机,赏金十万元。姜登选将所有能抽调的军队分成几批,攻下一个阵地,换一批,让进攻部队也得到了必要的休整。最终,姜登选使用循环战术,加上鼓舞士气,攻下了石门寨。
石门寨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即可以威慑关内的秦皇岛,还可以切断山海关直军的后路。吴佩孚得知石门寨失守,迅速调集预备队,准备反攻石门寨。而吴佩孚的参谋长张方天,则希望冯玉祥迅速进兵热河,以减轻山海关的压力。结果,著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真的临阵倒戈了。冯大将军回师北京,联合张作霖,开始了反直大业。
奉军得到冯玉祥倒戈的消息之后,知道直军少了一名强力后援,已经后劲不足。而山海关的正面战场,在郭松龄的指挥下,也一直没有进展。联合司令部经过商议,决定从一、三军中挤出一些部队,由郭松龄率领,从石门寨直取秦皇岛,切断山海关守军的退路。
之所以这么决定,原本是姜登选考虑到少帅的面子,把垂手可得的功劳让给了郭松龄。张学良心知肚明,再加上姜登选的防线已经过长,兵力不足,所以,考虑尽量从山海关多抽部队。为了不让直军觉察,张学良下令加强了对山海关的炮击。
郭松龄得到任务,也非常高兴,很快赶到了石门寨。姜登选将功劳让了出来,无意中就对郭松龄说了一句:“这样使你也好露脸,大家可以立功。”其中有邀功的成分,但更多是示好的成分。可就是这句话惹怒了郭松龄,甩下一句:“我从来不沾人家的光。”然后,自顾自又回山海关去了,还把抽调出来的部队也带走了。
郭松龄一走,石门寨兵力空虚,差点被直军乘虚而入。还好姜登选应变得力,又从防线的其他地方急调兵力增援,才稳住了局面。姜登选爱哼哼京剧,想到郭松龄的负气出走造成如此危局,就来了一句:“该当何罪。”
姜登选也就是戏谑的哼唱了一句,结果,这话传到郭松龄耳中,就认为姜登选这是要送他上军事法庭,依法严办。自此,郭松龄和姜登选、韩麟春之间,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不过,碍于张学良的面子,姜登选在少帅面前并没有多说什么,而韩麟春却跟张学良抱怨了几句。姜登选见状,怕张学良难看,赶帮劝住了韩麟春。
好了,郭松龄没有按计划进兵,冯玉祥倒是先进了京城,把大总统曹锟幽禁了起来。然后,又拥立了黄郛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务。
消息传到山海关,守关的奉军开始混乱,郭松龄则趁乱拿下了山海关,并且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抵达了秦皇岛。而负责热河方向的李景林和张宗昌部,在冯玉祥撤退后,也已经插到了山海关背后的滦县。奉军之后大举南下,成功打赢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仗打胜了,该论功行赏了。很明显,姜登选的功劳很大。当然,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等人功劳也都很大。
原本,姜登选的脾气相对比较平和,而且比较善于和地方搞好关系,江苏督办的职务让姜登选去最适合。而郭松龄也在觊觎这一职务。可是,最终张作霖让傲慢自大,目中无人的杨宇霆接掌了江苏。
郭松龄见江苏没了,就又惦记上了安徽。可是,张作霖又让姜登选就任了安徽督办。而李景林则自己强占了直隶,张宗昌跑去掌控了山东。
杨宇霆抢了江苏,姜登选得了安徽,郭松龄最中意的两个地方都被抢了,他对杨、姜二人的仇恨进一步加深。
而实际上,老帅其实并没有亏待郭松龄。
张作霖将东北军的大部分兵力都交给了张学良,包括几乎所有的精锐。而张学良又是个甩手掌柜,这等于郭松龄实际掌控了东北军的绝大部分,除了老帅和少帅,谁还能比他大。这从郭松龄起兵反奉,也可以看出来,搞的老帅突然无兵可用,都要炸了大帅府逃跑了。
而老帅之所以这么做,也有自己的考虑。毕竟郭松龄是由张学良竭力推荐,并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张作霖看来,以后自己的一切都是张学良的,而张学良自然不会亏待跟自己穿一条裤子的郭松龄。老帅不希望拆散两人,并由少帅在继任之后,来施恩给郭松龄,以便让郭松龄死心塌地替少帅卖命。
如果郭松龄明白的话,就不应该闹了。当时张学良也曾对郭松龄说,忍耐一下,以后都是我们两个的,不要急于一时。可是郭松龄就是不听。
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有观念的差别。张作霖的思想还比较守旧,而郭松龄更倾向于南方的孙氏。虽然张学良思想进步,认同郭松龄的很多看法,可是郭松龄却已经等不及了。这也是他起兵反奉的一个原因。
同时,郭松龄是陆大派的代表人物,而杨宇霆则是士官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两派同属新派,一起跟旧派斗争,但是,两派之间也存在矛盾。郭松龄早就看不惯杨宇霆,而杨宇霆支持姜登选、韩麟春,也非常看不惯郭松龄。
因此,郭松龄得知了杨宇霆就任江苏督办,立刻就将自己驻扎江苏的一个旅招呼都不打,就给撤走了。而杨宇霆又得罪了江苏的地方军阀,很快也被赶出了江苏。
不提杨宇霆,再看张作霖。他识人无数,并不信任结盟的冯玉祥。于是,在大局已定之后,老帅命令整编后的第一军团李景林部,第三军团张学良部,实际上是郭松龄部,联合攻打冯玉祥。这导致了早已对老帅有所不满的郭松龄和李景林(因为直隶督办的任命问题跟老帅闹了矛盾)的反对。
最终,郭松龄联合冯玉祥,说服了李景林,发动了反奉大战。
姜登选的惨死也就很简单了。时任第四军团军团长的姜登选,从安徽乘车返回奉天。经过滦州车站时,郭松龄派人对姜登选说因病不能亲自来请,希望能够和姜登选会晤一下。姜登选正好也想劝说一下郭松龄,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实际上,郭松龄在召开完反奉的滦州会议之后,早已经出发北上,不在城中。而不明真相的姜登选,还一心想见到郭松龄,结果,在路上被郭松龄的卫士开枪打死。
有传闻说,郭松龄将姜登选活着给钉在了棺材之中,死状极其的惨烈。实际上,并非如此。实际上是在姜登选死后,郭松龄让人随便找了一口薄木棺材,将姜登选的遗体成殓,然后弃之荒野。
后来,郭松龄兵败,姜登选的校友、副手,兼铁哥们的韩麟春,找到了弃于荒野的棺木,亲自为姜登选在其原籍选址,将姜登选妥善安葬。
郭松龄杀死姜登选,并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仅仅就是因为他和姜登选之间的私人恩怨。而且,起因还是因为他郭松龄,并不能怪姜登选。郭松龄此举也引发了东北军很多将领的不满。
韩麟春事后就曾经说,如果郭茂宸不杀姜登选,事情总是有转圈的余地,可是你无故杀人,总是要偿命的。杨宇霆最后建议老帅杀了郭松龄,应该也有些许为姜登选报仇的因素掺杂其中。
说起来,郭松龄是死有余辜,而姜登选的确是太冤了,死得太惨了。如果姜登选不死,以姜登选的秉性,肯定会倾向于张学良,会在张学良和杨宇霆之间做些调和。那么,东北军,甚至整个东北的走向,可能都会有所不同。只是,姜登选已经惨死于郭松龄枪下,而历史也已经无法改变。
杨宇霆真的那么厉害吗
第三:还有一说,张作霖死于日本人之手,杨宇霆和张学良的关系也是日本人挑拨,他们送给张学良一本《日本外传》暗示杨宇霆要谋反夺权。正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杨宇霆生逢乱世,用单纯的好与坏来评价似乎过于简单,在张作霖眼中,他是有明显缺点的能人,在张学良时代他是野心勃勃,难以驾驭的危险之人。历史...
历史上的杨宇霆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因前嫌,少帅张学良和第十军军长郭松龄处处与他为难,就连他亲自举荐的第八军军长姜登选、第九军军长韩麟春有时也反对他。奉天省财政厅长、代省长王永江等文治派对他也没有好感。杨宇霆觉察到自己在东北很难混下去,就向张作霖请求督军江苏。在他赴任前,江苏军阀孙传芳,会办陈调元派沈同午、陈镜为代表,到奉天探察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