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后代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包拯有后代吗?

有的,包拯膝下有两儿两女:
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
幼子包绶,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女儿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女儿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扩展资料: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包拯

安徽包公后裔有万人

67岁的包遵亮是包公第34代孙,生于包公桑梓地——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尽管辈分不算当今最高,包遵亮在包公后裔中德高望重。作为合肥包公后裔联谊会会长,包遵亮对包公后裔的状况了解最多,退休后经常被全国各地邀请参加一些关于包公的研究等活动。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首届包公文化节将举办仿古祭祀大典活动,组委会已经向包遵亮发出邀请,希望由他来担任主祭官。

据包遵亮介绍,全国各地包公后裔总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估计约有10万人,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其中,安徽省内除合肥以外,庐江、舒城、桐城等地也有包公后裔聚居地,累计约有1万人。

和其他包公后裔一样,包遵亮一生谨遵祖训。广东肇庆(古端州)是包公的成名地,当地一直流传有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2002年,包遵亮应邀前往肇庆参加新包公祠落成典礼,被安排与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剪彩。回合肥时,肇庆市文化局的一位同志塞过来500元“路费”,包遵亮断然回绝。

古老的小包村传说多

小包村现住有200多包姓村民,包公第33代孙包义中就是一位。见记者到来,老实巴交的包义中停止收拾院里的花生,因嫌自己双手布满灰尘,伸手要握手又缩了回去。尽管已年过花甲,包义中仍常年坚持在田间劳作,辛苦一年收入不过三四千元。

小包村西有一面水塘,塘边矗立一座衣胞庙,传说为包公出生时衣胞所埋地。庙前水边拴着一头水牛,十来只白鹭飞来飞去。包义中指着塘北一片低洼的稻田说,衣胞庙原在那里,文革时被毁,现在的衣胞庙是后来迁上来重建的。

村东有一块荷花塘,郁郁葱葱。传说包拯出生时,包母因嫌其花脸疑为怪胎,把他遗弃于荷花塘,却浮在水面上一夜而得救。包义中说,荷花塘里的藕并非无丝,但与一般的藕比起来,丝确实少得多。

荷花塘北侧有一口石井,名叫包公井。井沿系一块厚石板掏空制成,离水面约有六七米。中午时分,村民郑帮德前来打水,说他一家人包括90岁的母亲包礼英都喝此井水长大,数次经历大旱却未见井水干涸,且井水甘冽。因位于包宅后花园,包公井也叫花园井。

包义中育有一儿一女,其中儿子已在合肥立业。但是,包义中并没有到儿子家享受城市生活的打算。他说,村里“义”字辈的包公后裔还有十多人,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片生育过包公养育了包公后代的土地。

大包村人日子过得火

大包村距离小包村2.5公里,因为更加靠近312国道及其辅道,比小包村要富裕一些。包公第33代孙包义抗是从小包村迁过来的,如今住在一栋宽敞的楼房里。包义抗曾做过小商品生意,后来又改为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71岁的包义抗从家里找出一张塑封完好的包公画像,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许久不肯放下。包义抗说,包公画像的真本在文革时被人付之一炬,而这张画像是1999年大祭包公时才得到的,所以十分珍爱。

1994年,菲律宾一位名叫庄垂郎的老先生因仰慕包公高风亮节,曾经为当时532户包氏后裔每家捐款300元。但是,当时的包家后人都没有把钱拿回家,全部用作修缮村里的包氏宗祠。包氏宗祠是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312国道北侧,据说为宋代末年所建。每逢春节、清明,包公后裔都会来此祭奠。

奇怪的是,包氏宗祠并非坐北朝南,而是大门面向东北,传说正朝着当时宋代皇宫大门。祠堂北面现有一片水塘,东面一块稻田原来也是水塘,传说两个塘仅一埂之隔,但一清一浊,寓意包公爱憎分明,明辨是非,断案如神。关于包氏宗祠传说很多,但有一点却是真的,村人从没有在祠堂内的椽瓦上看到一屡吊灰。

包家村最近“炸了锅”

千百年来,包公后裔一直平静地生活在大包村和小包村里。不过最近一段日子,包家村里突然热闹了起来。他们了解到,肥东县在最新一次区划调整中,计划把解集乡和高亮乡合并成包公镇。对此,包公后裔们无不欢呼雀跃,还有包公后裔行动起来,争取把镇址设在大包村所在的文集村。

包公第34代孙、文集村支部书记包遵志说,他们为拥有一个像包公这样的先祖而骄傲,包氏后裔人人都谨遵包公遗训,因为包公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如今,包公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一大品牌,他们虽然没有资金来开发这一资源,但会自觉传承和保护好包公文化。

之所以建议把包公镇址选在文集,因为文集恰好处于解集和高亮的正中间,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文集又是当地历代商品集散地,辐射全椒、巢湖、肥东三县,现有水泥大街800米,商业门面130间,农贸市场摊位130多个,各类交易场所齐全。最为重要的是,文集可以更方便地把大包村和小包村联系起来,选择文集作为镇址,包公镇才更加名副其实。

合肥闹市有幢“包家楼”

在位于合肥闹市区的宁国新村,略显破旧的25#楼可能鲜为人知,因为内部住有约20户包公后裔被称为“包家楼”。“包家楼”里住的都是包氏长房长孙,是以包河为生、为包公守祠护墓的嫡系后裔。

包公第35代孙包先学,是“包家楼”的常住居民。包先学告诉记者,1955年被包河征用,他们家也就从包公祠整体搬迁到宁国新村。包先学说,“包家楼”的包公后裔很少有人经商,也鲜有人在政府机关上班。如今,包先学的家已成为接待省内外包氏后裔交流和修谱的聚集地之一,几乎每年都有包公后裔来访。因为早在1999年包公大祭前,包先学与包遵章、包训芝等5人已组织包公后裔完成对包公家谱的阶段性修缮。

安徽包公后裔有万人

67岁的包遵亮是包公第34代孙,生于包公桑梓地——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尽管辈分不算当今最高,包遵亮在包公后裔中德高望重。作为合肥包公后裔联谊会会长,包遵亮对包公后裔的状况了解最多,退休后经常被全国各地邀请参加一些关于包公的研究等活动。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首届包公文化节将举办仿古祭祀大典活动,组委会已经向包遵亮发出邀请,希望由他来担任主祭官。

据包遵亮介绍,全国各地包公后裔总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估计约有10万人,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其中,安徽省内除合肥以外,庐江、舒城、桐城等地也有包公后裔聚居地,累计约有1万人。

和其他包公后裔一样,包遵亮一生谨遵祖训。广东肇庆(古端州)是包公的成名地,当地一直流传有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2002年,包遵亮应邀前往肇庆参加新包公祠落成典礼,被安排与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剪彩。回合肥时,肇庆市文化局的一位同志塞过来500元“路费”,包遵亮断然回绝。

古老的小包村传说多

小包村现住有200多包姓村民,包公第33代孙包义中就是一位。见记者到来,老实巴交的包义中停止收拾院里的花生,因嫌自己双手布满灰尘,伸手要握手又缩了回去。尽管已年过花甲,包义中仍常年坚持在田间劳作,辛苦一年收入不过三四千元。

小包村西有一面水塘,塘边矗立一座衣胞庙,传说为包公出生时衣胞所埋地。庙前水边拴着一头水牛,十来只白鹭飞来飞去。包义中指着塘北一片低洼的稻田说,衣胞庙原在那里,文革时被毁,现在的衣胞庙是后来迁上来重建的。

村东有一块荷花塘,郁郁葱葱。传说包拯出生时,包母因嫌其花脸疑为怪胎,把他遗弃于荷花塘,却浮在水面上一夜而得救。包义中说,荷花塘里的藕并非无丝,但与一般的藕比起来,丝确实少得多。

荷花塘北侧有一口石井,名叫包公井。井沿系一块厚石板掏空制成,离水面约有六七米。中午时分,村民郑帮德前来打水,说他一家人包括90岁的母亲包礼英都喝此井水长大,数次经历大旱却未见井水干涸,且井水甘冽。因位于包宅后花园,包公井也叫花园井。

包义中育有一儿一女,其中儿子已在合肥立业。但是,包义中并没有到儿子家享受城市生活的打算。他说,村里“义”字辈的包公后裔还有十多人,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片生育过包公养育了包公后代的土地。

大包村人日子过得火

大包村距离小包村2.5公里,因为更加靠近312国道及其辅道,比小包村要富裕一些。包公第33代孙包义抗是从小包村迁过来的,如今住在一栋宽敞的楼房里。包义抗曾做过小商品生意,后来又改为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71岁的包义抗从家里找出一张塑封完好的包公画像,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许久不肯放下。包义抗说,包公画像的真本在文革时被人付之一炬,而这张画像是1999年大祭包公时才得到的,所以十分珍爱。

1994年,菲律宾一位名叫庄垂郎的老先生因仰慕包公高风亮节,曾经为当时532户包氏后裔每家捐款300元。但是,当时的包家后人都没有把钱拿回家,全部用作修缮村里的包氏宗祠。包氏宗祠是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312国道北侧,据说为宋代末年所建。每逢春节、清明,包公后裔都会来此祭奠。

奇怪的是,包氏宗祠并非坐北朝南,而是大门面向东北,传说正朝着当时宋代皇宫大门。祠堂北面现有一片水塘,东面一块稻田原来也是水塘,传说两个塘仅一埂之隔,但一清一浊,寓意包公爱憎分明,明辨是非,断案如神。关于包氏宗祠传说很多,但有一点却是真的,村人从没有在祠堂内的椽瓦上看到一屡吊灰。

包家村最近“炸了锅”

千百年来,包公后裔一直平静地生活在大包村和小包村里。不过最近一段日子,包家村里突然热闹了起来。他们了解到,肥东县在最新一次区划调整中,计划把解集乡和高亮乡合并成包公镇。对此,包公后裔们无不欢呼雀跃,还有包公后裔行动起来,争取把镇址设在大包村所在的文集村。

包公第34代孙、文集村支部书记包遵志说,他们为拥有一个像包公这样的先祖而骄傲,包氏后裔人人都谨遵包公遗训,因为包公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如今,包公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一大品牌,他们虽然没有资金来开发这一资源,但会自觉传承和保护好包公文化。

之所以建议把包公镇址选在文集,因为文集恰好处于解集和高亮的正中间,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文集又是当地历代商品集散地,辐射全椒、巢湖、肥东三县,现有水泥大街800米,商业门面130间,农贸市场摊位130多个,各类交易场所齐全。最为重要的是,文集可以更方便地把大包村和小包村联系起来,选择文集作为镇址,包公镇才更加名副其实。

合肥闹市有幢“包家楼”

在位于合肥闹市区的宁国新村,略显破旧的25#楼可能鲜为人知,因为内部住有约20户包公后裔被称为“包家楼”。“包家楼”里住的都是包氏长房长孙,是以包河为生、为包公守祠护墓的嫡系后裔。

包公第35代孙包先学,是“包家楼”的常住居民。包先学告诉记者,1955年被包河征用,他们家也就从包公祠整体搬迁到宁国新村。包先学说,“包家楼”的包公后裔很少有人经商,也鲜有人在政府机关上班。如今,包先学的家已成为接待省内外包氏后裔交流和修谱的聚集地之一,几乎每年都有包公后裔来访。因为早在1999年包公大祭前,包先学与包遵章、包训芝等5人已组织包公后裔完成对包公家谱的阶段性修缮。

  根据1973年出土的包拯、包拯妻董氏、长媳崔氏、次子绶等人的墓志,包拯前后的世系是这样的:
  包士通——包令仪——包拯——长子包繶(早卒)、次子包绶——包文辅(繶生,早卒)、包永年(繶嗣子)、康年(未禄而卒)、耆年、彭年(未禄而卒)、景年(以上四人均绶生)——包完(永年生)

  但是,据现在所存家谱资料,包氏后裔的记载却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以下六个系统:
  一,在发掘包拯墓志的过程中,程如峰等人在安徽舒城和桐城分别发现了两部保存完整的《包氏宗谱》。舒城谱修于民国间,14本,始迁祖为包相,明代由合肥迁移到舒城山区包家洼;桐城谱修于光绪间,24本,始迁祖为包裕祯,元中期由合肥迁移到桐城。上面提到的资料5,包先立、陈照运《包氏支谱记述》介绍的陕西西峡谱,即是桐城谱。这一系统记载的世系是:
  包世忠——包令仪——包拯——包繶——包绶——
  显然是不大准确的。原因是中途老谱被毁,续修时补上的,至于出现绶是繶子,可能是当时补修时,修谱人从年龄来判断的。繶公生于1026年,绶公生于1058年,兄弟岁数相差32岁。
  二,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是包玉刚的支谱,始修于明崇祯年间,但它的记载最“靠谱”:
  包业——包袭——包仕通——包令仪——包拯——长包繶(一名绪)、次子包绶——包永年(繶子)、景年、松年、寿年、耆年、彭年
  1973年出土包拯墓志中不见的包业、包袭,谱中注解依据是包拯神道碑铭。由于它的记载和墓志基本相同(仅“士”和“仕”、以及包拯孙辈名字不完全相同)且多出两公(松年、寿年),后来《包拯年谱》即采用了镇海谱的记载。
  据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包拯第十二世孙包世懋为甬东支始祖,世懋弟世忠为衡河堰支始祖,包玉刚属于衡河堰支派,从包拯算起的话,他是包拯的第29世嫡系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从申包胥(春秋战国)、包咸(汉)、包恺(隋)、包融(唐),一直到宋代的包拯,这一谱把几乎包所有的名人都串起来了,但和墓志相比较则毫不相能,可能系攀附。虽然该谱声称始修于南宋,但它关于包拯子嗣的记载也多和墓志对不上,更说明其可靠性比较低。据说南城包坊村包氏后裔是包拯之兄的一系:包播——包经——包滨——,包滨出继给包繶为嗣子,这和墓志铭中是包永年的记载也矛盾,
  合肥出土墓志铭载:包永年,繶嗣子,字延之,世为庐州合肥人,生于1070年,卒于1120年,公享年五十有一。初娶朝请郎致仕、累赠朝议大夫李公庭玉之女,再娶宣教郎、知凤翔府县事成公抗之女,晚又娶吏部林公邵之女,林氏亦先公早卒。子一人,曰完,尚幼。女三人:长适同郡俊士赖持正,即故亳州县主簿扩之侄也。次适无为军庐江县俊士文贯。二婿皆以才行称于时。余一女,尚幼。崔氏于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戊申卒。享年六十有二。

公家子是什么意思?
公家子是指公家的子孙后代。在古代,皇室家族和贵族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家谱和族谱,其中确定了世袭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公家子代表着公家的荣誉和尊严,也要承担公家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公家子来说,不能光顾享受公权力的好处,还需要具备公仆的精神,为百姓服务,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公家子在现代社会也能体现...

秦穆公和秦惠文王的关系
秦穆公是秦惠文王的十五世祖

公姓公氏家族续谱
其中,公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集中在山东省的蒙阴、新泰、平邑、沂源、沂南和沂水等县,此外,还有部分族人分布在东北三省、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广东等地,甚至远涉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此次续谱工作的一大亮点是建立了涵盖省内外的四十四家续谱联系网络,有效地梳理了族人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情况,使得...

公姓的姓氏起源
出源于姬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时期鲁国君主鲁定公的两个侄子,属于以帝王赐封爵号为氏。一、世代族居山东蒙阴的公氏家族就起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后代。根据《通志氏族略》、《左传》等记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代有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弟弟姬宋,是为鲁定公。后来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

百家姓《公(gōng)》姓起源
408 公(gōng)408 公(gōng)【寻根溯源】公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源自姬姓。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代有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弟弟姬宋,是为鲁定公。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爵位为姓,遂成公姓。【变迁分布】公姓...

王公后裔是什么意思?
王公后裔是指王侯贵族的后代。在古代社会,王公后裔的地位通常很高,他们主要来源于皇室、贵族或土地贵族。因此,他们通常被视为统治阶层和具有高贵血统的代表,享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在中国,王公后裔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古代,中国的统治阶层都是王公后裔,他们通过维护王朝的统治...

公姓公姓名人
公浮来,公鼐之弟,明朝山左诗坛的代表人物,1597年中举人,官至工部屯田主事,他的诗文主张“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关注社会现实,早年诗作针砭时弊。公丕祥,公鼐后裔,法学博士,担任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被誉为“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在法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有显著贡献。公氏家族不仅在...

公姓字辈排行
在山东蒙阴,公氏家族的字辈传统如下:原派公氏的辈分是:“肇毓东方懋丕惟衍,续绵允中怀敬慕,尚式广宗传”。为适应新的时代,家族对字辈进行了改订,新的排列为:“兆毓东方茂丕维衍,旭勉允忠怀敬穆,商世广宗传”。在山东茌平,公氏的字辈简单明了:“振玉金发成”,体现了家族的期望和传承...

白起为什么又叫“公孙起”?
白起(?—前257),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又称公孙起。公孙是对公族后代的称呼,类似的还有公子,王孙,公叔。白起是平民出身,但他祖上多半有当过国君的。白氏受姓的楚公族,上可溯至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秦武安君白起为楚公族胜之后裔,秦始皇《追赠白起武安君诏》曰:“咨尔:武安...

国公的孙子怎么称呼?比如齐国公,蔡国公之类的。
大体来说,至明为止,较为尊敬、书面的称呼,嫡长孙即要承袭国公位者可称世孙,其他子孙称公子即可。但因为唐开始,国公基本成为一种美称,即朝廷赐予名臣的头衔上的奖励,不再是封疆裂土的诸侯,因此虽然其嫡系子孙可以称“世子”、“世孙”,但一般书面绝不会这么用,因为这种称呼已经逐渐变成有实质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