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们请评价一下汉代皇帝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武王 │ b.c.1134 │ b.c.1116 │
├——————┼———————┼———————┤
│ 成王 │ b.c.1115 │ b.c.1079 │
├——————┼———————┼———————┤
│ 康王 │ b.c.1078 │ b.c.1053 │
├——————┼———————┼———————┤
│ 昭王 │ b.c.1052 │ b.c.1002 │
├——————┼———————┼———————┤
│ 穆王 │ b.c.1001 │ b.c.947 │
├——————┼———————┼———————┤
│ 共王 │ b.c.946 │ b.c.935 │
├——————┼———————┼———————┤
│ 懿王 │ b.c.934 │ b.c.910 │
├——————┼———————┼———————┤
│ 孝王 │ b.c.909 │ b.c.895 │
├——————┼———————┼———————┤
│ 夷王 │ b.c.894 │ b.c.879 │
├——————┼———————┼———————┤
│ 厉王 │ b.c.878 │ b.c.828 │
├——————┼———————┼———————┤
│ 宣王 │ b.c.827 │ b.c.782 │
├——————┼———————┼———————┤
│ 幽王 │ b.c.781 │ b.c.771 │
├——————┼———————┼———————┤
│ 平王 │ b.c.770 │ b.c.720 │
├——————┼———————┼———————┤
│ 桓王 │ b.c.719 │ b.c.697 │
├——————┼———————┼———————┤
│ 庄王 │ b.c.696 │ b.c.682 │
├——————┼———————┼———————┤
│ 僖王 │ b.c.681 │ b.c.677 │
├——————┼———————┼———————┤
│ 惠王 │ b.c.676 │ b.c.652 │
├——————┼———————┼———————┤
│ 襄王 │ b.c.651 │ b.c.619 │
├——————┼———————┼———————┤
│ 顷王 │ b.c.618 │ b.c.613 │
├——————┼———————┼———————┤
│ 匡王 │ b.c.612 │ b.c.607 │
├——————┼———————┼———————┤
│ 定王 │ b.c.606 │ b.c.586 │
├——————┼———————┼———————┤
│ 简王 │ b.c.585 │ b.c.572 │
├——————┼———————┼———————┤
│ 灵王 │ b.c.571 │ b.c.545 │
├——————┼———————┼———————┤
│ 景王 │ b.c.544 │ b.c.521 │
├——————┼———————┼———————┤
│ 悼王 │ b.c.520 │ b.c.520 │
├——————┼———————┼———————┤
│ 敬王 │ b.c.519 │ b.c.476 │
├——————┼———————┼———————┤
│ 元王 │ b.c.475 │ b.c.469 │
├——————┼———————┼———————┤
│ 贞定王 │ b.c.468 │ b.c.442 │
├——————┼———————┼———————┤
│ 哀王 │ b.c.441 │ b.c.441 │
├——————┼———————┼———————┤
│ 思王 │ b.c.441 │ b.c.441 │
├——————┼———————┼———————┤
│ 考王 │ b.c.440 │ b.c.426 │
├——————┼———————┼———————┤
│ 威烈王 │ b.c.425 │ b.c.402 │
├——————┼———————┼———————┤
│ 安王 │ b.c.401 │ b.c.376 │
├——————┼———————┼———————┤
│ 烈王 │ b.c.375 │ b.c.369 │
├——————┼———————┼———————┤
│ 显王 │ b.c.368 │ b.c.321 │
├——————┼———————┼———————┤
│ 慎靓王 │ b.c.320 │ b.c.315 │
├——————┼———————┼———————┤
│ 赧王 │ b.c.314 │ b.c.256 │
├——————┼———————┼———————┤
│ 惠王 │ b.c.255 │ b.c.249 │
└——————┴———————┴———————┘
秦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庄襄王 │ b.c.249 │ b.c.247 │
├——————┼———————┼———————┤
│ 始皇帝 │ b.c.246 │ b.c.210 │
├——————┼———————┼———————┤
│ 二世 │ b.c.209 │ b.c.207 │
├——————┼———————┼———————┤
│ 三世 │ b.c.207 │ b.c.207 │
└——————┴———————┴———————┘
汉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西汉) 高祖 │ b.c.206 │ b.c.195 │
├——————————┼———————┼———————┤
│ 惠帝 │ b.c.195 │ b.c.188 │
├——————————┼———————┼———————┤
│ 少帝恭 │ b.c.188 │ b.c.184 │
├——————————┼———————┼———————┤
│ 少帝弘 │ b.c.184 │ b.c.180 │
├——————————┼———————┼———————┤
│ 文帝 │ b.c.180 │ b.c.157 │
├——————————┼———————┼———————┤
│ 景帝 │ b.c.157 │ b.c.141 │
├——————————┼———————┼———————┤
│ 武帝 │ b.c.141 │ b.c.87 │
├——————————┼———————┼———————┤
│ 昭帝 │ b.c.87 │ b.c.74 │
├——————————┼———————┼———————┤
│ 宣帝 │ b.c.74 │ b.c.49 │
├——————————┼———————┼———————┤
│ 元帝 │ b.c.49 │ b.c.33 │
├——————————┼———————┼———————┤
│ 成帝 │ b.c.33 │ b.c.7 │
├——————————┼———————┼———————┤
│ 哀帝 │ b.c.7 │ b.c.1 │
├——————————┼———————┼———————┤
│ 平帝 │ b.c.1 │ a.d.5 │
├——————————┼———————┼———————┤
│ 孺子婴* │ 6 │ 8 │
├——————————┼———————┼———————┤
│(新) 王莽 │ 9 │ 23 │
├——————————┼———————┼———————┤
│(西汉) 更始帝 │ 23 │ 25 │
├——————————┼———————┼———————┤
│(东汉) 光武帝 │ 25 │ 57 │
├——————————┼———————┼———————┤
│ 明帝 │ 57 │ 75 │
├——————————┼———————┼———————┤
│ 章帝 │ 75 │ 88 │
├——————————┼———————┼———————┤
│ 和帝 │ 88 │ 105 │
├——————————┼———————┼———————┤
│ 殇帝 │ 105 │ 106 │
├——————————┼———————┼———————┤
│ 安帝 │ 106 │ 125 │
├——————————┼———————┼———————┤
│ 北乡侯 │ 125 │ 125 │
├——————————┼———————┼———————┤
│ 顺帝 │ 125 │ 144 │
├——————————┼———————┼———————┤
│ 冲帝 │ 144 │ 145 │
├——————————┼———————┼———————┤
│ 质帝 │ 145 │ 146 │
├——————————┼———————┼———————┤
│ 桓帝 │ 146 │ 167 │
├——————————┼———————┼———————┤
│ 灵帝 │ 167 │ 189 │
├——————————┼———————┼———————┤
│ 弘农王 │ 189 │ 189 │
├——————————┼———————┼———————┤
│ 献帝 │ 189 │ 220 │
└——————————┴———————┴———————┘
三国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魏〕 文帝 │ 220 │ 226 │
├——————————┼———————┼———————┤
│ 明帝 │ 226 │ 239 │
├——————————┼———————┼———————┤
│ 齐王 │ 239 │ 254 │
├——————————┼———————┼———————┤
│ 高贵乡公 │ 254 │ 260 │
├——————————┼———————┼———————┤
│ 元帝 │ 260 │ 265 │
├——————————┼———————┼———————┤
│ 〔蜀〕 昭烈帝 │ 221 │ 223 │
├——————————┼———————┼———————┤
│ 后主 │ 223 │ 263 │
├——————————┼———————┼———————┤
│ 〔吴〕* 大帝 │ 222 │ 252 │
├——————————┼———————┼———————┤
│ 会稽王* │ 252 │ 258 │
├——————————┼———————┼———————┤
│ 景帝 │ 258 │ 264 │
├——————————┼———————┼———————┤
│ 乌程公* │ 264 │ 280 │
└——————————┴———————┴———————┘
晋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西晋) 武帝 │ 265 │ 290 │
├——————————┼———————┼———————┤
│ 惠帝 │ 290 │ 306 │
├——————————┼———————┼———————┤
│ 怀帝* │ 306 │ 311 │
├——————————┼———————┼———————┤
│ 愍帝 │ 313 │ 316 │
├——————————┼———————┼———————┤
│(东晋) 元帝 │ 317 │ 322 │
├——————————┼———————┼———————┤
│ 明帝 │ 322 │ 325 │
├——————————┼———————┼———————┤
│ 成帝 │ 325 │ 342 │
├——————————┼———————┼———————┤
│ 康帝 │ 342 │ 344 │
├——————————┼———————┼———————┤
│ 穆帝 │ 344 │ 361 │
├——————————┼———————┼———————┤
│ 哀帝 │ 361 │ 365 │
├——————————┼———————┼———————┤
│ 废帝 │ 365 │ 371 │
├——————————┼———————┼———————┤
│ 简文帝 │ 371 │ 372 │
├——————————┼———————┼———————┤
│ 孝武帝 │ 372 │ 396 │
├——————————┼———————┼———————┤
│ 安帝 │ 396 │ 418 │
├——————————┼———————┼———————┤
│ 恭帝 │ 418 │ 420 │
└——————————┴———————┴———————┘
南北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宋〕 武帝 │ 420 │ 422 │
├——————————┼———————┼———————┤
│ 少帝 │ 422 │ 424 │
├——————————┼———————┼———————┤
│ 文帝 │ 424 │ 452 │
├——————————┼———————┼———————┤
│ 孝武帝 │ 452 │ 464 │
├——————————┼———————┼———————┤
│ 废帝 │ 464 │ 465 │
├——————————┼———————┼———————┤
│ 明帝 │ 465 │ 472 │
├——————————┼———————┼———————┤
│ 后废帝 │ 472 │ 477 │
├——————————┼———————┼———————┤
│ 顺帝 │ 477 │ 479 │
├——————————┼———————┼———————┤
│〔齐〕 高帝 │ 479 │ 482 │
├——————————┼———————┼———————┤
│ 武帝 │ 482 │ 493 │
├——————————┼———————┼———————┤
│ ?林王 │ 493 │ 494 │
├——————————┼———————┼———————┤
│ 海陵王 │ 494 │ 494 │
├——————————┼———————┼———————┤
│ 明帝 │ 494 │ 498 │
├——————————┼———————┼———————┤
│ 东昏侯 │ 498 │ 501 │
├——————————┼———————┼———————┤
│ 和帝 │ 501 │ 502 │
├——————————┼———————┼———————┤
│〔梁〕 武帝 │ 502 │ 549 │
├——————————┼———————┼———————┤
│ 简文帝 │ 549 │ 551 │
├——————————┼———————┼———————┤
│ 豫章王 │ 551 │ 552 │
├——————————┼———————┼———————┤
│ 元帝 │ 552 │ 554 │
├——————————┼———————┼———————┤
│ 贞阳侯 │ 554 │ 555 │
├——————————┼———————┼———————┤
│ 敬帝 │ 555 │ 557 │
├——————————┼———————┼———————┤
│〔陈〕 武帝 │ 557 │ 559 │
├——————————┼———————┼———————┤
│ 文帝 │ 559 │ 566 │
├——————————┼———————┼———————┤
│ 临海王 │ 566 │ 568 │
├——————————┼———————┼———————┤
│ 宣帝 │ 568 │ 582 │
├——————————┼———————┼———————┤
│ 后主 │ 582 │ 589 │
├——————————┼———————┼———————┤
│〔北魏〕 道武帝 │ 386 │ 408 │
├——————————┼———————┼———————┤
│ 明元帝 │ 409 │ 423 │
├——————————┼———————┼———————┤
│ 太武帝 │ 424 │ 452 │
├——————————┼———————┼———————┤
│ 南安王 │ 452 │ 452 │
├——————————┼———————┼———————┤
│ 文成帝 │ 452 │ 465 │
├——————————┼———————┼———————┤
│ 献文帝 │ 465 │ 471 │
├——————————┼———————┼———————┤
│ 孝文帝 │ 471 │ 499 │
├——————————┼———————┼———————┤
│ 宣武帝 │ 499 │ 515 │
├——————————┼———————┼———————┤
│ 孝明帝 │ 515 │ 528 │
├——————————┼———————┼———————┤
│ 孝庄帝 │ 528 │ 530 │
├——————————┼———————┼———————┤
│ 敬帝 │ 530 │ 531 │
├——————————┼———————┼———————┤
│ 节闵帝 │ 531 │ 531 │
├——————————┼———————┼———————┤
│ 出帝 │ 531 │ 532 │
├——————————┼———————┼———————┤
│ 孝武帝 │ 532 │ 534 │
├——————————┼———————┼———————┤
│〔东魏〕 孝静帝 │ 534 │ 550 │
├——————————┼———————┼———————┤
│〔西魏〕 文帝 │ 535 │ 551 │
├——————————┼———————┼———————┤
│ 废帝 │ 551 │ 553 │
├——————————┼———————┼———————┤
│ 恭帝 │ 554 │ 556 │
├——————————┼———————┼———————┤
│〔北周〕 孝闵帝 │ 557 │ 557 │
├——————————┼———————┼———————┤
│ 孝明帝 │ 558 │ 560 │
├——————————┼———————┼———————┤
│ 武帝 │ 560 │ 578 │
├——————————┼———————┼———————┤
│ 宣帝 │ 578 │ 579 │
├——————————┼———————┼———————┤
│ 静帝 │ 579 │ 581 │
├——————————┼———————┼———————┤
│〔北齐〕 文宣帝 │ 550 │ 559 │
├——————————┼———————┼———————┤
│ 废帝 │ 559 │ 560 │
├——————————┼———————┼———————┤
│ 孝昭帝 │ 560 │ 561 │
├——————————┼———————┼———————┤
│ 武成帝 │ 562 │ 565 │
├——————————┼———————┼———————┤
│ 后主 │ 565 │ 577 │
├——————————┼———————┼———————┤
│ 幼主 │ 577 │ 577 │
└——————————┴———————┴———————┘
隋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文帝 │ 581 │ 604 │
├———————┼———————┼———————┤
│ 炀帝* │ 604 │ 617 │
├———————┼———————┼———————┤
│ 恭帝 │ 617 │ 618 │
└———————┴———————┴———————┘
唐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高祖 │ 618 │ 626 │
├——————————┼———————┼———————┤
│ 太宗 │ 626 │ 649 │
├——————————┼———————┼———————┤
│ 高宗 │ 649 │ 683 │
├——————————┼———————┼———————┤
│ 中宗 │ 683 │ 710 │
├——————————┼———————┼———————┤
│ 睿宗 │ 684 │ 684 │
├——————————┼———————┼———————┤
│ (周) 武后 │ 684 │ 705 │
├——————————┼———————┼———————┤
│ 睿宗 │ 710 │ 712 │
├——————————┼———————┼———————┤
│ 玄宗 │ 712 │ 756 │
├——————————┼———————┼———————┤
│ 肃宗 │ 756 │ 762 │
├——————————┼———————┼———————┤
│ 代宗 │ 762 │ 779 │
├——————————┼———————┼———————┤
│ 德宗 │ 779 │ 805 │
├——————————┼———————┼———————┤
│ 顺宗 │ 805 │ 805 │
├——————————┼———————┼———————┤
│ 宪宗 │ 805 │ 820 │
├——————————┼———————┼———————┤
│ 穆宗 │ 820 │ 824 │
├——————————┼———————┼———————┤
│ 敬宗 │ 824 │ 826 │
├——————————┼———————┼———————┤
│ 文帝 │ 826 │ 840 │
├——————————┼———————┼———————┤
│ 武帝 │ 840 │ 846 │
├——————————┼———————┼———————┤
│ 宣帝 │ 846 │ 859 │
├——————————┼———————┼———————┤
│ 懿宗 │ 859 │ 873 │
├——————————┼———————┼———————┤
│ 僖宗 │ 873 │ 888 │
├——————————┼———————┼———————┤
│ 昭宗 │ 888 │ 904 │
├——————————┼———————┼———————┤
│ 哀帝 │ 904 │ 907 │
└——————————┴———————┴———————┘
五代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后梁〕 太祖 │ 907 │ 912 │
├——————————┼———————┼———————┤
│ 末帝 │ 913 │ 923 │
├——————————┼———————┼———————┤
│〔后唐〕 庄宗 │ 923 │ 925 │
├——————————┼———————┼———————┤
│ 明宗 │ 925 │ 933 │
├——————————┼———————┼———————┤
│ 闵帝 │ 933 │ 934 │
├——————————┼———————┼———————┤
│ 废帝 │ 934 │ 936 │
├——————————┼———————┼———————┤
│〔后晋〕
始皇没有想做什么丰功伟绩,做的事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统一货币,统一计量,统一文字,这些都是统治所必需的,一个国家的文字计量货币自然要统一,不管谁做皇帝都是会这么干,这要算“功绩”,有点勉强,最多不过是历史责任。而长城是为了自己的领土不被异族人侵略,郡县制很科学但是不过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权而已。相比之下令人钦佩的倒是灭六国的雄心壮志。
说到底,秦始皇这些维护统治的做法只不过在后代人眼里成了丰功伟绩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朝代,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丰功伟绩的想法,下面两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夺取“陆梁地”,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筑长城,或迁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七十余万人修建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
这四项中的第二项,实际是此前出动五十万大军征南越的继续,因为一直没有取胜,才又补充了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后,除了战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乡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动到三十四年已经基本结束。第三项的数量显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还是强制性移民。可见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即以此作为经常保持的一个数额,三项合计共一百万。
至于其他经常性的项目,如修长城、戍边、从军(包括护卫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发,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担的,而据专家研究,汉朝的日常徭役与秦朝并没有什么差别(如见黄今言著《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额外征调的人力是100万,按正常制度征发的不计。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万,根据我在《中国人口史》研究的结论,秦朝人口最多不少于四千万,所以征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应低得多,只占2.5%左右。
退一步说,即使秦始皇征发的人力高达总人口的15%,也还不至于产生太严重的后果。因为在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就能从事农业生产,超过六十岁的男子照样在服役或劳动,在平均寿命不高的情况下,这样年纪的人本来就不多。到西汉惠帝时还征发妇女参加长安城墙的修建,可见必要时妇女也能征发,而且当时的妇女一般都从事生产劳动。西汉初的晁错就有这样的说法:“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见秦朝与西汉时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征发15%的人口,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说来,难道秦始皇征发的徭役不重吗?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两个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强制性移民,一是为了维持这类强制移民和额外征发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实际上秦始皇征发的劳动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发性的移民不可能获得官府的资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济,他们一般都事先有所准备,或者在定居后立即自己生产维持生存的粮食。但强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们在迁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产用粮必须由官府解决,一部分强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产粮食,或者这些移民不会自己生产粮食。
同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进行的强制性迁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迁至咸阳,以每户五口计,应有六十万人。三十五年,又将咸阳居民中的三万户迁至丽邑(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五万户迁至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不过这八万户中的大部分应该属于此前迁入咸阳的十二万户,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迁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驱逐匈奴后,在从榆中及黄河以东,直到阴山一带,新设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个县,强制迁入的人被安置在这些新县。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迁去了三万户,给每户的户主拜爵一级的奖励。以每县五百至一千户的规模计算,第一批移民应有十至十五万。第二批移民应有十二至十五万,合计估计为三十万。
第三,强制迁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国移民史》中估计为十至十五万。
第四,二十八年迁往琅邪台的有三万户,此外还有迁往巴蜀、越地等。
由于迁移对象和迁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须依靠官方供应粮食,而另一部分则能够就地供应或自己生产。第一项迁入咸阳的十二万户“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从事生产,咸阳地区也无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粮食或土地。第二项迁入北方边疆北河和榆中的约三十万人,也不可能马上做到粮食自给,特别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产,都必须由官府从外地输入粮食。而迁入琅邪台、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产粮食,不会增加官府的供应和运输负担。
同样,被额外征发的100万人并不是从事农业或其他生产,而是修宫殿,建陵墓,筑长城,守边防。他们服役的地点是咸阳一带和北部边疆,当地无法供应他们的食粮,必须由外地输入。所以在这些年间,秦朝政府要为在咸阳地区的六十万移民、七十万刑徒和北部边疆的三十万将士供应粮食,在三十四年开始的若干年间还得为北部边疆的三十万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粮食。
秦朝主要的粮食产区在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大致即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地区),只有关东才有富余的粮食可供输出。其他地区不是没有富余粮食,就是限于交通条件,输出相当困难。但从关东向关中的咸阳和北方边疆运送粮食大多只能通过陆路,无论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运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粮食。汉武帝时的主父偃曾说:“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见《汉书·主父偃传》)一钟相当六斛(石)四斗,三十钟等于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说,从今山东半岛中东北部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2%。即使考虑到从关东其他地区输出的距离较短,估计实际输送量也只有1-2%。
这样的结果是否有夸大呢?我们可以找到其他例证。据北宋沈括的计算,平均每个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粮食吃,实际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话,可能多运一些,但赶牲口的人要消耗粮食,牲口也要耗费饲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损失就更大。(见《梦溪笔谈》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达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将自己背的粮食全部耗尽;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粮食,只能供应一个人吃二天,有效率为6.7%。要维持一个人全年的粮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来保证。假定由专人负责,至少需要十五个人。要供应北部边疆六十万人的生存,至少要动员九百万人专门运输。从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到河套的距离远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采取接力的办法,由更多的劳力分段运输,那么以上的估计是最低限度。即使考虑到关中离粮食产区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应标准很低,要供应在咸阳地区的一百三十万人,也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
所以秦始皇时征发的劳力绝不是人口的15%。以4000万人口计,额外征发与专门运送粮食的人一度高达二千万左右,即总人口的50%。正因为如此,为了维持日常农业生产,连老弱和未成年男子与妇女都必须动员了。秦朝之所以还能维持一段时间,那是由于:此前多少有些粮食积蓄;咸阳的一百三十万人与北部边疆六十万并非足额,并不断有人逃亡;最高供应量只维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陆续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但无论如何,秦始皇对人口的征集已经达到极限。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恶果,但人民蒙受的损失更大,在秦汉之际,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汉武帝时还没有恢复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无独有偶,常常被后人与秦始皇并称的汉武帝,又重演了竭尽民力的暴行。汉朝当时的总人口还不足四千万,但汉武帝征发徭役的程度并不低于秦始皇,强制性的移民则规模更大,《史记》、《汉书》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② 汉惠帝刘盈,谥号孝惠,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岁,年仅十七岁时登基,在位七年,卒于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岁,寿二十四岁。盈公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安陵。妣张氏、冯氏二妣双修。生六子:太子之以(恭),公元前一八八年为少帝,公元前一八三年四月被太后吕雉暗害。次子强为淮阳王,后卒,无嗣。次子不疑为恒山王,后卒。次子弘为襄城侯。次子朝为轵侯。武为壶关侯。
③ 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生于公元前二○二年,汉高祖刘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吕后死,周勃等杀少帝吕产,迎恒公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登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减轻刑罚;励行节约,兴修水利,加速农业生产,加强中央集权;驻军北方,增强边境防御。汉朝由此趋向安定繁荣。在位二十三年,卒于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霸陵。妣窦氏。生四子:长子景帝启、次子武(梁孝王,后为梁王)、三子代王参、四子梁王揖,后谥梁怀王,无子。
④ 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帝。生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岁登基。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繁荣,国内殷富,府库充实;同时实行“削藩”,任周亚夫平“吴楚七国之乱”,集权中央,削弱诸侯王之力量;国泰民安,世称文帝与景帝统治时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阳陵,坐东向西。生十四子:河间王德、临江王阏(无子)、淮阳王馀、汝南王非、临江王荣(太子,后废,无嗣)、广川王彭祖、汉武帝彻(先封胶东王)、长沙王发、中山靖王胜、胶西王端、广川王越(子齐为广川王,后绝)、胶东王寄、清河王乘(无嗣)、常山王舜。
⑤ 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生于公元前一五六年,卒于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茂陵。生六子:戾太子据、齐王闳、燕王旦、广陵王胥、昌邑哀王髆,少子汉昭帝弗陵。
⑥ 汉昭帝刘弗陵,婴儿号钩弋子,字不,号尧母门。谥号孝昭帝。生于公元前九四年,卒于公元前七四年。公元前八六年乙未岁,八岁时登基,武帝刘彻之少子,无嗣。公元前七七年,年满十八岁开始亲政。在位十三年,享年二十一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平陵。
⑦ 汉宣帝刘询,名病已,谥号孝宣帝。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前四九年,汉武帝刘彻之曾孙(太子据,生三子:进(进,生一子:汉宣帝询)。据公因发动夺宫事败,三子同时遇害,刘询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于民间。公元前七三年戊申岁,霍光等将其从民间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岁。生五子:汉元帝奭、钦(淮阳王)、嚣(定陶王)、宇(东平王)、竞(中山哀王)。
⑻ 汉元帝刘奭,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生于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岁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于匈奴呼韩单于。卒于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岁。生三子:汉成帝骜、济阳王康(生一子:汉哀帝欣)、中山孝王兴(生一子:衎)。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渭陵。
⑼ 汉成帝刘骜,谥号孝成帝,庙号同宗。生于公元前五一年,卒于公元前七年,公元前三二年己丑岁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岁。葬于延陵。
⑽ 汉哀帝刘欣,谥号孝哀帝,生于公元前二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年,汉元帝刘奭之庶孙,父为刘康,成帝养子。公元前二二年,刘康去世,年仅三岁的刘欣嗣立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岁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夷陵。
⑾ 汉平帝刘衎,小名箕子,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兴之子。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岁,九岁时登基,后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康陵。
⑿ 更始帝刘玄,生于公元?,卒于公元二五年,汉景帝刘启之后裔,长沙王发之五世孙,公元二三年癸未岁二月登基。刘秀称帝后,废为淮阳王,后被赤眉军勒死,在位三年。
回答者:hqe636 - 高级经理 六级 3-20 15:06
--------------------------------------------------------------------------------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西汉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汉高祖(刘邦)8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惠帝(刘盈)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吕后(吕雉)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文帝(刘恒)8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元前157年登基
元前141年去位
景帝(刘启)
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元前141年登基
元前87年去位
武帝(刘彻)8
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元前87年登基
元前74年去位
昭帝(刘弗陵)
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元前74年登基
元前49年去位
宣帝(刘病已)
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元前49年登基
元前33年去位
元帝(刘奭)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元前33年登基
元前7年去位
成帝(刘骜)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元前7年登基
元前1年去位
哀帝(刘欣)
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公元0年登基
公元5年去位
平帝(刘衎)
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公元6年登基
公元8年去位
孺子(刘婴)
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最终分裂亡国。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但是后来由于皇帝年纪小,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公元25年登基
公元57年去位
光武帝(刘秀)8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公元57年登基
公元75年去位
明帝(刘庄)
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
公元75年登基
公元88年去位
章帝(刘炟)
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公元88年登基
公元105年去位
和帝(刘肇)
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公元105年登基
公元106年去位
殇帝(刘隆)
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公元106年登基
公元125年去位
安帝(刘祜)
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公元125年登基
公元144年去位
顺帝(刘保)
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子,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公元144年登基
公元145年去位
冲帝(刘炳)
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公元145年登基
公元146年去位
质帝(刘缵)
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公元146年登基
公元167年去位
桓帝(刘志)
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公元168年登基
公元189年去位
灵帝(刘宏)
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公元189年登基
公元220年去位
献帝(刘协)
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
太多了,我提供人名,你对谁感兴趣自己到百度上一搜就会有介绍了。
汉太上皇 刘煓 (刘邦之父)
---------------------------
高祖 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年 字字季
惠帝 刘盈 (公元前211年-前188年),高祖长子
文帝 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
景帝 刘启 (西元前188~前141)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
武帝 刘彻 (前156年—前87年),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
昭帝 刘弗陵(前95年—前74年),汉武帝幼子
宣帝 刘询(前92—前49),,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
元帝 刘奭 (前75—前33),汉宣帝长子
成帝 刘骜(前51年-前7年),汉元帝长子
哀帝 刘欣(前27年~前1年),汉元帝庶孙
平帝 刘讳衎(前9年-6年)汉元帝的孙
更始帝 刘玄 (?—25年 刘秀的族兄
光武帝 刘秀 (公元前6~公元57)刘邦九世孙
明帝 刘庄 (28—75 刘秀第四子
章帝 刘炟(58年—88年),明帝的五儿
和帝 刘肇(79年—106年 章帝次子
殇帝 刘隆(105年—106年),汉和帝次子
安帝 刘祜(94年—125年),章帝的孙子
顺帝 刘保(115年—144年),安帝之子
冲帝 刘炳 143年—145年 顺帝之子
质帝 刘缵138年—146 章帝的曾孙,孝王刘鸿儿
桓帝 刘志(132~167)章帝曾孙
灵帝 刘宏(156~189年)章帝玄孙
献帝 刘协 189年-220年 汉灵帝的儿子
(历代刘姓帝王世系表)
西汉初期的皇帝还是不错的,武帝以后开始衰弱。
东汉的明章之治不亚于文景之治,后来由于外戚、宦官专权,皇帝被他们玩弄于股掌间,逐渐走向衰亡。
偶自己写的关于惠帝刘盈的评价:
戚夫人一句谗言终是惹来了杀身之祸,刘邦老儿临危托孤都没用。还得是刘盈,将庶弟接来自己身边,时刻不离的保护他。这毫无疑问地是跟吕后示威:要杀他,先杀我。将刘盈往最狭隘了想,那也是:人家母子已经蹦跶不了,皇位我也坐上了,权力也在你手上了,干吗非对人家斩尽杀绝,留着他们看我们富贵不好么?将戚夫人贬为奴隶那是后宫的事,刘盈管不到,但如意好歹是刘家的血脉,那是拼尽全力也要护的。可要说小孩子就是误事,一次赖床到底是把自己的性命送了。“人彘”惨剧,加上刘如意的尸体,正常人,没有打不垮的。而后又被逼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张焉。人间惨事,全在刘盈身上体现。一般来讲,这时,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奋而崛起,如勾践般,要么从此萎靡不振。盈选择了第二种,但正是这种选择,令他的人格再一次升华。那是他的母亲阿,他怎么能够背叛?
刘盈的堕落不是真正的堕落,因为他的仁义之心未改。皇帝上街,本应军警夹道,威风凛凛,而盈却怕打扰百姓另筑复道。如果说他之前的所做所为只是对亲人的仁,那么此时说他拥有一颗圣人博爱之心便丝毫不过分。我之前也说过,古代帝王可以享有毫无顾忌的权力,而盈却从未滥用。齐王刘肥来长安朝见刘盈,因为刘肥为兄长,是以尊为右位,当然这也惹来了吕雉的毒酒,还是刘盈,夺过毒酒,免了刘肥的杀身之祸。当然这也说明吕雉还是珍惜刘盈的,方才在危急时刻打翻酒杯。此事说明了刘盈的谦逊,身为帝王,地位之高无上,却仍旧懂得让人,这份人品,恐怕不仅帝王,贤德之人也难做到。
刘盈不是没缺点,他的缺点就是太软弱。不想伤害任何人,到头来,伤害的只有自己。所以我一直想,即使他没有吕雉这样的母亲,他也不会是个好皇帝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古代帝王,没有刚强的手腕,是不可能成就霸业的。所以史学家对盈的评价,比之刘彻、世民、隆基、忽必烈、康雍乾,逊了岂止一筹?而普通百姓,怕是大多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吧?而听过的人,大多也只会说:“哦,就是吕后的儿子,那个倒霉蛋阿!”连赢政那样的百姓噩梦,尚且有人赞颂,可真让他在他的统治下,恐怕他一天也过不下去。所以如果我生在古代,我愿受刘盈的统治。只可惜,似盈一般的仁君,从此绝迹;似盈一般的仁人,世上难得。
高祖 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
惠帝 刘盈 (公元前211年-前188年),高祖二子
文帝 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四子
景帝 刘启 (西元前188~前141)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
武帝 刘彻 (前156年—前87年),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
昭帝 刘弗陵(前95年—前74年),汉武帝最小子
宣帝 刘询(前92—前49),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
元帝 刘奭 (前75—前33),汉宣帝长子
成帝 刘骜(前51年-前7年),汉元帝长子
哀帝 刘欣(前27年~前1年),汉元帝庶孙
平帝 刘讳衎(前9年-6年)汉元帝的孙
更始帝 刘玄 (?—25年 刘秀的族兄
光武帝 刘秀 (公元前6~公元57)刘邦九世孙
明帝 刘庄 (28—75 刘秀第四子
章帝 刘炟(58年—88年),明帝的五儿
和帝 刘肇(79年—106年 章帝次子
殇帝 刘隆(105年—106年),汉和帝次子
安帝 刘祜(94年—125年),章帝的孙子
顺帝 刘保(115年—144年),安帝之子
冲帝 刘炳 143年—145年 顺帝之子
质帝 刘缵138年—146 章帝的曾孙,孝王刘鸿儿
桓帝 刘志(132~167)章帝曾孙
灵帝 刘宏(156~189年)章帝玄孙
献帝 刘协 189年-220年 汉灵帝的儿子
我只觉得文帝和武帝不错,其中又比较欣赏武帝。主要是他对匈奴的政策。
评价汉武帝
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荒淫无道,欲望强烈,刑法残酷,大兴土木,百姓民不聊生。而且晚年还信奉鬼神,荒唐至极。
现代人对汉武帝的评价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
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氏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刘盈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她嫁给了张敖。
汉代皇帝列表(汉朝的统治者及其重要事迹)
刘盈是刘启的儿子,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轻徭薄赋、设立学校等,使得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刘贺(公元前32年-公元前5年)刘贺是刘盈的儿子,他在位期间,由于年幼无法亲政,实际上的统治权掌握在他的母亲王政君和大臣们手中。文章结尾 汉代皇帝列表中的十一位皇帝,每一位都在不...
对汉武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
汉武帝的评价 200字左右
当然,在大都数人眼中,汉武帝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评论(4) 78 26 seanzhang11 采纳率:39% 擅长: 自考 深圳市 珠海市 晋中市 怀化市 其他回答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政治上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经济上,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
汉代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有哪几个?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其在位期间,曾用年号有如: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谥号“孝武”,厚葬于茂陵。 《史记》评叙...
汉文帝在位期间有什么伟绩,他为何会被称为封建时代最贤明的帝王...
周勃自愿下野后的第二年,因为陈平去世,汉文帝又把周勃召回了相位,以此造成“相位仍在功臣集团内部交替”的印象,对元老们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安抚、迷惑。但到了下一年,由于多次发生日食,汉文帝利用古人的迷信心理、对古制的信奉,迫使周勃回到封地,实际上就是再次下野,丞相职位转移到了威望、能力更加逊色的灌婴手中,...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皇帝的时间多长?
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氏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刘盈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她嫁给了张敖。
汉武帝是谁?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一生功业?
其实汉武帝当皇帝的道路也不顺利。刚开始他是太子,后来被废,成为临江王,后来他的亲生母亲王氏被立为皇后,这样他才成为太子。他的爸爸汉景帝驾崩,年仅16岁的汉武帝登上汉朝帝王的王座,由于年幼,当时国家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手中。一直到窦氏去世,汉武帝这才掌握政权了。从此一代帝王的雄才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