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
好词:
缠绞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飘飞 银白雪亮 洁白 薄薄 红胀 划破 羞红 跳荡 安安稳稳 密密层层
一望无边际 舒展 铜墙铁壁 震荡 宽厚肥大 噘着
好句: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居于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导地位。他与父亲有相同之处:思想豁达开通。大敌 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干“光荣事情”;他又有别于小队长:幽默感 不强。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儿老小,荷花淀中即使责怪了妻子,也要“把(内装饼干的)纸盒顺手 丢在女人们船上”。
●课文鉴赏说明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
勤劳、善良: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侍奉公公,下要养育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贤惠体贴;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和关心。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可谓一往情深。
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是不想让丈夫走的。丈夫去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这表现了她的忠贞。
二、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们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丈夫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有国才有家,反之,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三、在战争中成长
残酷的战争环境,也促使人的思想性格成长成熟。以水生嫂为例,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这时候,她的心理还没有大的变化,仍是贤妻良母式的思维,对丈夫更多的是习惯性的顺从。由探望丈夫开始,她的心理起了变化。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她的思想性格也得到一个大的飞跃。
四、语言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如水生告诉水生嫂自己参军那一段: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报名参军,怕妻子责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声”地说话。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没有直接说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去参军的心理反应,但是从她“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可以窥见她内心的波动。
再如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表明自己不是想拖丈夫的后腿,但是有去探望丈夫的“充足理由”。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没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紧的话”,当然必须当面嘱咐。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知道前两位的话不能“自圆其说”,只好另想办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表白自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想引导学生了解情节线索,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拟小标题,要抓住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来概括。
参考答案:①夫妻话别;探亲遇险;上阵杀敌;②送夫参军;寻夫遇敌;助夫歼敌。
二、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1.(1)水生说:“……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表现水生嫂的性格,她是一个传统的,很贤惠的农村妇女。她对丈夫是很顺从的。她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有一丝嗔怪,但并没有反对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的意思。
(2)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首先表明不反对丈夫参军,但是“家里怎么办?”表明她对丈夫的依恋。
(3)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虽然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她对丈夫的行为是支持的。水生表明自己知道她的“难处”(实际是她丈夫的依恋),她“鼻子里有些酸”,对丈夫体贴自己的心意感到宽慰。
(4)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呆呆地”表明水生嫂对丈夫离开自己参军感到一时还难以承受。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嗯”“嗯”表现了水生嫂性格的温和、柔顺。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听了丈夫最主要的“嘱咐”,水生嫂流泪了,“流泪”并不表现水生嫂的懦弱,恰恰表现她性格的坚强。“流着泪答应”,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的诺言。
2.参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主要让学生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理解人物,要注意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人物。祥林嫂、翠翠和水生嫂同样都是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们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翠翠生活在封闭的农村,总是冲不破孤独寂寞的墙垒,最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日战士。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可以给学生几个研读的方向,如“水生嫂的性格”“抗战中妇女的成长”“小说的语言特点”等等,讲解不要过多。
二、这篇小说虽然以抗战为大的背景,但主要表现普通人夫妻情、家庭爱。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要引导学生理解,而不是泛泛而谈。
●有关资料
一、充分体现孙犁艺术特色的《荷花淀》 (林志浩)
孙犁同志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荷花淀》是他的短篇代表作,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七个农村青年参军,因为走得匆促,除了水生以外,都来不及同家里人告别。他们的妻子很惦念,想去看看。但是没有找到。在回家的路上,她们的小船,碰上日本侵略军的运输船,敌人追赶着她们。幸亏她们丈夫的队伍埋伏在这里,给了敌人一个迎头痛击。这些妇女也在无意中遇到了丈夫,并立下了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功劳。
这个短篇充分体现了孙犁创作的鲜明特色,这里想谈三点。
首先是作者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于妇女,刻画得尤其深刻、细致。
请看作品的第一部分,即水生在区上报了名,回到家里同妻子见面的一段描写: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当时斗争形势很紧张,丈夫这么晚才回来,脸色神情也异常,女人立刻觉察到了,担心出了什么事。她看到只有自己的丈夫回来,其他六个人都没有回来,所以第一句话就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没有直接把参军的事说出来,而是简单地回答:“还在区上。”留下缓冲的余地,然后就问他的父亲和儿子小华。当他知道父亲已经睡下了,才放了心,准备先给妻子做工作,然后再去做父亲的工作。
女人很机警,对于丈夫的回答还不满意,又紧追着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这些地方都写出女人细腻的感情活动。水生一露面,她就觉察到有异常的情况发生。她问丈夫,回答又不得要领,有点吞吞吐吐,这就更加引起女人的疑心,她就继续追问,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当水生回答:“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实际上却是含蓄地描写了。既写出女人非常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丈夫讲话,才不留心手里的苇眉子;又写出丈夫参军的消息,在女人内心所引起的震动。但女人是识大体的,她克制住自己对丈夫依恋的感情,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所以毫不声张,作品写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样细腻的感情活动,就通过一个简单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是刚听到丈夫参军的消息时的直接反应。
当丈夫比较详细地说明当时的形势,县委决定成立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时,作品描写:“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着丰富、细致的感情活动,是值得我们仔细捉摸、深入体会的。“你总是……”这种口气,本来是表示不满的。用不满的口气说话,是为了表现女人对丈夫依恋的感情。“总是……”什么呢?“总是很积极的”。“很积极的”,这是对丈夫的称赞。所以这句话是用一种不满的口气表达了女人满意的心情,写出女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活动。尽管这个普通劳动妇女对丈夫的参军,还有点恋恋不舍,但她是识大体的,她没有因为留恋夫妇生活,而拉丈夫的后腿,相反,她称赞丈夫的积极,满意丈夫的行动。实际上,当丈夫比较详细地说明斗争的形势,和自己参军的经过时,女人正式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支持丈夫的行动。这种支持不是讲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这样一句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表现。这是非常简练的一句话,但它所包含的感情却是很细腻、很丰富的。
水生他们参军走了。作品接着描写:“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着去探望自己的丈夫。“藕断丝连”,是个普通的成语,但用在这里,却非常贴切,它富有地方色彩,富有荷花淀的风味,而且十分准确地表现这些女人对丈夫的怀念。她们凑在一起,就念叨着丈夫,想去看丈夫。但是,她们是在革命根据地的环境中生活,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都积极、上进,自尊心也很强。何况男人刚走两天,她们要明白说出,又感到难为情。因此,就想法给自己找到了借口。有的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有的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虽然都是借口,大家心里也明白,就是心照不宣。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她们的藕断丝连,写得活灵活现,充分表现这些青年妇女此时此境的复杂而细致的感情。她们的矜持和害羞,终于敌不过对丈夫的怀念,于是“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又一个特点。这就使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这里可举出他写劳动、写战斗的例子来分析。
小说的开头,描写水生女人编席子。作者把这个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请看小说的头一个自然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开头前三句,作者就点出了劳动的时间、空间和对象。像诗的语言一样,简练、动听、优美。它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这里是个劳动场所,但收拾得很干净,而且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白天做好了:现在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接下来就写女人的劳动。女人劳动得怎样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只是写劳动的画面。简单两句话,就把女人编席子的情景完全形象化了:那样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她手指上缠绞着,在她怀里跳跃着。缠绞着,跳跃着,这两个动词用得多么好,他不仅把劳动的场面写活了,而且把女人的好手艺,女人的勤快,都有力地描绘出来了。
特别是下面这一段: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你看,本来是在劳动,一下子就变成了“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不是把劳动的场面完全诗化了、美化了吗?“她有时望望淀里”所引起的关于白洋淀雪白世界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完全诗化了的画面,闻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而且还感受到了女人的内心活动。她为什么“有时望望淀里”呢?因为她心里有事: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一边劳动,一边在等待丈夫回家。人物的心事,不采用一般小说的叙事的方式来表现,而是通过散文诗的绘画的笔法来描绘,就显得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再看描写战斗的场面。先看在战斗打响之前,日本人的大船紧追过来的描写: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这个场面写得非常简洁、生动,是一幅十分逼真的画面。描写她们摇的小船飞快:“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驶船“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两个地方用了三个比喻,都是写飞快。打跳的梭鱼是形容船的飞快。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是形容人物动作的飞快、熟练。这些比喻都用得好,切合当时的情景,也切合妇女的身份。这时只听到“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再用这样的象声词来写声音,真是有声有色,十分生动,从而也反映出这些青年妇女的沉着、勇敢、能干。
她们把船摇进了荷花淀。对荷花淀的几笔描写是这样的:“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完全可以当作散文诗来朗读。这里只有两句话,一句写荷叶,一句写荷花,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这里是荷叶荷花,也是铜墙铁壁,是监视敌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敌人的战场。用这样两句话,作为这一部分的收尾,也就暗示最后部分将是一场消灭敌人的战斗。所以这两句话,从文章的结构上说,也很有意义,很有作用。
再看下面描写战斗的场面。作者不是用一般小说的写法来写战斗,而是用散文诗的笔调来描写。我们常见的小说写法,总是要比较客观、具体地描写敌我双方打仗的情况。这里却不是这样写,而是通过这些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着笔。
作者的笔随着她们的船摇进荷花淀,开始记录当时人物的视觉和听觉:她们看见的是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听见的是“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交火以后,对敌人几乎一句话也没有写。作品正式展开描写的,是妇女所想到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
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
这完全是人物的感受。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作者却在写“荷花变成人了?”写这群妇女在东张西望,找自己的丈夫。这不是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吗?它有力地表现这些妇女转惊为喜的紧张、愉快的感情。通过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来描写,这常常是诗歌的写法,它有利于渲染和加强感情的色彩。
当然,对这场战争也有些客观描写,但只有很少几行文字,显然不是描写的重点。重点却放在打了胜仗、打捞战利品上。这个重点虽是客观描写,但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人物戏谑的情调和欢乐的气氛,完全可以当成散文诗来阅读。
孙犁的小说,大多数都是描写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他着重取材于劳动妇女,这是他创作的最大特色,也形成他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这篇小说来说,本来是写七个青年参军,以及参军后所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按照一般的写法,本来似乎应该以这些参军的青年为主。但作品却着重写了他们的女人。作品对于题材的这种处理,是很值得注意的。我们不能仅从个人的艺术爱好、艺术习惯方面去理解,而是要看得更深一些。在旧社会,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是迫切要求解放的。她们解放到什么程度,常常是我们衡量社会解放的一种标准。因此着重描写妇女的生活和思想,描写她们怎样一步步地站起来参加社会斗争,对于反映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反映革命战争在人民精神上所引起的巨大变化,都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认为孙犁创作中的这一风格和特点,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的原因的。《荷花淀》不过五千字的篇幅,但我们从这里却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地的劳动妇女怎样一步步地站起来参加社会斗争,可以清楚地听见她们前进的脚步声。开始,我们看到这些妇女还是带着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她们都守着自己狭隘的家庭,希望丈夫不要离开。但是根据地党的教育,革命战争对每个人的教育,使她们识大体,明大义,她们有积极向上的要求,她们懂得丈夫站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前列是光荣的,应该支持,而不应该由于个人感情和生活的原因而妨碍他们。她们支持丈夫参加抗日战争。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看见打仗,经了风雨,见了世面,知道打仗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这就是说,经历了一次打仗,她们增长了见识,知道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也能做到。经历了一次战争,便唤起了妇女的自尊心,唤起了她们相信自己可以同男人一样战斗的思想觉悟。当听到水生批评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有个妇女说得好:“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于是,她们成立了队伍。这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敌人来“围剿”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小说就这样真实地反映了根据地的妇女,怎样由于战争的教育,逐步地打破家庭小圈子,摆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女人低男人一头的思想,一步步地站到了社会斗争、民族斗争的行列里。她们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劳动妇女争了气,为中国人民增了光。
你想,连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较低的妇女也起来了,那么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难道还会远吗?当然是不会远的。所以这篇侧重从妇女方面来反映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同样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一、 在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中显示性格的起点。
《荷花淀》描写了一群青年妇女的人格起点,即聪明勤劳,美丽活泼。它
没有源于精神扩张的外国小说的长篇累牍的心理描写,也没有基于话本的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费尽周张的形貌刻画,更没有本于艺术的各派戏曲的大段内心独白,而是在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中逐步呈现的。如她们善于驾舟的本领是在日寇紧逼猛追的急迫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她们把小船摇得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一条打跳的梭鱼”,行文至此,我们才明白,原来这群妇女还具有“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的驾船本领。我们往往被小说紧张的情节扣住了心弦,而忽略了对她们高超的驾船技术的欣赏。而正是因为她们有如此本领,才使她们具备了顺利进入荷花淀的客观条件。“幸亏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从小跟小船打交道”,顺手一笔,交代了她们性格的起点,在情理之中,曲折中更具艺术的魅力。写她们善于凫水,一方面是在异常紧迫的气氛中展现出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看似淡淡一笔,但动作的迅急,本领的高超,却已跃然纸上。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一个妇女对丈夫的不服气,说气话突现出来的,“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保管比他们水式好,在深点我也不怕!”另外,她们的活泼,更是通过她们“寻夫未遇”和“观战受气”两次受挫后的说笑中,自我流露出来的。
二、“水中月,镜中花”的传统审美观的写照。
《荷花淀》中没有对采取“选取重点,连带整体”的人物描写方法,而且也没有鲁迅式的“画眼睛”。而是以“雾里看花式”的虚化人物将小说诗意化。全篇除了“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的二十多岁的水生外,其余的人连名字都没有,水生嫂和小队长仅是个代称与职务,特别是这群妇女,既没有交代她们的家庭、姓名、年龄,更没有描写她们的肖像,但读完小说,一个个人物却由远走近,逐渐清晰,直至如现眼前。这是什么缘故呢?
首先,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的有机结合。
《荷花淀》善于将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衬托人物的外貌与性格。如水生嫂席地编席,圆月升空,新荷吐馨,透过这幅恬淡宁静的水墨月夜乡景图,朦胧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水生嫂美丽的容颜。这里显然借用了古典文学中烘云托月的写法。“有时望望淀里”,又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挚爱以及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
其次,行动、对话、心理描写熔为一炉。
《荷花淀》中众多场景描写自然而逼真,细腻而经济,行动、对话、心理描写三结合的写作技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水生回家后告诉妻子自己参军的片段描写,孙犁不惜浓墨重彩地运用了一大段对话、行动及心理描写,不显得臃肿、多余,反而给人一种真切感。等待已久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回来,劈头就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就要去端饭,这一问一答,一言一行,真实地反映了妻子对丈夫的关切。当水生说吃过了,叫她不要去拿后,她又坐在席子上,对坐在台阶上的丈夫重新作了审视,发现“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丈夫的一颦一眸,甚至细微的变化尽收妻子的眼中,充分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接着,才有水生嫂的询问:“他们几个呢?”潜台词无疑是“你今天怎么啦”但水生不仅没有正面回答,而且问了爹又问小华,女人又再追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没有正面回答,相反只是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象平常,更加怀疑,只好单刀直入,“怎么了,你?”这是她发现丈夫“脸有些红胀”时就要问的话,却顾左右,而言其他;水生明明是回来告别妻子的,却又害怕妻子承受不了,转弯抹角,不入正题,只是在妻子的步步追问之下,才小声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欲扬故抑,欲言又止,极尽引人入胜之妙。而水生的“小声”对于妻子来说,却无异于一声惊雷。女人原来没有思想准备或者有思想准备而未料到如此匆忙,“震动”二字,写尽了她对水生的依依不舍的情感。
再次,对话描写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
《荷花淀》的语言描写十分出色,曾有人说它清新、明丽、凝练、含蓄,又有人说它兼有散文与诗的特色,我以为《荷花淀》语言描写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话符合人物的个性。如这群青年妇女寻夫未遇,失望而归时,她们议论纷纷: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呢!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栓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
一群妇女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的场面跃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她们的对话,幽默风趣,令人捧腹,又符合她们的心情。她们对自己的丈夫光荣参军感到自豪,但对他们害怕家里人拖后腿、连家都不回的做法,又有些埋怨,再加上她们满怀希望而去。却又大失所望而归,更觉得不是滋味。鲁迅先生说过:“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的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无庸置疑,《荷花淀》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也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
三、 细致刻画中成长的人物性格。
《荷花淀》的主要人物是成长中的人物,成长的轨迹是有爱丈夫到爱祖国。
这里着重谈谈水生嫂的形象。水生嫂是这群青年妇女中的典型。水生嫂是她们中的一个先进代表,写她的作用,是用来表现这群妇女对丈夫的挚爱以及在丈夫的影响下不断成长这个侧面的。所以作者对她的单独描写,仅仅限于这群妇女的思想转变之前。这样写,不仅节省了大量笔墨,而且又简中有详,把那种夫妻别离的情景写得丝丝入扣,淋漓酣畅。小说开始着重描写水生嫂编席的熟练程度与优美场面,是为了描写这群青年妇女都在“场里院里编着席”,正是由于她们的一双双巧手的编织,在淀水涨满的下一年六月里,才可能“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而各地的城市村庄才可能买到这种花纹又密又精致的“白洋淀席”。所以,对水生嫂编席的特写镜头,同时反映了这群青年妇女勤劳能干的优秀品质。
小说通过水生的嘴告诉我们,水生嫂是个干部家属,其他参军的小伙子都觉得她还“开明些”。但当她听到水生参军的消息后,并未坚决表态或热情支持,这样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水生嫂对水生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写出了这群妇女对丈夫的真情。水生嫂的手指震动,是她内心急剧变化的必然表现。她的心情是复杂的,她对丈夫的“积极”是支持的,但又舍不得丈夫立即离开,她对独立挑起家庭重担还缺乏思想准备,感到有“难处”,这是因为她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没有看到全庄男女老幼的力量,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所以“鼻子有些酸”。其实,水生父亲的一席话:“水生你干的是光荣的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已经说明了小苇庄基本群众的觉悟程度。而这恰恰符合她的身份与处境。她作为成长中着的一群青年妇女的代表,在起初存在这些思想是不奇怪的,都是有客观基础的,是由她们对丈夫的信任以致形成思想上的依赖而产生的。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她们的成长,她们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组织了游击队,而且也看到了大人小孩的力量。显然,当她们组织游击队后,家务将由大人小孩来承当,况且水生嫂当时只是“鼻子有些酸,并没有哭”,第二天还是为水生“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与家人一起,送水生出门。
尽管水生嫂比较开明些,但她的转变也还有一个过程。丈夫走了两天后,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去看望丈夫。她尽管知道“鬼子要在同口安据头”,形势紧张,但还是贸然而去,以致归途遇敌,险遭毒手。所以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还有突出她们成长因素的作用。这里且不说“夫妻别离”时水生对妻子的开导,就是在伏击战胜利后,水生对着荷花淀的大声吆喝,也不是没有由来的,因为水生曾嘱咐过她,“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而她们却冒险去看望丈夫,在水生他们看来,这不能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这符合水生热爱祖国、一心抗日、积极上进的性格,又符合当时的说话环境。
四、 在人物成长中逐步显示人物成长的原因。
《荷花淀》对人物成长的原因的揭示,是在人物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纵观全篇,她们能够成长起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 她们本身条件的具备,勤劳勇敢,机智爽朗。
(二) 日寇残暴贪婪的侵略行径的激怒。小说开头给我们展现了白洋淀根
据地,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富饶的水乡,白洋淀人民是聪明、勤劳、心地纯洁的,但日寇的入侵却使小苇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游击队战士参加的地方部队,是人民军队不断壮大的途径,但在小说中,水生等七人的参军,都是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是适应敌人将在同口安据点而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战略措施,因而小苇庄的“夫妻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日寇的侵略。水生对女人说的一段话表现得更清楚:“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他清楚地知道,要爱自己的家庭,必须先爱自己的祖国。而以水生嫂为首的这群妇女,不仅因为日寇的侵略而丈夫分离,而且在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还遭到了日寇的追击,目睹了日本鬼子的凶残、蛮横加深了她们对日本鬼子的憎恨。毋庸置疑,她们爱丈夫与爱祖国、恨日寇的心情是一致的。
(三) 战火的熏陶与锻炼。他们目睹了荷花淀伏击战的全过程,认识到打
仗也没什么出奇,而且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决心与丈夫们赛一赛。
(四) 革命战士的英勇行为的感召与影响。小说曾通过一个妇女谈到,“过
去曾有一些年轻的队伍”在小苇庄住过,战士们生龙活虎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给她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就这一群青年妇女来说,对她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丈夫的行动。小说写水生这个形象,是为了写一群年轻人的形象;而写以水生为首的一群年轻人的行动,又是为了写这群青年妇女的成长。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水生这个形象的出现,不仅仅作为参军青年的代表,而且作为这一群青年妇女得以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小说既写了水生的形象,又写了这群青年战士的群像。
在“送夫参军”一场中,水生到人家劝说回来后,对一夜没睡等到鸡叫的女人说: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着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这里没有装腔作势的豪言壮语,但就是这样朴素无华的语言,却更加扣人心弦。且不说水生的话直接反映了水生的性格特点,仅观其对水生嫂的影响。两个“嗯”字,包含着无数的潜台词,然而却尽在不言之中,说明她在强烈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爆发的表现,就是流泪。但这里的泪水,我们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夫妻离别之泪,实际上反映了她内心复杂的感情。有赞成,有答应,有保证,有决心,有气节,更有爱情!
写青年战士们的群像,是通过青年妇女的眼睛“看出来的”,着就是荷花淀伏击战。他们半夜从马庄出发,在荷花淀里伏击敌人的大船,显示了他们的智慧;战斗打响之后,他们沉着镇定,英勇善战,终于击沉大船;他们大笑着捞战利品透露出战士们高度的乐观主义。在战斗进行时,他们明知道自己的妻子在身边,却聚精会神地“瞄准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他们。”战斗结束后,由于“情况还紧得很”,又立即启动小船“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出去了”,突现了他们把抗日大事放在首位的高贵品质。他们的行动,对于这群青年妇女毅然走出家庭,抗枪卫国的思想转变,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不过,直接导致她们成立游击队的原因,还是丈夫们对她们的刺激。但如果没有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恐怕她们再要强,也不可能组织一支游击队。因此,我们不能把她们组织游击队看成是受丈夫刺激后要强的简单表现。
综上所述,《荷花淀》在人物描写方面是具个性的。首先,在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中显示性格的起点,不仅节省笔墨,而且一开始就进入正文,引人入胜。其次,不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用人物具体行动代之以抽象的介绍,以景物、对话、心理描写相结合,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自己表现自己。再次,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细致刻画人物成长的过程,详略得当。水生嫂的成长,细腻具体;一群妇女的成长,抽象概括。最后,善于在人物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揭示人物成长的原因,不仅写她们做什么,而且也写她们为什么这么做,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揭示必然性上,自然逼真,水到渠成。
因此,学习、探讨《荷花淀》描写人物的特色,对于理解《荷花淀》的情节结构、主题思想,对于了解短篇小说塑造人物的特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写作都有借鉴意义。
《荷花淀》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荷花淀》的中心思想:描绘了白洋淀人民的斗争生活,突出了白洋淀广大妇女在抗敌斗争中表现的思想境界及战斗风貌,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内容梗概: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
荷花淀好在哪里?
实际上,《荷花淀》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在哪里呢?《荷花淀》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呢?从多年的传播实践来看,人们凡读过《荷花淀》之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当然,不可能是一个惊险的战斗故事,也不可能是一些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也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因为这一切,在小说...
《荷花淀》主要讲了什么?
现代短篇小说《荷花淀》是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作于1945年春,后收入散文、小说集《荷花淀》中。小说通过白洋淀水上游击战的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活,尤其是集中展示了人民在战争中显现出来的美好心灵、坚强品质和高尚情操。小说以水生向妻子述说自己报名参军的事开篇,着重...
荷花淀原文
《荷花淀》的原文是孙犁的代表作,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荷花淀》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小说。小说通过对话、动作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展示了荷花淀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和战斗。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群生活在荷花淀的女性,她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小说中的女性...
孙犁的《荷花淀》主要讲了什么?
孙犁的《荷花淀》主要描绘了一段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妇女故事。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聚焦于农村妇女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中,主人公们展现出了温柔多情又坚韧不屈的性格,她们在编席的日常活动中,展现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牵挂。小说通过水生夫妻的对话,揭示了...
孙犁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答案: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小说,展现了战争年代农村妇女的坚韧和乐观精神。小说通过描绘荷花淀的美丽景色和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她们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变化,表现了她们不畏艰难、坚定支持...
简介《荷花淀》故事根概
他们请求水生回家告知家人这个决定。水生迅速回家,并与妻子辞行后便踏上了征程。两天后,几位妇女决定前往马庄探望丈夫,但她们的小船在途中遭遇了一艘日本鬼子的运输船。面对敌人的追捕,妇女们奋力躲避,但日本鬼子紧追不舍。幸运的是,当地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附近,在关键时刻救下了这些妇女。战士们...
《荷花淀》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的精华,讲述了孙犁笔下女性的坚韧与爱情。月夜凉爽,苇席编制如诗,女人的指尖在细腻的苇眉子间舞动。白洋淀的苇地连绵,每年的丰收编织成席,为各地送去精致的白洋淀席。水生,年轻的游击组长,肩负着党组织的使命,决定加入地区队抗击敌人。他的离去让女人手指一颤,但她的坚强在沉默中...
《荷花淀》主要内容概括
荷花淀主要内容概括如下:《荷花淀》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七个农村青年参军,因为走得匆促,除了水生以外,都来不及同家里人告别。他们的妻子很惦念,想去看看。但是没有找到。在回家的路上,她们的小船,碰上侵略军的运输船,敌人追赶着她们。幸亏她们丈夫的队伍...
小说《荷花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拼命逃命,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伏击鬼子,在危险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新参军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