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长相真的很黑吗?
说起包拯,他绝对是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人!
现代人关于北宋名臣“包拯同志”的三个误解:
①包公是面容黝黑,额头有月牙形的肉记。
②包公是文曲星下凡。
③包公出身寒门,对从小照顾他的嫂子很孝顺。
上图,便是历史中真正的包青天。
白面、长须、大鼻子、国字脸,典型的华夏人相貌,和小说演绎中的“非洲包公”简直判若两人。
古代的史官们都是“素描大神”,如果包拯在外貌上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史官们一定不会轻易放过,但是在《宋史·包拯传》中,却并没提到任何有关于包拯外貌上的特点,
而且在位于安徽合肥的“包公祠堂”中,所供奉的包公像的额头上,也并没有“月牙肉记,这些证据都说明了包拯其实是一位相貌普通的人。 包拯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死后居然会被强行“整容”,甚至被后世称之为“包黑炭”。
如此看来呀,包拯才是历史上被“黑”最惨的人,那么“白面包拯”究竟是如何走向“黑化”之路的呢?
通俗化
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位爱民如子、为民做主、不畏权臣的大清官兼“钢铁直男”。 据史书记载,直男包拯弹劾、法办的贪官污吏达30多位,因此得罪了不少的朝中显贵,仇家多了,自然会有人处心积虑的想要除掉他,
奈何包拯是个“四大皆空”之人,无色欲、无贪欲,完完全全就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活神仙。
仇家抓不住他的任何把柄,便在民间四处造谣包拯是一个相貌丑陋、皮肤黝黑的“活阎王”, 当时外省的老百姓们,几乎不可能见到包拯本人,便将造谣信以为真。
怪只怪包拯在民间的名声实在太好了, 老百姓们将包拯铁面无私的为官风格,与“黑脸造谣”合二为一,创造出了“黑面包青天”的通俗化形象,自此“黑面包公”在民间正式“出道”。
戏曲化
不论何时,百姓们都发自内心的尊敬一身正气的清官,尤其是明朝。
明朝时期的包拯已经成为了“面色黝黑,头顶明月”的包青天,由于明朝百姓们对包拯十分崇拜,再加上明朝是一个戏曲文化大爆发的朝代,一些崇尚宋朝文化的自由作家们,便将发生在宋代的名人事迹撰写成书,或者通过艺术加工改写为戏词,
京剧《铡美案》便是出自明朝文人安遇时之手,而包拯的京剧脸谱,也是由明代的戏曲传承者们,根据民间的种种传说创作而成的,
随着戏剧的风靡,“黑脸包拯”彻底成为了扎根在人们心中的,不可动摇的形象。
最后—— 历史上的包拯出身于书香门第,并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他爹包令仪中过进士,是朝廷命官!
“包侍郎名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上护军,赠刑部侍郎。”而且他也并不是由嫂子养大的,包拯的母亲一直活到包拯36岁才过逝。
“黑面包公”虽然不符合历史真相,但却也无伤大雅,千百年来“黑面”已经成为了老百姓们对包拯为官铁面无私的赞颂,成为了人们纪念“包青天”的一种特殊方式。
包拯在都城开封担任判官时秉公办事,处理的案件经常牵扯到皇亲国戚,该怎么判还怎么判,因此包拯在百姓心里地位很高,大家都觉得他是“铁面判官”,为了突出这个“无私铁面”,百姓们就把他的戏剧形象弄成了黑脸。
包拯在宋朝是个明星人物,假设他真的是个黑脸,在老百姓当中一定会被爆料,会被野史记载。
在历史上,包青天的肤色的确很黑,这让我们都觉得很奇怪,所以大家才会给他起了很多外号。
应该是很黑。但是没有那么黑,是经过了后人的渲染。毕竟这样才能更加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