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有什么典故?
春秋五霸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以下为有关他们的成语故事:
1 齐桓公: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 晋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3 秦穆公: 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秦晋之好: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现泛指两家联姻。
4 楚庄王: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5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关于春秋五霸,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之于《白虎道·号篇》。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于王褒《四子讲德文》,曰:“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齐桓以管鲍隰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有舅犯赵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王由五羖,攘却西戎,始开帝绪;楚庄有孙叔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诸夏;勾践有种蠡泄庸。克灭强吴,雪会稽之耻。”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此说最早见于《墨子·所染》曰:“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入后世。”到了荀子,则明确将这五人称为五霸了。……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故它焉。略信也, 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一说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之于《汉书·诸侯王表》“衰则五霸扶其弱”,颜师古注“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之于《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五霸者,大国秉直道以率诸侯,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是也。”这是自汉以来最为流行的说法。
总的看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比较固定。不好确定的是勾践、阖闾(或夫差)、秦穆公、宋襄公几人。这可能是取舍标准不一造成的。
释义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8种说法,但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用的都是《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
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典故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限售起来的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在历史上称之为“春秋五霸”。
齐国在山东的北部,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域。
公元前七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求会盟,齐桓公成为了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注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了北方的一大强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事件,最后楚庄王打败了晋军。做了中原霸主,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近过夜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湘西吞并了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一洗一代称霸。
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桓公:管鲍之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五霸之首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乃姜太公的封地,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
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相关典故如下: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
春秋五霸有什么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具风范。齐桓公“老马识途”的故事流传甚广,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出兵,后因迷路,管仲利用一匹老马带路,得以顺利归途。宋襄公则有“退避三舍”的典故,此成语出自他与晋国交战的传说,他承诺退避三舍,诱敌深入,最终大胜。晋文公,宋襄公的后...
春秋五霸有什么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以下为有关他们的成语故事:1 齐桓公: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
春秋五霸的典故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于王褒《四子讲德文》,曰:“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齐桓以管鲍隰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有舅犯赵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王由五羖,攘却西戎,始开帝绪;楚庄有孙叔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诸夏;勾践有种蠡泄庸。...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
春秋五霸有什么成语典故?
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便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做“秦晋之好”。2、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楚国隆重的接待,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有一天,楚王在饮酒过程中问...
春秋五霸的典故或成语
春秋五霸:齐桓公:老马识途.管鲍之交 宋襄公:宋襄之仁 晋文公:退避三舍 秦穆公:幸灾乐祸.秦晋之好 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霸,谐音伯,又称方伯,即诸侯之长。
春秋五霸简介_春秋时期五大诸侯介绍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从此以后,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