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一篇,不少于3000字。
读后感之家:《徐霞客游记》读后感1000字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柳宗元的一句话与我看见徐霞客雕像时的思绪形成某种谙合。江边的雕像刻画了一个身背行囊,手拿草帽,衣着飘逸,目光炯炯的徐霞客。站在他身旁,向前望,寻找他两眼的聚焦点,目光竟穿越到了另一个新的空间:“风翳净尽,澄碧入流。”
翻开《徐霞客游记》,为了寻觅那青衫博带下的仙风道骨。60多万字的游记,记录了他从眉宇清隽的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所见所思。
步步都是险境,步步都是犯难,千山万水行来,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猎奇: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业,手工业,物种的记录。他的足迹遍布奇山险壑,他无惧穷山恶水,因为他是大自然的朝圣者,他懂得朝圣路上必经磨难,所以他的脚步是那么气定神闲。
热爱地理的信念使他到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霁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当他俯观山河壮丽,仰叹星河辽阔,在残垣老树之下点起油灯,燃起篝火,记录星宿位移,在我心中他对理的信念幻化为对美的信念。
当他用毛笔记下“程愈迫,则流愈急。”中国的探索脚步踏入一片新的天地。游记所保存的关于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广泛,深入的考察记述,比起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来,徐霞客远远走在了前面,他是历史的创造者。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仿佛有腾云驾雾般的本领云游四海?
徐霞客出生书香门第,年幼受父亲影响喜欢读历史,地理之类的书籍。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在父母的鼓励下,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
从小种在徐霞客心中的幼芽渐渐成长,他感到心里有什么要崩裂要挥扬的东西正在夺门欲出,于是他出发了。出门时定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吧。
当他攀上冲天的山峦,周围云雾萦绕,是不是有吐纳天地的万丈豪情?穿着一袭青衣,衣袂在风中舞动,这时远处山头的一片云弥漫飘散过来,把他包裹在内,一同回归山岚,他是否更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合,决定一生与其共舞?
正是这份痴爱,让兼具童稚般不泯灭的好奇和圣人般老道练达的思维。我仿佛看见,他一手拿着枯树叶制成火炬,一手抚摸着崎岖的岩壁,走进岩洞。耳边叮咚的滴水声,潺潺的流水声,组成一支小夜曲。他久久地蹲着,把手放入溪流中,感受那清凉的仙露爱抚的从自己的手指间穿过,他仔细观察溪底溪岸,经长时间冲刷已温润如玉,乳白色中镶嵌着古老的黄褐,他有敲下一块带走的冲动,最终还是作罢。火炬的光芒渐渐微弱,他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他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果真迸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辉来。
他说:“我带着一把铁锹,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好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临死前手里还紧紧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崇尚科学,尊重自然,他用一生实践了这八个字。
“把理想都放到生活方式中燃烧吧!”
注:网上搜的,仅供参考。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在本学期应老师要求读了徐霞客游记,读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后,很受启发。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游了二十四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知道了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路。有时我又有些不相信,在那样一个交通闭塞的年代,靠骑马,一个半百的汉子,居然走遍了华夏的山山水水,漫游了半壁江山,还有时间坐下来,写了如此生动的游记。而且,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它记述了当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考证了许多的历史谜题,事务由来。这是一本集历史学、文学、地理学和考证学为一体的重要著作,其学术价值,历久弥重。中华书局的书当然是善本,但不足之处是毫无注释,让许多欠缺古文功底的读者难以享用这经典大餐……
“他是一个用双脚丈量土地的人,穷其一生在祟山峻岭中跋涉。他一路风雨一路泼墨,笔锋里夹杂着奔放的自由。他一生只有一本书,却把大地山河之间蕴藏的巨大奥秘揭露得令人那样叹服。隔着四百年的的时光,我们依然能够听到他进行的脚步声。”央视的这一席说辞我觉得挺精彩的。现在有一词叫做“旅游考察”,可是现代人只知道旅游还还懂什么考察啊?就算是旅游他们也都是只知道拍个照,摆几个姿势,挤出几个生硬的笑容.这哪里是看风景啊,完全是煞风景!徐霞客的游记中令人振憾的不是他对湖光山色的描写而是他身体力行的探索过程。论文笔,古来的流传下来的游记名篇哪一篇不比他写的好!但就是这样一个连举人都没考上的人写出日记体游的游记却是赢得了累世称赞。《徐霞客游记》以它那平实质朴,富有柴米气息的文字。深深着吸引着我们。看来旅游也还是得“背包”游才能体会到独特的感觉……
首先,我介绍一下这本书。《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主要述徐霞客明末1613~1639年30多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均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
《徐霞客游记》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同时,《 徐霞客游记 》 也是伟大旅行家徐霞客给我们留下的旅游实录,是他一生进行旅游活动的丰碑。它为千百万热心的旅行者提供了一部选胜登临的绝好的导游手册,带领人们有游览了中国各地的美丽景色,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奇特的景观。
下面,就是徐霞客的个人的一些介绍了。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游家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毅然放弃仕途,寄情山水,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古代专业的旅行家。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出于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以地理研究为己任,没有政治和宗教的目的,毕生从事旅行考察,他健于旅游,也善于旅游。他追求的是不问道理、不计行期的“万里遐征”,而不是一般人的“有方之游”。打听到哪里风景好,立即奔赴那里,他了解到几条路中哪条最陡最险,即决心选择最险的间道攀登,听说哪里豺虎出没,人迹罕至,越要循虎迹、追蟒踪,亲自去看看,他不知疲倦,从不满足,总是以求全的精神,力求“峰峰手摩足抉”,发现更多的胜景;在一组风景中,也力求游遍每个部分,这对地理学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对许多地方的描写都是十分细致的,游黄山日记中,写出了徐霞客游遍黄山的整个过程,把自己的对黄山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山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山的险,景的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全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都是黄山的“险”与“奇”,黄山独有的景象在徐霞客老先生笔下仿佛增添了几分生气与灵气,这样在无形中又让我们对黄山增进了解,让我们不得不对黄山的美向往。在描写庐山险峻的自然风景时,他还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为庐山的风景增添了人文魅力。文字间表现了对庐山山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徐霞客的游庐山日记文字简单易懂,着重于对庐山险峰和流水的描写。再加上作者的个人感受更是为文章增色不少。让人对庐山向往!
《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还充分反映了徐霞客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献身精神。徐霞客旅游的目的,就是要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攀登地理科学的高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下定最大的决心,临行前,他嘱咐儿子说:“譬如吾将死,幸无以家累相牵矣。’在考察中,他不畏岩,不避死,他百折不挠地同大自然做斗争,“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俱。”另外,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徐霞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爱憎分明,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不入仕途,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关心百姓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
总之,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学到徐霞客的许多优良品质。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他是我国古代学者的骄傲!
同学们,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走路,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都有车骑,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当时去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双脚!同学们,让我们去学习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学习他的精神,让我们向目标奋斗吧!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明>(公元一五八六年至一六四一年)字振之,号霞客,更号霞逸,江阴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卒于穆宗崇祯十四年,年五十六岁。(《续疑年录》作生于万历十三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年岁同。此从《历代名人年谱》及《补疑年录》据《年谱》)童时就师,矢口成诵,搦笔成章。家贫力耕奉母。性好佳山水,又好奇书,博览古今史地秘籍。年三十,母遗之出游,每岁三季出游,多秋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如东西洞庭、阳羡、京口、金陵、吴兴、武林、浙西径山、天目、浙东、五泄、四明、天台、雁宕、南海落伽诸地,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一至者。行时从一奴,或一僧;携一杖,一朴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攀度粳级,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牀席,以涧为饮沐,平居未尝专习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屋枯树,然松拾穗,走笔为记,如出夙构。母亡,更作昆仑海外之游,穷星宿海而还。宏祖所为游记,高可隐几,没后手稿散逸,其友季梦良求得之,而中多阙失,今本凡十二卷,《四库总目》为杨名时所重编。
他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这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的一部名著,是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游览和地理考察的真实纪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赞赏。可惜这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未能全部保存下来,因为徐霞客在世的时候,他的游记还未来得及整理,就身患重病离开了人间,留下的只是一些没有编订成册的手稿。当时正值明末社会变乱之际,手稿几遭波折,散失较为严重,虽经其后代及亲友们的搜集整理,才使这部《徐霞客游记》得以免于堙灭,但是,已经是一个残本了。加之辗转传抄的结果,讹误删改较多,目前流传下来的《徐霞客游记》,是与原稿有较大出入的,这就给我们研究徐霞客及其成就,带来一定的困难。
《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中的主要部分,最近才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尽管不全,却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于《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和文学成就,已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这里只就这两部著作的来源和相互关系,以及《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一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
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
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SPS=0347>,兼求遗书校录,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还。今其全集必存,访而得之,甚易也。”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这一任务。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风,生平亦好游览。他痛感季本残缺,经过多方打听和苦心访问,终于访得曹氏所抄游记在史夏隆处。可是发现曹氏抄本已被史氏涂抹删改,字多讹误。为了恢复这部游记的原来面貌,他“重请得其底本,从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而史本乃不传,但存其序一篇而已”。④据陈泓考证:曹氏底本滇游首册,“亦仅载游太华颜洞数小记而已”。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补齐。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认为李本尽管还有少缺之处,“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昆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⑥陈泓则认为李本是“诸本之祖”。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李寄不仅从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所抄游记,而且利用了季梦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曾被后人误认为原本。虽然它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见到,但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徐霞客游记》的抄本不少,绝大部分录自李本,其中以杨名时本最为著名。今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保存一部杨氏旧抄本,共十册,分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说是目前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徐霞客游记》。随后,陈泓又集李寄、杨名时等诸抄本校对数次,使之更趋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对李本进行了重新编订。他说:自李本问世,“传写益广,讹落<SPS=0276>多,兼之俗下书庸,竞于作生活计,而任意删节杂凑,一如彦和尝梦索源之文,往往使读者莫悉漏义,是可痛也!”⑦徐镇为了使《徐霞客游记》保持原来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灭煨烬之余,更不灭于妄庸之手”,乃用杨、陈二人编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与李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本付印成书。《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从此诞生,一直流传至今。从徐镇所写《辨讹》五十条⑧可见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纠正了过去抄本中不少错误,不过内容和杨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编排上略有变动。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附于第十册下之末。
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翻阅之,朽蠹颇多。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SPS=1623>勘。……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⑨
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
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本,与原稿的本来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根据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二
关于《徐霞客西游记》的科学价值,吴应寿先生在其《徐霞客及其游记》一文中,已经作了精辟的论述,有助于对徐霞客思想及其成就的研究。下面我们还想就《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几点补充。
第一,由于《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本的残存部分,自从顺治年间被毛氏汲古阁收藏后,虽曾多次易主,但被藏书家视为珍本,密不刻印,未曾在社会上流传。三百多年来,历次整理游记的人除李寄外,都没有利用过。因此是我们今天研究徐霞客最原始的资料。从文字上看,《徐霞客西游记》较现存各本更接近原稿的本来面目。钱谦益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曾经写道:游记原稿“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簿。”⑩《徐霞客西游记》则完全符合此种情况,能帮助我们更真实地反映徐霞客的思想品质和旅行考察情况,是非常难得的宝贵文献。
第二,据我们初步统计,发现《徐霞客西游记》的文字数量大大超过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包括抄本、刻本、印本)。徐霞客这段旅行时间(指崇祯九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共一年零七个多月,计五七一天。《徐霞客西游记》中只有七十二天无记载,现存《徐霞客游记》则有一八九天缺记载。《徐霞客西游记》总计有二十二万余字,现存《徐霞客游记》只有十二万多字,前者比后者几乎多出十万字。季梦良在题识中说:霞客在旅行中“日必有记”。因此,《徐霞客西游记》又是记载徐霞客西南游最完整的本子,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的重要部分,主要记载了徐霞客对湖南、广西两省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情况。我们仔细地阅读了《徐霞客西游记》,并和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了校对,认为现存的《徐霞客游记》,除文字上比较通顺、简练外,都不如新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对石灰岩地貌记载具体、生动、真实,更能说明事物的真相和更充分地反映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兹举数例如下:
(1)湖南省南部系第三纪红色岩,岩层多垂直节理,常形成悬崖奇峰、山洞和石梁,《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正月十二日描写这种地貌特征时写道:“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SPS=0834>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在现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改为:“自会仙岩至此,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为<SPS=0834>为门,为岩为洞,往往而是。”这两段话的意思虽然相差不多,但前者较后者描绘得更为详细、生动、逼真。
(2)《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闰四月初二日又写道:“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豁,而江两岸<SPS=0167>水之石,时出时没,但有所遇,无不赏心悦目。”通行本中却被改成:“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骋,江两岸瞰水之石,出没屡变,但有所遇,靡不霁心缀目。”按“<SPS=0167>”食也,“瞰”俯视也,意义完全不同。《徐霞客西游记》中采用“<SPS=0167>”字,形容恰到好处,通行本中改为“瞰”字,可谓失之千里矣。其它改动,亦均属画蛇添足,实无必要。
(3)《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五月二十六日,描写漓江对画山的冲刷作用时说:“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今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把上面一句话简化为“石质错绮成章”。这就使原稿的意思受到很大的损害。
(4)《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即徐霞客旅行到浔州(今广西省桂平县)白石山时写道:“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沸寂也!”这就纠正了《西事洱》与《百粤风土记》的记载:“山北有漱玉泉,闻寺中钟鼓声而起,止则寂然”的唯心主义的说法。霞客通过实地调查,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寺庙中的和尚根本不知道有漱玉之名。但今存《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却把上面一段记载砍掉了,这就抹煞了徐霞客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精神。
第四,《徐霞客西游记》中还记载许多有关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情况,是研究明末社会的珍贵资料,这些都被后人无端删掉了。例如: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关于江西贵溪渔塘一带居民以造粗纸为业的记载,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关于江西吉安坞村居民靠捕鱼为业的记载,崇祯十年一月十九日关于湖南攸县和衡山县界诸山皆产煤的记载,三月三十日关于湖南兰山高梁原农民起义的记载,四月十三日关于湖南耒阳上堡市产锡的记载,六月二十日关于广西柳州河流的记载,十一月二十日关于镇远地区贩卖人口的记载,崇祯十一年三月关于河池南丹地区产银、锡的记载,等等,在现存各种《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都不见了。此种事例还有许多,这里就不想一一列举了。
最后必须指出,《徐霞客西游记》中季梦良的题识可能被后人删改了,为说明问题,今将全文抄录如下:
“崇祯丙子秋,霞客为海外游,以<SPS=0553>别余而去,去五年始归,归而足俱废,噫嘻<SPS=0396>望之槎既返,章亥之步亦穷,今而后惟有卧游而已。余时就榻前与读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曰:‘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余谢不敏,霞客坚欲授余,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夫霞客之事毕矣,而余事霞客之事犹未毕也。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余谓可以谢其事矣。忠纫之任福州,仍促冢君携归,冢君复出以示余曰:‘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启箧而视,一一经忠纫手校,略为叙次。余复阅一过,其间犹多残阙焉,遍<SPS=1504>遗帙,补忠纫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编,俟名公删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余不敢谓千秋知己,亦以见一时相与之情云尔。壬午腊月望日友弟季梦良录完识。”
按:上录题识只针对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年)徐霞客西南游而言,好象不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难道季氏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整理游记时,诸名山游记就已亡失,显然不可能,因为霞客死后并不久,江阴又未发生战乱。很可能是在王忠纫经手整理游记时有所散失,故季氏要“遍<SPS=1504>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我们认为季氏第一次整理本应当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只是在顺治二年遭兵祸时才散失,经季氏再次收集“仅存数本”,即《徐霞客西游记》。后来藏书家或传抄者为了使题识符合西南游的内容,可能对题识进行了删改,并命名为《徐霞客西游记》。吴应寿先生认为《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梦良的第二次整理本,是正确的。直到李寄辑补游记时,才根据曹骏甫的抄本将诸名山游记编入。
总之,《徐霞客西游记》的被发现,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吴应寿先生已经整理注释,不久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们殷切期待这一堙没多年的珍贵史料能够早日问世,为祖国的四个现化代作出它的贡献。
山川河流会说话少年读徐霞客游记四年级上读后感怎么写少年读徐霞客游 ...
读完《少年读徐霞客游记:山川河流会说话》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对旅游和探险有了全新的认识。徐霞客,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探险家,通过他的游记,让我仿佛听到了山川河流的呼唤,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他的故事让我对大自然有了...
关于徐霞客的精神,他的一生和他写成徐霞客游记的感悟的作文500字左右...
路茫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徐霞客,一个风餐露宿的诗人,一位不断求索的勇士。他用一生来追寻祖国的伟大与神秘,他用实际来证明人类的不懈与顽强。一个人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著成了不朽的著作《徐霞客游记》,我想他是一名真正的侠客,他虽然没有飞檐走壁的本事,但是他有壮士...
四海为家徐霞客读后感200字
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
漫游天下读书使的读后感徐霞客
徐霞客笔下的景物有的因年代久远而湮废,有的因交通不便而人迹罕至,有的虽近在城郊,亦有待开发。但也有已经得到较好开发的地方,如嵩山十里悬溜的山谷已建登山青石板路,庐山石门涧修建了“霞客路”山石级道。总之,《徐霞客游记》不仅具有导游的意义,而且对现代旅游开发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
他历尽艰辛、风餐露宿,但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甚至多次遭受抢劫、财物尽失,可是他仍然不畏艰险,坚持目标,继续他的工作。他依靠超凡的毅力,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求真求实的精神,创作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徐霞客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美好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
读《徐霞客为何在当代走红》后感作文
后来,手稿只好以手抄本面世。徐霞客的游记为中国的地理学、气象气候学、生态保护和旅游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本好书它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徐霞客的知识,让我们更了解徐霞客这个游圣!游历了东南沿海的众多名胜。一介布衣,行30走年,行程10万,留下手稿70万字。纵使山路曲折,路途遥远,他也决不放弃…...
徐霞客与丽江读后感
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这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
关于徐霞客的精神,他的一生和他写成徐霞客游记的感悟的作文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一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所留下来的重要著作。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他为了更加了解祖国的山水,以一腔爱国热情,用三十余年的时间游遍了祖国各地。可以说,徐霞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真正“爱国者”。说到徐霞客的爱国,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爱国”。爱国并不是我们口头上所说的,爱国是...
徐霞客对困难的阐述对你有什么启发
徐霞客对困难的阐述对你有什么启发如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他为了自己的朋友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为了登峰连脚也磨破了。他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写一篇读后感450字 读《登天都峰》有感
你好,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他为了自己的朋友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为了登峰连脚也磨破了.他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