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的特点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5
简述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扩展资料

节拍节奏: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节奏富有变化,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 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六声性乐曲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少数。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位置亦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微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微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此外,在同一首乐曲(曲牌)中还常出现调式交替现象,这种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内的交替。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如此丰富,与这些乐曲的旋律十分动听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秧歌的音乐既有火爆、热烈的特点,又有欢快、俏皮、风趣和优美抒情的特点。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其音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级进与不超过五度的跳进相结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乐曲,旋律流畅、连贯、容易上口。
b.级进与八度以内的跳进相结合。
旋律作较大的跳进后,一般都向反方向迂回级进解决。这一类乐曲活泼、华丽;有时亦有幽默、风趣的效果。
c.超过八度的跳进较少,大多在唢呐演奏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后出现。这种超过八度的音程的跳进,使乐曲的音区,音色形成对比,很有特色。 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把它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汉族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由于舞蹈动作有“上装”(女角)、“下装”(男角)及各种人物之间的互相对答,在音乐中亦常出现对句。东北秧歌音乐的结构比较方整,多为上下句结构或采用同一乐句反复一次的手法使其成双。对句的应用使这种均衡、对称的音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亲切和更富有生活气息;并使音乐更为火热、激动,从而达到渲染气氛,使舞蹈进入高潮的目的。
对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甲吹第一乐句,乙吹第二乐句(上下句对句)。或甲吹上半句,乙吹下半句。
b.同乐句反复时,甲先吹一次,乙重复演奏一次(民间称学舌)。
c.几小节学舌:即同样的小节数,起落音相同,甲演奏后,乙自由模仿,即兴变奏。
d.更小范围内的对奏:甲吹前半拍,乙吹后半拍。在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一拍中,甲吹一、三两音,乙吹二、四两音。
这种对句的方法,民间称“整学乱使”或“整学拆着使”。 对句的形式有下列几种:
a.两支相同规格的高音唢呐对句。
b.高音唢呐与中音唢呐对句。
c.唢呐与打击乐器对句(俗称“出鼓”)。
民间艺人对变奏手法的普遍运用是使东北秧歌音乐富有生活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奏手法的运用使一曲多变,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 常用的变奏手法有:
a.旋律加花或简化:以原始曲谱为骨干音,对旋律进行加花装饰,使旋律流畅、华丽或幽默、风趣。另有一些乐曲,开始部分为旋律加花的乐谱,速度较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而逐渐简化,速度愈快,旋律愈简化,这是一种倒装的变奏曲。
b.演奏技术的变化:在每一个变奏中运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演奏技巧。
c.特性音调的运用:在某些变奏中,运用有特点的音调,使变奏具有特色。
d.“借字”手法的运用:“借字”即借用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来代替乐曲中的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用以改变乐曲的调式、调性,进而衍变和发展旋律。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借字”,还可实现“五调朝阳”、“三十五调朝阳”。《鹁鸪》尾音比首音低纯五度,《句句双》尾音与首音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朝阳模式。对于母曲朝阳谱,实际演奏时要对乐曲进行加花并调整个别不顺的音。
e.变换唢呐演奏指法:分别以自然音阶中的7个音作唢呐筒音以改变乐曲的调性,它与一般的移调演奏不同,在移调和变换指法的同时,根据乐器的性能和不同音域进行加花和运用不同的技巧,从而使乐曲的旋律相应地产生变化。
东北秧歌音乐的变奏属于严格变奏,即每次变奏的乐曲结构及小节数应与原始曲谱相同。但变奏的速度可根据需要而有所变化。 曲牌联缀的形式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屡见不鲜,它是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的一种创造。变奏手法只能使同一首乐曲产生多种不同的变体,曲牌联缀则是将多首曲牌串连在一起演奏,形成套曲,具有更大的对比性。曲牌联缀的形式十分灵活,参与串连的乐曲可多可少(其中每首乐曲均可作多次变奏),速度可快可慢,原则是服从舞蹈表演的需要。
曲牌联缀后形成的曲体为联曲体,也可以形成循环体,即某一首曲牌多次出现。其间插入不同的曲牌。曲牌联缀时,前曲与后曲的调性、调式可同可异,但必须连接得自然、合理、通顺。 “浪头”又称“浪子”,意为以某一音为轴,音乐在轴的两侧波动,气氛火爆热烈。除东北的民间器乐曲常用“浪头”外,河北吹歌,陕西鼓乐等汉族民间音乐中也经常使用。
“浪头”用在曲牌联缀时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换乐曲时,前首乐曲的尾部可接一个小的“浪头”再接下一首乐曲。如某一首乐曲单独使用,这首乐曲的尾部甚至乐曲的中间都可以接浪头,它是民间艺人即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浪头”的篇幅长短不拘,根据场面的大小临时决定。
每个艺人演奏“浪头”都不尽相同,但它有一定的规律性:“浪头”由长音(可自由延长)和流水板音乐组成;速度较快;中间套有对句;用长音作过渡或通过它转调。 东北秧歌音乐的来源主要是东北地区的一些唢呐曲牌;当地汉族民间器乐曲的片断;东北民歌和地方小调;音乐工作者新编的乐曲。此外,它还吸收了一些“二人转”和“单鼓”的音乐。
其中最常用的乐曲是杂曲(小曲、曲牌),这些乐曲一般都较短小,多为一段体。东北的民间器乐曲十分丰富,如辽宁鼓吹乐、吉林鼓吹乐各成体系,光是辽宁鼓吹乐就拥有数百首乐曲,包括牌子曲、汉吹、满曲(俗称“关里极子”)、水曲(又称“锣板曲”)。大牌子曲和汉吹曲结构庞大,由引子、身子和尾巴(尾巴分若干节)组成。民间艺人根据秧歌表演的需要,按不同的场面、人物和速度,常选择某些乐曲的片断为秧歌伴奏,如选用大牌子曲《一条龙》的尾巴《水龙吟》;汉吹曲《大花》尾巴的第1节《大花头节》等。民间艺人掌握的曲目愈广泛,选择某些片断为秧歌伴奏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掌握曲目的多少便成为衡量民间艺人技艺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掌握曲目多的便获得“曲包子”的美称。



东北秧歌的特点
东北秧歌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特色的民间舞蹈,其显著特点在于动作矫健有力,舞姿端庄大气。舞者的动作通常简洁有力,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豪放与雄浑气势。这种舞蹈不仅强调力量的爆发,还注重舞蹈的美感和节奏感,使得整个舞蹈看起来既有力又不失优雅。在乐器伴奏方面,东北秧歌同样精彩纷呈。乐曲通常由二胡、琵琶...

东北秧歌的特点
东北秧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亢热烈,节奏明快。东北秧歌以浓厚的民间舞蹈风情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它粗犷豪放又细腻柔美,表现出极高的感染力和浓厚的东北特色。节奏感是东北秧歌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锣鼓的节奏往往密集而富有变化,身体动作的起伏也紧密跟随节奏的变化。其风格与当地的...

东北秧歌的特点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概述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

东北秧歌舞蹈特点
东北秧歌舞蹈的特点包括:1. 多样化的“手中花”动作,2. 节奏明快且富有弹性的鼓点,3. 哏、俏、幽、稳、美的韵律感,4. 动作中展示的手巾技巧。具体的手巾技巧包括:1. 绕花:快速地转动手腕,使手巾形成立形,注意动作的连贯性。2. 单臂巾:左手叉腰,右手在胸前至身体旁90°做一个花,再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热情豪放,幽默风趣。1、热情豪放: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表现出热情豪放的特点,动作幅度大,节奏明快,充满活力。2、幽默风趣:东北秧歌中融入了许多幽默元素,使舞蹈更加生动有趣,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下面是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欢迎大家阅读! 一、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

东北秧歌特点
音乐方面,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以其“顺”“活”“韵”为美学原则。"顺"体现在旋律的流畅变化和调性转换的自然;"活"则强调即兴演奏,赋予音乐无穷的变异性;"韵"则强调韵律感,使得音乐富有风格特色。乐队通常由两支高音唢呐和若干打击乐器构成,其中七寸五的高音唢呐是常见选择。音乐特点上,以五声为...

东北秧歌的动作特点来源于辽南高跷的动律
东北秧歌融合了辽南高跷的动律,形成了其独特的动作特点。1、东北秧歌的表演风格多样,根据不同的表演场合和参与者,可以分为地秧歌、寸跷和高跷三种形式。地秧歌不受场地和年龄限制,形式自由,便于群众参与。2、秧歌的服装设计简洁明快,色彩鲜艳,并通过腰间的彩色绸带增添视觉效果。寸跷秧歌则是在表演者...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习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

简述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1、东北秧歌的风格: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2、东北秧歌的风格: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