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现状与形势
首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公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天气预报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规模和能力,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
再次,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了重大工程,如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提高了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得到全面实施。
同时,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应对了地震、干旱、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也明显增强。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变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卫星导航与通信广播等技术在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科技支撑平台逐步形成。
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逐步壮大。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专兼结合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了50余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
防灾减灾社会参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各界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国家将5月12日设立为“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推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
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我国与国际组织、机构以及有关国家政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建立了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和行动计划。我国政府积极援助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国家,履行了防灾减灾国际义务,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得到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但同时也拥有诸多机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
在此期间,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仍相对薄弱。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同时,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各项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的实施由国家减灾委员会统筹协调,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保障工作。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围绕本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本部门规划为支撑,与本规划有机衔接;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
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旨在全面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通过科技创新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撑和引领,确保防灾减灾...
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国家目标为指引,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针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需求,强调基础研究稳定支持、应用技术开发、防灾减灾装备研制和集成示范,以及科技条件...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建设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震减灾法》,明确了城乡规划中的防灾需求,规定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及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等,...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序 言
有效安排和实施防灾减灾相关工作。这一规划旨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和乡村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构建安全、和谐的城乡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实施本规划,我们期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显著提高城乡建设的防灾减灾水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内容的是( )。
【答案】:C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城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设防标准;②布局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设施;③制定防灾对策与措施;组织城市防灾生命线系统。城市详细规划阶段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种消防设施的布局及消防通道间距等;②确定规划...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
规划坚持"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的综合策略,以人为本,注重城乡统一,推动城市全面防御和乡村全面设防。防灾工作注重预防与应急的结合,确保防灾常态管理与灾时应急的有效应对。同时,遵循科学方法,综合考虑空间和过程管理,兼顾短期和长期目标。规划指标具体包括: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第一章 发展振兴基础和条件_百 ...
民生建设方面,360余万震损住房已修复加固,农村和城镇住房建设全面完成,学校和医疗设施大幅增加,就业社保及社会福利设施显著增强,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方面,交通、电网、水库安全、生态环保和防灾减灾体系得到大幅提升,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产业恢复增长,灾区企业全面复产,部分重灾区实现...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图书信息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专业图书,由享有盛誉的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1年9月20日首次发行。该书采用平装形式,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书籍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是9787111354819,这一独一无二的代码有助于识别和追踪图书信息。此外,该书还拥有品牌标识,即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标识,表明其出版质量与...
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重点任务
为了提高防灾减灾效率,本规划将研制新型实用产品,如监测装备、通讯装备、救援装备、防控装备和结构抗灾装备。开发先进实用的生命探测、机器人救援、大型障碍物破除、抢修抢建、滑坡快速排水、放射性核素污染防控、生活保障等装备,促进防灾减灾材料、工艺和装备的技术革新。本规划还将建设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