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手工棉纺织技艺的16道工序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9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人民网:上海55项国家级“非遗”全名单公布

1、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2、顾绣
上海市民间传统美术,2006年5月20日,顾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顾绣源于明嘉靖年间,露香园主顾名世之妾缪氏擅绣人物、佛像,又有顾媳韩氏仿宋元画入绣,劈丝精细,绣品气韵生动,于是名噪一时。顾绣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顾绣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

3、乌泥泾手工棉纺织品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
4、崇明糕
崇明糕是上海崇明地区传统特色糕点之一,特色风味小吃。有松糕和硬糕两种。松糕一般吃冷的;硬糕一般都是热过了以后再吃,有时候是蒸热,亦可放些酒酿做成酒酿糕丝汤。讲究选料,配比合理,甜度适中,果肉适量,蒸煮科学,清香松口,糯而不粘,畅销岛内外。
5、一捏酥
一捏酥是上海市高桥地区三种著名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原为粉状,用汤匙抄吃,作冬令进补的小食品。后为便于出售,乃制成一捏之形,故称一捏酥。产品外型如一手所捏,指纹清晰,完整,不松散,入口松如雪絮,酥如霜花,油而不腻,甜而适口,营养丰富,特别适宜儿童及老年人食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嘉定竹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崇明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捏酥

碾籽、弹花、纺纱到织布比较完整系统的工艺流程:头道工序轧花机,二道工序木椎拨弓弦,三道工序梳搓成棉条,四道工序摇转纺车纺成纱,五道工序牵挽成经线,六道工序上浆等,形成了一整套13世纪先进的棉纺织技术的工序。手工棉纺织的色织和提花工艺。色织,是指织布所用的棉纱都事先染上各种颜色的色纱;提花,是指在织造过程中,利用经纬纱的色彩或组织结构的变化,织出各种不同的复杂花样。“错纱”是不同色彩的经纱在牵经时交错排列;“配色”是不同色彩的纬纱在织造时交替织人;“综线、挈花”,利用束棕提花装置,织造大提花织物。而“折枝、团凤”一般用提花装置,“棋局”是用色织技术实现的。

棉纺织历史
答: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图2)。 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 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①、“而衣皮苇”...

毛织行业的加工工序有几道?
答:一般也因毛料不同而不同,如精梳棉2/32质量好,一般损耗计2%内,而1/4的丝绒则因易断,一般损耗在4%以上;缝盘一般的损耗在2%左右,而有些衫要扎骨的(一般裁扎去膊尾斜),因肩宽和膊斜的大小,织法,针种不同而不同,没有固定的常数,一般通过磅衫片减间纱,与裁好的衫之差,计算出其损耗;洗烫等后整工序一般...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技艺特色
答: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在弹棉设备方面,黄道婆之前江南虽已有弹...

汉族服饰的汉族服饰的工艺
答:棉纺织手工业的繁荣,也有力地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姚文枬《上海乡土志》记载:“惟自黄道婆入吾邑,而纺织之法遂精,厥后各处仿效,而棉布乃衣被天下。” 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她留下的手工棉纺织技艺还在传承,而且已经被中国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中期,民间服饰转向奢华...

清代的棉纺织有哪些工序?
答:清代的纺织工具也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而发展?棉纺织有扎花?纺纱?织布3个主要工序?扎花即除去棉籽,黄道婆做成搅车,将棉籽挤出?清代改称“扎车”?清代扎车用三脚架,高3尺,有径3寸和1.5寸滚轴一对,水平放置:大轴木制,用手摇,外旋?小轴铁制,用脚踏,内旋?利用两轴摩擦力,转速和旋向不同,将棉与籽分开...

鲁锦的特色与织造工艺
答:鲁锦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象的出,织锦中蕴藏着多少繁杂的劳动。鲁锦,是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与娴熟的技艺所织成。图案有“龙蛇走兽...

智成纤维床垫硬质棉的7道工序?
答:1、混棉:将混棉按照不同的比例来配比纤维的纤维棉,称初重量后倒入搅拌机由机器转动搅拌,目的是把各种混在一起的原料搅拌均匀。2、开松:开松就是把搅拌好的团纤维均匀铺开传送到刺辊装置进行依次开送,纤维团经过强力的开松后,然后由风机送到二次开送装置。纤维团经过二次开送后由风机送到混棉...

清代的棉纺织的主要工序是什么?
答:清代的纺织工具也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而发展。棉纺织有扎花、纺纱、织布3个主要工序。扎花即除去棉籽,黄道婆做成搅车,将棉籽挤出。清代改称“扎车”。

布是怎么做出来的
答:最初的布是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剥掉大麻或者葛藤的皮,麻皮在水里泡上几天之后,皮就松散了。用棍子槌击几下,麻丝就出来。再放进一些矿物质,使其脱胶,麻丝变得更麻利,接着,把丝捏出来。纺轮只有铜钱两倍大小,样子也像铜钱。中间的小眼插着竹签,签子顶上系上麻丝。用手转动纺轮,利用...

关于纺织的历史
答:中国的纺织、刺绣技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远在六、七千年前,人们就懂得用麻、葛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织,公元前十六世纪(殷商时期),产生了织花工艺和“辫子股绣”,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以后,随着提花机的发明,纺、绣技术迅速提高,不但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罗纱,还能织出构图千变万化的锦缎,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