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揭秘:家庭中,这样的“三角关系”最为稳固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3

你的孩子是否有过这样的问题:

“孩子聪明,但就是不好好学习,聪明劲没用在学习上。”

“放学到家就把自己锁屋里,谁也不搭理。”

“作业写5五分钟,找铅笔花15分钟,拖延大师第一名。”

“什么事也不和家长说,关心一下就炸毛。”

“起床磨蹭,吃饭磨蹭,睡觉磨蹭,做什么事都磨蹭。”

心理学家张国维曾说: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家庭治疗中,有一个词叫做“三角关系”。它指的是孩子出生后,父母和孩子形成的共同关系。

健康 的家庭,三角关系是流动的,没有敌对,没有联盟,彼此关爱,互相支持。

可如果父母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怨恨,孩子就会被卡在三角上,成为平衡矛盾的工具,引发更复杂的家庭矛盾。

家长如何保持家庭中“三角关系”的平衡?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三种关系。

与自己的关系:

你选择什么样的情绪?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连续的,无止境的笑声从杨迪的手机传来,这是妈妈张佳丽收到杨迪的转账后,给杨迪发来的一段哈哈大笑的语音。

杨迪在节目中吐槽妈妈在家族群里发语音,全程15秒里不带任何喘息只有“哈哈哈”语音。

平日里的张佳丽随时随地都能笑起来。

付款时网络延时刷不上,她自己哈哈笑半天,老板也懵了;儿子挣钱了第一次给自己转账,她竖起大拇指,在电话里直夸儿子真厉害,笑声再次响彻办公室,同事们也跟着笑翻了......

作为妈妈,张佳丽并非没有操心的事。

小时候的杨迪是班里的“开心果”,常常逗得老师同学们捧腹大笑,各类文娱活动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唯一就是学习成绩并不好。

有次杨迪 历史 考了9分,妈妈看到后抱怨说闭着眼睛都比儿子考得高,杨迪解释,题目太难了,她选择相信孩子,从来没有因为成绩责备过杨迪。

高三时,杨迪经常带着一群同学到家排小品,妈妈也从来不阻止,还会帮忙给同学们弄水果,她始终认为,不用这么严肃,孩子们玩得开心重要。

对于孩子,张佳丽永远是鼓励式教育,不管杨迪做什么,她都会说“好”“棒”。

事业上,张佳丽也没有停滞不前,努力提升学历。她和杨迪说,自己快乐最重要,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

即使和丈夫偶尔闹矛盾,张佳丽会和丈夫说,有什么情绪我们两个承受,不能在孩子和两方父母面前表露出来,把吵架的情绪带回家肯定是不行的。

自己的情绪选择自己消化,面对杨迪时,妈妈也不恼火,又是一张笑脸。

我们情绪是主观的,不可控的, 但我们的行为是可控,可以选择的。

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一个快乐的妈妈,是一个接纳自己,懂得取悦自己的妈妈。 对孩子表达爱的同时也传递了快乐的能量,孩子也能收获到愉悦的情绪。

如今的杨迪,凭借自成一派的搞怪风格受到广大网友喜爱。

从2005年短视频中的扮丑角色,到如今各大综艺节目的 搞笑 担当,一路走来,出生普通家庭,长相普通的杨迪身边不乏否定、质疑的声音。

曾有一次节目颁奖,杨迪被通知去领奖,但到现场后,主办方一直没有叫杨迪的名字,杨迪还纳闷自己到底有没有获奖。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杨迪长得太“丑”了,没叫他上台领奖。最后,杨迪在后台收到了对他满是羞辱的奖杯。

杨迪在接受《人物》采访时说:“我妈对我影响太深了。她教会我人生没什么可愁的,凡事都有办法,都有路。活着就要乐乐呵呵,开开心心,哈哈大笑的。”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是百炼成钢,是一次次跌倒也能够站起来的勇气。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就是给了他足够抵抗未来挫折的力量。

与伴侣的关系:你选择如何爱TA?

有句话说:你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地爱TA的父/母亲。

关于父母秀恩爱,网友们分享了被“虐”的瞬间:

“一家四口拍照,p图只p自己老婆。”

“两人散步时会十指相扣走在前面,剩我在后面与夕阳相伴。”

“两人‘联手’打斗地主,对,是手牵手!”

“结婚30多年,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也要视频通话。”

父母之间彼此包容、相互扶持,彼此流动的爱意就如同源源不断的泉水,滋养着孩子。

蛋糕再好吃,听说一千遍也不及尝一口来得真切。 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爱与幸福,自然也学会了如何创造幸福。

一个不需要耗费精力去消化大人的情绪,能够用全部力量向上生长的孩子,又怎么会不优秀呢?

只是,许多孩子没有这样的幸运。

有网友无奈表示,自己思考了30年还是没有好办法改善父母之间的关系,又时时被他们的关系问题影响,被迫做父母之间的传声筒。

妈妈经常对她说:“等我死了,你爸爸再找个年轻的吧,他现在什么都无所谓。”

爸爸也不甘示弱,扯着女儿说:“我辛辛苦苦在外工作,你妈妈整天在家待着瞎说。”

父母互相诋毁的话语,让她无所适从。

孩子无法在父母之间做出权衡,最终选择自己承担焦虑与不安,被迫成了父母情绪的垃圾桶。

心理学中有一个“婚姻倾斜”的概念,是指家庭中父母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成员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柔弱,对其逆来顺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建立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演员景甜曾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从小就看到父母吵架,尽管父母在疫情之后选择了离婚,但提到父母的婚姻,已经长大成人的她哽咽道:“那么小的孩子看到父母的争吵,真的是特别大的伤害。”

很多人都会有“为孩子好,不离婚”的想法。

事实上,伤害孩子的并不是离婚这件事本身,而是孩子被迫经历父母吵架的恐怖与害怕,感受到父母释放的负面情绪。

貌合神离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痛苦,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对子女最好的教育之一,是父母恩爱。但是当爸爸妈妈无法继续相爱,那么,好的离婚,胜过坏的婚姻。

夫妻之间无论感情好坏,都做到自我负责,不去侵犯到孩子的边界,孩子自然会有成长的空间。

与孩子的关系:

你选择如何与孩子互动?

儿子在学校运动会上,拿了一金一铜一个第五名,开心地回家了。

此时,他的妈妈傅首尔还在外工作。临睡前,儿子把奖牌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还嘱咐爸爸,一定要让妈妈看见呀!

傅首尔忙完工作,到家已是深夜,由于第二天一早还有行程,傅首尔给孩子留下一封信,表白“心意”。

在信中,傅首尔告诉孩子,看到他的金牌感到很骄傲,更为他在思维班里积极、乐观、专注的进步感到高兴。

与此同时,还给了孩子具体的建议,供孩子参考,最后,不忘夸孩子是最好的儿子!

傅首尔看到了 孩子的想要分享,期望得到肯定的情绪,同时,也以自己的理解,真诚地与孩子沟通。

父母在具体的事项中肯定孩子的进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被共情、被认可,内心也是欢愉的,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自信,愿意与家长沟通与表达。

傅首尔工作忙碌,与儿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两人并未因聚少离多而关系疏远,母子俩的互动方式多种多样。

在一次《奇葩说》中,傅首尔在现场念了儿子给她准备的小纸条:“老妈,加油,我支持你!第二名也很好!”

妈妈在日常中看到孩子的情绪,孩子学会的也是理解家长,成为暖心的小天使。

空闲时间,傅首尔一家在家里办“家庭运动会”,套圈、打乒乓球、零钱大作战……最终得冠军的人,掌握家务分配权。

没有运动场?书桌也可以变乒乓球桌;不会打?爸爸妈妈现场教学。

拿冠军,姿势一定要帅!

颁奖仪式也少不了,新的一家之主诞生后,先奖励自己今天不写作业,安排爸爸给妈妈按脚......

游戏 ,是孩子的第一语言。父母与孩子开心互动的过程中,不仅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更拉近了孩子的距离。

对于亲子关系,傅首尔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容:“亲子关系就像内裤,每条都不同,样子不重要,最重要舒服。”

如果说教育的核心是亲子关系,那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看见孩子的情绪,同理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最需要的。不论什么样的亲子互动方式,让孩子感到愉快的才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可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历经4代研究者,历经75年,跟踪了724个人的一生,最终得出结论: 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更快乐和 健康 。

一个懂得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长,一对能够管理好自己情绪的父母,自然也能够与孩子成为好朋友,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教育也就是自然而然会成功的事了。

文学大师马克 · 吐温曾说: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瞬间,也不要辜负。

这一瞬间是荒芜枯燥还是丰富有趣,选择权永远在我们手里,关键在于我们选择如何自处,如何管理情绪,如何保持家庭中“三角关系”的平衡。

2021-08-03 18:06·尹建莉父母学堂

周末带娃参加了一节美术培训班的公开试听课,本想着如果孩子喜欢,我们就报名。

可最后,却因为上课的老师说了这么两句话,败兴而归:

“知道为什么你们画不好吗,因为你们的画意义尚浅。”

“下节课你们就跟着老师画……落笔要大气,还需要掌握好色彩的饱满平衡。”

连我女儿都忍不住在回家路上吐槽:这老师太无趣了!

要在拿笔之前就思考“画的意义”,要是没有意义,那就不用画了?

顾及着大气、顾及着饱满、顾及着平衡……自己的想法什么时候才能被顾及?

短短两句话里包含着大“坑”——开始前追求意义,开始后顾及规矩,没意义又不合规矩了,紧接着就是强行改造。

这样的事情多干几次,孩子的天赋、创意、兴趣通通就被扼杀了。

“雀鸟”入笼

类似这种用自身经验“教化”孩子,限制孩子自由发挥的情况,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次带女儿玩耍,遇见一个小男孩在搭积木,先是搭出一个房子,又在旁边摆了一个“半圆”,然后对旁边的奶奶开心地喊:“奶奶快看,这是我布下的‘陷阱’!”

奶奶瞟了一眼,上手就挪开了男孩摆的积木,要重新帮他摆:“陷阱是一个很深的井,怎么会是这样的?你堆错了……”

男孩立刻气哭,奶奶见状也不高兴了:“你哭啥,我这是帮你。你知道啥叫陷阱不?谁会把陷阱造在家门口,你这应该是水井,水井也挺深,还得有水……”

男孩气愤地对奶奶喊:“你走开,我不要你帮!”

后来隐约听见男孩碎碎念“卡梅利多”这个词,正巧女儿也看过这套绘本,就问了一句:你这个陷阱是捕鸟的吗?

原来卡梅利多(一只小公鸡)曾被困在一个捕鸟的陷阱里(一个倒扣的竹筐),小男孩是在用这个“半圆形”模拟“倒扣的竹筐”。

男孩很惊喜,瞬间就不哭了,挂着泪痕和我们一块玩起来。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玩得开心了,又叫:“奶奶……”似乎又准备说什么。

结果迎来了奶奶的怒怼:“叫我干啥,你不是让我走开吗,别找我呀!”

看着小男孩又快哭出来的表情,不由得一阵心塞,这样的情形在他身上反复上演几次,奶奶的“陷阱”,困住的就是孩子原本优秀的抽象思维能力。

不仅如此,在奶奶眼里,这孩子还会成为一个“好哭、不听话、暴脾气”的孩子,丝毫不会想到这些是自己亲手造成的,日后还会想尽办法“改造”……

“珍珠”蒙尘

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参加过一所小学的公益心理咨询活动。

她遇上了一个一年级小男孩,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内向、不愿与人交流;不爱学习、成绩跟不上。

咨询的过程,班主任全程旁听,希望通过咨询,能让孩子有所反思和转变。

一开始,男孩盯着陌生的咨询师,不愿多说话,不过还是礼貌地回答着问题。

直到聊到男孩喜欢的自然课时,孩子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学、自然故事,蚂蚁、恐龙、吃虫的草……孩子讲得绘声绘色,手舞足蹈,一旁的班主任不禁感到诧异。

这样的孩子,谁说他不愿与人交流,不爱学习呢?

可看了一眼班主任老师后,小家伙却垂下了头,说自己学习不好,老是考不了双百……原来所谓的“成绩跟不上”,只是考不了双百而已。

咨询结束时,转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班主任老师——看着咨询过程中聪明可爱的孩子,想象着他沉默坐在教室里的身影,班主任感到了羞愧:

羞愧于没有足够耐心去发现孩子的闪光处;

羞愧于总是用狭隘单一、自以为是的标准做出评价;

更是羞愧于,自己一直认为“需要被改造的是这个孩子”。

花开百种,各有千秋,却非要进同一个模子里去印刻一下,出来的样子都标准化了,就是优质品,否则就是次品。

原本闪耀着珠玉光泽的孩子,被教条化的标准蒙上了一层灰;教育者及时醒悟还有机会拂去尘埃,否则,孩子将面临的,就是“被碾压、被粉碎”的困境。

“困兽”反噬

在孩子小的时候,单一、刻板化的条条框框是——月亮必须是圆的、河流必须是蓝的、好孩子是必须成绩好、活泼外向的……

及至孩子长大,这些固化标准就变成:男孩学文没出息、女孩学理太别扭、必须考好大学、考公务员……听我为你安排的路、遵照我的意愿过一生。

小问题时就不曾在意,不曾反思,最终出现了一个个有大问题的成年人。

比如曾经有个爆红网络的流浪汉。

他原本在一线城市审计局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博学多才又有一定 社会 地位,是许多父母眼里成功孩子的模样。

可是,他最终却放弃一切光环,选择当个流浪汉,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

小时候的他,喜欢画画,也非常爱读文史类书籍,还想读中文或国际政治专业。

但父亲对他的这些爱好极力反对,用自己的标准限制他、改造他。

最后在父亲强烈要求下,他选了审计,毕业以后进了审计局。

被迫走上一条自己并不喜欢的路,让他难以适应,于是毕业没几年,他就离开家,离开工作单位,开始一个人在外流浪。

以他的能力,自我负责,修正道路,过回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是不可以,可他选择现在这样流浪的生活,更可能是因为被困在“绝境”中太久,一种宁愿自我毁灭也要狠狠报复的心态——

“看啊,你的标准我可以达到,可我偏不如你所愿!”

有人曾问一个执教20多年的老教师:“你教了20多年书,感觉最悲哀的是什么?”

老师回答:“就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庸人。”

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有的孩子刚对某样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就被大人武断地否定:没有意义,不合规矩。

有的孩子天赋初露头角,却因为大人眼界有限又急功近利,被磨灭了兴趣,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的孩子可能在艺术、运动上潜力无限,却因为父母希望TA拥有世俗意义上的稳定工作、稳定人生而庸碌过一生。

擅长的不让做,不喜欢的却被逼着学,多少“千里马”还来不及跑,就先被“打折一条腿”,瘸着腿被牵上规划好的路,却忍不住自暴自弃。

当不了伯乐,也别当绊脚石

小时候听故事,大人总爱在结尾加一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XX道理……”

《龟兔赛跑》是“不要骄傲自满,坚持就是胜利”;

《狼来了》是“撒谎会失去信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要有同情心,关怀弱者”

……

这些道理流传已久、正确无比、无可反驳,时间一长,遇到同样的事,我们脑海里自然蹦出那个已经成型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限制孩子的思维、破坏孩子的天赋,真不是故意的,是我们自己可能已经被困住了,然后对着孩子刻舟求剑:

比如笃定“陷阱不能像水井”的奶奶;

比如认为“好学生一定要外向活泼、成绩双百”的老师;

比如坚持“写文章没出路,还是选个好找工作的专业更靠谱”的家长。

可尚未形成思维定式的孩子,总能发现不同的精彩和亮点,透过TA们的视角,我们会忍不住感慨“原来还能这样”:

《龟兔赛跑》里的乌龟,答应和兔子赛跑真是太过自信了,赢了是撞大运;乌龟要是没遇到一只骄傲的兔子,输的就是乌龟,还是得有自知之明。

《狼来了》里的小孩一定很孤独,没有家人陪伴,才会撒这么无聊的谎自娱自乐,所以大人要多陪伴自己的小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里的小女孩,为什么受挫了就要自怜自艾?她可以求救,挨家挨户去敲门,说不定就会遇到善良的好心人收留她,就能活下来。

打开思路,会发现孩子也像这些故事一样,从不同的细节、不同的切面,都自有精彩和意义。

那些最后幸福而成功的孩子,都不是靠死守一套教条支棱起来的,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对于我们来说,比盲目铺路更重要的是,别忘了时刻审视自己紧攥的评价标准,做一个不碍事、不挡路的大人。


尹建莉父母学堂:教育学者尹建莉创始,1000万家长信赖。0-18岁孩子的教育问题,这里都有解决方案。关注即赠【限时免费 育儿 咨询】专业服务。

作者介绍

碎碎,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记录我与这个世界的天马行空。



什么是彭罗斯三角形原理?
罗杰.彭罗斯的简介:1931年 罗杰·彭罗斯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州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爸爸是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莱昂内尔·彭罗斯,罗杰·彭罗斯先进入伦敦大学的附属中学,而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 他在1957年 被授予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与他爸爸一起合作,设计出常人难以做出的几何图形。他的设计被荷兰艺术家艾斯丘...

为什么会有第三者出现(婚姻中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第三者)
男人们很容易有的“第三者”是事业或爱好,女人通常有的“第三者”是孩子,这样每个人都处于三角关系中,家庭因而变得比较稳定。由此可见,在一段感情中,不要期望把全部注意力放到一个人身上,也不要期望别人的注意力全部放到你的身上。这种状况一定只是暂时的。它非常不稳固。入侵婚姻的这种第三者,通常...

你知道哪些家庭教育的故事吗?
1、麦克斯韦是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画一个装满秋菊的花瓶的静物画。麦克斯韦尔的花瓶是梯形的,菊花是圆形的,叶子用奇怪的三角形表示。他细心的父亲立刻注意到小麦克斯韦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开始教他几何和代数来培养他的数学才能,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数学家。

三角数三角数的发现
高斯后来成为公认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的名字被用于物理学的电磁学单位,被誉为“数学王子”。他的数学成就之一是三角数,这些数字来源于将物品按三角形排列后得到的序列:1, 3, 6, 10, ...。这个概念甚至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找到,例如保龄球的球瓶排列方式。八岁时,高斯进入乡村小学,那里的算术...

物理公式 中的三角形叫什么?什么意思?(公式在问题里)
△”在物理公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帮助我们精确地描述物理量的变化,进而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通过使用这种符号,物理学家能够清晰地表达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这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都至关重要。以上就是关于三角形符号“△”在物理公式中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的应用。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名人的故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

倒三角符号是什么物理意义
倒三角符号在物理学中主要表示电势差或电压。详细解释如下:在物理学中,倒三角符号常常与电势差或电压联系在一起。它是用来描述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势差的一种表示方法。电压是电场中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所产生的电势能差。而这个符号就是为了方便地表达这一物理量。这种电势差的表达方式,对于电路...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文及教案_百度...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习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见...

高二语文上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文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