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服饰对汉文化的影响
有
但是就一个左衽右衽的根本问题
比如,赵灵公为了让服饰适应历史和战争的需要,亲穿胡服骑射。后来举国穿胡服。北朝时期,北魏孝文皇帝鼓励学习汉文化,汉服盛行。唐朝时,中外交流频繁,服饰自然就有了外国特色。明时,明太祖朱元璋制各种衣帽,比如古装片里常见的瓜皮帽,上面有六块布,叫“六合一统帽”,还有那种方方的帽子,好像叫"四方一统巾",(百度查六合一统帽应该查得到),还有清代的旗袍了,原是女真人为了方便骑马穿的,后来清建立了,旗袍就在后世盛行。民国时中山装,盛行至今,据说是看起来比较严谨。还是现在的改革开放,日版韩版的衣服也通过国门流入中国了嘛!
商朝以前篇那时还裹着草皮,考古资料非常少,属于汉服没成熟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略过
商朝篇:
上衣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衣下裳(注:上穿衣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子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后来一直延续到明。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立在那时,但还不完善。上衣下裳为举国通行的统一款式。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立,上衣下裳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上衣下裤:据说那时已经有了裤,不过都是开裆的,而开裆裤只能是穿在上衣下裳里面的。
发型:初期男子编辫,后期则将编好的辫盘到头顶,成为后来男子束发(汉族男子发式)的基础,
冠帽巾:那时已有了冠的雏形
西周篇: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亦有了雏形
春秋战国篇: 上衣下裳: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而且大袖只用于礼服中已成为定制。而且已趋向于精美化发展,当时玉已不去身。
上衣下裤:据一些资料考证,汉族人早在胡服骑射以前就有了合裆裤,也有了短衣下面直接搭配裤的装束
衣裳连制(深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动较大,另外一个汉服大款式深衣的产生(深衣其实就是上衣下裳制的连接版,也是交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普通的麻烦装束已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而衣裳连制,能文能武,可以礼仪可以常服,是汉服款式的一个进步)深衣裳有12幅片拼接而成,代表12个月。分直裾,曲椐两种。直裾后来作为深衣的主流样式,一直沿用到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直椐下摆显的较窄。和直椐不同的是,曲剧魏晋以后衰落,但也不是断代,因明朝的朱子深衣,还存在曲剧的样式。而直裾历代一直盛行,后世成为庶人的民间礼服和士大夫阶层的居家便服。春秋战国初深衣的袖子,还多是直筒祛,后来袖子垂下部分日趋宽大,形成半圆形垂弧度(袂),但仍是收口(祛),因此形成外观看半圆形弧度的袖子(祛袂),这样的袖子成为深衣的定制,只要是代表一种思想。当时的袖子,已有长袖,但只舞蹈时才有
秦汉篇: 舆服制度:西汉在周制冠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舆服制度,制度出皇帝,品官的礼服,朝服,常服20多种,这20几种,同周制一样,基本也是以不同的冠去区分,礼服,朝服仍是上衣下裳制,礼服的配件组玉敝膝等也不变,东汉产生了绶与佩这样的新配件,而且通过绶佩的高底来区分品官的等级。因此只是较之周制更等级化,细节化,丰富化而已,款式基本还是采用周制,后世礼服,以周制为骨架,秦汉为血肉的基础上,一直延续到明,这以后,礼服基本可以确立,变化很小了。
上衣下裳和深衣:民间常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并且下裳较之前朝日趋变宽大。
上衣下裤:劳动人民仍是上短衣下面直接配裤的装束。
上襦下裙: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朝已经被泛滥化的深衣的天下,人们似乎又开始怀念起上衣下裳装束来,于是女子又开始穿起了上衣下裳,只不过上衣短小,一般标准到腰胯部,扎到裙子里面,袖子窄小,裙子宽大, 因此,他大抵来说是属于上衣下裳范畴的,但后来加入了很多女性特征元素和一些固定配件,而且要比上衣下裳华丽,因此成为汉服体系中的第3个款式——因上衣改短小改称为襦,搭配裙子成为襦裙。还有一点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襦裙是套装,比如颜色和花纹不是随意搭配的,而是配套的。
袍衫:而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衣,但虽叫长衣,在具体长度尺度方面还是没有定制。而两侧缺胯(开叉)的袍衫,在那时已出现,袍和衫的不同地方在于袍有夹层,也就是双层,衫没有,比较单薄,因此,又出现了汉服体系的第4个款式——(因长衣没发展完善,故不算)袍衫类
发型:秦时期看兵马俑当然还是有编辫束发的,但汉时已可以明确不编辫束发成为主流,这种不编辫束发的简单束发模式,也是后世一直沿用到明的汉族男子基本发式。而再后来的束发基本都是头发全盘到顶部,并非上面束发余发披肩
冠帽巾:由于舆服制度的创立,冠已不在是随便谁都可以戴的了,戴冠已成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新出现的冠有文官的进贤冠,武官的武弁等,东汉时期的平巾,加梁成为文官的梁冠,加漆纱成为武官的漆纱冠,这两一直延续到隋唐宋明。而冕冠已上升到只有帝王配戴的地位。民间男子只束发后用簪子插发加以固定即可,或者在发髻处加包巾裹发。因这个制度,汉时期也是个大量产生帽巾的时期
圆领:在以前领子制度只有交领的情况下,秦汉时受西北民族的影响(一说),圆领(书面名盘领)元素开始介入到汉民族服饰当中
魏晋南北朝篇: 服色制度:由于九品中正制,品官等级被正式划分鲜明,设置了九品官,每级的礼服常服的颜色都要不一样。从此以后,服色制度成为礼服等级的一个标准,而以前,则多用绶佩区分,不用服色
上衣下裳:由于魏晋又是一个思想大动荡的时期,常服中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敞口的魏晋风骨
衣裳连制(深衣):深衣也退居到士大夫阶层和民间小礼服阶层,并且衣比之前朝更加宽大。民间似乎更喜欢新兴的袍衫和褶绔
袍衫:很受欢迎,已开始有园领袍衫
上衣下裤(褶绔):应该说,前朝已有上短衣下裤的装束了,但那时的搭配较之随意,,而且下裤种类繁多,不宜构成固定款式。但当时发展出来的褶绔,成为主流,而且搭配固定,因此是为汉服体系中的第5个款式——上衣下裤(褶绔)类。具体是,上穿短衣,下穿裤子,比较宽大,呈上窄下宽喇叭状,带有褶皱。有时在膝上用带子捆绑或扎系,成为缚绔
上襦下裙:当时秦汉到魏晋时期的初期襦裙,虽衣裳已分开,但外观上还保留了一些深衣的特征,比如袖仍是祛袂,下裳宽大,裙腰高长等特征。
冠帽巾:帽巾类得到空前的发展,基本后世有的在那时都有了。因冠已成为等级的标志,民间男子便发明了很多种巾帽。比如出现了幅巾,纶巾等。当时的冠出现了漆纱笼冠,为很重要的礼臣所戴
直领:当时在已有交领,圆领的基础上,通过交领发明了直领
隋唐五代篇: 上衣下裳:仍有
衣裳连制(深衣):仍就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间小礼服
袍衫:袍衫可谓空前盛行,成为民间的主流服饰,当时品官常服开始采用圆领袍,一直延续到明,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官袍或公服
上襦下裙:那时女子的襦裙,上襦变短只到胸部,裙子变宽大,系到胸部,然后系以长裙带几乎垂地,类似于现在的朝鲜女装。袖子基本上都变成了小袖,后期小袖垂下一部分,遮住手,显得纤细,成为垂袖。一开始的时候襦裙上披一块又方又厚类似于披风的东西,成为帔子。后来变长,变窄,只成一布条,固定在肩膀上,披法花样繁多,成为披帛。后来,帔子和披帛成为襦裙中不可分割的一元素,一直延续到明。 中唐到五代时期的襦裙,风格又回归到了魏晋时期,襦仍是到腰胯,裙子变窄,裙腰高耸,只不过袖子还是小袖
阑衫;阑衫本属于袍衫类,因隋唐时期男子官服,本穿的是杉,但长度只到膝,膝处设一界限,称为横阑,下面则是用裳续上。因此,他虽然大范畴属于泡衫类,但构造上更像泡衫和深衣的综合体,因此,又成了汉服体系中的第6个款式——阑衫类。因早期阑衫是作为官服出现的,领子都用圆领,而后来的阑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明时为有官职人员的公服
直裰;前面提到前朝上下通裁的长衣,像袍衫出自长衣。而原本的长衣却没有形成定制。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长衣规定长度到脚踝,并且要有宽衣缘,而且都是交领,两侧不能缺胯(开叉),因此又形成了汉服体系中的第7个款式——直裰(直身)类。当时直裰的定制,主要是想复兴古礼,找个深衣类与袍衫类的最佳中间点,因此直裰,也是最具有规格的长衣便应运而生了
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当时流行一种襦,但不同的是直领相系,并且两侧开叉到腋下,这样就有点半披半穿的感觉,当时称为袄子。后来女子礼服用的大袖衣,也是参照这个,开叉到腋下,直领相系,之所以叫大袖衣,只不过袖子是大袖,衣稍长点而已。后来到宋朝时,变窄变长,袖子又变成小袖,这回还是直领,但就是不相系了,成为旋袄。明时又变宽,袖子变大,变成半直领相系(有带子)下面自然开叉。因这一系列都是一脉相成下来而且没有款式上的变化,因此他们又可以归为一类,成为汉服体系中的第8个款式——统称为褙子类。褙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领相系,两侧开叉到腋下,初期多用于礼服,后来成为定制,比如女子多穿襦裙,妇人和民间礼仪活动时多穿褙子。这也就是朝鲜时期的宫廷唐衣(韩剧中王妃尚宫所穿的交领褙子).不过。到明又出现无袖和半袖的褙子,当时已经男女通用了
半臂;当时又流行一种襦,是半袖和无袖的,多是直领相系,有小带子系到胸部。如果另算的话,也可以算做汉服体系中的第9个款式——半臂类。由于是半袖和无袖的,一般都当套在襦裙外的外套穿。不过我看他更应该归纳到襦里面
冠帽巾:除了冠巾不变之外,此时是帽类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如幞头,最初的无翅——到软翅——到硬翅——到直翅——再到展翅,直翅后来成为明朝品官的乌纱帽,展翅后来成为宋朝品官的乌纱帽。如斗笠,在那时也产生。如女子的帷帽,面幕,也是。
宋篇: 宋朝汉民族服饰基本延续了唐朝的,唐朝和先朝有什么,就有什么,没有变化,只说几个
衣裳连制(深衣):仍就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间小礼服。不过和前朝比,深衣在民间又开始活跃起来,深衣越来越倾向于礼制化的地位,朱熹家礼中制定了深衣的一种规格,成为朱子深衣,而宋朝的深衣,袖子多比较宽大
上襦下裙:在五代回复正常以后,只裙子系到高出腰部,而且不要固定腰形的裙腰,直接显出腿的纤长来。而明基本延续宋风
冠帽巾:冠帽巾在前朝不变的基础上,有新出几个。比如很多名人发明了巾。如朱熹的朱子幅巾,苏东破的东破巾,周子的周子巾等。幞头方面,幞头都变成方形,新出的有曲翅幞头,花装幞头等
方心曲领:在礼服上套上方心曲领
元篇:明篇:
明朝的汉服有点克己复礼,仍然是沿袭唐宋不变。9种汉服基本款式,该有的都有了,到此汉服体系彻底完善,礼制分明。是汉服发展成熟完善的时期,也只说几个
衣裳连制(深衣):深衣比较复兴起来。基本定制是朱子深衣,既朝鲜李朝的深衣,宽大,袖又复为祛袂。值得一提的是,袖子方面,很多公服,常服的袖子又兴起祛袂来,作为公服时,这样的话可方便藏掖文件。只不过这个垂下的袂要小很多了。而祛袂这种袖制,在历代应还是主流
上襦下裙:基本沿袭宋风,只在腰间多了很多种装饰,如腰裙,帷裳,宫绦,短裳等
上衣下裤:当时民间仍然是穿短衣下穿裤,略有不同的是,到明时小腿穿水袜已基本取代褶绔
袍衫类:品官的圆领袍,略有些不同。为圆领变宽,要有接衽,并且下摆变宽大,左右两侧各多出一块,称为插摆。
冠帽巾:冠帽巾没有变化,只新出3种帽巾。如网巾,方巾,六合帽
霞帔:女子礼服上要加以霞帔
鞋:关于鞋,前面一直没提,但鞋也基本没什么变化,简单的说,前都有挡物。礼服的挡物大,常服的挡物小。挡物有直直的长板,也有微微翘起的勾头。有木屐,有草鞋,有靴子。南北朝时期女子的鞋就已有高跟的了,明朝更是流行高跟鞋。
————————————————————————————
另附:一些细节问题
一线条:汉服线条总的来说是下摆大,线条随和舒适流畅,衣身宽大,呈曲线形。而和服线条为直线,因此显得僵硬;朝鲜则上下线条比例失调,因此显得拙重
二袖长:汉服标准袖长为回肘过腕。既剪裁时要留出胳膊能回过弯的余地,这样弯曲胳膊时袖的长度不影响。过腕既是袖长要盖住手,才是标准。而和服恰恰因为没有这些,才显得袖子短,并且袖子弯曲不过来。而汉服的袖长,通常是最里面的衣服袖子长而窄,越到外面的层次袖子越短而宽。这样行拱手礼时,可以完全展现出各袖的层次,而虽然外面袖短但里面袖长遮住手以至于不失礼
三领子:不管是交领还是直领都应紧贴脖子,直领应裁成笔直的线条。电视中交领露肩膀是错误的,大概是受了西方的影响。而日本人则喜欢领后敞,露出颈部
四摆宽:裙与下摆应宽大,这样无论是趺坐还是正座,腿部皆能活动开
五短衣:如果是短衣,也应是上窄下宽而不至于剪裁时上下笔直,这样活动起来也比较方便
总结 这就是历史上汉服9个款式的发展,风格介绍和概括。我不是学考古的,因此,如果说一种款式一定具体出现在某某时期我是不敢叫准的,因为那属于他们的学术范畴了。我只是将文字介绍精简到少之不能再少,多余废话绝不多说,能归纳起来就归纳起来,仅此而已。但即使是这样精简介绍,这些文字仍然让人看着头疼,由此可想而知,那写闲聊杂谈废话连篇的服装史不知还让人头疼多少陪。不过。这些文字,也确实可以包涵了汉民族几千年来的所有款式和风格!那么,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汉服这9种款式,综观历史,只有出现的早晚,人们的偏爱与不偏爱,它绝对没有一种款式断代过,他只有继承,没有断代。这9个款式,外表看起来也是差不多的,更多的差别在于搭配的不同,衣服长短的不同,剪裁的不同而已。就像衣裳分开(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制,他们只是剪裁的不同而已,根本就没有其他差别。所以,杂乱化,朝代分割化又从何而来呢?而综观历史,也不难发现,之前的款式比较少,款式出现最多的是在隋唐时,这固然与汉文化发展高峰是分不开的。而隋唐以降,人们更是完完全全的继承下来,到明朝,这9种款式已完全发展成熟完善
那么 碍于这样历史的介绍仍然比较头疼,我换一种方式,不以历史的角度去介绍这9种款式,而是以这9种款式为主反之去列举,这样就简单多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在所谓汉服体系。冒号后面是他们的基本特征
1 上衣下裳(此衣为短衣,大概到膝,膝以下):交领,可衣外穿可衣内穿
2 上襦下裙(此衣到胸,腰,胯):交领(唐时为直领相系),襦内穿,同时配有披帛,裙腰,装饰物
3 上衣下裤(褶绔/水袜):交领,包括缚绔
4 衣裳连制(深衣):交领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制模式
5 长衣(直裰=直身):交领,到脚踝,有衣缘,两侧不缺胯(开叉),应该无圆领
6 长衣(袍,衫):交领或圆领,到脚踝,两侧缺胯(开叉),袍双层,衫单层
7 阑衫:圆领接衽,到脚踝,膝以下接裳
8 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直领相系垂带,两侧开叉到腋下, 有无袖和半袖,半披半穿
9 半臂:直领相系垂带,无袖和半袖襦
'
如果再精简,按剪裁分
一 上下两截:上衣下裳,上襦下裙,下衣下裤(褶绔/水袜)
二 衣裳连接:深衣
三 上下通裁:长衣(直裰=直身),长衣(袍,衫),阑衫,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 半臂
历代服饰文化及其社会背景
朝代 服饰文化 社会背景
先秦时期 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女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同时,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秦时期的国家宗教祀典与商周时期的情况既有同,也有异;既有不变,也有变,总的倾向是宗教典礼趋向简约化。人类政治文明的历程,既是政治觉悟和政治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政治典礼不断简化的过程,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向运动。
两汉时期 汉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重要转折点,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也在不断发展。
唐代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这种装束反映了唐人在服装上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人类追求形体美的思想意识,是女性思想解放在服装上的表现。
宋代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变的宽大。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元代 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男子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当时的妇女服饰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也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元代不过百年时间,然而剽悍、质朴的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与成熟、丰富的中原文化(农耕文化)的碰撞,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内容。
明代 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还有一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清王朝是以少数民族满族上层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统治机构,是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中国悠久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转折。这段历史为后代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遗产。至清代,传统经济达到顶峰,各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空前提高,商业贸易颇为繁荣。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当地球经过最后一次严寒的冰期——大理冰期之后,迎来了全新世冰后期温暖的气候环境,中华祖先继承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积累的经验,开始了农耕畜牧,改变被动向大自然觅取食物为主动生产繁殖生活资源,他们营造房屋,改变穴居野处的居住方式,男子出外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从事采集、制陶、发明纺麻、养蚕缫丝、纺织毛、麻、丝布、缝制衣服。改变了原始的裸态生活,进步为戴冠穿衣、佩戴首饰的文明生活。在我国已公布的全国7000余处较大规模的新石器遗址中均有石纺轮出土,如山西芮城县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晚期地层原始工具石纺轮、陶纺轮的发现,湖北天门石家河发现的大量陶纺轮,形式不下10种,多数还绘有花纹。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都发现过织布的工具骨梭、木机刀及机具卷布轴等。
http://www.han-people.com/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9&ID=55218
http://www.xhsm.com/book/book/2005/2/11325/357953.htm
这两个网址上写的你去看看帮助大不大。
路过啊~~ 可以去图书馆查啊~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关联
汉服是汉民族独有的标志,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色彩。民族认同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服饰的演变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化,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汉族服饰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
中国服饰对社会发展变化+史论结合的影响?
服饰与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时期,服饰往往会发生变化。例如,辛亥革命后,中国男性的传统长袍马褂被西式的中山装所取代,这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综上所述,中国服饰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还对社会变革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当下的汉服有何魅力?你觉得「汉服」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意味着什么...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
汉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 汉服作为汉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服装,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显著体现了汉族的独特风貌。2.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三皇五帝至明代,汉民族凭借其智慧创造了璀璨的汉服文化,逐步发展并完善了一个具有汉族特色的服饰体系——汉服体系。
民族文化对服饰有哪些影响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我国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众所知,中原华夏民族主要是农耕民族,人们的生活和土地息息相关。天气炎热时,农民在地里干活儿干累了,出汗了,对于“上衣下裳”形式的汉服,农民就可以很方便把上面的衣服给脱下来。中国人的思想直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服饰的民族特色,形式...
丝绸之路对汉服演变发展的影响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
汉朝服饰的重要意义
3. 完备性 汉服体系完备,不仅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而且配饰也非常丰富,反映了其成熟的服饰文化。4. 相融性 汉服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汉服的设计和细节处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元素,二者相得益彰。简介汉代服饰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多继承自秦代。汉朝服饰不仅包括汉服,即汉族传统...
汉服及汉文化的复兴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1. 复兴汉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展现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也是维护和强化我们的文化身份与利益。2. 汉服的复兴不仅仅是服装本身的回归,它象征着国学、民间信仰和传统礼仪的复苏。3.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儒学,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仍具有现代社会意义。
汉服作为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意义?
1. 文化传承的标志:汉服不仅是古代中国的日常着装,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见证。每一种款式、每一线针脚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展现着文化的连续性。汉服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让后人能够通过服饰了解过去,感受历史的脉动。2. 审美与价值观的体现:汉服的设计与制作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美的...
汉服是一种怎样的服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怎样的作用?
6. 汉服不仅是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而且与文化紧密相连,最能体现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在展现华夏文化风采的过程中,汉服文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 汉服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展现了中华传统的审美意蕴和美德思想,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