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龙的形象和过去的龙的形象
现今,基督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主流,Dragon在主流文化上还是恶魔的代名词,批评希特勒之类恶魔,政治文章还是称之为Dragon。个别文化艺术品歌唱Dragon,反映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但歌唱派并非主流。 龙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步行,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它的身体全身覆盖着鳞片,保护着身体。它的眼睛有四层眼睑,其中内三层是透明的,可保护眼睛免受伤害,耳朵可以开合,但不是所有龙都有外耳。牙齿尖而利,通常会向内弯,以便撕开猎物。龙的视力至少比人多出一倍(通常龙在昏暗的光线下具有人类4倍的视觉,正常光下拥有人类2倍的视觉),在黑暗之中也能视物(黑暗视觉),听力与智力则人类差不多(龙感知超声波的能力并不比人类强多少,但能分辨出杂音中的关键细节,鉴于他们巨大的技能点数量,即便是新生的龙听力也会强于正常人类)。但它的感觉却很好,能够感觉到隐形的物体移动。龙会飞会走会游泳,部分更可在水中呼吸。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强大,年长的龙通常是所向无敌的,反之年轻的龙会很脆弱(以龙的标准而言)。龙没有群居的倾向,虽然偶尔会出现一群龙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时间龙都是单独居住的。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龙也会很乐意和另一条龙战斗。有一些特殊的龙类身上为毛发或者光滑的皮肤,并且眼睛与哺乳动物别无二致,但是极为少见。 以不少文学都有出现过“龙卵”或“龙蛋”看来,龙应该是卵生的生物,可是龙的一些生活习性和身体形状与哺乳动物非常相似,而且是温血动物,由此推断龙也有可能是与鸭嘴兽类似的特殊哺乳动物。龙多居于山洞,喜好财宝,通常洞中都会收藏大量的财宝作为装饰、床或者食用,也有少数龙类化成人形隐藏在人类中间。 在J·R·R·托尔金所创造的中土世界中,龙是由天魔王马尔寇所创造的邪恶生物,中土世界的第一头龙出现于第一纪元名为格劳龙的无翼龙。中土世界的龙多半在第三纪元以前便已消失,最后一条叫做史矛革的龙于《哈比人历险记》中死亡后,龙便在中土世界绝迹,所以在魔戒圣战中并没有出现任何龙。现代有不少奇幻作品皆有提到龙,例如《龙与地下城》、《龙枪》和《龙族》等,一般而言在奇幻作品中最常见的龙有金龙(通常是最强大的龙种)、黑龙(吐息攻击是强酸)、白龙(吐息攻击是寒气)、红龙(吐息攻击是龙焰)、蓝龙(吐息攻击是雷电)、绿龙(吐息攻击是毒气),也有不少作品有独特的龙种,例如龙枪中除了以上所说的龙种外,还有银龙、红铜龙、黄铜龙、青铜龙,还有作为神的其中一种型态的白金龙,万色返空之龙(Dragon of all color and of none),而龙族中也有代表中庸之龙的深赤龙。在龙类中也有一支非常特殊的分支被称为“龙兽人”或者“龙人”它们的体形远远小于普通的龙类,拥有与人类近似的身体和极高的智力,保留了龙族的双翼头部形状和尾巴的同时和人类一样直立行走,身体表面通常由光滑的皮肤/细鳞或者毛发覆盖,,身体内部构造也转换成了小型高级哺乳类生物。 近代部分魔幻或玄幻小说、游戏以龙语当作龙的语言,并以龙语当作魔法师所用的咒语,著名的有游戏“龙与地下城”。 现代龙一般被分为巨龙/古龙(Wyrm)、龙(Dragon)、飞龙(Wyvern)、龙兽(Drake)
龙的外貌特征: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82915.html
感觉还可以
正是你要的: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这种虚构的超自然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诞生、成长、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同时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龙的观念和意识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接纳、认可。足以看出“龙”这一形象早已根植于人们心中,体现出其勃勃生机。尽管“龙”这一形象后来被统治者所垄断,成为皇家的独有物。但是“龙”形象,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信仰、一种精神的依托,永不会消逝。
我们知道龙及其形象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我们分析龙的形象演变时,不能脱离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观念。那样才能正确把握其根本。其实龙的形象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影响,总体上说,龙文走的是一条由多元化向规范化;由宗教化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让我们沿着漫长的历史长河去追溯龙的足迹。
[一]原始社会时期——龙的雏形期
追溯年代最早的龙的形象,首先要说到考古资料。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第48号墓中,发现墓主人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成的龙、虎图像。龙的图像在右,身长178cm,昂首拱背,身体弯曲,有前后爪,长尾,尾头摆动。好像正遨游于太空。这条五、六千年前的龙被称为“华夏第一龙”。无独有偶,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了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条龙用墨绿色软玉雕成,身体像蛇,弯曲成半环形,没有足和爪,吻部前伸、闭口、颈脊有长长的鬃毛。从上述资料的年代和出土地点来看,龙应该起源于原始社会,它的形象和概念,在五、六千年前已经形成。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中,我们知道早期的龙实质基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崇拜的图腾;另一种是原始宗教中神的助手和神与人之间联系的媒介。
我们先看第一种,龙形象学者一般大都认为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图腾”的含义。“图腾”,是北美印第安人方言(totem)---词的音译,指的是一个氏族某一人类群体与某一类实物(通常是植物)之间存在有某种神秘的或祭礼仪式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和象征性。图腾崇拜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及其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文化因素之一。
从实物资料考察,在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蛇、鳄鱼等被大多数氏族奉作图腾,而当时的龙,大部分体态与蛇接近,一般都是细长体,颈部也比较细,弯曲程度大,无足无爪的多。在古代文献中,龙蛇常常并称。如孟子《孟子·滕文公》上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龙蛇居之。”《后汉书·襄楷传》说:“龙能变化,蛇亦有神,皆不当死。”所以我们认为龙的形象应以蛇为基础,吸收了另外多种动物的特点的,经过变形,加强组合的多种动物的综合体。
由于蛇、鳄鱼等在各集团的很多氏族中被奉为图腾,所以以蛇为主体的龙图腾才会由蛇图腾演化出来。并被大部分氏族、部落接受,在氏族的融合和文化融合过程中,蛇图腾兼并了一些别的图腾。出于团结的需要,蛇被安上了角、鳞、足、爪,使原来以生角的动物,鳞甲类动物和四足的动物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对这种新图腾仍怀有感情。由于蛇与其他动物之间,蛇与蛇之间的大小,样式差别显著,于是产生了的新图腾能巨能细,有大有小的说法,这符合了以不同的蛇和其他动植物为图腾的氏族的人们的心理。作为中国古代图腾体系核心的龙就这样诞生了,它受到个氏族、部落共同的尊崇。
第二种是原始氏族宗教中的神的助手和神与人之间联系的媒介。在上古宗教中,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需要联系的媒介,巫师在巫术活动中需要沟通神与人的工具,而蛇在许多民族的巫术中都是经常使用的动物。以蛇为主体虚构出来的龙在传说中能升腾变化,很自然地成为神与人之间的媒介,成为传说中的神和政治领袖、宗教领袖的使者或交通工具。
在《楚辞·九歌》和《山海经》中,我们可以读到神人乘龙的内容,其中夏后启和南方祝融、西方蓐收、东方句芒诸神都“乘两龙”。传说中,黄帝也是乘龙离开人间的。这一类龙的地位比作为图腾的龙 地位低,可以被神或英雄人物降伏、驾驭。前面提到的“华夏第一龙”,与虎分别位于墓主人两侧,表明它可能是从属于墓主人的神灵,而不是图腾。因为作为图腾的龙是至高无上的,后来发展为政治权威的象征,作为神与人媒介的龙可以被驱使或降伏,后来与佛教中的印度龙结合,成为着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神灵。
从原始社会龙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形成是一个多元组合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一体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和”这一大特质。这是一种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的特性。在工艺美术方面看,考古资料中出现的龙的形象被接下来的夏商周(青铜时代)所采用。这为龙形这一虚拟的形象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并焕发出与本时代特色相适应的勃勃生机。
[二]商代龙的形象-----龙的形成期
(1) 时代背景:商是一个宗教和神权极盛的时代,先看其宗教特点,随着早期的宗法制统治秩序(等级制度)在逐渐形成和确立。公社成员逐渐成为各级氏族贵族的变相奴隶,贵族与平民开始了阶级分野。以“立”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于是原始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巫师变为统治者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
同时,商又是一个神权政治极盛的时期,也是神权政治达到定点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墟甲骨卜辞显示,当时每天都要进行占卜,其中大量的是关于农业方面的入“卜禾”、“卜年”、“卜雨”以及战争、治病、祭祀等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请示上帝鬼神,来决定行动的吉凶可否。殷墟出土的甲骨记载着关于各种大小活动的占卜。”
对于宗教和神权的追逐,必需有与这个时代相对应的承载物,而这时日益成熟的青铜工艺便很好的承担了这项“使命”,于是青铜器上被饰以象征统治者宗教与神权威严、力量和意志的各种神秘怪异的纹样。以龙纹、饕餮纹为代表的怪异形象被创造和利用起来。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统治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2)龙形象的特点
商代早期和中期龙纹的形象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原龙纹)特点。早期和中期的龙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鳄形龙为基础龙纹,多见于鼎、盉、觥等器物上;另一类是,以蛇形龙为基础的龙纹,多见于盘、尊等器物上。鳄形龙多以两首相对或首尾相接的形式出现,体态以直体、曲折体为多;“蛇形龙”多以“蟠龙”形式出现,体长者往往能圈头部盘绕数周。龙纹的角有弯曲形、长尖形多种。
虽然早期和中期龙的形象都保留着原始社会原龙纹的特点。但是相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又各不相同。商代早期,当时的龙纹尚处于形成的初期,当时的青铜器纹饰由于铸造工艺尚不成熟,而趋于粗犷、抽象,因而龙纹的出现尚不见于青铜器纹饰,而反映在传统工艺的玉器上。主要有红山文化原龙纹发展而来,龙纹的载体亦多为璧、玦等环形器物。龙纹头部多大耳无角,少数还保留着较为形象的“猪头”,他们已有刻有鳞纹或云纹的长曲身躯,这说明他们虽然仍带有强烈的“猪纹色彩 ,但毕竟已跨入龙的门槛。”商代中期,青铜器纹饰随着铸造工艺的进步向精美、瑰丽发展。龙纹则在青铜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这阶段的龙纹样式虽和早期相近,但更为精美,使用范围更广泛。
代晚期,是龙纹的极盛时期。此时的龙纹离原龙纹越来越远,图案化的色彩逐渐加深,龙的体态变得十分复杂。有的龙纹的体、爪、尾等部位已分辨不清。作为图案化的处理,“回顾式”龙纹此时广为流行,这种“回顾”的姿势绝非鳄、蛇所有,而是借鉴了兽、鸟的姿态而形成的。更有甚者,此时出现了“双头龙纹”,这种龙纹的体躯大多变形为一条斜浅或曲折形线,体躯两端各有以龙头。双头龙纹有许多变化的式样,如同向式、相顾式等等。这种龙纹已背离了真实动物的体态规律,而更为靠近艺术符号了。
由此可知,商代龙的形象比原始社会成熟了许多,大多数头部有了角,口一般张开,无足的仍然较多,与有足的并存,形势各样,头部已基本定型。龙是商人通天神兽中的重要角色,商代龙纹随较前代有较大变化,但基本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
李泽厚在论述青铜纹饰时说:“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又如何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是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的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诗·商颂》)那进入文明时代所毕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三]周代龙的形象------龙的完善期
(1)时代背景:商王朝统治多大500多年,于公元前一世纪被周人推翻。周人的宗教观念虽然与商人一样以崇拜天地为核心。但更突出人文的色彩。这就是《礼记·表记》中所指出的“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急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
在工艺美术领域,“审美、艺术日益从巫术与宗教的笼罩下解放出来。作为时代镜子的青铜艺术走上了它的没落之途。“如火烈烈”的野蛮时代恐怖已成过去,理性的、分析的、细纤的、人间的意兴趣味和时代风貌日渐蔓延。作为祭祀的青铜礼器也日益失去其神圣光彩和威吓力量。无论造型和纹饰青铜器都在变化。”
龙纹的特点:作为青铜器装饰纹样之一的龙纹,在周初基本上是商代龙的延续,但无刻意的追求与新意,而其含义已由通天神兽向祥瑞象倾斜。由于周代龙纹不再像商代那样狂热地表现其综合百物的内涵,这使龙纹得以更多地依从美学规律,从而出现了向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周代不仅龙纹大兴,龙纹亦多带凤形 ,其角多仿凤冠,颈部多弯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这种龙纹在奇瑰中增添了妩媚,却失去了商人那种慑人的风采。
我们不难发现,周人观念中青铜纹饰的宗教意义较商人有所减弱,而向艺术化迈进。由于周人青铜纹饰的含义时强调祥瑞。因而它不再过分强调“象物”,而突出了图案美,其风格也比前代活泼自由的多。这得益于当时思想艺术领域的“百家争鸣”,轻松、自由的理性主义的萌芽,人民的辛勤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对后世影响显著。
[四]秦汉时期龙的形象------龙的定型期
(1)社会背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国经过东周时代500余年的变乱,终于在公元前221年被秦打破。崛起于西北的秦吞并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亘古未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汉城秦制,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取得新的历史成就,使大一统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崭新的政治体制下,新生地主阶级表现出虎虎生气,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也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共同建树了不小的功绩,为中华文明的存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果,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锐意改进取疏犷开阔的时代精神;多元文化汇成的巨流,汉族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的融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体。(2)龙形象的特点:
秦代由于战乱的破坏,龙纹依存不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秦空心砖上的龙纹。秦代大型长方形空心砖主要是用来铺踏步的,其装饰几何图案有回纹、菱形纹等,画像图案以龙凤为主。其中龙纹的特征是,头部尖耳宽吻有须似虎,身躯硕长卷曲似蟒而有鳍,四足对称,爪甲尖利似兽。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变形的蛇形龙。这种龙纹在东周已见端倪,到了秦代,其身躯变得更长,形态更显怪异,并突出了雄浑的气势与协调的美感,因而这种龙也就成了后世龙纹中最典型的一种。这种龙纹多有单龙、双龙卷曲、交尾等形式装饰于砖面。单龙纹多与璧相伴,《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苍璧礼天,”可见璧在战国时代已被当作祭天礼器,与璧相伴的单龙纹则是以通天神兽的身份出现的。至于双龙纹,即东周时代就已流行的“交龙纹”,这是一种以阴阳交合为基础含义的吉祥图案。秦代用这两类龙纹装饰空心砖,足见当时对龙纹图案的运用已十分普遍。
综观汉代龙纹形象,其形态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飞龙”,是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上所绘的龙为代表,这类龙特征是,龙的尾部与躯体浑然一体,没有界限,即典型的蛇躯。龙的四腿取自虎腿,较生硬地安在蛇躯之上,称得上是典型的“蛇足”。这种龙宜作飞行之态。这类龙多都成对出现并与璧巧妙的结合,称为“双龙合璧”象征吉祥的含义。
另一类是“走龙”,是以汉代画像石(砖)中的所绘的龙为代表,这类龙的尾部与躯干拉长,加入了蛇的特征。这类龙多以交龙、龙虎斗、龙凤合璧等吉祥图案出现。其含义也有通天神兽,吉祥瑞兽的内容。
秦汉时期龙纹总的特点是:龙的形象已比较完善,一般都有足、爪,有鳞甲、长角,口部有须。大部分龙形大同小异。这与当时大一统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不无关系。这时期的龙纹具有质朴、雄浑的艺术特征。在装饰纹样上没有照搬东周时期龙纹的形象,更注重其本时代特色;在装饰题材上也日渐丰富,装饰于帛画、画像石、墓室壁画上;装饰含义也逐步加深,如象征吉祥含义的题材的龙纹增多。龙总体上的艺术化加强。这时期是龙纹的真正定型期。为后代龙纹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另外自秦以后,(秦始皇称“祖龙”),作为帝王化身的龙被拔高,拥有更大的权威。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龙的发展期
(1)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国又进入一个分裂与动荡的时期。割据政权的频繁更迭与疆土的聚散变幻,各地区各民族百姓的颠沛流离,都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加上佛教自西方传入给中国本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中国的宗教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表现在文化方面,当时盛行玄学清谈之风,注重艺术理论的总结,谢赫提出“六法”;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这时期整体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潇洒飘逸的魏晋风度。
(2)龙形象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龙纹的成熟时期。这时期龙纹的使用十分广泛,在使用器物、建筑构件均常以龙纹为饰。就其风格特征来看,南朝具有傲骨嶙峋、飘逸潇洒之风,而北朝则有雍容华美、矫若流云的风格。北朝龙纹的艺术色彩更浓,龙的头部一般较宽,颈、身躯与四肢等相对丰腴,背鬃、肘毛均被着意刻画。其颈、躯、足、尾多随背景中的飞云流霞飘扬卷曲,总体形态在矫健之余,又含有几分妩媚。
从该时期龙纹形象看出,龙纹的含义与前代并无太大的变化。而其艺术水平却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时期潇洒飘逸的玄学之风;追求“传神写照”的美学原理对其影响深远。这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对艺术审美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佛教及其佛教艺术也为这一时期龙纹的发展注入了异域色彩;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思想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工匠技师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使得这时期的艺术特色鲜明。
[六]隋唐时期的龙纹
(1)时代背景:
公元581年,北周相国杨坚建立隋朝。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又一次得到了统一。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艺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龙纹至隋唐时代已完全成熟。
(2)龙形象的特点:
①隋代龙,隋代龙纹基本上是沿用前代龙纹特点,其含义基本也是以吉祥瑞兽的面貌出现。而最具特色龙纹要数隋代日用器皿的龙柄瓷壶最具特色。如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双龙双联瓶。瓶为双体,似浑圆的龙躯;双柄自瓶体伸出而为龙颈,龙颈直竖突出表现了龙的渴态;双柄上端为一对龙首,探入瓶口,吸引瓶中之水。双龙造型质朴洗练,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另外,龙首、龙柄也是隋代瓷壶的常见造型。
②唐代龙,龙纹作为吉祥图案,深受唐人的喜爱。由于当时龙纹使用率极高。于是工匠们设计了一些龙纹的典型模式,供制作者参考。这使得唐龙纹出现了图案化、程式化的特点。唐代传统龙纹基本也延续隋代龙纹样式。尾部与右腿缠绕是唐代龙纹的一种典型形态,这就是从隋代“穿石龙”基础上变化而来。
唐代除流行传统的龙纹之外,还流行一种龙首鱼身的怪异动物纹饰。人们称其为“鱼龙变纹”,或称其为“摩羯纹”。这类龙纹具有象鼻、巨口、利齿等特征。
隋唐时期龙纹的特点为:体态丰满,头部比较宽段,角分叉接近鹿角。这与当时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一个文化和思想开放的时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使得这时期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为龙纹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七]宋元时期龙纹的形象-----龙的规范期
(1)时代背景:北宋王朝建于建隆元年(960年),随着国内的长期稳定,社会文化迅速发展。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走向理性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各学科专家都对本领域内成果进行整理并撰写成书。这些书成为其领域学科的指导性文献。同时期具有悠久历史,在艺术题材中占重要地位的龙纹,也被作了规定性的阐述,并提出了完整的画论理论。
(2)龙形象的特点:
①宋代龙的形象,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宋人对龙纹的形态及创作规律进行了总结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完整的画论理论。北宋郭若虚在《图闻见闻志》“叙图画各意”中指出“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鼠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宋人的画龙理论对龙的形象所作的规定性阐述,是历代带有不同程度的随意性的龙纹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从此以后,呈经改朝换代,龙的艺术形象基本皆以此为依据。除态势与细节有其灵活性外,其总体形象不再有大的变化。
宋代龙的特征更为强调传神、气势与美感这种艺术效果。龙纹形态艺术化,图案化的色彩更浓。其体态强调轻灵矫健,气质推崇俊雅脱俗。这时代的龙,或飞腾于烟云之中,或遨游于波涛之间或穿戏于花丝之隙,奇伟而不怪诞,潇洒而不恣肆,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龙纹在宋代应用也更为广泛,当时的金银、青铜、玉石、陶瓷、丝绸诸器物及建筑构件上,均以龙纹为饰;尤其是以龙纹为主题的纯艺术绘画,至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以云水鱼龙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鱼龙科”。
②相比之下,元代龙纹略胜于宋代。在与它更为注意对龙所处环境的刻画与渲染;主体与衬景紧密呼应,相得益彰,既进一步衬托出龙的神韵,又增强了整个画面的感染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与无尽的遐想。
元代龙的头趋于扁长,双眉粗壮如火焰,双目小而有神,龙角多似鹿角伸向脑后,须、发、肘毛挥洒飘扬,龙颈细长弯曲,元龙形象总体上清秀飘逸,其姿势驰骋纵横皆轻灵舒展。可谓形神兼备,神采飞扬。
宋元两代是中国龙纹向规范化、艺术化发展并跨入纯艺术领域 的重要阶段。从历史进程来看 ,中国早期的龙纹是为宗教服务的,而宋元龙纹则是几乎完全被纳入艺术轨道。这种宗教与审美比重的颠倒,对龙纹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龙才能获得人们的喜爱,从而保持了不朽的活力。这一时代对龙纹的改进与创造,正是应合当时社会上淡化龙的宗教含义,强调追求审美趣怀德心理结果。
[八]明清时期的龙纹
(1)时代背景: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经历98年的元被明朝取代,统治者对龙纹大有垄断之意,只因阻力太大,未能得逞。到了明代,出身寒微的朱元璋需要利用龙纹来神化自己。明代帝王的衣、食、住、行,皆强调以龙为饰,统治者的需要与偏爱给龙纹艺术以极大动力。使得龙纹广泛应用于各个艺术领域。如建筑、瓷器、漆器、金银珐琅器等。
(2)龙形象的特点:
①明代龙形像特点,明代龙纹主要突出其宗教含义,而其美学意义退居其次。基于此种观念,明龙的形态强调端庄、威严、雄伟不再有元龙清新飘逸的神韵。
明龙的体躯一般较元龙粗壮;其角、发须、眉、爪、鳍、鬃、肘毛一应俱全,其中发部多数向后飘洒为向上飞扬,如顺风而行风所致,具有浓重的图案化色彩,龙口或张或闭,处理灵活自如;龙鼻端多被处理呈“如意形”,以强化其吉祥含义。且无论龙头仰、俯、正、侧,鼻端如意仍保持完整形态,显得有些别扭与滑稽,尤其是明代兴起的“正面龙纹”。这种龙纹的龙首作正面像;颈自头上部下弯,呈提梁状;角、发、须、爪皆分列两侧,龙尾多向上卷。明代艺术家为适应统治者需要,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现手法,大胆创造了正面龙纹。这种正面龙纹,双目与观众对视,张口作怒吼状;突出了庄严与威慑力。说穿了,这种正面龙纹正是封建统治者本身形象的写照。然而从美学观点分析,正面龙纹只是一种强烈图案化的龙纹。其形态呆滞僵硬,徒有虚张声势的外表,毫无感人的力量。
②清代龙纹形象特点:清代龙纹基本上继承了明代龙纹的形式与特点,但其容貌与神态皆显凝重苍老。清代龙的下颌部多长过上颚,形成明显的“地包天”。这一违反龙纹基本形态的改变,增添了龙的怪异与可怖。清龙的表现手法更为成熟与多样化,创作上以精雕细刻、刻划入微取胜,而缺乏创造力。因而清龙的总体形态较明龙略显秀丽、生动,但气势日益孱弱。
明清时代的龙纹多种多样。根据 龙自身的形态,可分为:团龙(龙的头尾相交,组成团心图案)、蟠龙(龙身盘卷于某种物体 之上,多作戏珠形象)、行龙(龙作四组行走状)、飞龙(龙作腾空飞翔状)等;根据龙所处环境,可分为:云龙、海水龙、穿花龙、火龙等;根据龙的数量,可分为:对龙(两龙相对,或交颈,或戏珠,当分雌雄)、九龙(九为奇数之极,中国古代视九为至高无尚的象征。)、十龙(或九小龙围绕一大龙而戏,又称“教子龙”;或十条大小一致的龙各自翻腾。中国古代谓“十”为全数,十龙亦具“十全十美之美”);根据与不同的动物组合,可分为“龙凤呈祥”(一龙一凤相向为戏,此时的龙象征阳,风象征阴,具有阴阳调和的含义),鱼龙变幻(龙与鱼组合出现,具有平步青云的吉祥含义。)等。
明清时代的龙纹是突出宗教含义的时期,与前代(宋元)注重艺术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为维护其风雨飘摇的政权,极力加强其中央集权的统治。“龙”这一形象成为其象征。它威严、雄壮。成了统治阶层的标志物。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第一辑,秦汉魏晋南北朝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第1版。
2.董广杰.龙的传人与龙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透视,[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1第1版。
3.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 [M] 人民出版社 1992,11第2版。
4.孙秋云,陈广英.社会的映像----民间社会有关文化事象的阐释[M]民族出版社,1999,3第1版。
古龙威风很神,飘渺隐逸,多半威正魄宏
现代龙一般都以双龙戏珠出名,斗狠锋锐,或玲珑可爱
古代龙飘渺隐逸 多半威正魄宏
现代龙斗狠锋锐 抑或玲珑可爱
古龙威风很神,现代龙一般都以双龙戏珠出名。
十二生肖的来历是什么?
《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其殿中供的以上六十位本命神,均为重彩泥塑,且都是座像,吸收了各自相关生肖的动物形象。六十神像的...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代猴;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
柯尔克孜族生肖和汉族的区别
柯尔克孜族生肖: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汉族生肖: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以上可以看出,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代猴,这两者与汉族生肖不相同。由此可大致看出,各民族在选择十二生肖动物时,由于生存...
中国人用生肖纪年始于何时?
但有的民族在接收汉族生肖文化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变异,哀牢山彝族同胞在十二生肖系列中,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不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纪年、纪月的方法,更已与每个人结合起来,赋予了一种神奇的性格。据清代赵冀考证,有关十二属相之说最早...
十二生肖是哪几个?
生肖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早已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赋予十二个生肖不同的象征意义,共同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在中国,除了汉族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着生肖文化,如哀牢山彝族十二生肖中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以狐代猴,海南黎族以十二生肖纪日,其次序...
十二生肖都是什么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旧式记时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时、丑时等。十二生肖是由十一...
十二生肖的故事(越多越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Pad9Yl1W4H1ry4wVcEF5A 提取码: 7qvp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十二生肖故事
十二生肖都有什么动物?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十二生肖(兽历)也广泛流行于亚洲诸民族及东欧和北非的某些国家之中。有诸多诗人写有描绘十二生肖的诗词。同时,十二生肖还被用于中药药材、动画片及成龙电影名称,详见电影《...
请问什么是十二生肖守护神?怎么用
其实在猫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就有了十二生肖。所以十二生肖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依照动物学的分类,老虎...其殿中供的以上六十位本命神,均为重彩泥塑,且都是座像,吸收了各自相关生肖的动物形象。六十神像的...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代猴;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
为什么有十二神肖?
《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其殿中供的以上六十位本命神,均为重彩泥塑,且都是座像,吸收了各自相关生肖的动物形象。六十神像的...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代猴;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
关于12 生肖的传说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