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 54门礼炮代表?哪两个民族未知?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7
建国时54门礼炮少哪两个民族未统一?

建国时五十四门礼炮不是寓意民族,而是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
在开国大典的时候鸣放了五十四门礼炮,54门大炮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 ,28响礼炮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
才使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才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开国大典。从此咱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兴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扩展资料:
国庆庆典礼炮鸣放的规格要求非常高,将按照高质量、有创新的要求,鸣放礼炮60响,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1响,56门礼炮交替鸣放60响,鸣放过程将根据国旗护卫队的行进时间进行,每响间隔4秒33,鸣放时间4分20秒左右。
在外交场合中,迎送国家元首时鸣放21响礼炮,政府首脑鸣放19响,副首脑鸣放17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君主获得子嗣时也要鸣礼炮表示庆祝,通常是王子鸣101响礼炮,公主鸣21响。俄罗斯帝国例外,皇子鸣放300响礼炮,公主鸣放101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大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炮

开国时已确认全国有54个民族吗?

对《爷爷毛泽东》中一个说法的辨析

作者:江虹

几年前,我曾为本刊校核一篇题为《开国大典花絮》的稿子,文中称:开国大典使用54门礼炮是象征着全国54个民族的大团结。经查阅有关资料,我认为此说不符合事实。
近日,读了国防大学出版社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的毛新宇编著的《爷爷毛泽东》,发现这一提法再度出现。该书第七章末节《开国大典》中称:“随着五星红旗的徐徐升起,礼炮在军乐声中惊天动地地鸣响了。由54尊大炮同时发出28响。据说54尊大炮代表全国当时已确认的54个民族,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坚如钢铁的团结。”看来此说法已广为流传,并为相当权威的作者和出版物所认同,因而有加以核实澄清的必要。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已确认全国有54个民族吗?我的回答是N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迁徙、分离、融洽的复杂变化。在旧中国,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现象十分严重,经济、文化又十分落后,历代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周密和科学的民族调查、识别工作,因而对全国有多少少数民族并不清楚。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对民族问题所提的基本口号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报刊上常见的民族称谓除上述五种外,只有苗、瑶、憧(现称壮)、黎、朝鲜等几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主要在汉族地区活动,对全国少数民族的情况亦不甚了了。1934年秋至1936年秋,红军长征途经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西南、西北地区时,中共中央、红军总部发布的有关民族问题的各类文告,往往把西南地区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统一称为“番人”,把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称为“回族”。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民族工作,但其范围仅限于华北、华东、东北等解放区,同时由于战争环境,工作重点放在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上,未能全面、系统地进行民族识别工作,而西南、西北、华南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1949年9月前还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这些地区的民族识别工作更是无从着手。因而在新中国成立时,是不可能确认全国有多少个民族的。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直至解放初,我国究竟共有多少少数民族,谁也说不清楚。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自愿呈报的民族族称竟有400余种,1950年秋,党中央、政务院组织了民族访问团,奔赴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慰问和初步的社会调查。1954年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民族识别工作1956年又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统一领导之下,组织了1000多位专家、学者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工作。由于民族识别工作相当复杂,政策性又很强,它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和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中央对民族的确认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很长时间未予正式公布。1979年6月6日,新华社才发报道,“国务院正式承认聚居于云南的基诺人为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迄今,我国正式确认为单一少数民族的共有五十五个。此后,我国一直使用全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提法。综上所述,举行开国大典时,我国是不可能确认全国有54个民族的。

提出这个问题,并无贬损《爷爷毛泽东》一书及其作者、出版者之意。我认为该书从总体上说,史料详实,文笔生动,是一本惠泽后人的好书。笔者“挑的这个刺”,一是为了澄清一种不准确的说法;二是给我区的同行提个醒:毛新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后又在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得硕士学位,现正在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已出版了好几本历史著作,称得上史学界的一位新秀。他的这本力作尚有疏忽之处,侪等“无名之辈”,在撰写党史书刊、文章时务须十分严谨、审慎,力求言之有据,准确无误。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10个月前选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究竟有多少少数民族,并不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全面贯彻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辨别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识别考察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按照科学认定与本民族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条件的,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都认定为一个民族。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到1954年,中国政府确认了38个民族;到1964年,中国政府又确认了15个民族。加上1965年确认的珞巴族、1979年确认的基诺族,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被正式确认并公布。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使许多不被旧中国的统治者承认的少数民族获得了应有的承认,并与中国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
1950年,考入首都燕京大学攻读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兼任助教,开始从事民族研究工作。先后参加政务院调查组,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调查“土默特旗县并存”的问题;参加由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师生组成的调查组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调查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的历史与现状;两次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过海南岛、粤北、内蒙古、东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并对蒙古、达斡尔、朝鲜、赫哲、锡伯、黎、苗、瑶等民族进行调查。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成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最高学府的最早教师之一。

40多年来,施联朱共编写和主编了20多部专著,其中《中国的民族识别》1996年获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旧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谁也说不清楚。第一次人口普查,民族名称多达400多个,仅云南一省就有260多个。

今天,中国有56个民族,世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中国的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而最终认定下来的。那么,民族识别的缘由是什么?其过程又如何?这是各国学者和广大读者所瞩目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特此专访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曾经专门从事过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的施联朱教授。

据施联朱教授介绍,早在1950年——1952年,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和内蒙古等民族访问团,分赴各民族地区进行慰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时,那时就已初步涉及到民族识别问题,因为一些长期深受民族压迫、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自己民族成份的少数民族,在这时纷纷要求承认他们的民族成份。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400多个,仅云南一省就260多个。要落实党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诸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落实少数民族代表名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帮助发展民族经济、开办民族学校、发展民族文化等,就需要把民族识别作为首要解决的民族工作任务之一尽快提上了议程。对于这些众多的待识别族体,首先要弄清哪些是汉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数民族;对于少数民族,还要进一步弄清他们是单一的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地甄别其民族成份和族称。大体上,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经过了四个阶段。

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族称要由各民族人民自己确定,这是他们的权利。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识别的发端阶段。1953年中央民委派出畲民识别调查小组,分赴浙江、福建等省调查研究畲民族别问题,认定畲民既不是汉族,也不是“瑶族的一支”,而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同年,在中央民委领导下,由中央民族学院派出了达斡尔族别调查组,分赴黑龙江、内蒙古达斡尔地区进行民族识别调查研究,确认达斡尔人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而非蒙古族。在新疆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对新中国建立前强加于俄罗斯人带有侮蔑性的称呼“归化族”,正名为俄罗斯族;把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认定的、从南疆迁至伊犁的“塔兰其”族,定名为维吾尔族;1954年把“索伦族”改为达斡尔族。

在这一阶段,经过识别和归并,从400多个民族名称中,初步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其中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新确认的族称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识别的高潮阶段。

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在云南260多个民族名称中,只有少数属于识别其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问题,而大量的则是属于民族支系的归并,确定其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一部分的问题。其中工作量较大的是对彝族和壮族支系的归并。1954年在云南操彝语、并拥有各自不同的他称或自称的族体约300万人,分为数十种支系。从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结构以及经济生活、社会文化诸如火把节、族长制、同姓不婚、火葬遗址、祖先灵台、巫术、多神崇拜等方面看,他称或自称的“土家”、“倮”、“水田”、“支里”、“子彝”、“黎明”、“莨莪”、“他谷”、“纳查”、“大得”、“他鲁”、“水彝”、“咪哩”、“密岔”、“罗武”、“阿车”、“山苏”、“车苏”等数十种族体,都基本相同或相近于彝族所具有的普遍特点,因而被确定为彝族的支系,而不是单一的少数民族。把文山地区的“侬人”、“沙人”、“天保”、“黑衣”、“隆安”、“土佬”等不同称呼的族体,则归属于壮族支系;把“糯比”、“梭比”、“卡都”、“碧约”、“拉乌”等归属于哈尼族支系;把居住在洱源的自称“白夥”的“土家”人归属于白族支系;把“黑浦”(“摆彝”)归并入傣族支系。总之,把云南260多个不同族称的族体,归并为22个。

新中国建立前,贵州就有100多个民族名称。1950年中央派遣民族访问团到贵州工作时,省内各地报来的民族名称共有80多个。民族识别调查组对这80多个族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中大部分初步划分了归属,但有20多个尚未最后认定,如“穿青”、“南京”、“喇叭”(湖广)、“黎族”(里民)、“六甲”、“(兜)”、“东家”、“西家”、“绕家”、“蔡家、“龙家、“莫家”、“木佬”、“睤睟”等。民族识别调查组还到安顺、毕节等地区进行“穿青”人的民族成份识别调查研究。

1956年经过调查研究,国家又正式公布了仡佬族的名称。同年,中央民委派出湖南土家族识别调查小组,确认土家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1964年,对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记的183个民族名称,又经过识别调查研究,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将74种不同名称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之中,还有几十种在识别过程中自动撤销原登记的民族名称。至此,已填报的族体的识别工作得到了基本解决,还存在的有待于识别的族体已为数不多了。

第三阶段,从1965年到1978年,是民族识别受到干扰的阶段。

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瑜地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其内部有“博嘎尔”、“崩尼”、“崩如”、“宁波”、“邦波”、“德根”等不同自称或他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文字;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具有与周围的藏族不相同的民族特点,因而珞巴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贵州省从1965年起,先后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民族成份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对“革兜”、“东家”、“木佬”、“三锹”等人们共同体进行初步的了解。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识别工作和其他民族工作一样,被迫停止了十多年。

许多少数民族“返本归原”,成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

第四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是民族识别的恢复阶段。

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万余人的基诺族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攸乐山,自称“基诺”,古称“攸乐”。此地家喻户晓地流传着基诺、汉、傣、哈尼(另说还有布朗)同出于一个大葫芦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基诺同汉、傣、哈尼等民族在远古时代的密切关系。语言属藏缅语族,语法结构接近彝语支、缅语支,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如:村寨中有寨老(“卓巴"、老火头)、寨母(“卓色”、“老菩萨、大斋)等古老氏族长老,保留了对偶婚和群婚残余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有共耕习惯等,因而认定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贵州自1981年起,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工作。将7千余人的“绕家”、4·1万人的“东家”和3·7万人的“南龙”(其中包括1万多人的“龙家”,他们自认为白族)归并于苗族;将3万余人的“睤睟”归并于毛南族;有60多万人的“穿青”,仍维持原来族属识别的意见,划归汉族。在湖南省西南部,有一部分汉人,因长期与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有一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如“哇乡人”、“本地人”和“梧州瑶人”,他们要求承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经过识别调查研究,确认他们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的一部分。

1985年,有人认为新疆阿勒泰的一部分蒙古人是“图瓦人”,经过调查研究,他们不具备单一民族的条件,而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在此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还识别了涉及20个县市、50多个乡镇的10个少数民族,共10万人。

有些族体在划归某一少数民族之后,也出现过重新提出要求作为单一少数民族的情况,如云南的“苦聪人”和“摩梭人”。经过重新识别调查,仍维持原来的意见,“苦聪人”为拉祜族的支系,“摩梭人”为纳西族的支系。

有些少数民族的族称,是汉族或其他民族对该民族的他称,有的甚至带有侮辱性质。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对广大群众提出更改族称或更改族称译写所用汉字的,都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作了更改。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为壮族,1985年9月改“崩龙族”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自1982年以来,全国提出要求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的有500万人,已恢复和更改的有260万人。其中主要是居住在辽宁省和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满族;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四省边界地区的土家族;湖南、贵州两省的苗族和侗族;贵州、云南两省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

截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止,正式确认中国有56个民族。
参考资料:http://www.itsqq.com/a/jd/zh/a1/2005-03-09/41454.html

54门大炮 代表着54个民族 因为那个时候只发现了54个民族 28响代表着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领导新民主革命的所经历的28年历程
54:因为当时只有54个民族28:从1921年7月1日到1949年10月1日,正好是28年

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距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已有28个年头。当时我国的民族一共有54个(现在是56个,其中有2个少数民族是后来确认的)。所以,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21日)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了28个春秋。

我猜是藏族和高山族

当时,西藏还没有解放(所以开国大典前的会议不是全国性会议,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直到1951年10月才解放.而另一个民族可能是在台湾的高山族.(台湾被国民党占领).

五十四炮是当时我国统计的五十四个民族.
漏统计的是下面2个:
基诺族: 1979年六月确认 信奉诸葛亮的民族 1W人左右
珞巴族: 1965年确认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54门礼炮代表当时的54个民族

珞巴族
基诺族这两个民族当时未知

中国有54个民族,54响

开国大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54"和"28"的含义是什么?
鸣放礼炮54响,这是代表参加政协会议的54响,这是代表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当年大典筹委会的唐水健起草鸣放礼炮说明时,写的就是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28年,毛泽东看过后立即签了名,说明他是认可这个说法的。

54门礼炮代表什么?为啥还少2各民族?
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我国实行庆典礼炮鸣放始于开国大典。1949年8月,毛泽东主席提议,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和开国大典都要鸣放礼炮,而且要鸣28响,以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走过了28年光辉历...

开国大典时只有54个民族参加,哪两个民族没有参加,为什么?
54门大炮表示当时统计的我国有54个民族,28响礼炮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才使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才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开国大典。从此咱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兴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54门礼炮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当时还未有现在56...

在开国大典中,54门大炮代表什么;28响代表什么?
1、54门大炮表示当时统计的我国有54个民族。2、54门火炮代表政治协商会议54个方面的人士。二、在开国大典中,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 一共24响。54门代表...
当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出自李普创作的记叙文《开国大典》,原文: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当时我国统一的民族一共有54个,象征着在党的领导下的各民族大团结;如今是56个,其中有2个少数民族是后来统一,因此是“54门大炮”。

开国大典54门缺哪两个民族?
开国大典54门礼炮和民族没有任何关系。54门礼炮的原因:1、我国的开国盛典的礼炮54门,鸣放28响,这是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的。因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有45个单位的正式代表,9个单位的特邀代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2、恰逢开国大典又正值我党诞辰28周年,28响表示了对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

开国大典上的五十四门礼炮代表什么
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顺着天安门广场白色旗杆缓缓上升,在27米高的杆顶上迎风飘扬。与此同时,54尊礼炮同时发出28响,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28年的光辉历程。随后,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声音回荡在宏伟的天安门广场,也...

开国大典中54门大炮指什么?
8月中旬,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向军区新组建的礼炮团传达了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开国庆典定在10月1日午后举行,庆典的第一项是奏国歌、升国旗、鸣礼炮;礼炮要有54门,代表政协的54个方面的人士;鸣放礼炮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28年取得胜利。这是毛主席亲自定的,...

在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一共响了28想请说出理由请例举两个以上历史事实来...
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54尊礼炮。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领域、界别的人士。也有认为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54个民族,另外两个是藏族和高山族。当时西藏没有解放,台湾到现在没有回归,所以当时是54个民族。28响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政协一届会议...

开国大典54门礼炮到底是代表五四运动还是54个民族?求解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108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间隔时间。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54尊礼炮。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领域、界别的人士。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模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