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中的经络是否就是西医中的神经
现在科学中已经把经络当作一种传统医学了。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通过对自由基显影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在生物体内发现与经络吻合的清晰的线形路线。是目前全世界获得最清晰的经络显影照片 。并且在单纯性肥胖中,利用穴位清除自由基方法,初步获得针灸相类似的疗效,为有效证明自由基与经络的关系,推进了一步
不是,目前还没有定论,但现在一般西医认为是神经,其实经络只存在于中医中,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没有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只是说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所以最好不要混为一谈,中医博大精深,自有其奥秘之处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古时候称的经脉就是现在的神经吗?
不是,经络是中医特有概念,包含了西医神经、血管、淋巴等多种系统的功能。
经络和神经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经络穴位是中医的理论说法。神经则是西医的说法。两者功能和作用不同,没有直接的关系。神经是人体控制身体调节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主要由大脑进行支配,遍布全身上下,而经络是人体运送气血的通道,看不到而又实际存在,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的。
中医的经、络和西医的神经系统有区别吗?
所以说有的人以为仅用目前医学的发现治病方法就能讲清楚中医治病原理,只要换一种说法就行了,要是这样简单的话,中医早就有人解释清楚了,也就不存在什么中西医之别了,包括经气经络的研究,也已经都清楚了,实际上经络的研究是更加因难的,是细胞分子水平的事情,目前技术是达不到的,因为经络就是它...
中医里的筋在西医指什么
1. 在中医理论中,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经脉和筋经。2. 西医的解剖学中没有直接对应的结构,但在功能上可以与神经、血管、肌腱、韧带以及部分皮肤等相对应。3. 筋是附着在骨头上的组织,主要功能包括收缩肌肉、活动关节和提供固定。4. 婴儿的筋腱柔软,使得他们的身体柔软,这反映了经络...
西医神经在中医里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经络或气血
神经是西医解剖里的词,中医没这个概念,中医的经络包括神经在内,经络不是有形的,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它可以包括肌肉、筋、血管、神经等等在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西医神经在中医里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经络或气血?
你好啊,神经是西医解剖里的词,中医没这个概念,中医的经络包括神经在内,经络不是有形的,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它可以包括肌肉、筋、血管、神经等等在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中医经络中的经络是否就是西医中的神经
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
中医学的经络西医中讲的血管吗?
不是西医中讲的血管,两码事,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百度百科)
经络是血液循环通路对不对
不对。经络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西医说的神经、血管在解剖时也能发现,但经络只存在于活人身上。有一种学说认为,经络是生物电的循行路线。
中医的经络和西医的血管是一个性质吗?
中医的经络就是西医的组织液通道,和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淋巴系统都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