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悬赏
今天,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
��要上战场,莫如做军医;要革命,莫如走后方;要杀人,莫如做刽子手。既英雄,又稳当。
可,聪明的,在国际洋酒老大“帝亚吉欧”携参股并购全兴水井坊汹汹来势,向中国白酒行业发起强势挑战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请告诉我:作为捍卫中国白酒骄傲的五粮液,该为中国做些什么?
是在前行的路上横刀立马,勇者无畏,抽刃向更强者;还是且行且叹,息事宁人,庸者碌碌,专向妇女孩童瞪眼?在洋酒主宰世界,XO、马爹利、芝华士纷至沓来并迅速占据中国百姓的餐桌酒吧之时,在中国白酒大多遭遇发展瓶颈,举步维艰之际,勤劳、智慧的五粮液人,请高举起我们的口号:奋争!自立!向前!
奋争,使我们萌发不竭的斗志。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凝成的可贵气节,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风尚。诞出于西南腹地四川省宜宾市北岷江之滨的五粮液集团,从她成立伊始,就秉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在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困难面前,诚信经营、进取创新,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久负盛名、屡创佳绩。作为商务部公示的我国第一批“中华老字号”,近年来接连实现历史性突破。自1995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选以来,更是连续12年成为白酒行业的代表。几代五粮液人刻苦创新、拼搏奋进,他们正是用自己的聪慧于汗水在回馈和报答着他们的父老。
自立,使我们挺直不屈的脊梁。当洋酒横行无忌、肆意榨取我们的利润,在国内白酒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时候,作为捍卫中国白酒尊严的五粮液,锐意进取,大胆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布局销售网络。凭借着不屈的努力,凭借着伴随企业成长壮大的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必须的深厚文化力和文化认同感,五粮液系列酒已辐射到亚、欧、北美、非等世界五大洲,非酒类产品也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华民族正以和谐社会的姿态崛起于世界东方,而五粮液,也正以一种国粹的精神,在向世界证明!
向前,使我们扬起高昂的头颅。作为秉承中华悠久文化的白酒企业,她积淀着;作为一群奋争、自立五粮液人的机体,她成长着;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大型国有企业,今年来,五粮液公司在抗震救灾、抗洪救灾、对口扶贫、公共设施建设、社会办学等社会公益事业中无数次展示着向上的力量,指示着前进的方向。
无怪乎,有这么一句话:只有向前的企业,才永远有前途;向前的民族,才永远有希望。此言得之!
1 惊鸿 《异世之绝世无双》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0657/index.html
2 SJ姣儿 《笑梦(穿越NP)》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1722/index.html
3 暗薇夜色 《百草折》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7488/index.html
4 风弄 《凤于九天》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0678/index.html
5 渲宣(渲妈) 《一样的穿越,不一样的小受》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7115/index.html
6 暗薇夜色 《我是神兽不是神受》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7936/index.html
7 SJ姣儿 《忘苍寒(穿越父子)》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1723/index.html
8 Alpha 《蓝颜“不”薄命》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7664/index.html
9 G 《一世浮沉》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6656/index.html
10 emilyathene 《绮虐》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7215/index.html
11 秋夜听雨 《穿越完美世界》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4907/index.html
12 流玥 《凤霸天下》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1536/index.html
13 歌妃 《清平乐》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332/index.html
14 黑色禁药 《污黑》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2222/index.html
15 满座衣冠胜雪 《银翼猎手》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8124/index.html
16 暗薇夜色 《男宠系列》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0191/index.html
17 潮汐 《疼我,爱我!》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3576/index.html
18 火桑离 《风舞苍穹》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4326/index.html
19 美景 《一场游戏一场梦》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7107/index.html
20 千觞 《谁主沉浮》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3383/index.html
21 猫仙人 《小猪快跑》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7801/index.html
22 泠墨然 《舞弄轻影》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578/index.html
23 J怪力轮回 《难得知己》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9678/index.html
24 我只是个木匠 《贫穷公子成长记》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3959/index.html
25 轩辕越 《是变态,我都爱》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331/index.html
26 绝色 《绝世傲寒》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0519/index.html
27 一兮 《新黑公子传奇(黑蛇传)》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2442/index.html
28 鉴北 《风月无边》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9701/index.html
29 eggy-hab 《暗夜之族》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0770/index.html
30 小明 《欲望公馆》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6644/index.html
31 解连环 《待嫁皇妃》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2886/index.html
32 卫风 《笑忘书》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4905/index.html
33 蛆爷 《明日又天涯》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3000/index.html
34 0蓝蓝0 《猎物》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5134/index.html
35 暗薇夜色 《皇帝的小“弟弟”》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0858/index.html
36 卫风 《冷香》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4934/index.html
37 轩辕越 《龙凤呈祥,鸳鸳成双》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4439/index.html 38 落语漫漫 《系金铃》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2286/index.html
39 WingYing 《霸主的傻儿》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0407/index.html
40 尉迟回雪 《国士成双》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9097/index.html
41 平素有酒 《西北》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4931/index.html
42 sunmary 《涟漪泠清》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8210/index.html
43 周而复始 《晨曦》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3359/index.html
44 瑞者 《白衣剑卿》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043/index.html
45 落语漫漫 《火狐银狸》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4289/index.html
46 曾经天使 《替不了的爱》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4611/index.html
47 草加美杉 《老大的性爱娃娃》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7557/index.html
48 天籁纸鸢 《天神右翼》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0749/index.html
49 雏微 《七月乱世九日为鸦》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8989/index.html
50 水无忧 《仙魔通吃》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9556/index.html
51 apple000777 《缠apple000777》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3618/index.html
52 缀梦 《床上的侍寝美郎》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316/index.html
53 沉默(xzozx) 《君王无情》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8077/index.html
54 紫艾月樱 《尘欲香,夜缠双》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1869/index.html
55 狂言千笑 《斜阳若影(法医穿越)》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4967/index.html
56 典伊 《噩梦》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040/index.html
57 J怪力轮回 《莫问归期兮别离》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5052/index.html
58 痴人梦 《藏娇(痴人梦)》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8557/index.html
59 杜紫藤 《色鬼惹上身》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4942/index.html
60 J怪力轮回 《神仙故事》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6201/index.html
61 无聊天才 《娇妻美妾》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478/index.html
62 司空破晓 《写意风流》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2897/index.html
63 卫风 《戏梦》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3860/index.html
64 清水御臣 《《今生缘》》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3513/index.html
65 典伊 《宫孽》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5308/index.html
66 天籁纸鸢 《花容天下》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1320/index.html
67 冰晶清影 《蛊惑(穿越NP)》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5785/index.html
68 樊落 《杀人无赦》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6484/index.html
69 夜凝紫 《紫御宫》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6807/index.html
70 璃湮 《暴君的御用受》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5636/index.html
71 闪喵 《修得云心》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8321/index.html
72 夜嘀 《蜂狂蝶乱》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7133/index.html
73 生生死死 《宠着你》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3897/index.html
74 冯君 《情孽难止》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4371/index.html
75 生生死死 《春闱秘史》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8507/index.html
76 卫风 《凡尘》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3108/index.html
77 蛆爷 《天下第一狠》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9579/index.html
78 紫色泡桐 《怪诞不经的求学路》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9722/index.html
79 天籁纸鸢 《神玉》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1350/index.html
80 千年一叹 《爱在何方》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3400/index.html
81 杨柳依依 《飘零雪花》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6109/index.html
82 紫风 《侍宠攻略》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3425/index.html
83 七喜 《1年7班恶男团》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3401/index.html
84 蜷云 《春花秋月了不了》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5299/index.html
85 葡萄 《青莲纪事2》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0399/index.html
86 月烟弥 《咦!我怎么变成男宠了?!》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7983/index.html
87 歌妃 《无端穿越》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9654/index.html
88 佚名 《爸爸的新娘》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0574/index.html
89 暗薇夜色 《主人,不要》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0104/index.html
90 缀梦 《黑帮老大的怀孕男宠》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7585/index.html
91 风弄 《地狱之虐》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7503/index.html
92 庆余生 《迷恋(穿越时空NP)》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3961/index.html
93 雏微 《数见红尘应识我》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13137/index.html
94 暗薇夜色 《吾家宝宝初养成》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0417/index.html
95 飞花雪 《绝色(穿越时空)》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353/index.html
96 neleta 《孤然随风》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8491/index.html
97 燕燕于飞 《亦男亦女》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2418/index.html
98 池火 《虎缘》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8471/index.html
99 寒雨轩 《宝贝,你好神!》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7979/index.html
100 Erus 《曼臣》 http://www.lcread.com/bookPage/34065/index.html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东汉的数学家又将值改为根号10(约为3.16)。真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三又七分之一而大于三又七十一分之十。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创用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值为3.14。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和113/355,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他把π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 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值。计算机问世后,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π值,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值已到了4.8亿位。π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
圆周率是一个极其驰名的数。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这个数就引进了外行人和学者们的兴趣。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圆周率最早是出于解决有关圆的计算问题。仅凭这一点,求出它的尽量准确的近似值,就是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了。事实也是如此,几千年来作为数学家们的奋斗目标,古今中外一代一代的数学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回顾历史,人类对 π 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数学和计算技术发展情形的一个侧面。 π 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德国数学史家康托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直到19世纪初,求圆周率的值应该说是数学中的头号难题。为求得圆周率的值,人类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我们可以将这一计算历程分为几个阶段。
实验时期
通过实验对 π 值进行估算,这是计算 π 的的第一阶段。这种对 π 值的估算基本上都是以观察或实验为根据,是基于对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际测量而得出的。在古代世界,实际上长期使用 π =3这个数值。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有基督教《圣经》中的章节,其上取圆周率为3。这一段描述的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前后。其他如巴比伦、印度、中国等也长期使用3这个粗略而简单实用的数值。在我国刘徽之前"圆径一而周三"曾广泛流传。我国第一部《周髀算经》中,就记载有圆"周三径一"这一结论。在我国,木工师傅有两句从古流传下来的口诀:叫做:"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之长约为7。这正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圆周率 π 和√2 这两个无理数的粗略估计。东汉时期官方还明文规定圆周率取3为计算面积的标准。后人称之为"古率"。
早期的人们还使用了其它的粗糙方法。如古埃及、古希腊人曾用谷粒摆在圆形上,以数粒数与方形对比的方法取得数值。或用匀重木板锯成圆形和方形以秤量对比取值……由此,得到圆周率的稍好些的值。如古埃及人应用了约四千年的 4 (8/9)2 = 3.1605。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纪,曾取 π= √10 = 3.162。在我国东、西汉之交,新朝王莽令刘歆制造量的容器――律嘉量斛。刘歆在制造标准容器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圆周率的值。为此,他大约也是通过做实验,得到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并不划一的近似值。现在根据铭文推算,其计算值分别取为3.1547,3.1992,3.1498,3.2031比径一周三的古率已有所进步。人类的这种探索的结果,当主要估计圆田面积时,对生产没有太大影响,但以此来制造器皿或其它计算就不合适了。
几何法时期
凭直观推测或实物度量,来计算 π 值的实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当粗略的。
真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是科学地研究这一常数的第一个人,是他首先提出了一种能够借助数学过程而不是通过测量的、能够把 π 的值精确到任意精度的方法。由此,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第二阶段。
圆周长大于内接正四边形而小于外切正四边形,因此 2√2 < π < 4 。
当然,这是一个差劲透顶的例子。据说阿基米德用到了正96边形才算出他的值域。
阿基米德求圆周率的更精确近似值的方法,体现在他的一篇论文《圆的测定》之中。在这一书中,阿基米德第一次创用上、下界来确定 π 的近似值,他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长与圆直径之比小于 3+(1/7) 而大于 3 + (10/71) ",他还提供了误差的估计。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而言,能够求得圆周率的更准确的值。到公元150年左右,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得出 π =3.1416,取得了自阿基米德以来的巨大进步。
割圆术。不断地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正N边形的边长。
在我国,首先是由数学家刘徽得出较精确的圆周率。公元263年前后,刘徽提出著名的割圆术,得出 π =3.14,通常称为"徽率",他指出这是不足近似值。虽然他提出割圆术的时间比阿基米德晚一些,但其方法确有着较阿基米德方法更美妙之处。割圆术仅用内接正多边形就确定出了圆周率的上、下界,比阿基米德用内接同时又用外切正多边形简捷得多。另外,有人认为在割圆术中刘徽提供了一种绝妙的精加工办法,以至于他将割到192边形的几个粗糙的近似值通过简单的加权平均,竟然获得具有4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 π =3927/1250 =3.1416。而这一结果,正如刘徽本人指出的,如果通过割圆计算得出这个结果,需要割到3072边形。这种精加工方法的效果是奇妙的。这一神奇的精加工技术是割圆术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对它缺乏理解而被长期埋没了。
恐怕大家更加熟悉的是祖冲之所做出的贡献吧。对此,《隋书·律历志》有如下记载:"宋末,南徐州从事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
这一记录指出,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两大贡献。其一是求得圆周率
3.1415926 < π < 3.1415927
其二是,得到 π 的两个近似分数即: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
他算出的 π 的8位可靠数字,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以致于有数学史家提议将这一结果命名为"祖率"。
这一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呢?追根溯源,正是基于对刘徽割圆术的继承与发展,祖冲之才能得到这一非凡的成果。因而当我们称颂祖冲之的功绩时,不要忘记他的成就的取得是因为他站在数学伟人刘徽的肩膀上的缘故。后人曾推算若要单纯地通过计算圆内接多边形边长的话,得到这一结果,需要算到圆内接正12288边形,才能得到这样精确度的值。祖冲之是否还使用了其它的巧妙办法来简化计算呢?这已经不得而知,因为记载其研究成果的著作《缀术》早已失传了。这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是一件极令人痛惜的事。
中国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邮票
祖冲之的这一研究成果享有世界声誉: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著文介绍了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对于祖冲之的关于圆周率的第二点贡献,即他选用两个简单的分数尤其是用密率来近似地表示 π 这一点,通常人们不会太注意。然而,实际上,后者在数学上有更重要的意义。
密率与 π 的近似程度很好,但形式上却很简单,并且很优美,只用到了数字1、3、5。数学史家梁宗巨教授验证出:分母小于16604的一切分数中,没有比密率更接近 π 的分数。在国外,祖冲之死后一千多年,西方人才获得这一结果。
可见,密率的提出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人们自然要追究他是采用什么办法得到这一结果的呢?他是用什么办法把圆周率从小数表示的近似值化为近似分数的呢?这一问题历来为数学史家所关注。由于文献的失传,祖冲之的求法已不为人知。后人对此进行了各种猜测。
让我们先看看国外历史上的工作,希望能够提供出一些信息。
1573年,德国人奥托得出这一结果。他是用阿基米德成果22/7与托勒密的结果377/120用类似于加成法"合成"的:(377-22) / (120-7) = 355/113。
1585年,荷兰人安托尼兹用阿基米德的方法先求得:333/106 < π < 377/120,用两者作为 π 的母近似值,分子、分母各取平均,通过加成法获得结果:3 ((15+17)/(106+120) = 355/113。
两个虽都得出了祖冲之密率,但使用方法都为偶合,无理由可言。
在日本,十七世纪关孝和重要著作《括要算法》卷四中求圆周率时创立零约术,其实质就是用加成法来求近似分数的方法。他以3、4作为母近似值,连续加成六次得到祖冲之约率,加成一百十二次得到密率。其学生对这种按部就班的笨办法作了改进,提出从相邻的不足、过剩近似值就近加成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加成法)这样从3、4出发,六次加成到约率,第七次出现25/8,就近与其紧邻的22/7加成,得47/15,依次类推,只要加成23次就得到密率。
钱宗琮先生在《中国算学史》(1931年)中提出祖冲之采用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由何承天首创的"调日法"或称加权加成法。他设想了祖冲之求密率的过程:以徽率157/50,约率22/7为母近似值,并计算加成权数x=9,于是 (157 + 22×,9) / (50+7×9) = 355/113,一举得到密率。钱先生说:"冲之在承天后,用其术以造密率,亦意中事耳。"
另一种推测是:使用连分数法。
由于求二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更相减损术远在《九章算术》成书时代已流行,所以借助这一工具求近似分数应该是比较自然的。于是有人提出祖冲之可能是在求得盈 二数之后,再使用这个工具,将3.14159265表示成连分数,得到其渐近分数:3,22/7,333/106,355/113,102573/32650…
最后,取精确度很高但分子分母都较小的355/113作为圆周率的近似值。至于上面圆周率渐近分数的具体求法,这里略掉了。你不妨利用我们前面介绍的方法自己求求看。英国李约瑟博士持这一观点。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三第19章几何编中论祖冲之的密率说:"密率的分数是一个连分数渐近数,因此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我国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国外所取得的成果。
1150年,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第二计算出 π= 3927/1250 = 3.1416。1424年,中亚细亚地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卡西著《圆周论》,计算了3×228=805,306,368边内接与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求出 π 值,他的结果是:
π=3.14159265358979325
有十七位准确数字。这是国外第一次打破祖冲之的记录。
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利用阿基米德的方法计算 π 近似值,用 6×216正边形,推算出精确到9位小数的 π 值。他所采用的仍然是阿基米德的方法,但韦达却拥有比阿基米德更先进的工具:十进位置制。17世纪初,德国人鲁道夫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钻研这个问题。他也将新的十进制与早的阿基米德方法结合起来,但他不是从正六边形开始并将其边数翻番的,他是从正方形开始的,一直推导出了有262条边的正多边形,约4,610,000,000,000,000,000边形!这样,算出小数35位。为了记念他的这一非凡成果,在德国圆周率 π 被称为"鲁道夫数"。但是,用几何方法求其值,计算量很大,这样算下去,穷数学家一生也改进不了多少。到鲁道夫可以说已经登峰造极,古典方法已引导数学家们走得很远,再向前推进,必须在方法上有所突破。
17世纪出现了数学分析,这锐利的工具使得许多初等数学束手无策的问题迎刃而解。 π 的计算历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分析法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摆脱求多边形周长的繁难计算,利用无穷级数或无穷连乘积来算 π 。
1593年,韦达给出
这一不寻常的公式是 π 的最早分析表达式。甚至在今天,这个公式的优美也会令我们赞叹不已。它表明仅仅借助数字2,通过一系列的加、乘、除和开平方就可算出 π 值。
接着有多种表达式出现。如沃利斯1650年给出:
1706年,梅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公式,现以他的名字命名:
再利用分析中的级数展开,他算到小数后100位。
这样的方法远比可怜的鲁道夫用大半生时间才抠出的35位小数的方法简便得多。显然,级数方法宣告了古典方法的过时。此后,对于圆周率的计算像马拉松式竞赛,纪录一个接着一个:
1844年,达塞利用公式:
算到200位。
19世纪以后,类似的公式不断涌现, π 的位数也迅速增长。1873年,谢克斯利用梅钦的一系列方法,级数公式将 π 算到小数后707位。为了得到这项空前的纪录,他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他死后,人们将这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数值,铭刻在他的墓碑上,以颂扬他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于是在他的墓碑上留下了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π 的小数点后707位数值。这一惊人的结果成为此后74年的标准。此后半个世纪,人们对他的计算结果深信不疑,或者说即便怀疑也没有办法来检查它是否正确。以致于在1937年巴黎博览会发现馆的天井里,依然显赫地刻着他求出的 π 值。
又过了若干年,数学家弗格森对他的计算结果产生了怀疑,其疑问基于如下猜想:在 π 的数值中,尽管各数字排列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各数码出现的机会应该相同。当他对谢克斯的结果进行统计时,发现各数字出现次数过于参差不齐。于是怀疑有误。他使用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最先进的计算工具,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算了整整一年。1946年,弗格森发现第528位是错的(应为4,误为5)。谢克斯的值中足足有一百多位全都报了销,这把可怜的谢克斯和他的十五年浪费了的光阴全部一笔勾销了。
对此,有人曾嘲笑他说:数学史在记录了诸如阿基米德、费马等人的著作之余,也将会挤出那么一、二行的篇幅来记述1873年前谢克斯曾把 π 计算到小数707位这件事。这样,他也许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虚度。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他的目的达到了。
人们对这些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作出不懈努力的人感到不可理解,这可能是正常的。但是,对此做出的嘲笑却是过于残忍了。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费马、高斯那样的人物。但成为不了伟大的数学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有限的贡献。人各有其长,作为一个精力充沛的计算者,谢克斯愿意献出一生的大部分时光从事这项工作而别无报酬,并最终为世上的知识宝库添了一小块砖加了一个块瓦。对此我们不应为他的不懈努力而感染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与教育吗?
1948年1月弗格森和伦奇两人共同发表有808位正确小数的 π 。这是人工计算 π 的最高记录。
计算机时期
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制造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迈入了电脑时代。电脑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方面的根本革命。1949年,ENIAC根据梅钦公式计算到2035(一说是2037)位小数,包括准备和整理时间在内仅用了70小时。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其记录也就被频频打破。
ENIAC:一个时代的开始
1973年,有人就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100万位,并将结果印成一本二百页厚的书,可谓世界上最枯燥无味的书了。1989年突破10亿大关,1995年10月超过64亿位。1999年9月30日,《文摘报》报道,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金田康正已求到2061.5843亿位的小数值。如果将这些数字打印在A4大小的复印纸上,令每页印2万位数字,那么,这些纸摞起来将高达五六百米。来自最新的报道:金田康正利用一台超级计算机,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兆二千四百一十一亿位数,改写了他本人两年前创造的纪录。据悉,金田教授与日立制作所的员工合作,利用目前计算能力居世界第二十六位的超级计算机,使用新的计算方法,耗时四百多个小时,才计算出新的数位,比他一九九九年九月计算出的小数点后二千六百一十一位提高了六倍。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一兆位数是二,第一兆二千四百一十一亿位数为五。如果一秒钟读一位数,大约四万年后才能读完。
不过,现在打破记录,不管推进到多少位,也不会令人感到特别的惊奇了。实际上,把 π 的数值算得过分精确,应用意义并不大。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 π 值,有十几位已经足够。如果用鲁道夫的35位小数的 π 值计算一个能把太阳系包围起来的圆的周长,误差还不到质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我们还可以引美国天文学家西蒙·纽克姆的话来说明这种计算的实用价值:
"十位小数就足以使地球周界准确到一英寸以内,三十位小数便能使整个可见宇宙的四周准确到连最强大的显微镜都不能分辨的一个量。"
那么为什么数学家们还象登山运动员那样,奋力向上攀登,一直求下去而不是停止对 π 的探索呢?为什么其小数值有如此的魅力呢?
这其中大概免不了有人类的好奇心与领先于人的心态作怪,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
奔腾与圆周率之间的奇妙关系……
1、它现在可以被人们用来测试或检验超级计算机的各项性能,特别是运算速度与计算过程的稳定性。这对计算机本身的改进至关重要。就在几年前,当Intel公司推出奔腾(Pentium)时,发现它有一点小问题,这问题正是通过运行 π 的计算而找到的。这正是超高精度的 π 计算直到今天仍然有重要意义的原因之一。
2、 计算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引发新的概念和思想。虽然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但毕竟还需要由数学家去编制程序,指导计算机正确运算。实际上,确切地说,当我们把 π 的计算历史划分出一个电子计算机时期时,这并非意味着计算方法上的改进,而只是计算工具有了一个大飞跃而已。因而如何改进计算技术,研究出更好的计算公式,使公式收敛得更快、能极快地达到较大的精确度仍是数学家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本世纪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扬得出了一些很好的结果。他发现了许多能够迅速而精确地计算 π 近似值的公式。他的见解开通了更有效地计算 π 近似值的思路。现在计算机计算 π 值的公式就是由他得到的。至于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数学家的故事,在这本小书中我们不想多做介绍了。不过,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 π 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类的胜利,而不是机器的胜利。
3、还有一个关于 π 的计算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无限地继续算下去?答案是:不行!根据朱达偌夫斯基的估计,我们最多算1077位。虽然,现在我们离这一极限还相差很远很远,但这毕竟是一个界限。为了不受这一界限的约束,就需要从计算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计算,不管用什么公式都必须从头算起,一旦前面的某一位出错,后面的数值完全没有意义。还记得令人遗憾的谢克斯吗?他就是历史上最惨痛的教训。
4、于是,有人想能否计算时不从头开始,而是从半截开始呢?这一根本性的想法就是寻找并行算法公式。1996年,圆周率的并行算法公式终于找到,但这是一个16进位的公式,这样很容易得出的1000亿位的数值,只不过是16进位的。是否有10进位的并行计算公式,仍是未来数学的一大难题。
5、作为一个无穷数列,数学家感兴趣的把 π 展开到上亿位,能够提供充足的数据来验证人们所提出的某些理论问题,可以发现许多迷人的性质。如,在 π 的十进展开中,10个数字,哪些比较稀,哪些比较密? π 的数字展开中某些数字出现的频率会比另一些高吗?或许它们并非完全随意?这样的想法并非是无聊之举。只有那些思想敏锐的人才会问这种貌似简单,许多人司空见惯但却不屑发问的问题。
6、数学家弗格森最早有过这种猜想:在 π 的数值式中各数码出现的概率相同。正是他的这个猜想为发现和纠正向克斯计算 π 值的错误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猜想并不等于现实。弗格森想验证它,却无能为力。后人也想验证它,也是苦于已知的 π 值的位数太少。甚至当位数太少时,人们有理由对猜想的正确性做出怀疑。如,数字0的出现机会在开始时就非常少。前50位中只有1个0,第一次出现在32位上。可是,这种现象随着数据的增多,很快就改变了:100位以内有8个0;200位以内有19个0;……1000万位以内有999,440个0;……60亿位以内有599,963,005个0,几乎占1/10。
其他数字又如何呢?结果显示,每一个都差不多是1/10,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虽然有些偏差,但都在1/10000之内。
7、人们还想知道: π 的数字展开真的没有一定的模式吗?我们希望能够在十进制展开式中通过研究数字的统计分布,寻找任何可能的模型――如果存在这种模型的话,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这种模型。同时我们还想了解: π 的展开式中含有无穷的样式变化吗?或者说,是否任何形式的数字排列都会出现呢?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没有发表的笔记本中曾提出下面的问题: π 的十进展开中是否有10个9连在一起?以现在算到的60亿位数字来看,已经出现:连续6个9连在一起。希尔伯特的问题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看来任何数字的排列都应该出现,只是什么时候出现而已。但这还需要更多 π 的数位的计算才能提供切实的证据。
8、在这方面,还有如下的统计结果:在60亿数字中已出现连在一起的8个8;9个7;10个6;小数点后第710150位与3204765位开始,均连续出现了七个3;小数点52638位起连续出现了14142135这八个数字,这恰是的前八位;小数点后第2747956位起,出现了有趣的数列876543210,遗憾的是前面缺个9;还有更有趣的数列123456789也出现了。
如果继续算下去,看来各种类型的数字列组合可能都会出现。
拾零: π 的其它计算方法
在1777年出版的《或然性算术实验》一书中,蒲丰提出了用实验方法计算 π 。这个实验方法的操作很简单:找一根粗细均匀,长度为 d 的细针,并在一张白纸上画上一组间距为 l 的平行线(方便起见,常取 l = d/2),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将小针任意投掷在白纸上。这样反复地投多次,数数针与任意平行线相交的次数,于是就可以得到 π 的近似值。因为蒲丰本人证明了针与任意平行线相交的概率为 p = 2l/πd 。利用这一公式,可以用概率方法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在一次实验中,他选取 l = d/2 ,然后投针2212次,其中针与平行线相交704次,这样求得圆周率的近似值为 2212/704 = 3.142。当实验中投的次数相当多时,就可以得到 π 的更精确的值。
1850年,一位叫沃尔夫的人在投掷5000多次后,得到 π 的近似值为3.1596。目前宣称用这种方法得到最好结果的是意大利人拉兹瑞尼。在1901年,他重复这项实验,作了3408次投针,求得 π 的近似值为3.1415929,这个结果是如此准确,以致于很多人怀疑其实验的真伪。如美国犹他州奥格登的国立韦伯大学的L·巴杰就对此提出过有力的质疑。
不过,蒲丰实验的重要性并非是为了求得比其它方法更精确的 π 值。蒲丰投针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个用几何形式表达概率问题的例子。计算 π 的这一方法,不但因其新颖,奇妙而让人叫绝,而且它开创了使用随机数处理确定性数学问题的先河,是用偶然性方法去解决确定性计算的前导。
在用概率方法计算 π 值中还要提到的是:R·查特在1904年发现,两个随意写出的数中,互素的概率为6/π2。1995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文章,介绍英国伯明翰市阿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数学系的罗伯特·马修斯,如何利用夜空中亮星的分布来计算圆周率。马修斯从100颗最亮的星星中随意选取一对又一对进行分析,计算它们位置之间的角距。他检查了100万对因子,据此求得 π 的值约为3.12772。这个值与真值相对误差不超过5%。
通过几何、微积分、概率等广泛的范围和渠道发现 π ,这充分显示了数学方法的奇异美。 π 竟然与这么些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试验,沟通在一起,这的确使人惊讶不已。
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
韩雪涛
圆周率是一个极其驰名的数。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这个数就引进了外行人和学者们的兴趣。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圆周率最早是出于解决有关圆的计算问题。仅凭这一点,求出它的尽量准确的近似值,就是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了。事实也是如此,几千年来作为数学家们的奋斗目标,古今中外一代一代的数学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回顾历史,人类对 π 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数学和计算技术发展情形的一个侧面。 π 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德国数学史家康托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直到19世纪初,求圆周率的值应该说是数学中的头号难题。为求得圆周率的值,人类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我们可以将这一计算历程分为几个阶段。
实验时期
通过实验对 π 值进行估算,这是计算 π 的的第一阶段。这种对 π 值的估算基本上都是以观察或实验为根据,是基于对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际测量而得出的。在古代世界,实际上长期使用 π =3这个数值。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有基督教《圣经》中的章节,其上取圆周率为3。这一段描述的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前后。其他如巴比伦、印度、中国等也长期使用3这个粗略而简单实用的数值。在我国刘徽之前“圆径一而周三”曾广泛流传。我国第一部《周髀算经》中,就记载有圆“周三径一”这一结论。在我国,木工师傅有两句从古流传下来的口诀:叫做:“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之长约为7。这正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圆周率 π 和√2 这两个无理数的粗略估计。东汉时期官方还明文规定圆周率取3为计算面积的标准。后人称之为“古率”。
早期的人们还使用了其它的粗糙方法。如古埃及、古希腊人曾用谷粒摆在圆形上,以数粒数与方形对比的方法取得数值。或用匀重木板锯成圆形和方形以秤量对比取值……由此,得到圆周率的稍好些的值。如古埃及人应用了约四千年的 4 (8/9)2 = 3.1605。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纪,曾取 π= √10 = 3.162。在我国东、西汉之交,新朝王莽令刘歆制造量的容器――律嘉量斛。刘歆在制造标准容器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圆周率的值。为此,他大约也是通过做实验,得到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并不划一的近似值。现在根据铭文推算,其计算值分别取为3.1547,3.1992,3.1498,3.2031比径一周三的古率已有所进步。人类的这种探索的结果,当主要估计圆田面积时,对生产没有太大影响,但以此来制造器皿或其它计算就不合适了。
几何法时期
凭直观推测或实物度量,来计算 π 值的实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当粗略的。
真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是科学地研究这一常数的第一个人,是他首先提出了一种能够借助数学过程而不是通过测量的、能够把 π 的值精确到任意精度的方法。由此,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第二阶段。
圆周长大于内接正四边形而小于外切正四边形,因此 2√2 < π < 4 。
当然,这是一个差劲透顶的例子。据说阿基米德用到了正96边形才算出他的值域。
阿基米德求圆周率的更精确近似值的方法,体现在他的一篇论文《圆的测定》之中。在这一书中,阿基米德第一次创用上、下界来确定 π 的近似值,他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长与圆直径之比小于 3+(1/7) 而大于 3 + (10/71) ”,他还提供了误差的估计。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而言,能够求得圆周率的更准确的值。到公元150年左右,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得出 π =3.1416,取得了自阿基米德以来的巨大进步。
割圆术。不断地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正N边形的边长。
在我国,首先是由数学家刘徽得出较精确的圆周率。公元263年前后,刘徽提出著名的割圆术,得出 π =3.14,通常称为“徽率”,他指出这是不足近似值。虽然他提出割圆术的时间比阿基米德晚一些,但其方法确有着较阿基米德方法更美妙之处。割圆术仅用内接正多边形就确定出了圆周率的上、下界,比阿基米德用内接同时又用外切正多边形简捷得多。另外,有人认为在割圆术中刘徽提供了一种绝妙的精加工办法,以致于他将割到192边形的几个粗糙的近似值通过简单的加权平均,竟然获得具有4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 π =3927/1250 =3.1416。而这一结果,正如刘徽本人指出的,如果通过割圆计算得出这个结果,需要割到3072边形。这种精加工方法的效果是奇妙的。这一神奇的精加工技术是割圆术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对它缺乏理解而被长期埋没了。
恐怕大家更加熟悉的是祖冲之所做出的贡献吧。对此,《隋书·律历志》有如下记载:“宋末,南徐州从事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
这一记录指出,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两大贡献。其一是求得圆周率
3.1415926 < π < 3.1415927
其二是,得到 π 的两个近似分数即: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
他算出的 π 的8位可靠数字,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以致于有数学史家提议将这一结果命名为“祖率”。
这一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呢?追根溯源,正是基于对刘徽割圆术的继承与发展,祖冲之才能得到这一非凡的成果。因而当我们称颂祖冲之的功绩时,不要忘记他的成就的取得是因为他站在数学伟人刘徽的肩膀上的缘故。后人曾推算若要单纯地通过计算圆内接多边形边长的话,得到这一结果,需要算到圆内接正12288边形,才能得到这样精确度的值。祖冲之是否还使用了其它的巧妙办法来简化计算呢?这已经不得而知,因为记载其研究成果的著作《缀术》早已失传了。这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是一件极令人痛惜的事。
中国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邮票
祖冲之的这一研究成果享有世界声誉: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著文介绍了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对于祖冲之的关于圆周率的第二点贡献,即他选用两个简单的分数尤其是用密率来近似地表示 π 这一点,通常人们不会太注意。然而,实际上,后者在数学上有更重要的意义。
密率与 π 的近似程度很好,但形式上却很简单,并且很优美,只用到了数字1、3、5。数学史家梁宗巨教授验证出:分母小于16604的一切分数中,没有比密率更接近 π 的分数。在国外,祖冲之死后一千多年,西方人才获得这一结果。
可见,密率的提出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人们自然要追究他是采用什么办法得到这一结果的呢?他是用什么办法把圆周率从小数表示的近似值化为近似分数的呢?这一问题历来为数学史家所关注。由于文献的失传,祖冲之的求法已不为人知。后人对此进行了各种猜测。
让我们先看看国外历史上的工作,希望能够提供出一些信息。
1573年,德国人奥托得出这一结果。他是用阿基米德成果22/7与托勒密的结果377/120用类似于加成法“合成”的:(377-22) / (120-7) = 355/113。
1585年,荷兰人安托尼兹用阿基米德的方法先求得:333/106 < π < 377/120,用两者作为 π 的母近似值,分子、分母各取平均,通过加成法获得结果:3 ((15+17)/(106+120) = 355/113。
两个虽都得出了祖冲之密率,但使用方法都为偶合,无理由可言。
在日本,十七世纪关孝和重要著作《括要算法》卷四中求圆周率时创立零约术,其实质就是用加成法来求近似分数的方法。他以3、4作为母近似值,连续加成六次得到祖冲之约率,加成一百十二次得到密率。其学生对这种按部就班的笨办法作了改进,提出从相邻的不足、过剩近似值就近加成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加成法)这样从3、4出发,六次加成到约率,第七次出现25/8,就近与其紧邻的22/7加成,得47/15,依次类推,只要加成23次就得到密率。
钱宗琮先生在《中国算学史》(1931年)中提出祖冲之采用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由何承天首创的“调日法”或称加权加成法。他设想了祖冲之求密率的过程:以徽率157/50,约率22/7为母近似值,并计算加成权数x=9,于是 (157 + 22×,9) / (50+7×9) = 355/113,一举得到密率。钱先生说:“冲之在承天后,用其术以造密率,亦意中事耳。”
另一种推测是:使用连分数法。
由于求二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更相减损术远在《九章算术》成书时代已流行,所以借助这一工具求近似分数应该是比较自然的。于是有人提出祖冲之可能是在求得盈 二数之后,再使用这个工具,将3.14159265表示成连分数,得到其渐近分数:3,22/7,333/106,355/113,102573/32650…
最后,取精确度很高但分子分母都较小的355/113作为圆周率的近似值。至于上面圆周率渐近分数的具体求法,这里略掉了。你不妨利用我们前面介绍的方法自己求求看。英国李约瑟博士持这一观点。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三第19章几何编中论祖冲之的密率说:“密率的分数是一个连分数渐近数,因此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我国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国外所取得的成果。
1150年,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第二计算出 π= 3927/1250 = 3.1416。1424年,中亚细亚地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卡西著《圆周论》,计算了3×228=805,306,368边内接与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求出 π 值,他的结果是:
π=3.14159265358979325
有十七位准确数字。这是国外第一次打破祖冲之的记录。
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利用阿基米德的方法计算 π 近似值,用 6×216正边形,推算出精确到9位小数的 π 值。他所采用的仍然是阿基米德的方法,但韦达却拥有比阿基米德更先进的工具:十进位置制。17世纪初,德国人鲁道夫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钻研这个问题。他也将新的十进制与早的阿基米德方法结合起来,但他不是从正六边形开始并将其边数翻番的,他是从正方形开始的,一直推导出了有262条边的正多边形,约4,610,000,000,000,000,000边形!这样,算出小数35位。为了记念他的这一非凡成果,在德国圆周率 π 被称为“鲁道夫数”。但是,用几何方法求其值,计算量很大,这样算下去,穷数学家一生也改进不了多少。到鲁道夫可以说已经登峰造极,古典方法已引导数学家们走得很远,再向前推进,必须在方法上有所突破。
17世纪出现了数学分析,这锐利的工具使得许多初等数学束手无策的问题迎刃而解。 π 的计算历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分析法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摆脱求多边形周长的繁难计算,利用无穷级数或无穷连乘积来算 π 。
1593年,韦达给出
这一不寻常的公式是 π 的最早分析表达式。甚至在今天,这个公式的优美也会令我们赞叹不已。它表明仅仅借助数字2,通过一系列的加、乘、除和开平方就可算出 π 值。
接着有多种表达式出现。如沃利斯1650年给出:
1706年,梅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公式,现以他的名字命名:
再利用分析中的级数展开,他算到小数后100位。
这样的方法远比可怜的鲁道夫用大半生时间才抠出的35位小数的方法简便得多。显然,级数方法宣告了古典方法的过时。此后,对于圆周率的计算像马拉松式竞赛,纪录一个接着一个:
1844年,达塞利用公式:
算到200位。
19世纪以后,类似的公式不断涌现, π 的位数也迅速增长。1873年,谢克斯利用梅钦的一系列方法,级数公式将 π 算到小数后707位。为了得到这项空前的纪录,他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他死后,人们将这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数值,铭刻在他的墓碑上,以颂扬他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于是在他的墓碑上留下了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π 的小数点后707位数值。这一惊人的结果成为此后74年的标准。此后半个世纪,人们对他的计算结果深信不疑,或者说即便怀疑也没有办法来检查它是否正确。以致于在1937年巴黎博览会发现馆的天井里,依然显赫地刻着他求出的 π 值。
又过了若干年,数学家弗格森对他的计算结果产生了怀疑,其疑问基于如下猜想:在 π 的数值中,尽管各数字排列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各数码出现的机会应该相同。当他对谢克斯的结果进行统计时,发现各数字出现次数过于参差不齐。于是怀疑有误。他使用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最先进的计算工具,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算了整整一年。1946年,弗格森发现第528位是错的(应为4,误为5)。谢克斯的值中足足有一百多位全都报了销,这把可怜的谢克斯和他的十五年浪费了的光阴全部一笔勾销了。
对此,有人曾嘲笑他说:数学史在记录了诸如阿基米德、费马等人的著作之余,也将会挤出那么一、二行的篇幅来记述1873年前谢克斯曾把 π 计算到小数707位这件事。这样,他也许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虚度。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他的目的达到了。
人们对这些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作出不懈努力的人感到不可理解,这可能是正常的。但是,对此做出的嘲笑却是过于残忍了。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费马、高斯那样的人物。但成为不了伟大的数学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有限的贡献。人各有其长,作为一个精力充沛的计算者,谢克斯愿意献出一生的大部分时光从事这项工作而别无报酬,并最终为世上的知识宝库添了一小块砖加了一个块瓦。对此我们不应为他的不懈努力而感染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与教育吗?
1948年1月弗格森和伦奇两人共同发表有808位正确小数的 π 。这是人工计算 π 的最高记录。
计算机时期
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制造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迈入了电脑时代。电脑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方面的根本革命。1949年,ENIAC根据梅钦公式计算到2035(一说是2037)位小数,包括准备和整理时间在内仅用了70小时。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其记录也就被频频打破。
ENIAC:一个时代的开始
1973年,有人就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100万位,并将结果印成一本二百页厚的书,可谓世界上最枯燥无味的书了。1989年突破10亿大关,1995年10月超过64亿位。1999年9月30日,《文摘报》报道,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金田康正已求到2061.5843亿位的小数值。如果将这些数字打印在A4大小的复印纸上,令每页印2万位数字,那么,这些纸摞起来将高达五六百米。来自最新的报道:金田康正利用一台超级计算机,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兆二千四百一十一亿位数,改写了他本人两年前创造的纪录。据悉,金田教授与日立制作所的员工合作,利用目前计算能力居世界第二十六位的超级计算机,使用新的计算方法,耗时四百多个小时,才计算出新的数位,比他一九九九年九月计算出的小数点后二千六百一十一位提高了六倍。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一兆位数是二,第一兆二千四百一十一亿位数为五。如果一秒钟读一位数,大约四万年后才能读完。
不过,现在打破记录,不管推进到多少位,也不会令人感到特别的惊奇了。实际上,把 π 的数值算得过分精确,应用意义并不大。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 π 值,有十几位已经足够。如果用鲁道夫的35位小数的 π 值计算一个能把太阳系包围起来的圆的周长,误差还不到质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我们还可以引美国天文学家西蒙·纽克姆的话来说明这种计算的实用价值:
“十位小数就足以使地球周界准确到一英寸以内,三十位小数便能使整个可见宇宙的四周准确到连最强大的显微镜都不能分辨的一个量。”
那么为什么数学家们还象登山运动员那样,奋力向上攀登,一直求下去而不是停止对 π 的探索呢?为什么其小数值有如此的魅力呢?
这其中大概免不了有人类的好奇心与领先于人的心态作怪,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
奔腾与圆周率之间的奇妙关系……
1、它现在可以被人们用来测试或检验超级计算机的各项性能,特别是运算速度与计算过程的稳定性。这对计算机本身的改进至关重要。就在几年前,当Intel公司推出奔腾(Pentium)时,发现它有一点小问题,这问题正是通过运行 π 的计算而找到的。这正是超高精度的 π 计算直到今天仍然有重要意义的原因之一。
2、 计算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引发新的概念和思想。虽然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但毕竟还需要由数学家去编制程序,指导计算机正确运算。实际上,确切地说,当我们把 π 的计算历史划分出一个电子计算机时期时,这并非意味着计算方法上的改进,而只是计算工具有了一个大飞跃而已。因而如何改进计算技术,研究出更好的计算公式,使公式收敛得更快、能极快地达到较大的精确度仍是数学家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本世纪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扬得出了一些很好的结果。他发现了许多能够迅速而精确地计算 π 近似值的公式。他的见解开通了更有效地计算 π 近似值的思路。现在计算机计算 π 值的公式就是由他得到的。至于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数学家的故事,在这本小书中我们不想多做介绍了。不过,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 π 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类的胜利,而不是机器的胜利。
3、还有一个关于 π 的计算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无限地继续算下去?答案是:不行!根据朱达偌夫斯基的估计,我们最多算1077位。虽然,现在我们离这一极限还相差很远很远,但这毕竟是一个界限。为了不受这一界限的约束,就需要从计算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计算,不管用什么公式都必须从头算起,一旦前面的某一位出错,后面的数值完全没有意义。还记得令人遗憾的谢克斯吗?他就是历史上最惨痛的教训。
4、于是,有人想能否计算时不从头开始,而是从半截开始呢?这一根本性的想法就是寻找并行算法公式。1996年,圆周率的并行算法公式终于找到,但这是一个16进位的公式,这样很容易得出的1000亿位的数值,只不过是16进位的。是否有10进位的并行计算公式,仍是未来数学的一大难题。
5、作为一个无穷数列,数学家感兴趣的把 π 展开到上亿位,能够提供充足的数据来验证人们所提出的某些理论问题,可以发现许多迷人的性质。如,在 π 的十进展开中,10个数字,哪些比较稀,哪些比较密? π 的数字展开中某些数字出现的频率会比另一些高吗?或许它们并非完全随意?这样的想法并非是无聊之举。只有那些思想敏锐的人才会问这种貌似简单,许多人司空见惯但却不屑发问的问题。
6、数学家弗格森最早有过这种猜想:在 π 的数值式中各数码出现的概率相同。正是他的这个猜想为发现和纠正向克斯计算 π 值的错误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猜想并不等于现实。弗格森想验证它,却无能为力。后人也想验证它,也是苦于已知的 π 值的位数太少。甚至当位数太少时,人们有理由对猜想的正确性做出怀疑。如,数字0的出现机会在开始时就非常少。前50位中只有1个0,第一次出现在32位上。可是,这种现象随着数据的增多,很快就改变了:100位以内有8个0;200位以内有19个0;……1000万位以内有999,440个0;……60亿位以内有599,963,005个0,几乎占1/10。
其他数字又如何呢?结果显示,每一个都差不多是1/10,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虽然有些偏差,但都在1/10000之内。
7、人们还想知道: π 的数字展开真的没有一定的模式吗?我们希望能够在十进制展开式中通过研究数字的统计分布,寻找任何可能的模型――如果存在这种模型的话,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这种模型。同时我们还想了解: π 的展开式中含有无穷的样式变化吗?或者说,是否任何形式的数字排列都会出现呢?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没有发表的笔记本中曾提出下面的问题: π 的十进展开中是否有10个9连在一起?以现在算到的60亿位数字来看,已经出现:连续6个9连在一起。希尔伯特的问题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看来任何数字的排列都应该出现,只是什么时候出现而已。但这还需要更多 π 的数位的计算才能提供切实的证据。
8、在这方面,还有如下的统计结果:在60亿数字中已出现连在一起的8个8;9个7;10个6;小数点后第710150位与3204765位开始,均连续出现了七个3;小数点52638位起连续出现了14142135这八个数字,这恰是的前八位;小数点后第2747956位起,出现了有趣的数列876543210,遗憾的是前面缺个9;还有更有趣的数列123456789也出现了。
如果继续算下去,看来各种类型的数字列组合可能都会出现。
拾零: π 的其它计算方法
在1777年出版的《或然性算术实验》一书中,蒲丰提出了用实验方法计算 π 。这个实验方法的操作很简单:找一根粗细均匀,长度为 d 的细针,并在一张白纸上画上一组间距为 l 的平行线(方便起见,常取 l = d/2),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将小针任意投掷在白纸上。这样反复地投多次,数数针与任意平行线相交的次数,于是就可以得到 π 的近似值。因为蒲丰本人证明了针与任意平行线相交的概率为 p = 2l/πd 。利用这一公式,可以用概率方法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在一次实验中,他选取 l = d/2 ,然后投针2212次,其中针与平行线相交704次,这样求得圆周率的近似值为 2212/704 = 3.142。当实验中投的次数相当多时,就可以得到 π 的更精确的值。
1850年,一位叫沃尔夫的人在投掷5000多次后,得到 π 的近似值为3.1596。目前宣称用这种方法得到最好结果的是意大利人拉兹瑞尼。在1901年,他重复这项实验,作了3408次投针,求得 π 的近似值为3.1415929,这个结果是如此准确,以致于很多人怀疑其实验的真伪。如美国犹他州奥格登的国立韦伯大学的L·巴杰就对此提出过有力的质疑。
不过,蒲丰实验的重要性并非是为了求得比其它方法更精确的 π 值。蒲丰投针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个用几何形式表达概率问题的例子。计算 π 的这一方法,不但因其新颖,奇妙而让人叫绝,而且它开创了使用随机数处理确定性数学问题的先河,是用偶然性方法去解决确定性计算的前导。
在用概率方法计算 π 值中还要提到的是:R·查特在1904年发现,两个随意写出的数中,互素的概率为6/π2。1995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文章,介绍英国伯明翰市阿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数学系的罗伯特·马修斯,如何利用夜空中亮星的分布来计算圆周率。马修斯从100颗最亮的星星中随意选取一对又一对进行分析,计算它们位置之间的角距。他检查了100万对因子,据此求得 π 的值约为3.12772。这个值与真值相对误差不超过5%。
无穷的神秘气息:纪梵希的男用香水 π 。广告词是:Explore pi, explore the universe
通过几何、微积分、概率等广泛的范围和渠道发现 π ,这充分显示了数学方法的奇异美。 π 竟然与这么些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试验,沟通在一起,这的确使人惊讶不已。
估计一个上界非常容易,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存储问题,我们至少要将Pi计算出来的所有数据存储在我们的宇宙中,那么宇宙的大小就对数据的存储带来限制了.
比如现在宇宙我们可以假设直径在100亿光年左右,那么大概在10^26米,或者10^35纳米.
如果我们让每一个立方纳米的地方保存一个比特位,那么整个宇宙能够保存的数据大小不超过
(10^35)^3=10^105个比特位,大概是10^104个十进制位.所以我们可以知道10^104是一个上界.
而实际上,宇宙空间中粒子的密度根本没有那么大(每一个立方纳米一个粒子),如果我们用粒子的数目来估计,那么肯定可以得到一个更小的数据.
google搜索到一个数据:宇宙中粒子数目在10^72到10^87之间
http://www.stormloader.com/ajy/reallife.html
另外一个链接,
http://www.valdostamuseum.org/hamsmith/LARGEsmall.html
上面说宇宙中所有核子的数目大概是10^77,也许这就是上面那个上限的来源吧
回答者: thunderwrath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9 23:48
圆周率是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现在的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割圆术,即把正无数边形看作趋向于圆的图形计算,理论上是可以无穷计算下去的,但为什么说有限呢,其实是根据现有的算法,全世界的电脑和它们一起工作达到的速度不停算到几百几千年才能算到。
回答者: MDG915 - 经理 四级 11-29 23:50
计算机都没有能够无限算下去
回答者: rainstan - 经理 四级 11-29 23:50
肯定是无限的。要不然就不是圆!
回答者: yu_love141 - 经理 五级 11-30 00:03
Since, as Paola Zizzi says in gr-qc/0007006, ( with some editing by me denoted by [ ] ): "... the quantum register grows with time. ... At time Tn = (n+1) Tplanck the quantum gravity register will consist of (n+1)^2 qubits. [ Let N = (n+1)^2 ] ...", we have the number of qubits at Reheating:
Nreh = ( n_reh )^2 = ( 2^128 )^2 = 2^256 = 10^77
Since each qubit at Reheating should correspond, not to Planck Mass Black Holes, but to fermion particle-antiparticle pairs that average about 0.66 GeV, we have the result that
the number of particles in our Universe at Reheating is about 10^77 nucleons.
After Reheating, our Universe enters the Radiation-Dominated Era, and, since there is no continuous creation, particle production stops, so
the 10^77 nucleon Baryonic Mass of our Universe has been mostly constant since Reheating,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mostly constant until Proton Decay.
The present scale of our Universe is about R(tnow) = 10^28 cm, so that its volume is now about 10^84 cm^3, and its baryon density is now about 10^77 protons / 10^84 cm^3 = 10^(-7) protons/cm^3 = 10^(-7-19-5) gm / cm^3 = 10^(-31) gm / cm^3 = roughly the baryonic mass density of our Universe.
Since the critical density of our Universe is about 10^(-29) gm / cm^3, it is likely that the excess of the critical mass of our Universe over its baryonic mass is due to a cosmological constant.
上面说宇宙中所有核子的数目大概是10^77,也许这就是上面那个上限的来源
回答者: attlan - 助理 二级 11-30 00:26
朱达偌夫斯基
是个英文名.只知道后面是novsky,前面不知,太难找了.
回答者:匿名 11-30 00:41
http://baike.baidu.com/view/66070.htm
这里有详细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答者: 新恶魔猎手 - 魔法师 五级 11-30 00:42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代表圆周率。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现在π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东汉的数学家又将值改为根号10(约为3.16)。真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三又七分之一而大于三又七十一分之十。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创用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值为3.14。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和113/355,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他把π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 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值。计算机问世后,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π值,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值已到了4.8亿位。π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
圆周率是一个极其驰名的数。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这个数就引进了外行人和学者们的兴趣。
估计一个上界非常容易,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存储问题,我们至少要将Pi计算出来的所有数据存储在我们的宇宙中,那么宇宙的大小就对数据的存储带来限制了.
比如现在宇宙我们可以假设直径在100亿光年左右,那么大概在10^26米,或者10^35纳米.
如果我们让每一个立方纳米的地方保存一个比特位,那么整个宇宙能够保存的数据大小不超过
(10^35)^3=10^105个比特位,大概是10^104个十进制位.所以我们可以知道10^104是一个上界.
而实际上,宇宙空间中粒子的密度根本没有那么大(每一个立方纳米一个粒子),如果我们用粒子的数目来估计,那么肯定可以得到一个更小的数据.
google搜索到一个数据:宇宙中粒子数目在10^72到10^87之间
http://www.stormloader.com/ajy/reallife.html
另外一个链接,
http://www.valdostamuseum.org/hamsmith/LARGEsmall.html
上面说宇宙中所有核子的数目大概是10^77,也许这就是上面那个上限的来源吧
古今中外,许多人致力于圆周率的研究与计算。为了计算出圆周率的越来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数学家为这个神秘的数贡献了无数的时间与心血。
十九世纪前,圆周率的计算进展相当缓慢,十九世纪后,计算圆周率的世界纪录频频创新。整个十九世纪,可以说是圆周率的手工计算量最大的世纪。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圆周率的计算有了突飞猛进。借助于超级计算机,人们已经得到了圆周率的2061亿位精度。
历史上最马拉松式的计算,其一是德国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几乎耗尽了一生的时间,计算到圆的内接正262边形,于1609年得到了圆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于圆周率在德国被称为Ludolph数;其二是英国的威廉·山克斯,他耗费了15年的光阴,在1874年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07位,并将其刻在了墓碑上作为一生的荣誉。可惜,后人发现,他从第528位开始就算错了。
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得这么精确,实际意义并不大。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圆周率值,有十几位已经足够了。如果用鲁道夫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圆周率值,来计算一个能把太阳系包起来的一个圆的周长,误差还不到质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以前的人计算圆周率,是要探究圆周率是否循环小数。自从1761年兰伯特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1882年林德曼证明了圆周率是超越数后,圆周率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了。
现在的人计算圆周率, 多数是为了验证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还有,就是为了兴趣。
悬赏分有什么作用啊?
四、【获得帮助】积累了足够多的积分,在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就可以设置高分悬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会吸引很多朋友倾囊帮助您!五、【广交朋友】积分高了,可以提高自己在百度知道里的知名度,会有很多朋友给您发消息的,就能结识到很多好朋友!六、额外资助:请看下面来自知道管理员的回答(给...
什么是悬赏分,怎样得到呢?有什么好处啊?
1 什么是悬赏分?---悬赏分是提问者为了使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回答,把自己的积分拿出一部分(最低5分,最高为200分),送给他选出的最佳答案的回答者。不过,悬赏分一旦付出,系统就已扣除,即使你选择了无满意答案,悬赏分也不再退还。2 怎样得到呢?---认真答题,当提问者选你的回答为...
一般用百度知道悬赏多少分合适?多少分算多?
高悬赏一般指100分以上。其实,提问只要不是太难、太偏、太专业,而且叙述清楚,分类正确,即使没有悬赏分,也很快就会有人回答的。不过,百度知道改版后,手机百度提问,已经不能设置悬赏分了。要想悬赏提问,只能用电脑登录百度知道操作。现在设置悬赏方法:在提交提问时,可以设置最高100分悬赏。提问...
什么是悬赏分?
悬赏分就是你现在的积分,提问可以用你的积分悬赏提问.
百度知道为什么第一次悬赏分不给足100,以后再悬赏就无法达到200分
这是 百 度 的 规 定
为什么我这上面的悬赏分最多只能到100上面啊?
对一个问题,你最高只能设置200分的悬赏分,分三步来做,先设置100分,提问之后,再进入你的问题然后追加,每次最高只能追加50分,只能追加两次,这样三次一共就200分了,不过,在采纳答案时,你还可以再追加一次,最多50分,就是说,对于一个问题,你最多可以付出250分。
问问提,最队可以悬赏多少分
本提问无悬赏,呵呵”就可以把题目拆分5份200分一份发布5次,例如第一份:“注:1000分悬赏的问题:‘我看有的时候提些问题回答的人很少,’(问题未完请待续)” 如此类推,把这个问题分成5份每份200分就有1000分了,回答者只需要把一个回答复制后在一次过发布在5个问题里(先把5个问题打开,然...
百度上回答问题悬赏分是什么意思
悬赏分用的财富值,如果没有财富值就不能悬赏。提问设了悬赏分,回答的人会多一些,这样就能得到更好的回答了。
悬赏怎样增加到200分
在提交提问前可以设置最高100分悬赏,提问提交成功后,可以提高悬赏2次,每次最多可提高50分,这样就达到最高悬赏200分了。在采纳最佳答案时,还可以追加悬赏最高50分,所以一个问题实际最高悬赏是:250分
为什么我的悬赏分,不可以加到 200啊???
楼上说得不对啊,楼主已经是四级,2021分了,怎么可能没有200分呢。提200分悬赏问题的方法是:先设100分悬赏(第一次最高悬赏),在问题提交后,再返回到这个问题,点提高悬赏,每次可最多提高50分,最多可提高2次,这样就可达到最高悬赏200分了。如果你觉得回答者帮了你很大的忙,你还可以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