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是谁普的曲子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4
梁祝原曲最先是谁谱的??

陈刚与何占豪 作者是陈刚和何占豪。 当时何占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在与陈刚合作之前,已经用《梁祝》这个题材做过试验,作为曾经的越剧团主胡,他用越剧的曲调写了个四重奏。 59年,当时文化部的一个官员去音乐学院检查候,学院党委书记、作曲家孟波先生推荐这个《梁祝》给他听,他觉得那个时候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还没有这个先例,希望能继续探索下去。 于是要确定题材,一共报上去三个:一个大炼钢铁、一个女民兵,最后又补充了《梁祝》。党委书记孟波同志毫不犹豫地在选择了《梁祝》这个题材。

俞丽拿,小提琴家,她拉过许多的小提琴作品,但人们首先想起的,总是那曲《梁祝》协奏曲。她是这个曲子最早、可能也是最权威的演绎者。几十年来,她演奏了无数次《梁祝》,不久前,她携带着这首曲子再次来到杭州,而我们的提问也是从《梁祝》开始的。

记者:当初怎么会选择《梁祝》这个题材呢?

俞丽拿:音乐学院组织学生到各地去采风,我是到浙江来的,算是浙江队,从温州到宁波,沿着海边走了一遍。我们准备了许多题目,《梁祝》只是其中一个。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我们准备了不少这样的题目。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是他拍的板,做这个题材。

记者:《梁祝》的曲调学习了越剧的唱腔,那您对越剧了解多吗?

俞丽拿:《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整个音乐从素材到主题都是从越剧中来的,要想把它演奏好,必须对越剧进行深入地了解。其实,作曲之一的何占豪本来是浙江越剧团的乐手,当时他正在音乐学院进修。

记者:《梁祝》整个的作曲过程,您都参与了,有没有提供您的意见呢?

俞丽拿:我没有参加作曲部分。他们写完一些,就让我试着拉一些。

记者:现在拉《梁祝》会和以前有许多不同吗?

俞丽拿:当然会有些不同了,但不一定是那个好,而是阅历、经验、技术都不一样了,琴声自然不同。

记者:我们知道,《梁祝》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但小提琴属于西洋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您是怎样把东方色彩表现出来的?

俞丽拿:《梁祝》有特别中国的民族特色。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作曲家能写出流芳百世的作品,都会带有他那个民族的味道。像勃拉姆斯,庄重严谨,是德国民族的传统。柴可夫斯基就不一样,浓厚的俄罗斯民间气息。一个作曲家只有体现了民族特性,才会得到世界的肯定。所以说,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

记者:《梁祝》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并且流传至今,最出色的地方在哪里呢?

俞丽拿:一个作品是否能流传下去,是要经过历史检验的,不是每首都能被承认。当年为了推动音乐创作,我们征集了30多部作品,那么多作品,流传的只有一首。有的作曲家,一生作曲无数,但能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两首。尤其像小提琴协奏曲,一定要有很美的旋律,这样才能让人记住,才能留下来。《梁祝》已经有44年的历史了,但是还要接受历史的检验。《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就家喻户晓。爱情这个主题是永恒的。根据中国越剧素材,旋律好听,是戏曲舞台上的奇葩。它让人一听就是中国的。中国人听,外国人听都很有味道。

记者:您常常在国外演奏这个曲子,观众反响怎么样?

俞丽拿:他们都很喜欢。去年11月在纽约演出,全场爆满,中国人、外国人都有。乐队、指挥都是外国人,他们花了许多功夫研究、理解作品。我们合作很愉快,演出很成功。

记者:现在有许多演奏家都演奏过《梁祝》,包括外国人,像日本的西崎崇子,也很有知名度,您怎么看?

俞丽拿:这很好啊。要想让一部作品在世界上流传,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演奏,尤其需要更多的外国人。不同的人演奏的风格肯定不一样,哪怕是同样的曲子。我有我的特色,她有她的特色,不能说谁好谁不好。就像我有很多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要做一个出色的演奏家,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记者:您很长时间里都是作为四重奏组的成员在演出,就您个人来说,是喜欢这种室内乐还是和大乐队合作?

俞丽拿:这次经费不足,只能是小型的音乐会。对于协奏曲来说,没有乐队在效果上相差很多,在气势上会逊色不少。至于室内乐,我本人比较喜欢,室内乐的训练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要学,否则就无法成为一个好的乐队成员,也无法成为一个好的独奏家。我国的乐队成员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记者:这些年来您录制了不少唱片,发行量也很好,您自己觉得最满意的是哪一张?

俞丽拿:都不满意。我录制完后很少再听它们。在我看来,录制唱片是件很遗憾的工作,一旦录成了就成了一个定式,不能改变。它不像现场演出,还可以逐步发现不足,逐步改进。演出还可以变换不同的风格。

记者:现在学琴的孩子很多,获奖成为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俞丽拿:获奖其实是一个被别人认可的证明,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搞演奏的就想上台。有观众来就是赞成。获了奖。别人承认你了,剧院就欢迎你了,表演的机会就多了,经纪人也会主动找上门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过,我在第一次拉《梁祝》的时候,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得过任何奖,但大家都很喜欢,也就被承认了。最终还是要观众来认可。

记者:学小提琴的女孩子挺多,是不是女孩子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

俞丽拿:可能小时候小女孩比较乖,比较文静一点吧,爸爸妈妈说什么就做什么。男孩子相对比较调皮,爱玩,静不下心来。不过这可不是绝对的,和性别没有关系。

记者:您带的学生很多,也出了不少成绩,您在教他们时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俞丽拿:我们上海音乐

学院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教材和作品。有的天生乐感好,有的就要去培养、启发。我教的东西范围很广,决不仅仅是你们所了解的《梁祝》。很多国家的作品都要教,教学生怎样理解它们。我要求我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准确到位地表现出每一个作曲家的风格。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梁祝》,成为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曲。人们都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前两天,有幸采访到年过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的陈钢先生,并与先生做了一次相当深入的采访,在这里全文奉上,以供读者赏味。)您通过梁祝这首曲子要表达什么感情或思想? 我主要就是希望通过这首曲子传达人与人之间情和爱,表达人们对爱的追求,在建国十周年之际在交响音乐上把中国的声音传达给全世界,表达出赤子之心的纯情。当时的大学生有点像梁山伯,有点蠢,但也很纯,也因为这个“纯”度过了后来的重重困难,您是《梁祝》的作曲之一,请问您可不可以教导我们如何理解这曲子? 音乐如果需要用语言解释时一定不是好音乐。如果说我们把二度创作留给乐曲的演奏者,那么三度创作就要留给观众,让你们自己去体味。如何培养年轻人听交响乐的习惯? 这和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南开在这一点上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有一个不错的交响乐团,希望全国都像南开学习。 流行音乐盛行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必须培养年轻人倾听经典音乐,因为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典有它普世的价值。英国泰晤士报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职业的人们做过一个调查:你认为最好的音乐、小说、戏剧、电影流行音乐是什么? 音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小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戏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电影:《公民凯恩》 流行音乐:猫王 普遍的标准这就是经典,它可以在不同的年代,留在不同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有资格的大学生,他/她必须要知道一些经典。当然,你喜欢超女、好男儿可以,但那只是一小部分。也不能老说老鼠爱大米。大学生要是陷在这里就不是大学生,就变成小学生了。现在经济发展,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国外的大学里就很注意这一点,一种普世的价值。我们现在物质条件是丰富了,但是我们的大学生现在老说郁闷,这是最流行的一个词了。我说,你们已经很幸运了,你们还有时间郁闷,我们当年生活那么苦,根本都没有时间郁闷。您是如何做到对民族音乐的精准的把握? 梁祝发生在1600年前,我也没见过.是写作曲家心里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当然有一个前提,我们对那个民间音乐比较熟悉,另外我是用国际的眼光,用小提琴,来解释它。所以我想作曲家要写得是精神,那你必须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热爱我们民族的东西,但现在我们学生正号缺少这种东西,他们对我们国家那么深厚的文化不去好好地研究,去用现代的国际的语言解释它.而是盲目地跟着外国的几十年前已经过时的现代派的东西,人家都丢掉了,他去追去学那个东西,所以最后结果,中国人叫“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外国人听了说这是我们50年前的东西,落后了。中国人听了说我听不懂,两边都不讨好。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必须要有世界的胸怀,国际的眼光,但你必须扎根在这个土地上,然后写出心里面的东西,这点是最重要的.我们越剧里有一句话,情动于衷,故形于声,情动于衷, 你必须要内心有感情,你必须有感而发嘛,所以人家问我,为什么现在出不了梁祝,第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现在是无病呻吟,不是有感而发。 鲁迅讲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就是水。这也是我想说的,作曲要真情,不能矫情,不能假情,更不能无情,我想演奏也是这样。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参考的``参考链接: http://222.30.32.4:8080/epaper/show.php?id=88

梁祝》是何占豪和陈刚两人在1959年完成的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之作,取材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旋律。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程刚

梁祝得作曲是谁?
答: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

梁祝是谁演奏的?
答: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1959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

《梁祝》歌曲的作者是谁?(要简介);创作背景;演奏形式;还有谁演奏过;乐 ...
答:1953年调到越剧团乐队工作,改学小提琴。1957年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学习(后转作曲系学习)。在此期间,与丁芷诺合作改编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为弦乐曲,与陈钢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业后留校任教。作品...

《梁祝》简谱全曲是什么?
答:《梁祝》简谱:《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经由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该作品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10周年的献礼作品首演...

梁祝的作曲是谁?
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由陈刚、何占豪创作于1959年,首演《梁祝》的是当年年仅18岁、还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的俞丽拿,演奏一举成名。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唱片发行量多达一百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

梁祝的作者是谁?
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为何占豪和陈钢。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何佳山村。幼时热爱音乐,后考入浙江省文工团当演员。 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959年与同学陈钢...

梁祝的创作者是谁(具体的)谢谢
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40多年来,何占豪与陈钢两位创作者的“梁祝”之争一直没有断过。最近,因某报刊登的“陈钢因‘梁祝’而获奖”的消息,再次点燃了二人渐已平息的战火。“吃亏”的一方何占豪在网上发表文章,称陈钢...

梁祝是谁编的曲?
答: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毕业后,转入作曲系,随丁善德学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越剧《孔雀东南飞》的音乐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

梁祝是谁写的曲子
答:2、歌词节选: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3、《梁祝》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剧的主题曲,已经问世了五十多年,曲调比较符合民间戏曲音调,是中国民族音乐用西方乐符构造出来的...

谁有《梁祝》的简谱、 要完整的、;
答:《梁祝》的简谱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