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小故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4
改革开放的小故事

1、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发生在1982年春天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县里派来了工作组,任务是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一次群众大会就在生产大队的院子里举行。
工作组干部传达了上级文件之后,用通俗的语言做了讲解。多数农民听了后都纷纷表示坚决响应上级号召,投身改革。但有一位60多岁的农民却哭着说:“这不是分田单干吗?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想不通。”
改革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很快,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在笔者任教的小村子全面推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春潮滚滚,农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一年后,那位想不通的农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逢人就说:“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好,缴足了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但生产出来的粮食却比以前多了,肚子饱了,日子好了,干劲足了。”
2、“雇佣工人”引争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维西县城冒出了彭天慧等一批万元户。当时的万元户可不简单啊,你想想看,工龄在10年左右的普通干部月薪也就是60多元,一年下来才有720多元,十年才7200多元。
万元户冒出来了,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了,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不够,需要雇佣工人了。当时,维西县城以酿制白酒为业的个体户施老板雇佣了3个农村青年,也没有签订什么劳动合同,吃住外,每月每人48元的工资。
一时间,施老板雇工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人们的议论。有人说:“这是在搞资本主义,搞剥削。”有人说:“施老板就是资本家,他雇工就是搞剥削!”
但更多人说:“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是大好事,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快了工商业发展,繁荣了经济。”
争议归争议,改革大潮汹涌澎拜,非公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为拉动维西经济增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强大引擎,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扩展资料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please upp

十个人的故事,也许构不成一个时代,但可以折射历史的风情:
《戴洁天》——42年前,一介书生在温州的一个公社做了件“胆大包天”的事,比安徽小岗村的农民早了22年。如今,他的儿子创办了葡萄牙最大的中国小商品市场,他的家已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活跃终端。从包产到户到市场经济,从温州到世界,父子两代人的路合成了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之线,串联起并不如烟的往事……
《柳传志》“历史给了我机会,这是千真万确的,我改变了历史,是远远谈不上的。”一个被传媒无数次地报道过的人,一个总是与IT、尖端等等话语联系在一起的人,一个被认为“引起了中国科技界观念彻底改变”的人。然而,时间改变的不仅是科技和企业,还有那些改变科技和企业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位主人公是我们衡量和理解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尺。
《樊建川》“国人到此,低头致敬!”——一个曾经的军人,一个辞官下海的商人,一个富有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人,一个干了一件伟大事情的平凡的人,所有这些形容词因为一座博物馆而凝聚到一个人的身上,那是怎样的博物馆?那里有真实的历史,民族的苦难,还有你我的灵魂,你要走进去吗?
《陈哲》“他象一个孤独的标杆一样立在山谷中。”——他曾用自己的笔写下时代的低语,却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在茫茫人海中,他的孤独、温情、思虑曾经化做同一首歌。然而,当物质日益丰富的时候,精神的寻找者却总显得格外孤独。看到他,就让人忍不住地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在失去什么。
《张希永》“命运曾经向他关上了一扇门,张希永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1986年,一对年轻工人夫妻,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与“下岗”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人,在惶恐与不安之中,他们开始了为生存而挣扎的漫漫长路。这是一段破产与重生,绝望与希望的故事,虽然主人公是一对小人物,但他们有资格代表我们的时代,并用自己的历程审视你的生命。
《郭凤莲》“人不能和历史赌气。”——在她六十多年的岁月中,几番逐浪沉浮,几度随花开谢。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呆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从某种角度来看,她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三十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
《龙安志》“这种哲学认为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30年前,中国的大门再次向世界敞开。就在那个时候,一位美国青年怀抱梦想来到中国,在这片充满了热力和开拓者气质的土地上,他为了认识中国而留下来,因为在中国创业而富有,因为融入中国而触摸到了中国心灵。他只是大历史中的一个普通人,但他的故事会从另一个维度告诉我们三十年岁月的沧桑与澎湃。
《康厚明》“我们农民工付出的不只是汗水,更多的是辛酸更不会许下关于拯救的承诺,他只是2.4亿人的代言人。他的声音与华丽无关,但应该是也必须是这个时代最吸引人的声音,因为他与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样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廖晓义》“我就是这块土壤里边的一粒种子,最后你得回到这块土壤。”——30年间,她背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游历了世界五大洲之后,再次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宿命似乎用一种诡异的方式划了一个圈,但是一个信念让这个年过半百的瘦弱女子的命运,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张亚勤》“我希望生活有一点不确定性,有一点挑战,这样才有乐趣”——12岁时读大学,31岁时当美国院士,如今全球顶级计算机研究院负责人。在他的背影里,有108年前对少年中国的呼唤,有30年前对中国少年的期待,有如今对未来的沉思: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这十位主人公的故事决不仅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迭宕、个人情感的起伏,他们的故事映证着我们在近三十年间共同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体验。三十年来,十几亿中国人为了国家强盛和共同富裕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努力,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也收获了自184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尊严,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艰难奋斗、不懈努力的中国人民表现出某些共性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梦。而这十位主人公的故事就仿佛中国梦的十个样本。因为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找得到每一个中国人在三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奋斗、感动与坚韧,找得到自己的梦想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找得到困惑、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我们的人生。这正是《中国故事》的意韵所在。《中国故事》不求宏观地、全景式地展现波澜起伏的中国改革30年,而是宏观把握、微观着眼,以社会组织中的基本单位——个人、家庭、机构为切入点,以个人视角观察30年中重大的历史事件,感慨时代的沧桑巨变。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记者来到三槐路街崔桂荣老人的家,听崔奶奶讲述生活巨变——

70岁的崔桂荣老人原籍河北青县,30多年前曾供职于塘沽饮食服务公司。丈夫在部队服役20年后,转业到港务局工作。那个年代,他们唱着革命歌曲,快乐地生活和工作着,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们为了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价。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三槐路向阳楼社区,倾听崔奶奶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

3年早点钱买来一台缝纫机

一台旧式的缝纫机摆在崔奶奶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挡着灰尘。“这台缝纫机可有故事了,前几天搬家,儿女们让我把它当废品卖了,我坚决不同意,为这事情我还和他们据理力争呢!”

“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为了让孩子们穿得体面一些,有一台缝纫机该多好啊!那时候,一台缝纫机100多块钱!也不能为了买缝纫机,把一家老小的生活耽误了。”崔奶奶感慨地说,“当时,饮食公司为了方便上早班的需要,每人定量发就餐券供早餐使用。那时候2分钱可以买一个果子,5分钱买一个烤饼,外加粮票。我们部门有6个职工,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其乐融融。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使我以后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每天把这些钱吃进肚子里有点可惜啊!一天,我和其他两个同事约定,以后自带馒头做早餐,把相应数目的早餐券换成钱,集中放在单位一个吊着的篮子里,看看能攒多少钱。3年后的一天,我们居然每人积攒了100多元,这可是3年的早餐换来的啊!必须买点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随后,我那两个同事用这‘额外’的钱购置了手表或补贴家用,而我毫不犹豫地用这钱购置了这台上海牌缝纫机,”崔奶奶自豪地告诉我们。

想吃肉包子肉饺子就是奢望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使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那时候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因此就出现了粮票、面票,甚至白糖、鸡蛋、牛奶、肥皂、芝麻酱、糖果、棉花等也要凭票供应。”

“每月必须计划着开支,粗粮和细粮搭配着过,以稀饭为主,现在的蒜毫和菜花,那时侯叫细菜,买点蒜毫就算改善生活。逢年过节的时候,饺子馅用粉皮、面筋、果子等搀和着用,连鸡蛋都舍不得放,想吃肉包子、肉饺子那简直就是奢望。”

“那时侯最怕家里来人,大家都饿,老家来的人又特别能吃,煮上半锅稀饭,一家人围在一起,算是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供应的时候,还得排起长龙,凭票供应。如果买到炒得发黑的花生、瓜子,根本没闲心挑毛病,只会当作宝贝收藏起来,等着过年待客。”

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那时候,我的几个孩子也特别懂事情,从来不把注意力放在吃的上面,可是粮票定人不放量,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经常一锅粥里多加水应付生活。”

“有时候在自己家偷偷养鸡,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现在的生活啊,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多东西我都看不上眼。一次,我看到一家餐馆里吃不完的东西倒进了泔水桶,我非常心痛,告诫孩子们吃多少点多少菜,绝对不能浪费。”说到这里,老人用手整理着床单上积存下来的粮票和一些票证,心情激动。老人说,经常拿出来数数,一起回忆过去的日子,对家里的孩子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背着95万元现金去买房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随同前往的三槐路街向阳楼居委会韩主任对我们说了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身体也硬朗,可是有一次差点把我们吓死了。那是去年,老人家用普通塑料袋,包着95万元拆迁补偿款,一个人来到5公里以外的售楼中心去买房。当时售楼处人员都非常惊讶。老人说,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次一定要背着它才感到安全!”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起来。

过去的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1978年到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大家的生活就像崔桂荣老人的生活一样,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70岁的崔桂荣老人原籍河北青县,30多年前曾供职于塘沽饮食服务公司。丈夫在部队服役20年后,转业到港务局工作。那个年代,他们唱着革命歌曲,快乐地生活和工作着,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们为了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价。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三槐路向阳楼社区,倾听崔奶奶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

3年早点钱买来一台缝纫机

一台旧式的缝纫机摆在崔奶奶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挡着灰尘。“这台缝纫机可有故事了,前几天搬家,儿女们让我把它当废品卖了,我坚决不同意,为这事情我还和他们据理力争呢!”

“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为了让孩子们穿得体面一些,有一台缝纫机该多好啊!那时候,一台缝纫机100多块钱!也不能为了买缝纫机,把一家老小的生活耽误了。”崔奶奶感慨地说,“当时,饮食公司为了方便上早班的需要,每人定量发就餐券供早餐使用。那时候2分钱可以买一个果子,5分钱买一个烤饼,外加粮票。我们部门有6个职工,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其乐融融。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使我以后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每天把这些钱吃进肚子里有点可惜啊!一天,我和其他两个同事约定,以后自带馒头做早餐,把相应数目的早餐券换成钱,集中放在单位一个吊着的篮子里,看看能攒多少钱。3年后的一天,我们居然每人积攒了100多元,这可是3年的早餐换来的啊!必须买点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随后,我那两个同事用这‘额外’的钱购置了手表或补贴家用,而我毫不犹豫地用这钱购置了这台上海牌缝纫机,”崔奶奶自豪地告诉我们。

想吃肉包子肉饺子就是奢望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使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那时候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因此就出现了粮票、面票,甚至白糖、鸡蛋、牛奶、肥皂、芝麻酱、糖果、棉花等也要凭票供应。”

“每月必须计划着开支,粗粮和细粮搭配着过,以稀饭为主,现在的蒜毫和菜花,那时侯叫细菜,买点蒜毫就算改善生活。逢年过节的时候,饺子馅用粉皮、面筋、果子等搀和着用,连鸡蛋都舍不得放,想吃肉包子、肉饺子那简直就是奢望。”

“那时侯最怕家里来人,大家都饿,老家来的人又特别能吃,煮上半锅稀饭,一家人围在一起,算是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供应的时候,还得排起长龙,凭票供应。如果买到炒得发黑的花生、瓜子,根本没闲心挑毛病,只会当作宝贝收藏起来,等着过年待客。”

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那时候,我的几个孩子也特别懂事情,从来不把注意力放在吃的上面,可是粮票定人不放量,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经常一锅粥里多加水应付生活。”

“有时候在自己家偷偷养鸡,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现在的生活啊,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多东西我都看不上眼。一次,我看到一家餐馆里吃不完的东西倒进了泔水桶,我非常心痛,告诫孩子们吃多少点多少菜,绝对不能浪费。”说到这里,老人用手整理着床单上积存下来的粮票和一些票证,心情激动。老人说,经常拿出来数数,一起回忆过去的日子,对家里的孩子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背着95万元现金去买房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随同前往的三槐路街向阳楼居委会韩主任对我们说了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身体也硬朗,可是有一次差点把我们吓死了。那是去年,老人家用普通塑料袋,包着95万元拆迁补偿款,一个人来到5公里以外的售楼中心去买房。当时售楼处人员都非常惊讶。老人说,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次一定要背着它才感到安全!”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起来。

人民网·天津视窗7月21日电: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记者来到三槐路街崔桂荣老人的家,听崔奶奶讲述生活巨变——

70岁的崔桂荣老人原籍河北青县,30多年前曾供职于塘沽饮食服务公司。丈夫在部队服役20年后,转业到港务局工作。那个年代,他们唱着革命歌曲,快乐地生活和工作着,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们为了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价。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三槐路向阳楼社区,倾听崔奶奶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

3年早点钱买来一台缝纫机

一台旧式的缝纫机摆在崔奶奶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挡着灰尘。“这台缝纫机可有故事了,前几天搬家,儿女们让我把它当废品卖了,我坚决不同意,为这事情我还和他们据理力争呢!”

“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为了让孩子们穿得体面一些,有一台缝纫机该多好啊!那时候,一台缝纫机100多块钱!也不能为了买缝纫机,把一家老小的生活耽误了。”崔奶奶感慨地说,“当时,饮食公司为了方便上早班的需要,每人定量发就餐券供早餐使用。那时候2分钱可以买一个果子,5分钱买一个烤饼,外加粮票。我们部门有6个职工,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其乐融融。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使我以后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每天把这些钱吃进肚子里有点可惜啊!一天,我和其他两个同事约定,以后自带馒头做早餐,把相应数目的早餐券换成钱,集中放在单位一个吊着的篮子里,看看能攒多少钱。3年后的一天,我们居然每人积攒了100多元,这可是3年的早餐换来的啊!必须买点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随后,我那两个同事用这‘额外’的钱购置了手表或补贴家用,而我毫不犹豫地用这钱购置了这台上海牌缝纫机,”崔奶奶自豪地告诉我们。

想吃肉包子肉饺子就是奢望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使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那时候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因此就出现了粮票、面票,甚至白糖、鸡蛋、牛奶、肥皂、芝麻酱、糖果、棉花等也要凭票供应。”

“每月必须计划着开支,粗粮和细粮搭配着过,以稀饭为主,现在的蒜毫和菜花,那时侯叫细菜,买点蒜毫就算改善生活。逢年过节的时候,饺子馅用粉皮、面筋、果子等搀和着用,连鸡蛋都舍不得放,想吃肉包子、肉饺子那简直就是奢望。”

“那时侯最怕家里来人,大家都饿,老家来的人又特别能吃,煮上半锅稀饭,一家人围在一起,算是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供应的时候,还得排起长龙,凭票供应。如果买到炒得发黑的花生、瓜子,根本没闲心挑毛病,只会当作宝贝收藏起来,等着过年待客。”

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那时候,我的几个孩子也特别懂事情,从来不把注意力放在吃的上面,可是粮票定人不放量,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经常一锅粥里多加水应付生活。”

“有时候在自己家偷偷养鸡,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现在的生活啊,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多东西我都看不上眼。一次,我看到一家餐馆里吃不完的东西倒进了泔水桶,我非常心痛,告诫孩子们吃多少点多少菜,绝对不能浪费。”说到这里,老人用手整理着床单上积存下来的粮票和一些票证,心情激动。老人说,经常拿出来数数,一起回忆过去的日子,对家里的孩子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背着95万元现金去买房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随同前往的三槐路街向阳楼居委会韩主任对我们说了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身体也硬朗,可是有一次差点把我们吓死了。那是去年,老人家用普通塑料袋,包着95万元拆迁补偿款,一个人来到5公里以外的售楼中心去买房。当时售楼处人员都非常惊讶。老人说,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次一定要背着它才感到安全!”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起来。

过去的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1978年到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大家的生活就像崔桂荣老人的生活一样,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改革开放小故事
答:1、王有德 王有德,男,回族,中共党员,1953年9月出生,宁夏灵武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原书记、局长。他带领职工大力推进防沙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

改革开放史红色故事
答:故事一:一声枪响 1978年,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的一片荒芜之地上,一声枪响惊动了整个村庄。这声枪响,是革命者范读琴为保护他的亲属和村民们打破陈鸿炎的残暴统治,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所发出。范读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烈士,他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用他的行动诠释了爱国的真谛。范读琴的事迹之所...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身边的小故事
答:改革开放三十年—我身边的小故事 篇1 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爸爸妈妈上学的时候,教室里没有暖气,所以,必须靠烧炉子来取暖。每个同学要从自己的家里带煤和柴火,全班同学每天早上要轮流烧炉子。一天,轮到我妈妈和其他两位同学烧炉子了,...

改革开放的小故事
答:1、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发生在1982年春天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县里派来了工作组,任务是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一次群众大会就在生产大队的院子里举行。工作组干部传达了上级文件之后,用通俗的语言做了讲解。多数农民听了后都纷纷表示坚决响应上级号召,投身改革。但有一位60多岁的农民却哭着...

古今中外改革历史故事
答:1、伯利克里改革 这场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里克利。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2、商鞅变法 ...

改革开放小故事
答:十个人的故事,也许构不成一个时代,但可以折射历史的风情:《戴洁天》——42年前,一介书生在温州的一个公社做了件“胆大包天”的事,比安徽小岗村的农民早了22年。如今,他的儿子创办了葡萄牙最大的中国小商品市场,他的家已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活跃终端。从包产到户到市场经济,从温州到世界,...

关于改革开放30十周年的演讲小故事
答:如今到了弱冠之年,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活在了这么一个奇迹的年代,这么一个春天般的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炫丽阳光下生活,我们是幸福一代。 我忍不住开始设想,在三十年前,那个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面对着被高喊“革命”的造反派们折腾得乌烟瘴气的国家,面对着国人仍旧停留在...

改革开放的小故事
答: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三槐路向阳楼社区,倾听崔奶奶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3年早点钱买来一台缝纫机 一台旧式的缝纫机摆在崔奶奶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挡着灰尘。“这台缝纫机可有故事了,前几天搬家,儿女们让我把它当废品卖了,我坚决不同意,为这...

改革开放30年的故事
答: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小故事
答:4、改革开放 1979年,在中共中央“指导下”,全国农村逐步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主要来源是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外资,提供免税优惠期...